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142章

作者:笔下宝宝

  刘之野发现好久没吃到这个,他打眼一瞄,便知道老弟说的不假。于是,于是,他向屋里的大伯母请求:“大伯母,做个小鸡炖土豆吃呗!”

  厨房里的大伯母,闻言应道:“成!刚好收获了一些新鲜的土豆,做这个正好吃。”

  小妹和老弟刘之泰回来了,他们手里各提着一个竹篓子,篓子里装满了活蹦乱跳的“胜芳蟹”和鲫鱼之类的小鱼。

  刘之若兴奋地喊道:“哥,您快来看!这么多螃蟹,今天中午咱们可要大快朵颐了!”

  “呵呵!今儿个你可算是撈着了啊!”刘之野调侃了他一句,便向着爷爷走去。

  老爷子也随着他们一同回来了。此时,他抽着烟袋锅子,背着手笑呵呵地看着眼前几个孙子孙女的互动。

  他仿佛置身于一幅温馨的画面中,看着他们嬉笑打闹,享受着这份天伦之乐。

  “爷爷!您回啦?”刘之野过去要扶住他。

  老爷子笑着摆摆手,问他:“小丫头还好吗?”

  刘之野点点头:“好着呢!能吃能睡。”

  老爷子欣慰地点点头,说道:“跟我来,你让我收集的东西,我这就给你。”

第221章 学习中医要从娃娃抓起

  第221章 学习中医要从娃娃抓起

  随着老爷子步入他的房间,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除了他休息的东屋,其他空闲之处,都堆放着各种草药袋,一摞摞书籍整齐地摆放着。

  房间内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宁静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只剩下药香和书香交织在一起。这些草药和书籍,正是老爷子辛苦收集而来的。

  刘之野惊喜地发现,爷爷替他收藏的医书典籍,其中有不少是医学著名的典籍,其中不乏珍贵的医学古籍。

  这些典籍包括《皇帝内径》、《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雷公炮灸论》、《本草经集注》、《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

  这些医学典籍不仅有着丰富的医学理论,还包含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这老爷子还真是不辞辛劳,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竟然收集到了历朝历代名医的医学著作、药方典籍等几千本之多。

  其中,许多珍贵的典籍属于绝版或失传已久的名家之作,让刘之野惊叹不已。这些书籍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中药、针灸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珍贵的典籍中,有许多药方是爷爷亲自整理和验证过的,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有些药方甚至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些孤本书籍和珍贵的药方典籍,乃是医学之瑰宝。刘之野深思熟虑后,决定重新誊抄并刊印这些典籍,以防止其失传。

  刘之野越看越欣喜,这些无价之宝让他深感责任重大。民间隐藏的珍贵医学典籍无数,可惜很多未能得到妥善保护,最终逐渐失传。

  为了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他决定加大收藏力度,拓宽收藏渠道。

  他并不缺钱,现在乃至未来,获取钱财对他来说都轻而易举。然而,当金钱累积到一定程度,它就只是数字了。

  几辈子都花不完,更何况人死后如灯灭。这穿越一回,难道只是为了金钱和利益吗?这似乎有些过于肤浅了。

  周星星都说过:人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刘之野决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些什么。曾经他没得选,现在他有得选。

  老爷子看着刘之野,满心欢喜。他可是老中医,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可是格外关心。

  老爷子虽然几十年没有离开过京西地区,但他曾经可是教导出了好几位优秀的徒弟呢。

  其中,刘之野的大伯和刘家庄以及其他村的中医大夫,都是老爷子亲手调教出来的。

  这些徒子徒孙如今都成为了京西地区附近公社的中医大夫,为乡亲们治病解痛,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而刘之野这一辈,只有刘老弟之泰接授了老爷子的医学传承,但刘之野的做法却是刘之泰所比不了的。他不仅将中医药传承下去,还能将其发扬光大。

  刘之野笑着对老爷子说:“爷爷,我跟您商量件事儿呗!”

