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68章

作者:笔下宝宝

  而更多的战友说:“长这么大,还没去过燕京呢,什么时候我要到了燕京,一定要去天门广场,要在天门前留个影。”

  说到这儿,他们把目光投向何秋,那目光同样充满期待和羡慕。

  瞬间,何秋竟不再想家了,内心充满自豪与骄傲。

  经历了大年三十儿晚上那一刻,何秋突然觉得身上的责任重了,因为他是燕京兵,他和天门合过影,决不能给燕京丢脸。

  此后,在部队训练及日常生活中,何秋处处争先,当兵一年,两次受到部队嘉奖。

  何秋觉得东北这旮瘩可真冷啊!

  起初他还真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何秋他们连驻守在东北长白山脉的一个山林里,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二、三十度。

  厚厚的棉衣裤、棉绒军帽、羊皮手套、大头鞋、羊皮军大衣是他们东北军营装备的特色。

  东北这边的军营吃、住、行条件相对比较艰苦。

  但来自祖国各地的战友们慢慢的喜欢上了东北军营严肃整洁的环境氛围。

  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年代,部队驻守在山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刚来东北军营的新战士都很难适应艰苦环境。

  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兴致冲冲来军营,

  艰苦环境难适应;

  一日三餐难下肚,

  悔不当初来军营。”

  部队伙食很普通,除逢年过节改善伙食外,平时大多是粗茶淡饭。

  何秋他们的主食叫做“二米饭”,是将大米和高梁米掺和在一起蒸出来的米饭。

  东北军营冬季吃蔬菜大多是“老三样“。

  入冬前将大白菜,土豆和萝卜储藏在菜窖里。

  

  在漫长的冬季,上顿下顿吃饭都离不开这三样蔬菜,想改善伙食条件非常有限。

  这年头东北部队战士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0.62元。

  平时细粮少粗粮多,蔬菜和肉也很少。

  绝大多数的连队伙食安排除正常的一日三餐外,每逢星期天只安排吃两顿饭,上午开饭时间9点30,下午开饭时间4点。

  其主要原因就是给炊事班更多休息时间。

  节假日改善伙食通常是包饺子,由炊事班提前先把面粉和饺子馅发到班里,班里战士们集体包饺子,包完后再拿到炊事班伙房锅里煮。

  班里战士集体包饺子集体吃饺子是东北军营的生活习惯和传统。

  很多新入伍的战士初到东北军营,对军营的生活习惯很是有新鲜感,久而久之编出东北军营“四大怪”顺口溜:

  “被子不分里和外,

  洗了帽子吹球晒,

  饭前先把歌曲赛,

  站着吃饭消化快。”

  这个顺口溜也反映出东北军营的一些实际状况。

  比如“被子不分里和外”是因为军人盖的被子正反两面全是绿色,被里和被面根本不分。

  “洗了帽子吹球晒”是因为军人夏季的军帽洗完后,为晾干的快。

  战士们用嘴对准帽衬开线的小口使劲吹,至到把帽子和帽衬吹离分开像个球状,再挂在凉衣服线杆上晒,帽子随风摆动就像个球体。

  “饭前先把歌曲赛”是因为部队开饭时间是严格的标准化时间,往往是提前集合队伍到达食堂门口集体列队等候,一般需等候3一5分钟时间,利用等候这段时间就组织战士们先唱几首歌曲。

  比如:《咱当兵的人》,《打靶归来》和《解放军进行曲》等,这就是“饭前一支歌”。

  “站着吃饭消化快”是因为个别连队饭堂里只给每个班配备一个简易的圆饭桌,没有条件配备板凳。

  战士们围着桌子站着吃饭确有其事,但不是东北军营的普遍现象。

  军营的官兵均来自祖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兵来到东北后,耳闻目睹了东北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更是少见多怪,在“军营四大怪“的基础上,编出了“东北老乡四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

  哄孩子吊起来,

  水井被风刮墙外,

  姑娘刁着大烟袋。

  窗户纸糊在外,是因为东北气候寒冷,窗户大多是双层玻璃,把纸糊在外层窗户缝隙上是为了防寒风吹进屋里。

  哄孩子吊起来,是因为东北老百姓凡有小孩的家庭里,一般都从屋顶房梁上系下一个摇蓝,

  将小孩放进摇蓝内一边轻轻摇动着摇蓝,一边轻轻的哼起低声小调,小孩在摇蓝里就会入睡的快。

  水井被风刮墙外,是因为东北农村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口水井,院墙都是扎的篱笆墙,

