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143章

作者:笔下宝宝

  刘之野注视着这位已经年逾七十的老爷子,尽管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的精神却依然矍铄。

  老爷子不顾年岁已老,毫不犹豫地给予他支持,这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他自己。

  

  刘之野接请求道:“我想请您老出马,看看能否找几个知根知底的中医大夫,给孩子们上上课,不求医术多高,但至少不是庸才。”

  老爷子沉吟片刻,道:“我有几个徒弟,虽是乡野大夫,但医术精湛,与我亲传。他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传授医学知识。”

  刘之野听闻此事惊喜不已,说道:“那真是太好了!请您老放心,工资待遇我来负责,绝不比在医院里当医生差,而且不是每天都来上课,不影响他们的当前工作。”

  老爷子微微点头,虽然不清楚刘之野具体有多少财富,但隐约察觉到了一些内情,知道他并不缺钱,因此也就没再纠结于金钱之事。

  别的不说,就经他手收购中草药、医书典籍等,花费的金钱也有一两万了。

  他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人们都说人老成精,这话可一点儿也不假。

  ————

  响午过后。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之野把与老爷子的计划详细地与三大爷和周校长阐述了一番。

  三大爷仍在沉思,周校长却领悟了计划的精妙之处。

  他极力赞成此事,认为此举为孩子们提供了新的未来选择,同时也为村子增添了一所职业学校,尽管属于民办教育,学历不被社会认可而已。

  当前是没有民办教育的,在建国后,民办教育大多被整合了,直到改革开放后自由市场经济来临,真正的民办教育才得以恢复。

  刘之野认为,目前不急于解决此事,应先稳步推进,待学校教育成果显现后,再寻求政府认可其教育资质。若仍无法达成目标,可暂且拖延至改革开放后再行商议。

  三大爷恍然大悟,激动地说:“之野,你为村里做了这么多好事,每一件都利国利民。但这一件,却功在千秋,真是大好事啊!”

  “我们的娃娃们,从此也多了一条路走,不用进不了学,只能选择与泥土为伍一条路了。”

  刘之泰是学医出身的,他接着说:“三大爷可不止呢,要是真的建立研究所,咱们这边的医疗卫生条件,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223章 正在开工建设的豪宅

  第223章 正在开工建设的豪宅

  大伯父听到这个消息,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他说道:“太好了!家门口有了医院,以后咱们村的生活水平将与城里人一样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场景。

  这不仅意味着医疗服务的便利,更意味着村里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乡亲们的生活质量将更上一层楼。

  三大爷听了这话,也忍不住连连点头赞道:“没错没错!以后有了医院、供销社、邮电所、信用社、图书站、农机站、训练营、集市、学校。

  还有将来通了自来水,建了沼气发电站,供暖供气,也通上了电话。

  想想看,这可真是太好了!咱们的日子,以后肯定比城里人过得还要好!”

  虽然,这想象的一切美好生活还需要大家伙努力后才能实现,但是他们已经看到了希望,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幻想。

  刘之野确知,未来的国家将经历剧烈变化,农民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已成现实。有些乡村的生活水平甚至超越了城市里的人。

  如果没有他的参与,按照历史的轨迹,京西地区几十年后的生活依然会幸福无比。

  只不过他将这种生活提前了几十年而已。

  现在的刘家庄,京西明珠,声名远扬。外人看刘家庄的变化,岂能视而不见?连京城人也耳熟能详“刘家庄樱桃”、“刘家庄西瓜”、“刘家庄蟹”,将来还有“刘家庄稻”的美誉。

  领导们对刘家庄的变化赞不绝口,多次前来调研,其他地方的志士们也纷纷组织公社干部们前来学习刘家庄的发展模式。

  领导们觉得刘家庄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进步,更是对其他地方的一种启示和借鉴。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值得学习,更应该值得推广,让更多的乡村农民们受益。

  刘家庄之所以有如此剧烈的变化,离不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山清水秀,地广人稀。

  另一个就是这里的人们团结一心(一個氏族),领导干部尽职尽责。

  再加上刘之野指引和努力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是别的地方想学也学不来得。

  他为村里提供了几个项目,除了中草药种植需要长时间的经营才能见收获以外,其他项目已经给村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具体来说,他提供了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需求,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根据刘元海三大爷的预测,今年这些项目将为村里带来约七八十万元的总收入,扣除各项投入成本后,纯利润可达五十万元左右。

