作者:笔下宝宝
回到招待所之后,刘本明他们吃了晚饭,正要出去走走时,忽然门口来了两个人。
刘本明仔细一看,竟是白天卖布料的售货员和那个商场的领导。
原来,还是他们搞错了。
他们不住地说着:“对不起……”,并将钱退还给了陈玉书他们。
听那领导这样说,陈玉书三人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了买到布料,和群众起冲突,那样的行为也是不太体面的。
但不管怎么说,麻烦事解决了就好。
另外一个麻烦事,就是刘本明在征兵过程中,发现一个适龄青年,竟然患有高血压。
按照规定,这样的情况,无论如何都不能录用的。
但当地人武部的领导却坚决要送这位青年入伍,导致了整个定兵过程陷入僵局。
征兵过程相对复杂,大致经过报名、目测、体检、家访、政审和定兵几个过程。
为了保证每个兵员都达到标准,负责接兵的人要以身作则,把好每道紧要的关口。
尤其是对那些合格青年的家访,更是最后定兵关键的考量。
有一天,刘本明在人武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决定对那名患有高血压的人进行家访。
这兵是个城镇兵,父亲是镇上财政所的领导,母亲是一名高中教师,家境不错。
到他家后,当地人武部人员借口去厕所走开了。
这时,那个青年人的父亲拿出一个信封交给刘本明,想表示表示:“……,您请收下,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刘本明知道他的想法,当即予以拒绝。
随后,刘本明按照程序对那年轻人进行了相应的问询与了解,发现他确实不适合入伍,最终把他从名单里删除。
作为一名军人,刘本明觉得必须秉公办事,否则他会问心有愧,一辈子也不得安宁。
第三件麻烦事,是刘本明他们在家访时,遇到一个热心的家长,她无论如何都要留他们在她家吃饭,让刘本明盛情难却。
但是部队在接兵时,有明文规定不接受征兵对象家长的请客,但凡事总有例外。
有一天,刘本明去一个乡里的村庄家访时,一位母亲无论如何都要请他吃一顿饭。
这年头,农村人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太好,那位母亲听说刘本明要来的消息后,特意杀了一只小公鸡,然后蒸了米饭。
这样的饭食,农村人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
刘明白那位母亲的做法,她一是出于对军人的尊重,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被成功录用。
事实上,她的孩子各方面都达标。
吃饭时,刘本明发现那位母亲在他的米饭里放了很多精肉。
虽然这顿饭特别美味可口,但刘本明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饭后,刘本明偷偷地掏出十五元钱,趁那位母亲不注意的时候,放进了她家的菜橱抽屉里。
这次接兵,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了接兵任务。
虽然很辛苦,但从中,刘本明学到了很多智慧,那是他在军营里永远学不到的。
今年,又进行了一次精简整编,至明年初,全军总员额为四百多万人。
全国退伍军人数量达到一百五十万人,是历年来退伍人数最多的一年。
单单燕京市预计就有三万左右的复员退伍军人回到地方,需要安置工作。
第522章 老兵新兵!!!
第522章 老兵新兵!!!
六年前的深秋,聂远才17岁,高中还没念完,就去报名参军了。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军绿色的太行山脚下的农村小伙子,聂远和几个好朋友从十几岁起就穿上了不合身的绿军装。
虽然那时候军装不太合身,但聂远受时代的熏陶,心里一直有个长大后当兵的梦想。
终于在那年深秋,聂远穿上真正的军装,正式入伍了。
聂远所在的部队是一支有着红军背景的老新四军部队,里面出了很多英雄,比如有名的“杨根思连”。
加入这个部队后,聂远感到非常自豪,努力训练,争取向英雄们看齐。
第二年,聂远就因为在军事技能上的出色表现获得了营和连的多个奖项。
因为聂远是高中生,连里特别重视他。
指导员让聂远给团广播室写新闻稿,报道连队的好人好事。
从小喜欢写作的聂远,从此成了团里的新闻报道骨干。
更让聂远骄傲的是,他的两篇文章还登上了军区的《战斗报》。
第二年初,聂远被调到连部当了文书。
虽然聂远高中没读完,但他一直很想考军校。
不过在资格审查那会儿,因为没高中文凭,聂远就失去了报考资格。
前年11月初,聂远只好退伍回了家。
聂远他们聂家庄挺大的,是京西刘家庄开发区新增加的一个街道办下面的自然村,这年退伍回来的军人有三个。
大队对他们这些退伍军人挺重视,没事就把他们叫到大队部坐坐,顺便让他们跑个腿、喊个人,或者去街道办送个材料。
有一次聂远去街道办武装部送材料,结果稀里糊涂地被“送”到了区武装部,成了一名临时工。
那是去年9月的一天,聂远骑着民兵连长的自行车去街道办武装部送适龄青年摸底登记表。
之前他都不知道大队会上报这种表格,后来听民兵连长说,这做法才实行两年。
巧的是那天区武装部长刘福生正好也来到街道办做检查工作。
街道办武装部只有一间办公室,聂远推门进去,发现屋里有好几个人正在聊天。
聂远一看他们在说话,赶紧把表格往桌子上一放,说:“领导好,我是来送表格的。”说完就想走。
这时,刘福生瞥了聂远一眼,眼睛一亮,就叫他停下:“你是哪个大队的?”
聂远笑着说:“我是聂家庄大队西沟村的。”
刘福生接着问:“看你样子像是当过兵的?”
