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14章

作者:笔下宝宝

  最后,由于队长总结讲话,他着重谈了撤退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大前撤退,是所有军事行动中最困难的。

  而且敌军并未被全消灭,并熟我军‘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住我扰,敌疲我打。’的十六字方针。

  在我军撤退中必有频繁的追击、包抄动作,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

  同时,很多战例表明:部队撤退时军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进攻中的勇士在撤退时很可能变成草包!

  因为进攻时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牺牲,你就不怕牺牲。

  而撤退时每走一步,你就离家门近了一步,求生欲望就会特别强烈,为了保命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大家一定要高度注意,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做好下属的思想工作,是好汉就要有始有终。”

  “我们不但要完成最后的任务,还要完整的把队伍带回去,伤员和烈士的遗体一个不能丢!

  资料没有用的烧掉,设备挂上手榴弹,撤不出来就炸!

  哪个单位乱了营,那他的负责人就别回去了,只要有一个同志回不去,我也就不回去了!”

  会后,电子侦查分队开始可行动。

  远在前指的刘之野对他们的安危非常上心,几乎每几个小时就要电台联系他们。

第500章 大裁军与军改!!!

  第500章 大裁军与军改!!!

  刘之野在战后总结结果中发现,在这场反击战中,夏军的减员呈“哑铃型”。

  开战前几天由于勇敢有余,经验不足,伤亡较大;

  后期撤军途中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下,失踪、被俘人员较多,这是事实。

  刘之野看过很多参战部队的战役总结,无一例外的对撤退行动写得很少,无一例外的称部队“完整撤出”。

  无一例外的称“没有丢失一个伤员,一具烈士遗体”,这是不实事求是的。

  刘之野的心尖尖——电子侦查分队回国后直接被空运回春城。

  孟抗美他们休整了一个多月才解散,主要是总结、评功和疗伤。

  这期间前指、军区各级领导以及其他参战部队的高级领导多次看望慰问。

  但从没有地方的各级领导和新闻、文艺单位登门,这是电侦这一行的规矩:要做无名英雄。

  评功中孟抗美大多数人都荣立二等功,个别一等功,最差的也是三等功,队长最吃亏。

  兄弟部队给他建议特等功,孟抗美他们推荐的也是特功,前指经过平衡,上报的是一等功。

  但他们单位给他的是二等功,原因是“未能严格执行上级命令”。

  孟抗美他们这些队员们很不理解,但于队长却从没有说过什么。

  后来孟抗美到京城军事科学院读研究生,周日经常到于队长他们单位去玩,才了解到原来这事另有隐情。

  原来,于队长在他们单位兼任教导队教员时教过一个女学员,这个女学员毕业后又分到队长手下。

  在共事中,她对队长由仰慕变成爱慕,两人又都是初恋,感情极好。

  于队长包括其他人只知道她是普通军干子弟。

  谁知文……后,她父亲出来工作,竟是军队的一位高官,她母亲也出任于队长单位总部的组织部部长。

  但于队长和其他人仍不知这一情况。

  去年,这位贵妇人带领一群秘书、干事来到于队长单位驻地秘密考察他,结果十分满意。

  在于队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决定将于队长和她的女儿调到总部某单位工作。

  于队长听说后就找领导询问,贵妇人正好在场。

  她挑明了情况,并及其傲慢的给队长宣布了个什么“约法八章”。

  这伤了于队长的自尊,宁可转业复员也绝不寄人篱下当什么驸马。

  当场搞得这名贵妇人下不来台,如此“不识抬举”,当然种下恶果。

  而那个女孩则是性格温顺,畏母如虎,哭着跟母亲回了京城。

  以后于队长因业务表现突出,调到京城总部工作,也未与女孩联系,一对鸳鸯,终成遗憾!

  在队长单位党委讨论一等功时,Z治部的一些人投了反对票。

  不过在主要领导的斡旋下,还是给了个二等功。

  战后,于队长一直在前线工作,参加过多次重大行动,行踪不定。

  孟抗美和他最后一次见面是几年后了。

  有一年他回京城看望父母,于队长在莫斯科餐厅为他接风洗尘。

  告诉孟抗美他工作要调动,以后联系就不方便了。

  因为他干的是那种“看在眼睛里、听在耳朵里、记在脑子里、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的工作。

