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他们渴望引进“野山酒”,希望能在当地市场打开销路。这一消息如同一股春风,给“野山酒”带来了无限商机。
刘家庄与供销社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同亲兄弟般默契无间。
村里的工厂所生产的大批产品,都依赖于供销社的渠道得以广销四方。
这种深厚的合作基础,不仅让刘家庄的村民们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为供销社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双方互利共赢,共同书写着一段经济传奇。
今年三月初,东欧的“社盟”国家代表团访华,双方顺利签署了一系列友好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社盟”国家将以重工业产品为交换,获取夏国的轻工业产品。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也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协议的签订,两方的贸易往来将更加紧密。
夏国的轻工业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深受“社盟”国家的欢迎。
而“社盟”国家的重工业产品,则为夏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交易量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轻工业产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东欧地区。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有一类产品却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无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那就是夏国的“酒类”产品。
特别是在东北欧等寒冷地带,这些被戏称为“老毛子”的人们,对夏国的酒类产品情有独钟。
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围坐在火炉旁,举杯畅饮,享受着来自遥远东方的美酒带来的温暖与惬意。
尽管“野山酒”在国内品牌中尚属新秀,却意外地赢得了这些友好国家人们的青睐。这品牌酒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逐渐在国际贸易中崭露头角。
四月底,外贸部的订单如期而至。出乎意料的是,“社盟”几国竟然提出了增加“野山酒”出口量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刘家庄紧急追加了1000吨的生产任务。
这是村里生产的“工业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便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喜爱,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记录的时刻。
1000吨高度白酒的出口任务,便会为夏国换来200万卢布的外汇。
PS:国内42度的“桃园”一斤装1.2元,52度“燕山”售价1.4元,62度的“太行”售价1.6元。
当前1元卢布大约等于3元人民币。
仅凭一单生意,刘家庄就成功换来了600万元的销售额。再加上国内市场的销售表现,“野山酒”厂今年的预计销售额有望达到2000多万元。
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野山酒”的卓越品质,也展现了刘家庄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
刘元海和其他村干部被这一喜讯震惊了。按照这个趋势,今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极有可能冲破1.5亿元的大关。
这个消息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种,让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各位,1.5亿元在当下真是不少了。去年,也就是1963年,夏国国民经济暂时艰难爬出泥沼,窥见到一缕曙光。据测算,全国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为1168.06亿元。
刘家庄的这一壮举,堪称全国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一,令世人瞩目。这個村镇所取得的成就,甚至超越了许多地级市,成为了地方经济中的佼佼者。
在去年的区里生产总值统计中,刘家庄的表现可谓亮眼。
整个区的生产总值刚刚突破两亿元,但刘家庄的贡献却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还要多。
随着这笔巨额订单的到来,刚刚竣工的“野山酒”厂二期工程又陷入了生产困境,只得加班加点的,人停机器不停的搞生产。
为了抓住这机遇,酒厂不得不决定继续追加投资,启动三期工程的建设。
这一决策对于酒厂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一飞冲天。
三期工程建设一旦完成,“野山酒”厂将焕然一新,占地超过三百亩,员工队伍壮大至一千五百余人。届时,这里将成为年产三万吨各类酒品的大型企业,实力不容小觑。
“野山酒”厂也一跃成为目前村里的龙头企业,这家酒厂原本是为了解决当地果品深加工问题而诞生的,然而如今却已经喧宾夺主,成为了村里的主流产业。
随着酿酒业的持续扩张,水果种植业也迎来了更加的繁荣。如今,刘家庄方圆几十公里内,花果飘香,景色宜人。
“京城花果山”,不是浪得虚名,在这里你能找到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所有水果。
像什么,苹果、桃子、梨、杏、李子、海棠、石榴、枣、草莓、樱桃、桑葚、柿子、无花果、西瓜、甜瓜、葡萄、山楂、枇杷、猕猴桃、蓝莓等等,简直数不胜数。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刘家庄的水果种植已经蔚为壮观。
如今,这里不仅是京城周边地区赫赫有名的水果产地,更成为了京城各大农贸市场、供销社以及企事业单位采购水果的必选之所。
每当提及刘家庄,人们总会联想到那里丰富多样的水果和富饶的生活。
因为,刘家庄的水果种植业规模庞大,仅凭村里的劳动力显然难以支撑。
