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25章

作者:笔下宝宝

  因此,“五金厂”项目对于刘氏来说至关重要,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刘氏在村委会的地位。

  一旦该项目成功,刘氏将继续稳坐村委会的宝座,而刘之野的远大抱负也将因此有了实现的可能。

  反之,若这个项目遭遇严重挫败,刘氏在村委会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刘之野多年来精心构建的未来蓝图,有可能中途夭折。

  刘之野深吸了一口气,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声音坚定地说:“您老就放心吧,我做了市场调研。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钱买金属制品了,加上国家的建设日新月异,五金类产品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火热状态。”

  “咱们村的五金店,您也知道,动不动就缺货,每当赶集的时候,这家店的人流总是最多的。”

  三大爷闻言点点头道:“那道是,前两天我去买盒钉子,嘿!竟然没货了,据说还要等几天……”

  听了刘之野的这番话,刘元海的信心顿时倍增。社会上对“五金类”产品的迫切需求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从市场的反应和消费者的热情中就能明显感受到。

  而一开始,刘之野对开设“五金厂”便满怀信心。

  后世的“华夏第一村”华西村,正是在两年后的66年,凭着开办一家小型“五金厂”,逐渐崭地露头角,积累了发展地第一桶金。

  而在夏国南方地区,还有许多万元户也是通过生产小“五金”之类的手工作坊,实现了财富地原始积累。

  “五金”名称听着种类不大,但是它却包涵了人们生活建设等方方面面地需求,用途非常广阔。

  通常的五金产品,只分为大五金及小五金两大类。大五金指钢板、钢筋,扁铁、万能角钢、槽铁、工字铁及各类型之钢铁材料。

  小五金则为建筑五金、白铁皮、锁类铁钉、铁丝、钢铁丝网、钢丝剪、家庭五金、各种工具等等。

  就五金之性质与用途,应分钢铁材料、非铁金属材料、机械机件、传动器材、辅助工具、工作工具、建筑五金、家庭五金等八大类。

  小五金地用途又细分,什么锁类、拉手类、门窗类五金、家庭装饰小五金类、水暖五金类、建筑装饰小五金类、工具小五金类。

  当前社会,只有国营大型企业在生产这种类产品,加上民间一些还不成气候的作坊式生产。

  刘之野前世也在这行业闯荡过,知道五金行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的重要角色。

  从锁具、水暖器材到未来的电动工具、建筑五金,五金行业提供的商品种类繁多,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五金行业的市场需求会爆炸式的增长,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他坚信,只要刘家庄的人们脚踏实地,勤奋肯干,稳扎稳打,经过十几年地先发优势,未来就一定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刘家庄,“五金厂”的投产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工业事件,它象征着整个村庄向大工业化迈进的坚定步伐,成为了村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了铭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村委会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开工庆典。

  庆典上,不仅有本村的村民、企业工人、老师学生,还邀请了上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众多合作伙伴和企事业单位的代表。人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新的开始。

  当天,阳光洒在刘家庄的每一寸土地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天空蔚蓝无云,仿佛也在为五金厂的投产而欢呼。

  所有人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笑容,他们纷纷聚集在五金厂前,等待着仪式的开始。

  随着一阵热烈的鞭炮声响起,开工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工业部的一位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刘家庄的五金厂投产,不仅预示着……也代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我仅代表工业部,……”

  三大爷刘元海,也代表刘家庄向到来的各位嘉宾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随后的发言中,他回顾了村庄的发展历程,展望了五金厂未来的美好前景,并表达了对所有人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

  庆典的喧嚣渐渐散去,只剩下那位工业部领导与一群期待的目光。

  他毫不犹豫地拉动闸刀,电流如同生命之泉,瞬间涌入了各车间的机床设备。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响起,“五金厂”正式宣告投产。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段传奇的起点。

  之后,在厂长吴有福的引领下,众人簇拥着领导们和合作单位的贵宾们,一同踏入了“刘家庄五金厂”的各个车间。

  此时,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操作着各种设备,整个工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吴有福,38岁,一位在业界享有盛名的专家,经过刘之野的不懈努力和多方托关系,才终于将他请来厂里担任厂长。

  此人真是技术大拿,日占期间,就在东北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五金工厂里担任技术工人。

  

  凭借聪明好学,他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

  新中华夏成立后,他又进入一家军工企业,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和领导才能,迅速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和车间主任。

  吴有福满怀激情地向众人介绍着他们厂的现状:“我们的工厂一期工程占地广阔,约200亩,拥有五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都专注于生产不同种类的五金产品。”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仿佛未来的辉煌已经触手可及。

  工业部的领导微笑着点头,他问道:“你们厂目前有多少员工?”

