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141章

作者:笔下宝宝

  它现在是MTG区一所直属小学,起源于满清乾隆年间的“刘氏私塾”,这里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更是传承了百年的文化底蕴。

  小学的南面和北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和高粱地,东面则是永定河,远远望去,小学给人一种风雨中独立、落叶飘零的感觉。

  每当秋天,当玉米怀抱金灿灿的玉米棒,高粱头顶火红的红穗头时,小学生们在放学路上就打了拐,悄悄溜进玉米和高粱地的深处,将玉米或高粱掐头去尾,直取中间三五节,连啃加嚼,吸其精华,吐其糟粕。

  虽然秸杆青翠、饱含汁液,但玉米秸软不拉耷,有股淡淡的尿臊味;而高粱秸则甜丝丝的,还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新的田野味道。

  ……

  刘之野曾在此地就读私塾数年,后随父迁至京城,继续小学教育。他对此地充满美好回忆,那是他纯真童年的宝贵记忆。

  而现在的刘家村小学,却大变了模样。

  新建的学校占地面积广,建筑面积也相当可观。小学拥有25个教学班,小学生数量多达1000多人,都是刘家庄以及附近村子的学生。校属幼儿园也有将近两百名在园儿童,都是刘家庄的小孩子们。

  学校的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的教师队伍也非常强大,他们都是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刘家庄小学现在可是公社唯二的小学,区级重点小学之一,有区级骨干教师俩人,校级骨干教师六人,三级教师十人,普通教职工十二人。

  学校大门前,是一条不算窄的沙石路,两边白墙上写着的红色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清晰可见。

  栅栏式大铁门平时紧闭,看门大爷是自己村的一个孤寡老人,村里为了照顾他,便给他安排了一个看大门的生计。

  这位大爷见是书记刘元海带人前来,便热情地为他们开了门。

  由于下半年新校投入使用晚了一段时间,学习进度受到影响,此时小学生周末也需要上课,以追赶学习进度。

  此时正值上课时间,一行人悄无声息地走进一处教室,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向内窥视。

  教室内的情景映入眼帘,学生们正专心听讲,书声琅琅。他们默默观察,心中不禁感慨学校生活的平凡与美好。

  有的教室,老师在黑板上教什么字,学生就跟着用石笔写在石板上。用石笔写出的字发白,很清晰。

  “《公社送我上学堂》”

  “爷爷七岁去讨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公社送我上学堂。”

  老师教完把黑板上的字擦去,学生也用小布块把石板上的字擦去。

  可小孩家谁耐烦用布块擦?都是用小手或袖子一抹。

  石板经常被摔得裂纹裂缝,只要不破碎散架,就可反复写。练习时用石笔、石板,等学会了,练好了,再用铅笔抄在作业本上。

  这时候书包里没什么辅导书、课外读物、习题集,但书包外就沉了,要再背一块黑石板。

  黑石板并不是纯黑色,偏灰一些,四周有木条镶边,长大约30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铅笔盒里还有几块细条长方的滑石石笔。

  在某个教室中,正进行着一节音乐课。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用粉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一首儿歌。然后用手中的教鞭指着,一句句的交给小朋友们。

  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欢快地唱了起来:“喜鹊叫喳喳,小狗汪汪叫,鸡子飞上墙,猫儿房齐斌跳,街上传来隆隆响,一街两巷闹吵吵。村子里出了什么事,来开门儿往外跑,大娘大嫂快来看,拖拉机进村了。”

  这首儿歌描绘了村子里热闹的场景,从喜鹊到小狗,再到鸡子和猫儿,最后是街上隆隆响的拖拉机,生动有趣。孩子们看到拖拉机进村了,纷纷跑出门外,好奇地围观。

  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欢快地唱着这首儿歌,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

  刘竟斋一路走来,心中感慨万分。他欣喜地说:“真是太好了!没想到咱们村子里的娃娃们也有这么一天。

  他们坐在宽敞明亮地教室里读书识字儿,与城市里的孩子们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闻讯赶来的周校长热情地与刘竟斋等人握手,说道:“刘老师,咱们学校能有今天,要感谢你们父子的努力付出。”周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刘竟斋谦虚地回应道:“周校长,我们都是刘家庄的一员,为家乡教育尽一份力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让人感到敬佩。

  周校长颇为自豪地说道:“咱们刘家庄小学,能在全区挂上号是有原因的;不说别的,就这教学条件,就是区里的大多数学校是比不上的。更可况与其他的农村小学比了,绝对是蝎子粑粑—独一份的存在”。

