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109章

作者:笔下宝宝

  “嚯!三大爷您家的那个惹祸精也提干了?”刘之野惊讶道,三大爷家的这位小老弟他认识,小时候经常跟着他屁股玩来的。

  刘元海乐笑得合不拢嘴,说:“呵呵!都是党和军队教育的好啊!要不然,他就是个街溜子的货色。”

  大伯刘元生说:“这男孩还是皮一些好,长大了才会有出息嘛!你看之野,他小时候上房揭瓦,那是家常便饭……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村里的名人,他的事迹在这十里八乡的都成为传说了。”

  刘之野闻言笑可笑,接茬道:“在哪儿服役?”

  三大爷刘元生想了想,回答道:“只知道在西南边疆,是边防军,具体的部队地方就不清楚了。”

  “西南边防”,现在是60年。刘之野一想到“西南”这个词,心中不禁一惊,这老弟以后该不会碰上“对阿三自卫反击战”吧。不过他又一想,以“阿三”的战斗力,这担心又是多余的。

  “加上铁林,述家、述明等七八个当了公安保卫员,今年咱们村走出去快二十来个小伙子呢。”刘之野心里算计着,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

  三大爷刘元海闻言,得意洋洋地说道:“你还漏算了几个高中、中专生。他们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也分配到了京城里工作,这可不是小事情哦。”

  爷爷感慨道:“好啊!一年出了二三十个吃公粮的,咱村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爷爷,您是不知道啊,现在咱们村可是远近闻名,大家都知道咱们村能吃饱饭,生活条件好了,加上年轻人有出息,都想把姑娘嫁到咱们村来。

  最近的媒婆都快把村委会的门口踩破了,甚至还有城里的人访听而来……现在村里真是热闹得很呢。”姐夫刘福生喜闻乐见地说道。

  刘之野闻言说道:“有这么夸张的吗?”

  大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轻飘飘地说道:“这算什么?更离谱的事儿多着呢。有的村子,男娃们多的家里,就提出要入赘咱们村……”

  刘之野惊得瞪大了眼睛:“还有这等事?”

  

  不要说他大惊小怪,实在是“倒插门”的做法,在当前社会确实难以被接受。

  不必惊异,听我细细道来。这“倒插门”的做法,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确实显得颇为异类,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若非至情至性,走投无路之际,谁又会自愿屈尊降贵,成为“上门女婿”呢?即便是在后世之人眼中,这种入赘的行为也难以被轻易接受。

  在旧社会,封建思想盛行,男尊女卑尤为突出。女子通常会嫁入男方家庭,并冠以男方的姓氏。

  而入赘则意味着男子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甚至可能改姓女方的姓氏。

  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不孝的行为,因为这被视为男子未能完成传宗接代的重要任务。

  在古人看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入赘被视为对家族不孝的行为。在这个时代,向来是被人看不起的。

  “那咱们村,有人家里招上门女婿了吗?”刘之野疑惑地问道。

  大伯笑着说:“咱们村里,有姑娘到了出嫁的年纪,家里又舍不得让她们出去吃苦,现在都选择留在身边。

  再加上多一个劳动力,家里也方便,所以好多人家都会招上门女婿。

  现在呢,咱们村里的年轻人结婚乎都是招进来的,没有选择往外嫁的。”

  刘之野闻言彻底给鹬蚌住了,他没想到他给村里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刘家庄可能会成为后来的“华西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庄。

  对周边的年轻人也会形成吸虹效应,导致人口数量爆炸式增长。

第164章 中草药与保护药方典籍

  第164章 中草药与保护药方典籍

  几人越说越热乎,高兴地讨论着村子的发展。

  突然,刘之野被院子里的中草药吸引住了目光。他好奇地问:“爷爷,这大山里的草药是不是很多?”

