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43章

作者:笔下宝宝

  截止到1964年,身为班长的他已经在军队里服役了整整六年。

  要知道,那时一般陆军士兵的服役期为三年。

  一旦服役年限超过三年的兵,不是稀有的技术兵种,就是具有提干机会的骨干分子。

  而廖承志正是后者!

  其实,早在63年,廖承志就被部队列为干部苗子,计划着重培养。

  可是,在当年的干部考察时,却因文化水平偏低而被刷了下来。

  有一年全军大比武活动召开。

  廖承志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他向组织上展示自我的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他在卫戌区大比武中将自己一身过硬的军事技术提毫无保留地展露了出来。

  最终也不负众望,获得了军区对抗刺杀专项比赛的第一名。

  赛后,他兴奋地认为今年的提干必定少不了自己。

  只是,没多久意外就发生了,廖承志在一次销毁雷管时致使右手手指伤残,继而导致了他又错过了这年的最后一次提干机会。

  连队上虽然很同情廖承志的遭遇,考虑到服役六年的他已提干无望,就计划在年底安排他退伍。

  就在这紧要关头,廖承志人生路上的第一位伯乐出现了,那就是刘之野。

  当时,“刘之野教学法”风靡全军。

  有一天,刘之野就来到三团4连来观看该部的汇报演习。

  恰逢廖承志所率领的班在演习里脱颖而出,并获得了刘之野的瞩目。

  刘之野观后评价他说:“这个小班长有一定的指挥才能,是一个稀有的干部苗子,值得着重培养。”

  有了刘之野的肯定,廖承志才得以继续留在部队,并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随后几年,廖承志得到了火速提拔,一路升至师作训科副科长。

  正当廖承志以为自己在部队的仕途将一帆风顺之际,命运却再度给他开了个玩笑。

  几年前,部队开始精减干部人员,安排部分干部转业。

  而廖承志就在转业的对象之中。

  这时候还在卫戌区当领导的刘之野又站了出来。

  他拍案道:“廖承志这位同志不但军事技术过硬,带兵训练也是把好手。

  依我看哪,还是让他去带兵吧!”

  最终因为刘之野的青睐,廖承志再度在部队中留了下来,并于78年被调到警卫二师六团任团长。

  年底到了南疆。

  在接到进入一级战备命令后,廖承志开始加紧指挥六团的临战训练,为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好准备。

  前年元月,六团随主力部队开赴南疆。

  廖承志在紧张之余所感受到的更多是兴奋,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在战场上施展才干的机会。

  

  2月初,在廖承志的指挥下,六团发起了班河捕俘作战,这是全面开战前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

  为完成上级要求的捕俘侦察任务,廖承志在反复思考和侦察下,决定在敌人境内的班河附近的572高地展开捕俘作战。

  考虑到人数过多有着引燃冲突的风险,廖承志只调用了大约两个排的兵力。

  虽然敌方高地驻守的兵力只有一个班,但廖承志却丝毫不敢大意。

  他将参战的两个排分为捕俘组、火力组、接应组,力求有余力阻击可能出现的敌方援军。

  果不其然,在战斗打响后不久,公安屯的敌军派出援兵增援572高地。

  随后,廖承志的布防却使敌人的援兵在我军的火力配合下大败而归。

  此战历时32分钟,廖承志以牺牲一名战士的代价活捉敌军士兵10名,毙敌中尉以下31名。

  此战立即引起了前指的高度重视,刘之野代表前指特地为廖承志发来了嘉奖令,并将六团的事迹通告全军。

  班河一战极大地鼓舞了即将参战的夏军的士气,被视为“种花家”与“白眼狼”的第一仗!

  2月17日凌晨,反击战正式开始。

  警卫二师六团师在对“白眼狼”作战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其中六团更是被视为穿插速度最快的部队。

  一个月后,警卫二师奉命准备撤退回家。

  在班师途中,警卫二师意外发现边境地区还有一个叫“班散”的敌军据点尚未受到我军打击,此处大概有敌人一个营的兵力驻守。

  若不及时将该据点拔起,敌人将会对我边境上的产生威胁。

  警卫二师师部决定派六团从两翼包抄,迅速歼灭该据点。

  在廖承志的指挥下,六团克服了敌情不明、地形不熟和准备时间仓促等劣势,在三天时间内胜利结束战斗。

  在异国战场上以一个步兵团歼灭一个有着野战防御工事加持的步兵营,更何况敌人还是打了几十年仗,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白眼狼”。

  这样的战果在我军战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因此,总部在战后特地授予六团“二等功臣团”的光荣称号,而廖承志也因功升任为副师长。

  反击战结束后,总部从全军师团一级的军官中选拔一批优秀的指挥员送往燕京军事学院深造,意在为第三梯队选拔干部苗子。

  同样被选拔入内的廖承志在燕京军事学院的入校审核中却再度因为自己的学历问题吃了大亏,被校方列入退回部队的名单之中。

  就在这时,老领导刘之野的出现为廖承志带来了希望。

  一次,学院领导在陪同前来总部以及燕大区领导前来视察,闲聊时不由得提及了廖承志,然后略带遗憾地说道:“有个叫廖承志的学员,他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只可惜文化程度太低,我们打算将其退回原部队。”

  刘之野一听是廖承志,这是他的老部下,他认为此人是个将才,就这么被退回去太可惜了。

  于是他连忙说道:“廖承志这位同志我是知道的,他在反击战中打得很好啊!

  说起来当年咱们队伍里好多从前线杀出来的老将大多也没什么文化,可他们不还是在你们学院进修了?

  难不成现在你们就办不到了?”

