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15章

作者:笔下宝宝

  王思成和几个战友连夜开始安装调试,整整忙了一天一夜。

  就在王思成他们即将完成调试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前指参谋长刘之野突然来到了他们连队,首长是专程来验收这套设备的。

  当刘之野得知是一个即将退伍的战士在负责这项工作时,显得很惊讶。

  王思成认真地向刘之野介绍了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点。

  期间,刘之野不时打断王思成,问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王思成凭借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对答如流。

  刘之野的脸上逐渐露出赞许的神色。

  “小王同志,你对通信技术很有研究啊。”刘之野说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什么。

  这时候的王思成还不知道,这个不经意的相遇,将会成为改变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设备验收完成的这天晚上,刘之野特意把老周和王思成叫到了会议室。

  “小王,你有没有兴趣去前指电子侦查分队?”刘之野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思成一时没反应过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首长,这.这是什么意思?”王思成结结巴巴地问道。

  刘之野笑着解释说,前指正在以电子侦查分队为基础组建一支新型野战通信技术部队。

  需要一批懂技术的骨干,王思成的表现让刘之野很满意,他希望王思成能留在部队继续服役。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王思成措手不及。

  王思成看向老周,老周的眼里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小王,这是个好机会啊!”老周的声音有些激动,“电子侦查部队可是咱们全军的技术尖子,你要是去了,以后有的是发展空间。”

  王思成的脑海里闪过了很多画面。

  他家里的父母年纪大了,盼着王思成回去工作;

  镇上纺织厂的工作也已经答应了;

  可是,军营里的这份情谊,还有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首长,能给我一天时间考虑吗?”

  回到宿舍,王思成整夜未眠。

  想起入伍前,父亲拉着他的手说:“儿啊,当兵是好事,但是服完兵役就要回来,家里地里的活还等着你呢。”

  可是这三年来,王思成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种地的小伙子了。

  通信技术给了他一个新的人生方向,王思成渐渐爱上了这个需要不断学习和突破的领域。

  翻来覆去的,王思成想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王思成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充满了担忧:“思成啊,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王思成用坚定的语气回答:“妈,您和爸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就这样,王思成接受了刘之野的邀请。

  临行前,老周把王思成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个笔记本:“”这是这些年我整理的技术资料,你带着,以后肯定用得着。”

  王思成郑重地接过笔记本,厚厚的本子里夹满了手写的笔记,有些纸页都已经发黄了。

  “连长,这.这是您的心血啊。”王思成有些哽咽地道。

  老周摆摆手:“你小子比我有前途,可不能辜负了首长的期望。

  要是今后当上了咱们部队的技术专家,可别忘了你老连长啊!”

  几天后,王思成正式加入了前线野战通信部队。

  这里的设备比连队里先进得多,每天都有新的技术要学习。

  王思成把老周的笔记本随身携带,遇到不懂的就翻出来研究,慢慢地在新部队站稳了脚跟。

  年后,王思成又被选派去军事科学院深造。

  那时他才明白,当初刘之野首长为什么会对他格外关注。

  原来军队正在进行通信现代化改革,迫切需要一批既懂实战又懂理论的技术人才。

  有一天,王思成特意回了趟老连队。

  老周还在那里当连长,只是两鬓已经开始斑白。

  看到王思成穿着干部装出现在连部,老周高兴得拉着他喝了一整天的酒。

  “记得那会儿让你多留三天,你还犹豫来着。”老周喝得脸红红的,拍着我的肩膀说,“这人啊,有时候就是这样,看似无意的选择,却能改变一生的轨迹。”

  “你们的运气好,本不想留,却都留下来了。

  有的人,却哭着喊着不想走,最终不得不回家……”

  王思成知道,老周说的你们,除了他自己,还有个人就是老闫。

  前一阵时间,老闫眼看提干无望,家里又传来父亲身体不好的消息。

  思虑再三,老闫还是决定退伍回家。

  办理完退伍手续,老闫拿着117元的退伍费,收拾了东西就往车站走去。

  老闫本不想走,但是最近部队开始精兵简政。

  不仅士兵们的提干难度增加,几十万的普通士兵也面临着转业的问题。

  在这个情况下,继续留在军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闫在团里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并且已经在军队的学习中开始写作。

  尽管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能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可他的级别不高,想要留在军队里实在是不容易。