  他这话不假,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学校大部分校舍是石窑洞,有部分是砖木结构平房,还有的是利用过去旧庙宇改建而成。

  一般都是土炕,上面铺有苇席,学生自带炕桌,习炕而坐,非常简陋,個别好的学校配备一些课桌和凳子。

  

  这时侯大部分村里没有通电,晚上学生上课和教师备课都是用的煤油灯,后来用上了带罩的灯具,人称“洋灯”,照明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这个年代农村小学校,虽校舍简陋,生活条件差,但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值得敬佩。

  农村里的小学教育风清气正,尊师重教在农村蔚然成风。这时村校关系、家长和老师关系、学生和老师关系十分融洽,亲如一家。

  学校有困难,村里来帮忙,村里有事情,老师主动来。逢年过节,村民经常请老师到家作客。

  村民写对联、娶儿聘妇、给孩子起名子都要请老师帮忙,老师在老百姓当中是最受尊重的人。

  老师们视学生为亲人,教的认真,百教不厌,生怕教不会,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友情关系。

  刘之野笑着问:“周校长,咱们学校的师生住宿问题、吃饭问题都安排得如何?”

  周校长笑着说:“我们的教职工都有宿舍,有单人宿舍,也有带家属的宿舍,住宿条件相当不错。吃饭的话,学校有食堂,提供一日三餐。”

  “另外,还要感谢村里的大力支持,我们学校的吃食上还挺丰富,这比城里的一些学校吃的好多了。”

  刘之野点点头,在这方面也有他的一些功劳。

  之前他就定期向小学提供一些海产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个月总能让小孩子们尝到一两回的海鲜。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个月能吃到海鲜,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这学校,可都是他的子侄后辈,也是他未来的子弟兵,刘家庄的未来。

  在刘之野有能力的情况下,他当然会选择去照顾这些孩子们。更何况,他穷得只剩下钱了,而且也是一个善良和慷慨的人。

  一旁的刘竟斋是越听越欢喜,眼前展现的正是他向往的教学环境。

  这里有着勤敏向学的悠悠学子,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

  也有青山绿水的壮丽风景环绕四周,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还有淳朴可亲的父老乡亲,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让他随时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闲暇时,他可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晚来时,他可以读书品茶,享受宁静的夜晚,与书香为伴,与茶韵为友。

  他心想若是回乡度过余生,那他此生足以。

第220章 村里的变化“商业街”

  第220章 村里的变化—“商业街”

  “今儿中午,刘老师你们就搁学校里吃吧,也尝尝我们食堂大姐做的饭菜到底香不香。”周校长带着众人参观着学校食堂,笑着邀请道。

  三大爷刘元海笑着摆摆手道:“老周您甭忙活了,今儿个中午我们去老爷子家里吃,你也一起来吧!

  周校长略微沉吟了一下说道:“那成!我这里正好有位老同学送我的半斤好茶,一起带过去给老爷子品尝品尝。”

  刘家老爷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自打他成为刘家庄小学老师以来,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经常互相往来,并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棋友。

  周校长于是欣然答应了下来。

  刘之野一行人,在结束了学校的游览后,来到了村里的“赶大集一条街”。

  这条街呈十字型,北通训练营,东边直接与进村的公路相连,将整个村子成田字型分开。

  在村委会所在地的十字大街中心区域,一处新的景象引人注目。靠近大街的院墙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几间崭新的大门面房。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新设立的“村供销社”。

  这个营业场所的面积相当可观,足足有300个平方。走进店里,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

  从香烟、火柴,到白酒、糖果、瓜子、零食饼干、散装酱油、蛤蜊油、肥皂、花布、锅碗瓢盆、针头线脑等日用品,再到化肥、煤油、小五金等农用物资,这里可谓是应有尽有。

  在供销社出现之后,这条街的集市人气一直都很旺盛。不仅仅是附近的村民,甚至其他村子的居民也会经常过来买东西或者卖东西。

  在京城,红星厂等大型企业定期前来采购山野货农副产品,这为周边的村子销售农产品物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对于这些村子来说,这不仅意味着销售渠道的拓宽,也意味着收入的增加。