  吴有福毫不犹豫地列出了工厂的人员构成:“一线生产工人超过五百人,厂办人员三十二名,技术与工程团队二十人,保卫科十八人,后勤处四十人。”他的话语简洁而清晰,仿佛一幅工厂的组织架构图在听者脑海中浮现。

  领导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赞叹道:“不简单啊,你们团队竟然还有工程师,真是难得。能告诉我他们都是什么学历背景吗?”

  吴有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工厂的人员构成:“一线工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大多完成了小学教育,有些还参加了夜校教育培训。厂办人员则至少拥有初中学历,而技术员和工程师更是来自专科学校或大学。”

  一位随行的嘉宾闻言,不由地惊讶地道:“嚯!你们厂竟然还有这么多大学生,我们这两千多人的企业都没几个……”他不敢置信的说道。

  三大爷乐呵呵地回应赵处长:“赵处,这些大学生多半都是咱村出去的娃,村里考上理工大的基本都在这里了。”

  “那也了不起啊,宁愿放弃外面的优厚待遇,回乡造福乡邻,可不是一般人能下地决心的,你们村的教育好啊!”这位赵处长摇摇头,感慨地道,大学生可是香饽饽,走到哪都会有人捧着。

  领导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刘家庄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好奇地问道:“刘书记,听说近年来你们刘家庄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非常大,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刘元海简明扼要地汇报道:“领导,刘家庄的教育情况如下:已毕业大学生十一人,在读大学生三十六人,高中生三百二十三人,中专生两百五十六人,初中生一千两百多,小学生一千五百。”

  领导听到这个数据,顿时吃了一惊,瞪大了眼睛问道:“这数据准确吗?一个农村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他有些不敢置信,越了解刘家庄,越让他吃惊。

  据他所知,一个经济条件好的县,有着几十万人口,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没有这么多。

  刘家庄的教育事业投入巨大,且逐年递增,这一事实让领导深感震撼。

  当领导得知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400元,几乎家家都是万元户后,他终于对刘家庄的教育成果刮目相看,也相信了这个数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刘家庄,成年人们多年来一直接受着不间断的扫盲教育和夜校培训。

  这种教育的普及程度极高,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识文断字,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刘家庄未成年人教育,就更加重视了,从幼儿园到高中,还有着几所高等的中专学校。

  这在整个华夏,除了一些大城市,是没有任何地方能跟刘家庄的教育相媲美的。

  因此,村里得以发展工业化,得益于那些合格的有文化地产业工人。

  他们成为了村里工业化的中坚力量,推动着村庄的现代化进程。而农业方面,则主要由少数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共同承担。

  时至今日,村里的其他村办企业仍在持续推动教育深化。

  从最初的扫除文盲,到小学文凭,再到中学文凭,最后迈向高中文凭,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不断提升。

  最终,有的人还选择参加大学成人教育,为自己的未来铺设坚实的基石。

  这样做,虽然可能出不了什么科学家,高等人才,但是却为今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基础人才,直到下一代人完美的成长起来。

  在这片土地上,教育的力量已经深入人心,也为今后村庄的繁荣和村民的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当天,刘家庄的五金产品如潮水般涌出,总量高达几十吨,实现产值高达一百多万元。

  村里的运输队如同勤劳的蚂蚁,将这些五金产品迅速而有序地送往了京津冀地区的供销社、五金公司以及各个销售网点。

  刘家庄的运输队如今已焕然一新,不再是昔日那几辆拖拉机的简陋阵容。

  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已壮大成拥有十五辆大解放和三十多辆大型拖拉机的小型运输公司。

  这支队伍在刘家庄乃至周边地区都享有盛誉,成为了当地物流行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八红旗手”刘之野的姐姐刘翠玉,凭借着她过人的胆识和勤奋,成为了村里第一个驾驶拖拉机的女性。

  她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村民们的赞誉,更是多次荣获各类荣誉。

  如今,她已经是这家公司的副经理,兼任运输大队长,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

  “妇女也能顶半边天!”

