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刘之野微笑着提议道:“成!咱们去瞧瞧咱爹醒了没,今儿个周末,你们想不想回村里去玩玩?”他也有日子没回村里去看看了,打算回去一趟,正好补充一下空间的物资。
“那敢情好,咱们也有日子没回去看望爷爷了,我还要向他请教一些医学知识呐!”刘之泰正有此意。
刘竟斋也起身出来了,看着兄弟俩站在门口说笑,笑着道:“你俩都洗漱完了吗?”
“哎!爸您老也起了!”兄弟俩异口同声道。
刘之泰说道:“爸!吃完饭咱们几个一起回趟老家吧!”
刘竟斋闻言,沉吟了一下然后看向了刘之野:“之野,伱今儿个有空吗?”
刘之野笑着对他说:“爸,我今天也想回去一趟。”
刘竟斋:“那成,你去叫你妹妹起床,要回去就早点出发。”
刘之野:“不急,我待会儿还要去分局汇报工作。等我回来后再出发。”
吃完早饭,小于去接刘之野去了分局。
“小于,你回治安大队,我自己开车回去。”他下车后吩咐道。
“哎!好的!”小于闻言后,将车钥匙递给了他。
然后刘之野便信步来到于副局长办公室。
“噔噔噔!”
“请进!”
“于局!刘之野前来报告!”一进门,刘之野立正敬礼道!
于副局长笑着招呼他:“之野同志过来坐!”
等刘之野坐下后,说道:“你是为了新街口的案子过来的吧?”
刘之野慎重地点点头:“是的于局,我向您汇报一下,然后再去刑侦处交接一下案件后续工作。”
于副局长赞许道:“此次案件能如此迅速解决,实属不易,你功不可没。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破了案,真是让人惊讶。说来听听,你是如何办案的?”
刘之野拿起桌上的烟,抽出一支示意领导先抽。于副局长笑着摆摆手,示意他自己个儿来吧。刘之野便把烟放回了桌上,将烟点上。
他抽着烟,然后娓娓道来:“领导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
从分局出来后,刘之野一身轻松,他直接驱车去接上了刘铁林。
“老弟,有日子没回家了吧?”刘之野笑着道。
刘铁林兴奋地道:“嗨!特训结束后,顺便回去了一趟,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哥,你这么滴,咱们先去一趟供销社,我去给咱爷爷他们买点儿东西。”
刘之野笑着道:“还买什么呀,我都准备好了,不用你买。”
刘铁林道:“那不成!那是你的礼物,我这好长时间也没回去了,怎么着也得表示表示不是。”
“得!那咱走着!”
刘之野兄弟俩于是来到了供销社,他懒得逛直接掏出十几张生活票递给了刘铁林:“我不进去了,搁外面等你;你快去快回,这些票你拿着,东西就看着买吧!”
刘铁林推辞道:“哥,不用,我手里有票。”
刘之野不容他废话,直接把票往他手里一塞,说道:“你才几张,估摸着自己用都不够,我给你就拿着,快去吧!”
刘铁林无奈,只得接下:“哎!我去去就回!
由于是礼拜天,供销社里人声鼎沸,刘铁林费了不少工夫才将所需物品一一购齐。他满头大汗地回到车上,俩兄弟才开始了归途。
回到南锣鼓巷,再接上等的心焦的刘竟斋三人,然后一路疾驰地回了刘家庄。
等他们回了老宅,才发现家里事一个人都没有,大门落锁。
然后,刘铁林找到邻居的老太太询问了一下才知道。
原来今天村里的人大都去了南边的稻田里收割水稻,因为他们的水稻今年种得稍晚了一些,所以比其他地方的水稻晚了一个星期的收割时间。
刘之野提议道:“咱们去瞧瞧呗,顺便捉几只蟹子回来。”刘之若开心地回应:“快走,我还没见过收割水稻的劳动场面呢!”
于是他们,又一路到了南边的稻田。只见现场,成熟的“京西稻”铺展开来,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稻穗香”的美丽图景。
村里的人们正热火朝天的在稻田里用镰刀收割者稻田,这年月我国还没有机械化收割机。我国最早的机械化收割机,还要等到1963年以后引进苏联的技术后才有的。
随着季节的更迭,水稻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现在,南山边的稻田里一片金黄,那是千亩的水稻,等待着村民们用双手去割取。
然而,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收割水稻全靠人工。所以,一旦到了收割期,那真是全村老少齐上阵。
“呦!是竟斋老弟回来了!”一位刘竟斋的同辈兄弟眼尖地瞧见了他们父子几人一行,兴奋地迎上前来,笑容满面地打招呼道。
刘竟斋满面笑容地迎上前来,亲切地说道:“是啊,回来了,大猛哥!真是好久不见了!近来过得可好?”他伸出手,与这位久别重逢的兄弟紧紧握在一起。两兄弟就地坐下来,聊起了家常,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琐事,气氛温馨而融洽。
“二大爷!您好啊!”刘之野带着兄弟妹子一起向他打着招呼。
这位二大爷,笑呵呵地道:“大侄子,你也回来啦!听说前一阵子你有了个小丫头啊,怎么没带回来吗?”