  老爷子乐呵呵地示意让他坐下说。

  刘之野给老爷子泡了壶茶,继续道:“爷爷,您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区别。中医需要从小培养……”

  老爷子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端起茶杯,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地品尝了一口。

  刘之野接着说:“中医需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悟性,而西医则更注重技术层面的学习。

  所以,我想如果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医的兴趣和热爱,也许会对他的未来发展更有帮助。”

  老爷子深深地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些许无奈和惋惜。

  “可是,现在愿意学中医的孩子还是太少了,大部分成了家传的。”

  他回忆起过去,他学中医的那个年代,学习中医曾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出路,那时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崇高,备受敬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局面似乎已经发生了改变。

  如今,中医的地位逐渐式微,人们对中医的认知和理解存在诸多误解,信任度也有所下降。

  因此,愿意投身中医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孩子们对中医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减弱。

  中医式微,确实有着历史原因的,这其中还与汪精卫这样的汉奸卖国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民国时期乃至新华夏成立之前,我们国家积极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化,将之视为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西医的发展恰好与时代的主旋律相吻合。西医的一个重要学科——解剖学,能够直观地揭示人体的奥秘,提供各种精确的数据,这些都使得人们认为这才是科学,因此备受推崇。

  反观中医,虽然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但在那个时代,却因为无法用科学解释其原理和疗效,而备受质疑和冷落。

  一帮外行喊着口号,拉着横幅就把中华瑰宝破坏至此,错的是无知的人,还是造就无知的那个时代。

  尤其是汪精卫这样的汉奸,他的叛国行为更是加剧了人们对中医的误解和排斥。

  在外国药厂的大力赞助下,汪精卫在宁汉合流后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废除中医的重要角色。

  他多次强调要“旧弊务黜”,力主“维新变革”,以展现自己的“革新派领袖”身份。

  为了进一步彰显自己“开明和民主”的政治个性,捞取政治资本,谋得政治地位,汪精卫决定对“中医”下手。

  1929年2月,南都举行了国民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央卫生委员会议,这场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精英,他们之中有卫生部官员,有各省市医院和医学院校的代表,总人数超过了120人。在汪精卫的授意下,这场会议的焦点议题是废止中医。

  

  会议的背景和气氛引人深思。首先,参会的代表全都是西医出身,他们对于中医的态度和立场非常明确。

  他们倾向于西医,认为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或废止。

  其次,大会还拉来了几家国外的西药药厂作为赞助商,这些生产西药的药厂出钱赞助讨论废止中医,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汪精卫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将废止中医与“革命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强调中医中药是华夏卫生行政的一大障碍,如果不废止中医中药,那么革命大业就无法完成。

  汪精卫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指出日本之所以能够强大,全靠废除汉医汉药。

  这狗日的鼓吹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改变日本民众的生活面貌,也正是因为废除了汉医汉药。

  并以此为引子,呼吁在场的人们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将废止中医中药作为华夏卫生行政的重要一环。

  ……

  刘之野也深知,这个时代的人对中医的偏见很大,但他作为后来人,却看到了后世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机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就需要付出很多,包括时间和精力。不过,只要坚持不懈,相信中医的力量,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他沉吟了一下,说道:“爷爷,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没有学生,村小学就有小学生。未来,村中学也可以培养出学习中医的人才。”

  “再一个,人们对中医的误解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相信中医。实际上,有很多病人都是被中医治好的,这些人更是数不胜数。

  他们不仅对中医的效果深信不疑,而且也对中医的治疗方式也有着高度的认可。”

  “误解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中医内部,一些庸医不懂医理,却滥竽充数,害人害命才是最可怕的。”

  “他们才是破坏中医根基的罪魁祸首。”

  “为了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打小就要开始注重体系的培养。过去师带徒、儿徒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现在就需要像学习文化课一样,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兴趣爱好,层层选拔,直到专业的中医学校,才能选出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医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第222章 核心产业布局

  第222章 核心产业布局

  其实,刘之野还有另外的想法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刘家庄依托中草药种植这一有利条件,将来大力发展中医药行业。

  发展中医药,种植中草药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需要他们努力发展中医事业。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老爷子嘴里“吧嗒!”抽了一口老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疑惑地问道:“你的意思是说,从村小学就开始培养中医学徒吗?”