  姐姐刘翠玉的优秀表现,同时也给姐夫刘福生造成了不少的压力。

  刘福生,这位曾经的退伍军人,如今也已蜕变为刘家庄的村委委员,武装部长,并兼任治安科长,手握重权,统领一方。

  他麾下,一个团的民兵整齐划一,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保卫着刘家庄及周边地区的安宁。

  此外,他还管理着村里各工厂单位的一百多名保卫科人员,他们就如同刘福生的左膀右臂,共同维护着村庄及企业的秩序。

第328章 成长起来刘二代

  第328章 成长起来刘二代

  七月中旬,位于京西北和京西南贫困山区的五个自然村——唐家洼、大王庄、小王庄、孟家峪和王爷庙,与刘家庄进行了合并。

  这一变革在京西地区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有的村子欢天喜地,有的村子沸沸扬扬。因为,人人都想当刘家庄的人,从此也跟着过上好日子。

  合并后的刘家庄,地域辽阔,占地上百平方公里,横跨京西北的燕山与京西南的太行山,形如柳叶,蔚为壮观。

  至此,京西部分地区在资源和人口上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周边山民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地改善。

  经过多次村落合并,刘家庄的人口规模有了显著增长。原先只有几千人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两万本地户口的大家庭。

  尽管新加入的人口文化素质尚待提升,但无疑为刘家庄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

  当然,合村并镇绝非易事。首要之务,便是解决村民的吃住问题。

  必须确保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安居乐业,拥有稳定的住所和充足的食物。

  其次,就业问题亦不容忽视。必须为村民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在新的社区中能够自给自足,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村民们的福利问题亦需得到妥善解决。只有这样,合村并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村民们才能在新家园中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因此,经过重组的村委会(包括新加入的干部)达成了共识,他们借鉴了之前几次合并村庄的经验,决定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先将这几个村落的部分壮劳力加入刘家庄的工农业生产中区,剩下的人口继续保持原有的农业生产暂时不变。

  第二步,构建统一的居民小区,为搬迁至此的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积极实施扫盲知识再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助力新村民们更好地融入刘家庄,开启新生活。

  第三步,预计在明年初之前,将最终完成人口的搬迁工作。

  新涌入的人口,受限于他们的文化素养,首先投身于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等辛勤劳动,接替刘家庄原先教育培训多年的村民们,解决工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未来,刘家庄将呈现出一幅别开生面的景象。除了年长的老人和孩子们,其余的原住民都积极投身于工业生产之中。

  家家户户,不论是双职工、三职工,还是四职工、五职工的家庭,都成为了这个小镇的新常态。

  而刘家庄剩下的,没有当工人的村民们,也大多走上了管理岗位,技术岗位,比如中草药种植、水果种植、大棚种植、畜牧业养殖、稻田养殖等行业的管理者与技术人员。

  刘之野的大伯,便是这样一個典范。如今,他已成为村里养殖业的佼佼者,统领着一支五百人的专业养殖团队。

  “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在年初的工作计划报告会上,刘元生豪言壮语地道。

  大伯这不是在放卫星,刘家庄的养殖业,还真有希望在今年完成这个目标。

  让每一个村民每天都能享受到一个鸡蛋和一杯牛奶的待遇,要是以现代社会来看,这就是一个非常容易实现的愿望。

  其实不然,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挑战,在当前的生产水平下,这依然成为一个了不得地成就。

  在刘家庄,生活节奏明显比其他地方快了许多,这使得后来加入的村民们起初还有些难以适应。

  他们或许曾以为这里与原先的生活方式差不多,顶多就是条件好的多,但当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时,才发现这里的忙碌与喧嚣远超过他们的想象。

  在这个村子的每个清晨,人们从七点多钟开始忙碌起来。学生们匆匆赶往学校,做工的便骑上自行车呼朋唤友的一起去工厂。

  此刻,他们如同涓涓细流般汇聚成一股股人流,穿梭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时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

  不明真相的旁观者,看到这股人流如潮的壮观景象,或许会误以为置身于繁华的都市之中。

  然而,这只是刘家庄才见到的景象,人们早早地起床,忙碌地开始新的一天,上学、上班,昂首阔步地,各自奔赴自己的岗位。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新加入的村民们虽然初来乍到,感到有些不适应,但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仿佛新世界的大门已经为他们敞开。

  随着合村并镇政策的推进,以及工农业的持续繁荣,原本年初预计的四万人口,在短短七个月内便已经突破,预示着年底有望攀升至五万。

  在这个村子里,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两万两千人以上。新增的人口主要来自合村并镇的新居民,以及各工厂和学校的技术移民。

  此外,还有三十余家工厂企业的员工,以及各学校内的师生,流动人口总数接近三万之众。

  实际上,管理着数万人的任务与仅管理几百人或几千人截然不同,村委会所承受的压力逐年攀升,如同巨石压顶。

  三大爷刘元海,多次在刘之野面前流露出无奈之情:“之野啊,我这把老骨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真心希望年轻人能快点成长起来,我也好安心退隐,享享福喽!”

  刘之野也清楚,这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了,三大爷能力虽有,但他只是个小学文凭,后来才自学了初中文化,因为岁数大了实在学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