  附近的村子自然地就以刘家庄为中心,每搁五天一赶集,这里便会人来人往地好不热闹。

  三大爷刘元海带领村民们对交通设施不断修缮和拓展,如今这条十字大街已经摆脱了原先狭窄破败的景象,变得更加宽阔平坦。

  道路两边除了村委会大院,还有供销社、农机站、村卫生所、邮电所、信用社、图书站、铁匠铺、农副产品收购站和刚挂牌成立的肉食品店,这些都是村办事业单位。

  在这条热闹的街道上,村民们闲时在自家门口摆设的摊位各式各样,有修鞋的、修车的、卖豆腐卖菜、卖水果的,还有卖点儿小吃的,让整個街道看起来十分繁荣。

  最近村里还打算成立砖瓦厂,以后村里搞建设就无需从外面购买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对于这个新的举措,村里人充满期待,相信这将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日常生活带来新的便利。

  刘之野望着眼前的十字大街,乡村小镇的气息愈发浓厚。

  大街上人来人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场景让人感到宁静而祥和,在一瞬间让他有种在此终老的想法。

  虽然这个年代物质贫乏,但是精神上很富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一股热情,干劲,精神,只有经历过这样火热的年代,才能有那样激情燃烧的岁月!

  刘之野笑着问三大爷:“咱们村现在的人口有多少?”刘元海估摸了一下,说大概有2700多人,包括刚出生的人口。

  刘之野惊讶地感叹道:“嚯!不到一年时间,人数竟然增长了近300人啊!我记得,年初统计才2400人。”

  这增长速度确实惊人,若持续如此,到六五年时,刘家庄的人口将增至五千左右。

  三大爷一脸自豪地说:“可不是咋滴!今年光结婚的就有二十来个年轻人,几乎每月都有一两个外地人嫁入咱们村。

  现在咱们村的人可是抢手得很,不光年轻人抢手,之前的一些老光棍、寡妇啥的也成了抢手货。

  生活条件好了,村里又鼓励多生,人口自然就增加了许多。”

  刘之野默默地计算了一下,不出十年,刘家庄将成为一个以刘姓一族为主体的万人以上大家庭,且只要不主动违法犯罪,是无人敢惹的。

  刘家庄与附近村子也有着不少的姻亲关系,且在周边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若是有人故意来找茬,刘家庄定会一呼百应之下,绝对会给他们一个难忘的教训。

  刘之野一开始,正是看中了宗族关系作为纽带的情况下,受外界影响的情况是最少的这一点,他才不遗余力地扶持自己的村子发展壮大。

  若到了那事不可为之时,他最多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要想在这里过上舒适的生活,加强村里基础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离起风了还有好几年,完全可以一点点的让村里发生变化。

  在整修村里道路后,道路变得平整宽敞,不再泥泞不堪。同时,地下污水排除系统也得到了改建,使污水不再横流。

  这样一来,下雨天时,村里再也不会出现道路泥泞和污水横流的情况了。

  在接下来,三大爷计划为村里安装自来水系统。具体来说,他们会选择一处水源地,挖掘一口深井,并使用电泵抽取水源,为村民提供卫生且便利的生活用水。

  这个项目将为村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让他们享受到更便捷、更安全的水资源。

  刘之野计划着过几年在村里安装沼气发电系统。实际上,现在的沼气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至于这个系统,它将会为村里带来巨大的改变。沼气发电系统不仅能够帮助村民们解决能源问题,而且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但是刘之野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早在1958年8月川大学报发表的《从郫县人民公社……的发展……》中就提及到郫县将会建设一些沼气发电站,虽然不知是否实现,这也为刘之野提供了技术上的论证。

  1958年9月遂宁师范的傅瑜祥发表《粪便发酵制造沼气的一点经验》中提到自己第一次实验成功使粪便产生沼气。

  1958年全国农村开展了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运动。

  

  刘家庄正在逐步扩大的养殖规模,加上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果与沼气技术配合起来,既环保又经济,也将会为村里的电力供应提供有利地保障。

  在村子里,做饭取暖的事也有了环保能源,无需再砍伐树林,更不用破坏生态环境,可谓是好处多多。

  届时村里,水、电、暖、交通、购物、学习、生活物资等条件都十分便利,甚至不逊色于住在城市。

  而且,住在村里距离城市也并不远,加上环境更好;因此,选择住在村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等回到老宅,晌午已至。

  大伯母在忙着做菜,刘铁林在院子里清理一只野鸡,这是大伯早上套的。

  最近,庄稼成熟后,兔子、野鸡等小动物也常出来觅食,所以他们这一段时间经常捕获到。

  “哥!您嘍一眼,这只鸡可真肥,估摸着有三四斤重。”刘铁林,见他们回来,他笑着向刘之野展示手中的野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