  在人口仅有两千七八的刘家庄,人均收入竟可达二百多元,这一数据比京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收入还要高。

  刘之野心里有数,知道今年村民们的收入会有显著增长;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平均每个家庭的收入竟与一个八级工家庭的收入相差无几,且生活质量还高出一截。

  即使在京城这样的大城市里,这样生活水平的家庭也是屈指可数的。

  再加上村子里越来越丰富的生活设施,日常生活地便利也不差城市多少。

  可不就是吸引周边众多年轻人来此讨生活,不用说现在“青黄不接”的其他公社村子,就是城里人口多的家庭里,也想把姑娘,小子们送刘家庄来享福。

  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刘家庄人口增加,劳动力也会随之增多,发展也将越来越快。

  吃过饭后,三大爷提议他们来嘍一眼刘之野在建的“大院子”。

  刘之野的这座在建的四合院,位于村子的西北面山脚下,距离老宅不远。

  这座四合院的设计真是巧妙至极,可以说是集现代与传统之大成。

  刘之野下了“大血本”邀请了京城设计院和故宫的几个专家们一起参与,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环境和特点,做出来了因地制宜的设计。

  这座四合院可谓是独具匠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

  它既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这座宅院既不失古朴典雅,又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布局,都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美观性,使得这座宅院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从远处看去,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四合院的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雷家建筑师傅和工人们忙而不乱,穿梭在工地之间,形成了一幅繁忙而有序的画面。

  他们的技艺娴熟,精心打造每一处细节,从砖瓦的铺设到木梁的搭建,都体现出匠心独运的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下,这座四合院将逐渐显现出它的轮廓,古朴而典雅,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的故事。

  阳光洒在工地上,映照出忙碌的身影和新建的建筑,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周围的景色也因为这座四合院的崛起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仿佛这座建筑将为整个山村注入新的活力。

  这座四合院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交通便利,为未来的居住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整个四合院是三进的,拥有东西两地个跨院,房屋有40多间。最北边靠山的位置是一个后花园,最南边的大门前是一个小型广场,大约五百多平米,广场前有一条利用小水沟挖通的小河,河水源自山上流下来的溪水。

  横跨清澈的小河,是一座小型石孔桥,桥面宽敞可以通行一辆“大解放”车。

  细观石孔桥,不难发现富有巧思的雕刻艺术——浮雕。浮雕上的图案多种多样,有的描绘的是山水景致,有的展现的是飞禽走兽,而有的则是吉祥的植物花卉。

  

  这些精美细腻的浮雕不但为石桥增添了艺术之美,更是传承了华夏古代雕刻艺术的精粹。每一幅浮雕都承载着美好的愿景和祝福,象征着繁荣、吉祥和长寿。

  其设计和造型通常都富含着浓重的传统文化意韵,通过寓意深远的石桥,体现了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院子的大门是“广亮大门”,这种大门在过去必须是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这座广亮大门宽一开间,门设于中柱的位置,上面有华丽的装饰。

  大门是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位于整个院落的东南侧,象征着吉祥的风水位置。

  它修筑在东南侧,取“紫气东来”之意,也有说法是占据了八卦中的巽位,即风位。大门是和风、润风吹进的位置,是吉祥之位,体现了“坎宅巽门”的原则。

  大门由坚固的汉白玉石材或木珍贵的木材制成,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和图案,彰显着四合院的富贵与气派。

  门外有一个宽敞的台阶,方便人们上下,同时也增加了大门的威严与气派。

  刘之野深知珍贵木材的稀有性和其独特的价值,趁着现在的珍贵木材价格相对较低数量比较多的情况,将这些木材大量用于这座院子的建设。

  他挑选了各种珍贵的木材,如香樟木、黄花梨木、红木、榉木、檀木、楠木、榆木、杉木等,这些木材不仅美观,而且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耐用性。

  以及防造宫城所使用的琉璃瓦、清砖、金砖、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砖瓦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琉璃瓦铺设屋顶,不仅美观大方,还能有效地防止雨水渗漏,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

  大理石和花岗岩则被用于地面和墙面,不仅耐磨抗腐蚀,还能保持室内温度,为以后居住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汉白玉则被用于雕刻装饰,如门窗、栏杆、壁画等,既美观又实用。

  他除了对建筑材料的高标准要求,真正地仿古建筑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其内外檐部精心绘制的色彩斑斓、构图庄重典雅的彩画。