  孟抗美也没多问,从此就跟他彻底失去了联系。

  再过了几年,孟抗美听有人说看到于队戴着大校的牌牌出没于西山一带。

  ……

  反击战结束后不久,夏国就做了一件无法让人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裁军百万”。

  这场反击战夏国虽然胜利了,但是夏军却也在这场战争中产生了较大的伤亡。

  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军队缺乏战斗经验。

  刘之野在战后提交给上面的总结报告。

  例如反击战中爆发的“凉山战役”和“街老战役”。

  这两场战役相对来说夏军伤亡是比较大的。

  而且在战斗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紧急情况。

  如炮弹发射出去不会响,或者坦克经常被敌人穿甲弹击垮等等。

  其实这种种的一切都是因为这时的夏军战士作战经验不足。

  有经验的老兵,所以只能使用人海战术去和敌人对抗,这也就导致反击战时期夏军数量出现臃肿的情况。

  这场自卫反击战,非要谈夏军战斗力,从单兵素质到兵种协调到战场指挥基本几句话概括;

  有关军队的领导体制、编制体制、作战训练、官兵比例、干部年龄结构及素质要求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他聚焦思考的内容。

  这时也有很多人对此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要裁掉这么多军人?

  按照刘之野的意思就是“兵不在多而在精”。

  此时还有人担心,“裁军那么多人咱们的军事实力会不会下降?”

  而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给剩下的战士购买新型装备。

  原本留下的战士就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

  再经过先进装备的包装,岂不是更好的加强了咱们的军事实力?

  所以说,这场“裁军百万”事件看似是减少了我军人员;

  但实际上却大大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其实,不裁军也不成了。

  去年年底,全军总员额为512万。

  今年由于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军队员额有所上升。

  到年底,全军再次突破了600万。

  总部根据意见,在扩大会议终于作出决定。

  军队进行精简整编,重点减少步兵员额。

  加大技术兵种的比例,以提高部队的防空、反坦克火力和机动能力。

  大力精减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部分部队实行简编。

  总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

  《方案》规定:陆军军、师加大特种兵比例,增强防空、反坦克火力和突击力,提高机动能力;

  将部分野战师由满员师改为简编师;精简沿海守备部队;

  撤销省军区独立师;将部分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

  ……

  这年秋,王思成站在南疆前线某部军营的大门口。

  望着那面飘扬的八一军旗,他心里五味杂陈。

  原本应该在三天前就离开的王思成,因为他连长老周的一番话,改变了离开的时间。

  却没想到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王思成是来自南河信阳的一个小山村的农村兵。

  当年入伍时,他还是个憨厚的农村小伙子,除了会种地,什么也不懂。

  在部队这三年,王思成从一个懵懂少年蜕变成了一名优秀的通信兵,也成为了连队里出了名的技术能手。

  9月中旬,王思成收到了退伍通知。

  按照规定,王思成应该在20号那天随着其他战友一起离开。

  收拾行李时,王思成的心情格外复杂。

  军营是王思成第二个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的青春记忆。

  就在王思成整理行装的时候,连长老周来到了他的床铺前。

  他是个三十出头的东北汉子,说话直来直去。

  “小王啊,你等等,我有话要跟你说。”老周的声音略带沙哑,透着一丝焦急。

  王思成放下手中的背包,跟着他来到了连部办公室。

  办公桌上摆着一份电报,老周指着电报对王思成说:“上级通知,下周有一个重要的通信设备要运到我们连队。

  可是负责设备安装调试的技术员临时有事来不了。

  我知道你马上要退伍了,但是能不能帮个忙,推迟三天再走?”

  看着老周期待的眼神,王思成一时语塞。

  他的家里早就来信说,镇上的纺织厂已经给他留了一个技术工的岗位,就等着王思成回去报到。

  要是推迟回去,这个机会可能就没了。

  但是转念一想,这三年来,老周不仅是他的长官,更像个兄长。

  王思成记得他刚入伍时,因为想家闹过情绪。

  是老周半夜找他谈心,帮王思成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

  后来王思成对通信设备产生兴趣,也是老周特意他给弄来了很多技术资料,还经常抽空指导他。

  看王思成迟疑,老周继续说:“我也知道为难你。但是你是咱们连队技术最好的,这批设备关系到明年年初的重大军事行动。

  要是你能帮这个忙,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王思成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连长,您放心,我留下来。”

  听到王思成的回答,老周使劲拍了拍他的肩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就这样,王思成推迟了三天的退伍时间。

  这三天里,王思成一边等待设备的到来,一边默默地又把军营里的每个角落都仔细看了一遍。

  靶场上那排被曾经王思成打得坑坑洼洼的靶子,还有机房里那些他熟悉的设备,都仿佛在向他诉说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第二天深夜,设备终于运到了。

  那是一台最新型号的野战通信指挥系统,比王思成他们原来用的要先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