因此,在繁忙的开花授粉、落果、修剪树枝的季节里,刘家庄总能吸引周边数千人,有时甚至上万人前来务工。
有的村庄几乎是整村整村的出动,可以说,刘家庄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富裕,更带动了周边十几万人口共同迈向了富裕之路。
随着酿酒业的蓬勃发展,养殖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酒漕,这一酿酒的副产品,意外地成为了养殖业的新宠。
对于养猪来说,酒漕无疑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饲料,它的营养价值丰富,口感又好,猪儿们吃得津津有味,生长迅猛。
于是,酿酒业与养殖业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产业链,共同繁荣,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庞大的养殖业又产生了无数的污水粪便,这又给沼气池带来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经过沼气池的处理,原本无用的废弃物变成了宝贵的资源。沼气,这种环保能源,它燃烧后不仅可以驱动发电机,为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提供充足低廉的电力,还能转化为燃气,为人们的厨房带来清洁的火焰。
而沉淀物发酵后,它富含养分,是天然的肥料,又可以返补农业生产,让农作物们茁壮成长。
此外,由于沼气发电的成本低廉且供应充足,村庄得以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冷库。
这座冷库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肉类和蔬果类食品的储存难题,还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如今,村里的食品储备更加丰富,村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刘之野以后世经验,预见到了这些产业的融合将共同推动发展。每个产业环节都会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活力的生态系统。
充足的电能,让村里的路灯奢侈地亮到每天的十点钟。
因此,刘家庄即使在夜晚也热闹非凡。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闪烁,工厂依旧灯火通明,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忙碌着。夜校和商业街同样热闹非凡,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村里的商业街如今已焕然一新,从昔日那条十字大街的简陋模样,蜕变为如今多条宽敞且规划有序的街道。
这些街道宛如村里的动脉,流淌着繁忙与活力,见证着村庄的发展与变迁。
这里,医院、供销社、农机具站、粮油店、副食品店、饭店、理发店、药店、五金店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派出所、村委会、书店、信用社、邮政所和收购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体育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也是人们夜晚的热门去处。每当夜幕降临,一群充满活力的身影便汇聚于此,沉浸在健身与聚会的欢乐氛围中。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刘家庄也在不断扩大。村庄从东到西绵延四里,从北到南横跨三里,规模日益壮大。
很有一种,几十年后国内一些六线偏远山区小县城的感觉。
刘家庄,早已不再是昔日默默无闻的村落,甚至镇的规模也难以涵盖其现今的繁华。
经济蓬勃发展,人口兴旺,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
随着居住地面积的不断扩张,村委会也意识到了这一严峻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限制,恐怕不久的将来,耕地面积将面临严重不足的困境。
因此,刘之野提出了一个建议:村里应严格审查私人宅基地的申请,并考虑统一建设多层商品房,以满足村民的住房需求。
这样不仅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能为村民们提供更为便捷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刘之野原本以为,这个提议会遭到村民们的抵触。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村民们对这项提议的热情超乎想象,纷纷表示愿意住进楼房。
即使没有迫切的住房需求,人们也纷纷流露出购买商品房的意愿,打算将自家的平房出手。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商品房成为了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象征,而平房则似乎成为了过去式的代表。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就是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它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然而,刘家庄的变迁毕竟只是冰山一角,夏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在稳健的步伐中逐步发展。想要见证类似的转变,或许需要耐心等待数十年的时光才可以。
刘家庄的崛起,自然引起了上层的注意。各部门纷纷派出代表,连同一些知名专家教授,频繁地前来调研。然而,尽管他们多次深入探访,却依然未能完全理清这其中的复杂关系。
然而,对于刘家庄这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上层决策者已达成共识,决定保持中立,既不横加干涉,也不设障阻挠,而是选择顺其自然,让其自行发展。
刘之野从某些途径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说实话,他未曾料到,经济的解绑会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他原本的计划是,默默助力刘家庄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便如凤凰涅槃,一飞冲天。