  正是因为有了彩画,那些历数风雨的古建筑仍然可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从而使古代建筑有一种豪放而赫然的气势。

  仿古建筑是“样式雷”家族的拿手好戏,为此刘之野不惜代价,联合设计院、故宫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以及“样式雷”,力求尽善尽美。

  经过三方不懈努力,经过多次精心打磨,这座仿古四合院终于呈现在了他们眼前。它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第224章 “样式雷”的投靠

  第224章 “样式雷”的投靠

  这座院子对于刘之野来说,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一段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他无数的心血和付出。

  作为从后世穿越到这个世界的他,一直以来,他对曾经蜗居在几十平米的住所里深恶痛绝,这让他对住上大型豪华奢侈的院子有着无比地执着。

  虽然,四合院名义上是村集体的财产,刘之野只是租赁者。不过,未来条件合适时,他将以“适当”的价格购买这座四合院。

  “哥,这院子真的很大,比咱们住在南锣鼓巷的那个院子大多了。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私人四合院,真是惊讶不已。”刘之泰看着正在建设中的四合院,感叹道。

  “嗯,确实很大,而且这里的建筑风格也更加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刘竟斋笑着回应道。

  “而且这以后就是我们的家,真是期待未来在这里生活的样子啊。”刘之泰继续憧憬地说道。

  刘之若搂着刘之野的胳膊,撒娇地问道:“哥,以后这里会留一间房间给我吗?”

  刘之野轻轻拍了拍妹妹的手臂,微笑着回答:“老妹,你随时都可以回来住。这里会为你留一间房间,一切都可以为你准备。”他的话里充满了温暖和关爱。

  “太棒了!谢谢您老哥!”刘之若高兴地欢呼起来,她兴奋地环顾四周,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刘竟斋微笑着,看着他的三个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心中憧憬着这俩小的也成家立业后,自己便可以回到家乡,侍奉老父,回归乡野。

  他的心里清楚,无论在哪里,家乡总是最好的。等待孩子们的生活稳定下来,他将在这里继续度过他的余生,享受宁静的乡野生活。

  刘竞斋憧憬着未来的闲适生活,目光投向远方,即兴吟诵出一首诗篇: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刘之野其实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这种宁静的农村生活。

  虽然现实中的农村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生活虽然贫穷,但简单而朴素,就如一首动人的民谣所唱:“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個庄,走亲访友靠步量。”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

  在这个时代,物质生活虽然相对简单;没有现代花式花样的服装,没有大鱼大肉生猛海鲜,没有现代电动车、汽车、飞机、高速公路高铁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网络、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等娱乐项目。

  但是人们的生活却非常单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简单的幸福。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心思位单纯,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社会倡导的都是“为人民服务”。

  在这个五六十年代里,人们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如同明灯,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人民工作繁忙杂乱,却没有任何怨言,生活清苦却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这一切也在于现在的人们有理想有信仰!

  雷老六见刘之野来了,他放下手中的活,打水洗了洗手,主动迎了出来。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目光中透露出热情和淳朴。

  刘之野微笑着回应,两人寒暄几句后,雷老六主动介绍起建设的情况。

  “现在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内部装修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再过半月到十天,大部分建筑将完成。至于剩下的活儿,将在明年暖和后逐步完成。”

  刘之野点点头,递给他一根烟,然后说道:“不急不急,慢工出细活儿,咱们有的是时间,一定要精益求精。”

  雷老六闻言,喜出望外,拍着胸脯道:“既然您不急,那咱们就慢慢来。说实话自从满清完蛋以后,我们家是好多年都没接触过这种大型工程了,我可是见猎心切啊,保证给您办得漂漂亮亮的。”

  雷老六是个技艺精湛的匠人,他尤其欣赏那些慷慨大方、不催促的客户,比如刘之野这样的主家。

  只要主家慷慨大方不干预,这样他就有足够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琢每一件作品。

  刘之野温和地点点头,说道:“资金是否充足?还需要哪些材料,请告知,我会去准备。”

  雷老六默默地估算了一下资金余量,然后说道:“我们手头上的材料除了水泥外,其他都足够使用一段时间。您回去后,多带些水泥回来吧。”

  刘之野点头,考虑到水泥可能不够用,他之前并非不想多买水泥,而是难以购买到太多。即使有关系也难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水泥的供应非常紧张,一般人是买不到的。

  早在1949年年末,华夏仅有35家水泥工厂。其中,民族资本拥有的企业虽有15家,规模都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