刘之野笑呵呵地回应道:“二大爷,您放心!这个孩子刚满月不久,确实还太小,所以我就没把他带回来。不过,等她再大一点,我会把他带回来,让你们瞧瞧他的成长变化。”
几人正聊得起劲儿,三大爷却招呼着大伯一起过来了。
“大哥,三哥,快过来坐这儿休息会儿啊!”刘竟斋远远地就招呼他们。
三大爷笑着说:“我们就是专门来找你们聊天的,要是不来你们回来了,我们可舍不得休息啊!”
“怎么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呢?”大伯一边坐下一边问。
第218章 【京西稻】大丰收
第218章 【京西稻】大丰收
“三大爷!看样子今年会是一个大丰收啊!”刘之野手里拿着一根水稻,轻轻地捻了捻那些饱满的颗粒,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说道。
三大爷刘元海兴奋地道:“嗯!是很不错,估摸着亩产能有五六百斤,这稻田养殖果然肥田啊。记得前民国以前,咱们也种植过水稻,亩产三四百斤就很不错了。”
刘之野一听也大为高兴地道:“这么说咱这1200多亩水稻,岂不是能有七万斤。”
三大爷乐呵呵地笑着说:“是啊,交完公粮后,我们每个人还能剩下百十来斤,再加上种植的冬小麦,我们的细粮可以达到人均二百斤的水平。
再加上一些玉米、地瓜芋头等杂粮,粮食是足够吃的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满足和喜悦,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接着又道:“不过,村里打算把水稻卖掉,换成粗粮或者别的物资,吃的咱们不缺,能吃饱就行,没有必要顿顿吃精粮。”
刘之野点点头,微笑着问道:“那就交给我处理吧。稻田里养殖的螃蟹和鱼类的收获如何?”
三大爷接过刘竟斋递给他的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说道:“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卖出了五万多斤螃蟹,这个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至于鱼,我们还没有开始卖,打算再养一两年,大一大在说。”
刘之野听到这里,心里默默地盘算了一下,刘家村的樱桃、西瓜、螃蟹、养殖业再加上水稻,今年比往年多收入了六七万块钱。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他们的人均收入竟然增长了大约200元,这可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再加上他们平时的额外收入,如采集山野货、编制藤筐等,年人均收入达到了四五百元,妥妥得是京城第一村。
难怪,附近的适龄青年都想往刘家庄里来,还成愈演愈烈之势。是個人都想来,到了里就是来享福的;刘家庄现在可真的是不缺吃不缺喝,村民小日子过的,就是京城里的一般双职工家庭也比不上。
而这一切,都是刘之野带来的;村民们心中都有一杆秤,以前是什么日子,现在过的又是什么日子相比之下是人都知道好赖。
这是谁的功劳,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说别的没有用,只有实实在在地好处才是看的见摸着的。
所以,刘之野在村里的威望无人能及,他的话语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这次刘之野添了个千金,乡亲们得知后,纷纷送上了礼物。有红皮鸡蛋、打到的猎物、自家下蛋鸡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老宅里堆满了各种礼物,淳朴的乡亲们一片喜气洋洋。
幸亏刘元海三爷出面制止,帮着退还了回去,再以村民们的名义,送了一只羊给刘之野,就算村民们的心意,他们这才做罢。
否则就算用卡车来拉,也拉不走这么多的东西。刘之野听闻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他的心血果然没有白费。
乡亲们果然是淳朴的,目前他还没有白眼狼出现。这为他以后的计划实施,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刘之野叉着腰,看向远方,看着忙碌的人们,他说道:“三大爷,村民的好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下一步就是在巩固目前的丰硕劳动成果上,再进一步发展。”
三大爷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请详细说说!”
刘之野继续说道:“种植水果方面,除了西瓜,咱们还可以考虑种植甜瓜、草莓、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油麦菜等应季瓜果蔬菜。
京城作为大城市,非农人口数量庞大,市场消费潜力不可小觑。”
“我们村四周方圆几十里都是我们的土地,有山有水,种植养殖条件得天独厚。
虽然地处偏远,实际上搁京城才几十里地,开车一两个小时就到。”
“限制我们发展的一个是人口不足。虽然我们村有2000多口人,但人数仍然不够多。
为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需要吸纳附近的闲散劳动力来我们这里工作。
另一个问题是修路。不仅要修好村里的路,还要拓宽和整修进山的路以及进村的公路。”
刘元海点点头:“修路没问题,农闲时我们组织村民干。但人口问题,可真不好办!