  老闫面临着人生的抉择。

  眼看提干无望,家中又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

  老闫在部队前途和父亲病情之间纠结,最终无奈决定退伍回家。

  就在这时,团长却亲自追到车站,告诉老闫回去后就能提干。

  这个消息让老阎感到意外,没想到军队竟然如此重视他。

  老闫原本以为退伍后就要开始全新的生活,没想到团长竟然还惦记着他。

  时来运转,老闫站在车站,寒风中,他紧握着退伍费,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这场战争,让老闫明白了家国的重要性,但也让他更加珍惜亲情。

  团长似乎看出了老阎的犹豫,于是对他说:“你可以先回家好好考虑,不过要尽快。”

  团长的意思很明显,老闫若是愿意继续留在军队里,就得尽快回复,这次回家就当作休假。

  上级的宽容让老阎很是感动,但他一时间也不好做出决定,便先回去考虑考虑。

第501章 艰苦的“猫耳洞”!!!

  第501章 艰苦的“猫耳洞”!!!

  弹指之间,这一年就来到了腊月。

  刘之野是从去年12月初来到了南疆,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让他始料不及的是,第一阶段反击战虽然结束了,但是长达十几年两山轮战却早早开始了。

  这比刘之野的前世提前了两年多。

  两山轮战就是反击战的延续,虽然敌军在之前的自卫反击战中遭到了沉重打击。

  但“白眼狼”的高层仍未放弃反夏的错误路线。

  在夏军撤军以后,他们继续制造争端。

  在这爆发的长期冲突中,围绕L山地区的争夺是其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

  在夏军拿下L山控制权转入阵地防御阶段。

  敌军不甘心失败,他们一度组织起师团级别的反攻。

  并动用了数量不少的重武器。

  为了躲避敌军的炮火,轮战的夏军战士们开始在阵地上构筑起被称作猫耳洞的防炮工事。

  猫耳洞一般也就一米高,洞口十分狭窄,还会堆上树枝之类的隐蔽物。

  猫耳洞的存在能够有效减少我军战士被敌军炮火波及的可能,还能防备越军特工的偷袭。

  别看猫耳洞功能很多,但其中的条件却非常艰苦、恶劣。

  L山地区本就地处南疆,冬季的山里潮湿阴冷。

  猫耳洞内又活动不开,战士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再加上战事迟迟没能停歇,战士们在猫耳洞内一待就是好几个月,作战极为艰苦。

  尤其是位于阵地最前沿的猫耳洞,与敌军的距离可能也就十几米。

  敌人本就狡诈,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让这些“王八蛋”渗透进我军的阵地。

  所以战士们几乎每日都提心吊胆的注视着自己的防区,一日不得松懈。

  丛林战之所以会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公认的难题,就在于丛林中有太多不利于士兵作战的因素。

  其中丛林的潮湿气候尤为著称。

  当年M军在Y战时就发现,相比于Y军的袭击,M国大兵真正的敌人是丛林本身。

  哪怕没有Y军的存在,热带丛林本身就足够致命。

  且不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毒虫猛兽,光是空气中丰富的水分就让M国大兵们疲于应对。

  当时的M军作战单位有一条铁律,士兵必须勤换干净的袜子,以保护双脚的健康。

  这可是M军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在这样潮湿的丛林环境中,一旦脚部皮肤发生溃烂,很快就会恶化感染。

  甚至发展到为了保命不得不截肢的程度,刘之野知道不能掉以轻心。

  即使是前指早有准备。

  到了L山战役,夏军也领教了热带丛林的威力。

  L山常年都环绕着雨雾,空气湿度十分夸张,夏军战士们的衣物几乎没有干过。

  如果遇到下雨天,就更遭罪了。

  丛林的雨水只有暴雨和特大暴雨之分,下不了多久就能将猫耳洞淹没。

  可如果贸然离开猫耳洞,又极可能遭到敌军的袭击。

  驻守猫耳洞的战士们只能硬着头皮泡在雨水里。

  还要将武器和电台这些装备举过头顶,以免进水损坏。

  到了晚上,还得在积水里睡觉,让人苦不堪言。

  这样的环境恰好给细菌和病毒提供了极好的生存条件。

  很快,皮肤病就成了夏军战士的职业病。

  这其中最为恐怖的就是被战士们称为烂裆的皮肤病。

  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士们来说,得了烂裆比死还难受。

  得了烂裆的战士是不能久坐的。

  否则裆部的皮肉会和潮湿的军装黏在一起。

  一脱裤子,皮肤下的脓水和血肉也会被撕下来,场面极其惨烈。

  还会伴有难以抑制的瘙痒和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