  东北风很硬,经常把篱笆墙吹倒,甚至把篱笆墙吹到房门口,院墙被吹到房门口了,水井就好像到墙外了。

  姑娘刁着大烟袋,是因为东北姑娘大多性格泼辣,为人豪爽,

  跟男人比着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东北姑娘刁着烟袋抽烟的习俗在东北见怪不怪。

  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冽。

  张德明成了何秋的班长,他和何秋的老家很近,一口浓重的乡音,让他倍感亲切。

  张班长常说:“军营就像一块试金石,能炼掉你身上的杂质。”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让何秋逐渐明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记得第一次站岗时,何秋偷懒想靠着岗亭,张班长二话不说,笔直地站在他身旁,陪他一起站立在寒风中。

  那一刻,何秋羞愧难当。

  打那起开始认真学习,积极训练,从一个“问题少年”蜕变成一名合格的军人。

  读报纸、听英雄故事、帮战友打扫内务……点点滴滴的改变,让何秋庆幸自己来到了部队。

  伴随着春的脚步,即将迎来农历鼠年。

  团圆、欢乐、祥和、幸福,是节日里最沁人心脾的味道,也是相互间最美好的祝愿,更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守望。

  对于一般百姓而言,年味是万家灯火,春节是阖家团圆。

  但对军人来说,这里面却有更多的意涵——

  军营的年味里有坚守。“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往往越到节假日,战备值班越不能松懈。

  因为,在军人的字典里,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

  万家团圆时,将士备战忙。

  过节、休假只是“准备打仗”叙事里的一个句读、一首插曲。

  军营的年味里有奔赴。

  踏上返乡的列车,回去看看父母、陪陪妻儿。

  与无数常年在外的人们一样,家也是很多军人的旅途终点。

  但军人的奔赴,还有更远的目标,那是“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国情怀,是能打仗打胜仗的不懈追求,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勠力担当。

  军营的年,是戍边将士365天中最高级的一次仪式!

  年味的巅峰当然是除夕,营房哨所,窗明几净,屋里屋外,欢声笑语。

  大红的灯笼高高的挂起来,靓丽春联美美的贴起来,丰盛会餐的饭菜端上来,以班为单位,围着桌子坐开来。

  士兵们像是在奔赴一场盛宴,又像是在用这种极其隆重的方式,告别过去,忘掉烦扰,敞开怀抱,迎接美好,这就是所谓的“辞旧迎新”。

  营区路边的两排白杨树,在嘹亮的《我是一个兵》回荡下显得格外高大和挺拔。

  树干上搭配着战友们手工制作的小彩灯和迷彩灯笼,让火热的高原军营显的年味十足。

  营连门口贴对联是部队老传统,连队的文书兼军械员是能书会画的“小秀才”。

  除夕的前一天,何秋他们会利用训练归来的时间或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之后的时间写对联。

  备好简陋的“文房四宝”,便隆重地邀请“小秀才”莅临连部。

  当大红纸上写上遒劲的行书“强军首推特务连,敢打硬拼好儿男”的时候,连部一片掌声。

  年味从食堂油锅里升起飘到营区,那香味一直弥漫在边城的上空

  大老远能闻到缕缕清香、让人直咽口水,那香味指引巡逻官兵在回营的路上,一刻也不想停留。

  过年吃饺子,是边防连队的“年俗”。

  饺子来源有三,一是大家伙在炊事班“脸盆盛馅酒瓶擀皮”自己动手捏的,二是临时来队的军嫂们给他们送的。

  三是离家不远的战友父母亲朋寄的。

  年三十,何秋他们还是按照一日生活制度正点开饭,炊事班统一煮水饺,此时他们不需要蒜泥、醋之类的蘸料。

  会餐开始,每名战友夹饺子的手会不约而同的颤抖,饺子还没到嘴边眼眶里的泪便打转转。

  控制力强一点的战友咬一口饺子的瞬间便将泪咽下肚子,较为感性的战友则哭的稀里哗啦,饺子吃完了却不知道什么馅。

  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军营年味。

  …………

  随着钟兴国钟兴旺这兄弟俩出息了,他们父母搬到了镇上开了个小饭馆,家里还拉上了电话。

  “妈!今年过年我可以回家探亲,还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二老,就是我……”

  儿子电话来得突然,钟兴国他娘一边用围裙擦手,一边听完电话,直接愣在了原地,半晌才回过神来朝厨房喊道:“老头子,儿子过年要回来,还带了女朋友!”

  钟兴国他爹正在研究怎么烧一锅好汤,听得这话,手一抖,差点把盐当糖放进去。

  不过,惊喜归惊喜,迎接未来的儿媳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