从别的村迁移户口到咱们这?一户两户的还好说,多了要是闹出乱子咋办?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刘之野笑着摆摆手对三大爷说:“您可能误会了。我们不是强制迁移户口,只是雇佣别的村民来帮忙。其他村里不会限制社员,农闲时出来打短工吧?”
三大爷恍然大悟地说道:“别的村子不像咱们这儿忙,一年到头都忙不过来。有些村子里的人农活忙完了,就闲五脊六兽的,四处闲逛。倒不如让他们出来打零工赚钱,还少些是非。”
刘之野笑着道:“就是这么个理儿,也适当的对附近的村子拉扯一把,免得他们眼红之下,再闹出个什么事端来。”
三大爷赞同地点头道:“确实如此!别人都在过苦日子,只有咱们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确实让人眼红。不瞒你说,我曾几次去公社开会,有人就说风凉话了。”
“幸亏藤书记明智,没有听信他们的胡言乱语,当即呵斥了一些人,提醒他们有本事也去带领社员们脱贫致富,没本事就不要眼红别人。
但是事后,藤书记还是找到了我,委婉地说了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也理解他的意思,他是在建议我们如果有好的致富方法,不妨分享给其他村子,大家一起共同致富。
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村的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和资源,需要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的发展道路。
你说是不是?”
刘之野赞赏地看着三大爷,这位村高官的能力和见识,连一些公社书记都望尘莫及。能够让刘家庄有这样一位领头人,无疑是村民们的幸运。
他沉思片刻后提议:“您的说的是,我赞同。但我可以给您出一个点子,既能减轻其他村子的困境,又能平息一些人的无端指责。”
三大爷闻言,立即说道:“快说说什么法子?”
刘之野指着眼前的稻田,简洁地说道:“咱们MTG的水资源还是不错的,种植水稻完全没问题。附近的村子也都有水,大家可以试着种植这【京西稻】。”
三大爷闻言道:“就是种植这水稻,这有什么说法吗?”
刘之野笑着道:“三大爷,咱们种植的这可不是一般的水稻。它叫【京西稻】比一般的水稻可好好多了。”
他继续说道:“虽然我们的地方位于北方,但种植水稻的历史却十分悠久。
相传,在曹魏时期,京城西部地区就开始建渠种稻。在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刘靖在漯河上拦水修坝,建造了车厢渠,‘灌溉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皆受益’。那时,这里的百姓就开始利用车厢渠种植水稻了。
在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成功开通了通惠河,为京城地区的水源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使得水稻种植得以大规模展开。运河两岸的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稻米产量逐年提升。
后来,满清康熙皇帝发现了一种早熟的水稻品种。这种水稻色泽微红,气味香甜,口感丰腴。稻种产自康熙皇帝自种的御田,而它也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选育出来的。因此,人们称它为“御稻米”。
也就是发展到今天的“京西稻”,就是教员同志吃了这种稻米都说它好。
前几年,教员同志在读《红楼梦》时,看到写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关注。
他令农业部查询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得知其产自京西。他发现京西稻就是书中所谓的“御田胭脂米”。为了满足政府招待国际友人的需求,他希望粮食部门能够收购一些这种米。”
三大爷听到教员同志的赞扬,不禁惊讶地问道:“嚯!原来你让我们种植的水稻这么有来头啊!既然教员同志都说好,那肯定是个好东西!”
刘之野笑着点头说:“这稻子在京西地区才种了一两万亩,产量不多,需求却大,一般的领导干部都吃不上。前景确实非常可观,值得推广。”
第219章 村里的头变化小学
第219章 村里的头变化—小学
“嚯!没想到【京西稻】这么精贵。哎呀!那咱们交公粮就不能用这米了,这样可太吃亏了!”大伯闻言惊讶地道,忍不住有些惋惜地道。
三大爷沉吟了一下,说道:“没关系,只要咱们顺利完成了公粮任务,至于交什么粮食,那就看我们怎么灵活处理了。”
大伯闻言点点头,“说的也是,咱还有别的细粮嘛!”
三大爷接着对刘之野说道:“之野,咱们村的小学建好了,要不要去嘍一眼?”
刘竟斋听到这话,非常感兴趣,当即应道:“走,瞧瞧去!”刘之野见状,也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刘家村小学位于村子最东头,曾是刘氏私塾,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