  “孩子的父母是否会同意,这是个问题。谁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文化教育,长大了能有好的前程。”

  刘之野微笑着点点头,他也不禁有些感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道:“其实,上学只是孩子们的一种出路,真正学有所成的孩子只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就会选择放弃读书。”

  “与其让他们这么早就下地干农活,不如教他们学一门手艺。学医不正是最好的选择吗?”他补充道。

  老爷子点了点头,颇为赞同地说:“你这话说的在理,这要是早年间儿,要想学中医如果没有门路,你想学还没机会学呢。即使有门路,还得看师父收不收你。”

  他接着疑虑地问道:“只是这将来培养出的众多学徒,工作该如何解决呢?”

  老爷子担忧也是事出有因,现在的中医岗位确实有限,多数中医都在乡村诊所或社区诊所工作,大型医院还是以西医为主,他不免有些忧虑。

  当前的中医却比西医多,中医从业人员大约有二十七八万人,而西医却只有不到九万人。所以按目前的情况来看,学习中医未来的就业压力是很大的。

  但是刘之野的灵魂是来自于后世,他可知道未来中医药行业的走向。

  在华夏中医的历史变迁中,他却知道,新华夏成立之前,华夏的中医人数高达80万人。

  然而,到了后世,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刘之野穿越前,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只有不到27万人。

  在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后,人们发现,其中只有大约10%的中医会开具汤药处方。

  换句话说,真正能够运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人数不过3万人,其余的中医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温习四大经典。

  这让人不禁感叹,中医传承的艰难。

  而这几十年里,华夏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多,中医却从80万人锐减到3万人;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后世的175万人。

  后世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已有30万-50万人,超过夏国国内的中医药从业人数。

  许多中医大师对此痛心不已,想不到堂堂华夏的中医人才会凋零至此。

  国内的中医人才出现了不断萎缩的情况,真是让人忧心忡忡。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的市场规模却会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中医行业的发展前景却是很广阔的。

  后世的中医药市场规模庞大,全球中药材市场规模在2022年就已经达到了约200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这个数字将会增长到3000亿美元。

  2022年全球中医(TCM)市场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3988.41亿元,华夏中医(TCM)市场规模也达到了11484.48亿元。

  而根据预测,到2028年,全球中医(TCM)市场规模将会达到惊人的21668.62亿元,这个数字的年复合增长率预估将会达到7.57%。这是一個非常可观的数字,足以让整个行业保持活力。

  所以,刘之野知道中医药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这个朝阳产业在未来将有更长的兴盛周期。

  作为一个能看透未来前景的人来说,刘之野才决定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早早进入地这个行业。

  老爷子所担心的事情,完全无需担心。首先,培养学习中医知识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即便从现在开始,也不必太过担忧学出的人才找不到工作。

  更重要的是,改开以后随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他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只会不断增加。

  而刘之野的财力雄厚,完全可以跨越式发展中医药产业,甚至可以为中医药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待遇。

  刘之野微笑着安慰老人:“爷爷您放心,国家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我们国家会越来越重视培养医学人才。”

  “我有个计划,依托咱们村的中草药养植,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中医药研究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系统地培养学习中医的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可以将基地打造成一个集种植、研究、教育、实践于一体的场所,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前来学习和研究中医。”

  老爷子突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他说道:“我一直以为你是心血来潮,想在村子里盖一座大宅子就是自己个儿住,没想到你是真的打算把它变成一个研究所啊!”

  刘之野听了这话,笑着说:“这个研究所当然少不了它,不过还能用来招待过往的亲朋好友。”

  “想法是好的,可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这个研究所政府能允许我们自己承办吗?”老爷子皱着眉头问道。他心中虽有热情,但也不免有些疑虑。

  毕竟,这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项目,涉及到众多领域,从科研到技术,从资金到人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思熟虑。

  刘之野早知道老爷子会这么问,于是他干脆地回答:“得慢慢来。我与京大关系不错,打算先与京大医学部建立联系,他们在咱们村建个研究基地,咱们提供资源,成果共享。

  京大医学部肯定乐意,这可是个双赢的计划。另外,我手头还有协和医院的关系,他们医学院也需要这样的好地方。”

  老爷子点点头,对刘之野的方方面面计划表示赞赏,认为确实可行。他说道:“我觉得你这想法不错,我赞成你这么做。如果伱需要任何帮助,尽管告诉我。趁着腿脚还利索,能帮一把是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