然而,出乎他的预料,由于上面地有意纵容,刘家庄竟然提前崭露头角,早早一鸣惊人了。
这让他有种脱离掌控的危险感,深怕刘家庄的事业给毁于一旦。
“山区人口脱贫”政策,这是1964年五一后,京西地区出台的重要政策,旨在改善偏远山区的贫困状况。
这些山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生活困苦。政策计划将这些山村合并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刘家庄,以促进资源共享和经济发展。
刘家庄对此举双手赞成。若在年底前,再合并七八个村落,汇聚三四千新居民,再加上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此地的人口总数将提前突破两万大关。
作为主体的刘姓,加上合并过来其他村落的刘姓分支人员,将会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刘家庄依然会在刘氏的强力掌控之下。
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这个山村的人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只有两千余人的寂静村落,迅速膨胀至两万多人的繁华小镇,这样的增长速度可谓惊人,整整翻了十倍。
而在其他地方,人口数量却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加上会有两万外来务工学习人员,这使得这个小镇的异军突起更加引人注目。
“我的天呢!这么说,到年底会有将近四万人,在咱们村里生活学习工作啊!”甘凝无比震惊地说道,简直难以想象。
她并非寻常见识短浅的家庭主妇,而是手握实权的正科级干部。正因此,她对村里所发生的一切感到难以置信。
第327章 发展工业
第327章 发展工业
在刘家庄,农业是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之源,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仅仅依靠农业已经无法满足刘家庄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于是,轻工业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兴起,为刘家庄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未来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刘家庄若想在那个时代中立足,就不能原地踏步,必须勇敢地迈向重工业、电子产业和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
只有这样,刘家庄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避免将来被时代所淘汰。
当前还没人回想象到,未来的变化是多么地快、多么地剧烈。但是,刘之野经历过。
在刘家庄,众人仍陶醉于眼前的繁花锦簇的时候,他却已悄然未雨绸缪,为未来精心布局。
时光荏苒,十几年光阴转瞬即逝,而他们的准备却愈发充实,未来就会越成功。
五月底,刘家庄再次迎来了一座工厂的盛大竣工。
这座工厂与村里的其他轻工业不同,它是专注于生产小五金制品的轻工机械加工企业,它的诞生标志着刘家庄正式踏足于工业领域。
刘家庄的这座工厂,与南方那些村镇的小集体企业截然不同,从一开始就立志成为一家正规化的大型五金加工企业。
为此,刘家庄投入了近一千五百万元巨款,用以建设厂房,以及购置专业加工设备。
这些主要的生产设备包括C618、C620车床、皮带车床、牛头刨床、冲压机、钣金机床、以及2米龙门刨床等。
这些设备在当前主要用于五金加工机械的生产,满足了刘家庄这座工厂对于五金制品生产的需求。
得益于与红星厂的良好关系,因此,“五金厂”所需的金属加工原材料均由该厂提供。
在前期,红星厂还大力协助刘家庄“五金厂”进行工人培训,为五金厂输送了技术精湛的工人。这一切都使刘家庄的“五金厂”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刘家庄的这座工厂,无疑是他们迄今为止投资建设的最大手笔。它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绝非一般的食品加工、酿酒或建材厂所能相提并论。
这座工厂的投入,不仅彰显了刘家庄对于工业发展的决心,更在无形中提升了整个京西山区的工业水平。
当初,刘之野提出在村里建设“五金厂”,以推动工业发展时,却首次遭到了一些村委干部的反对。
这些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后来合并进村的干部们,他们也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出于谨慎与对政策的考量,对于如此庞大的投资金额持保留态度。
出发点是好的,他们的观点是希望刘家庄能够稳健发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这些村委干部,虽然对刘之野抱有一定的敬意和信任,但他们的尊敬以及信任程度远不及刘家庄的原班领导干部们,他们对刘之野是无比地盲目崇信。
只要刘之野所做的决定,原先的村委干部不管理不理解,都会尽力支持,事后也会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
最后,少数服从多数,村委会还是通过了还项提议,决定在工业上再博一把。
“之野,建设五金厂好办,土地资金,都好解决,但是这机械设备以及技术工人怎么办?”刘元海忧心忡忡地道。
随后,他提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那么,生产出来的五金产品销路又将如何解决?”作为村委的一把手,他一直是刘之野的支持者。
如果投资失败,他的威信将受到沉重打击。最坏的结果是,刘氏可能会失去对村委会的控制权。
刘之野也知道,刘家庄的政治环境,合村并镇的好处是,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刘家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村庄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相应地,刘氏对村委的掌控力正在逐渐减弱。
时至今日,他们刘氏只占据了村委会成员的一半席位。这是一個明显的转折点,预示着村委权力格局的变革,将不再是刘氏的一言堂了。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