  燕大区领导的意见不得不重视,经学院领导反复开会研讨后,廖承志终得以留下。

  今年,夏北大演习正式拉开了帷幕。

  总部首长认为,要搞就搞个大的,为此还调来了大批作战飞机,举办了一场陆空协同的现代化演习。

  这一天,参观台上坐满了高级领导干部,再加上地方干部群众,四万余人观看演习。

  全国各支精锐部队也齐聚于此,而刚从燕京军事学院毕业的廖承志则有幸担任了演习中一个师的临时师长。

  随着信号弹的升起,演习正式开始。

  红军的坦克装甲集群率先出击,在广阔的平原上展开纵深突击,实施迂回穿插。

  而蓝军部队则凭借航空兵和火炮的火力支援,以猛烈的火力强压红军,并伺机进行反冲锋。

  正当演习进入到焦灼状态时,廖承志指挥着一个师改变了战局。他通过牺牲自己来诱使蓝军主力出动,使得红军部队趁虚而入直捣黄龙。

  总部领导见状情不自禁地说:“这支突然冒出来的红军师打得好啊,领头的师长是谁?”

  一旁陪同观摩演习刘之野赶紧回答说:“此人名叫廖承志,曾在反击作战中指挥警卫六团,因表现出色被选拔到军事学院培养,目前在该师中担任临时师长。”

  “不错。”总部领导听后对这个人来了兴趣。

  在演习结束后,轮到廖承志的师部方阵出场时,总部领导高兴地对指着廖承志说:“这个师长了不得,此人定要重点培养,我看他将来势必会成为军中杰出的栋梁!”

  周围人都心中一惊,他们知道总部领导这是已经内定廖承志为总部第三梯队的苗子了。

  有了总部领导的青睐,廖承志今后在回部队里绝对后一路顺风顺水。

  几个月后,总部决定对“白眼狼”据点再次展开拔点作战,其中主攻任务交给了廖承志的山地步兵第3师。

  在L山收复战打响前夕,3师的组织科长着手开始准备战后的抚恤工作,他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置办棺材。

  然而,组织科长经过多方奔走才筹集了两百口棺…,唯恐数量不够的他向身为师长的廖承志汇报情况。

  廖承志知道后却脸色铁青,组织科长见状忙问:“要是觉得不够,我这就去补!”

  廖承志却摇了摇头,然后大声说道:“是多了!如果在战前就已经计划……,那我这个师长就该拍屁股走人了!”

  组织科长闻言睁大了眼睛,要知道这时双方随便一场战斗都是至少倾泻上万发炮弹,有时敌人的重型火炮一发炮弹下去,一个班的人都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一千口都不够用。

  廖承志对此却胸有成竹,他自信地说:“一百口就足够了!这场战斗我们要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敌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廖承志的指挥下,L山收复战进行得相当顺利。

  历时五小时三十分钟,廖承志所部击溃敌军三个主力团,将L山全线收复。

  由于廖承志战前规划有方,为了让部队布防完毕以及得到休整,甚至连续两次推迟发起总攻的时间。

  这样的行为使得3师官兵以最好的状态打响了战斗,结果伤亡果然很低。

  战后,面对数不清的赞誉,但廖承志的心情却十分沉重。

  他没有和其他领导干部一样参与慰问团组织的庆功宴,而是悄悄来到了陵园。

  演习虽然结束了,不过,“兔子”们的脚步并未停止,对于“兔子”们而言,这次演习才是开始。

第521章 征兵季!!!

  第521章 征兵季!!!

  北风怒吼,雪花纷飞,仿佛大地被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白棉袄。

  入冬后,广大农村里的喇叭再次发出征兵的通知,声音在无边的田野上回响。

  军营历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要吐故纳新,就要吸收新鲜血液。

  而部队年年都要补充新的兵源这就叫征兵。

  不过这年头,已经没有了骑兵的建制,所谓招兵买马,实际上说的只是招兵,没有买马的事儿。

  结束了军演后,刘之野也没有轻松,紧接着就是秋季征兵的到来。

  偌大一个军区,退伍入伍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时刻。

  这时候兵源充足。

  一说要征兵,姑娘小伙子们踊跃报名,好的里面挑好的。

  收到入伍通知书,穿上崭新的军装,胸前配有大红花,家门口就挂上了晃眼的“光荣牌”,立马感受到了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招兵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秋冬季。

  参加的这项工作比较单一,没有政审这个环节。

  易援朝的爱人王玉兰第一次作为军医去当地武装部组织的新兵体检工作。

  初步筛选是应招人员围着大操场跑步,有经验的医生告诉王玉兰,四肢有疾患者,跑一圈看出来了。

  初冬的早晨,天没亮,小伙子们穿的黑色,灰色和蓝色棉衣棉裤晃动着胳膊腿跑着,天幕和人影影绰绰的都是一个颜色。

  接着是体检。

  王玉兰她负责五官科的体检。

  说真的,有些不起眼的病,抬抬手就过去了。

  总不能有个鼻炎咽炎的小毛病就不让人家保家卫国吧。

  王玉兰想起了当初她从医学院刚毕业就入伍时的情景。

  因为她们是医护兵,新兵训练还要加强六个月的卫生员训练。

  那会儿一起来参军的分成四个女兵班,集训时领导当场任命了几名新兵班长和副班长。

  班长有高班长,孙班长,李班长和王玉兰,自己即是新兵又有一份管理责任。

  要完成和全班人员从老百姓向军人的转化,那会儿王玉兰觉得担子挺重的,一切都是摸索着来。

  后来晋级为老兵,其它三个女宾兵班长分别出去接兵,带兵了。

  她们回来后就被一群小女兵麻雀一般的叽叽喳喳的围着,叫着高排长,孙排长,李排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