聂远一看对方知道他的情况,马上立正回答:“是的,我是去年退伍回来的,我叫聂远。”
街道办武装部的耿部长认识聂远,所以就简单介绍了一下他的情况。
耿部长跟聂远说,这是咱们区武装部的刘部长,他来咱们街道检查工作……聂远也不知道该说啥,就只是静静地站着。
后来,耿部长看刘福生没再问他什么,就说:“表格我们收到了,谢谢你辛苦送来,没事了,你可以走了!”
然后聂远就离开了街道办武装部。
后来聂远才听说,当时他在屋里一声不吭、规规矩矩地站着,区武装部的刘福生部长觉得聂远这个退伍兵站有站样,不卑不亢,展示了良好的军人素质,这才有了让他到武装部当临时工的想法。
就在回到大队后的第三天,民兵连长跑到聂远家对他说,街道办武装部的耿部长找你有急事,让你现在去一趟。
聂远一听连忙骑上借来的自行车赶到了街道办。
一进武装部办公室,耿部长高兴地对聂远说:“小聂,有个好消息告诉你,区武装部打来电话,他们希望你能到区武装部帮忙几天,……你要好好表现!”
聂远一听顿时愣住了,区武装部除了只有一面之缘的刘部长,他都不认识其他人……
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服从命令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
而且回家后也没啥事做,于是聂远爽快地答应了。
耿部长说,你明天上午到区武装政工科找周科长报到吧。
晚上聂远回家后,把区武装部让他去帮忙的事告诉了父母。
他爸爹特高兴,说:“你退伍回来也没什么事,武装部让你去帮忙,这可是好事。你明天就准备一下,早点过去,干活要勤快点。”
他娘却有点犹豫:“他们让你去帮忙,又不是正式上班,值得去吗?
依我看,咱们还不如找找关系,去开发区的厂子里找个好工作呢!”
聂远他爹瞪了他娘一眼:“凡事都有个过程,有些事急不来。”
听老爹这么一说,聂远也觉得去区武装部帮忙确实是个让领导了解他的好机会。
于是他赶紧找出以前在《战斗报》上发表过的几篇小文章,塞进挂包里。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聂远来到了刘家庄开发区。
等他找到区武装部的大院子时,发现里面人来人往,挺热闹。
聂远安步当车的上了二楼,找到了政工科科长的办公室,站在门外大声喊了声:“报告!”
听到屋里回应“进来”后,聂远推开门,看见里面有三个人在讨论工作。
聂远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报告说:“我是聂家庄的退伍战士聂远,刘部长让我来这里向周科长报到!”
这时,一个30多岁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从桌子边走过来,他先是上下打量了聂远几眼。
然后说:“你就是聂远同志啊,我是科长,你跟我来吧。”
于是,聂远就跟着周科长出了办公室,上了三楼,走到一间门牌上写着“部长办公室”的房间前停下了脚步。
“嘟嘟”两声轻敲门后,没人回应。
不一会儿,一个人走出来,紧接着另一个人也走到门口。
聂远一瞅,这人正是前天在乡武装部见过的刘部长。
刘福生一看是聂远,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
进屋后,刘福生让聂远他们坐下,然后让聂远详细汇报一下他在部队的经历和专长。
于是,聂远把在部队得过的奖、当过连队文书以及作品被军区报纸录用等情况都讲了一遍,还把背包里的《战斗报》也拿了出来给刘福生看。
刘福生简单翻了一下报纸,对他说:“我侧面了解了一下你的基本情况,觉得你年纪轻轻,正是干事的好时候。
现在咱们区武装部正在为征兵做准备,人手不够,事情却不少,所以想请你过来帮忙一阵子。
你有什么想法吗?”
聂远笑着回答:“我是军人,随时听从首长的指示。”
刘福生听了我的回答,满意地对周科长说:“你去安排一下他的工作、吃饭和住宿,先在他科室里干着吧。”
之后,刘福生客气地把聂远二人送出了房间。
二人出了刘部长办公室,周科长带聂远去了政工科的办公室。
那地方乱糟糟的,桌子上的文件堆得老高,地上也全是东西。
周科长指了指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说:“你就坐那儿吧,先跟其他人熟悉一下情况……”
到了中午,周科长带聂远去食堂吃饭,吃完饭又把他带到三楼最里面的一间屋子。
屋里有一张铺好的床,他说:“这几天你搁这儿休息吧……”
虽然征兵工作还没正式开始,但部门的工作已经进入了“备战状态”。
武装部的领导们几乎天天都在见面,要么去区里开会,要么跑下面的各街道办检查征兵前的准备情况。
政工科主要负责征兵宣传,比如制定宣传口号,联系区广播电台和各个街道乡镇,布置和检查宣传工作……
聂远到了办公室后,周科长让他一边学着政工科的工作职责和征兵宣传政策,一边干活,他说这叫“边干边学”。
自从聂远来了之后,不是跟着科长跑各个街道,就是往区委送汇报材料,每天都忙得团团转,晚上还经常在办公室加班抄写材料……
有一天,聂远在办公室抄材料,宋政委来找周科长。
他站在聂远背后看了半天,聂远居然都没发现。
因为聂远太专注了。
没想到,宋政委临走时还夸了一句:“嗯,小聂你的字写得不错。”
听到这话,聂远心里美滋滋的。
之前在连队当文书的时候,只要一有空,聂远就趴在桌子上练字。
薄纸上压着字帖,他整整练了一年。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