  爷爷闻言叹息道:“草药虽然很多,但真正吃的人却少之又少。现在的人看病都倾向于西医,对中医不太信任。”他心中有些难过,想起了这个时代的变迁。

  爷爷不知道情况,但是刘之野知道啊,现在可以用“枯木逢春”一词来形容中医在五、六十年代的境遇。

  自建国以来,中医工作可谓投入巨大,然而产出却寥寥无几,人们所期望的美好效果往往事与愿违。究其根源,乃是“以西医为体,致中医之用”所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打破“科学一元论”、“科学霸权主义”的桎梏,重新认识中医的整体科学之体,以此重塑中医学的科学自信。

  因此,未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将相继成立,同时,西医学习中医班也将开办。中医将逐渐进入综合医院,与西医共同协作,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未来的医药市场里,中草药将崭露头角,尤其在2024年后的未来几年内,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万亿以上。想象一下,那将是多么庞大的市场啊!

  中草药的前景虽然广阔,但它们并非轻易可得之物。许多药材的生长周期漫长,有的需要多年的生长,直到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发挥出其药效。

  这些珍稀的中草药,如川贝母、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苓、龙胆、防风、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五味子、蔓荆子、诃子、山茱萸、石斛、阿魏、连翘、羌活、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等,有的在后世已经频临灭绝。

  还有一级护药材,虎骨、豹骨、羚羊角、鹿茸(梅花鹿)。二级保护药材,鹿茸(马鹿)、麝香、熊胆、穿山甲、蟾酥、哈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等。

  为了未来着想,刘之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划。他打算在刘家庄大量种植珍贵的野生草药,同时尽可能收藏一些濒临灭绝的药材。

  他深知,这个计划对于刘氏一族乃至整个村子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单论种植中草药的前景,其广阔程度无疑远超稻田养殖。虽然稻田养殖在目前或者近十几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中草药却是未来无数年的保障,这相当于为刘家庄种植了一座可持续发展的金矿。

  这也会为将来的刘氏要发展医药行业,奠定坚实地基础。

  刘之野想到这里,他提出了一个问题:“爷爷这种植草药的想法可行吗?”

  爷爷不明所以地嘀咕着:“这倒新鲜,不过说起来,种植草药自古就有不稀奇。只要了解草药地习性,种植地草药药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他颇为自信地说道。

  刘之野接着问道:“那在咱们村里的一些山上种植草药,会有什么难度吗?”

  老爷子想了想道:“难度道是不大,有专门的人伺候着就行……”

  刘之野对三大爷提议:“三大爷,咱们在村周围的山上种植草药怎么样?”这个想法在三大爷心中激起了一丝涟漪。

  三大爷环顾四周,看着村子四周的山脉,沉吟片刻后,他微笑着点头:“这个主意不错,山上的环境适宜草药生长,就是这个销路该如何解决?”

  “销路不用急,交给我来包销,绝对不低于市面儿上的价格。”刘之野回应道。

  “成,那就这么定了!我们先试试种一小片,如果成功的话再考虑扩大种植范围……”三大爷果断地一锤定音。

  刘之野再次叮嘱道:“爷爷、三大爷、大伯,你们必须认真对待此事。请相信我,此事关乎我们刘氏一族的未来……”

  他又向老爷子请求道:“爷爷,这件事还需要您的帮助。我想给您一笔钱,请您帮忙收集并购买那些珍贵的药材,数量越多越好。如果不够,我会再给您取。”

  老爷子、三大爷以及大伯看着刘之野如此重视此事,互相对视一眼。虽然他们并不完全理解刘之野的想法,但仍然认真地回应道:“之野,你放心。我们会把这件事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刘之野笑着说:“咱们村虽然偏远,但也有优势。周围十里八村都没有,山清水秀的,资源多得是。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太成熟……”

  “大山里的资源多得是,但别过度开采,保护为先。咱们村有几处山头已经有点秃了,不能这么做。想想看,后代子孙看到这个,会怎么骂我们呢?在这里呼吁大家,珍惜自然资源,留给未来更多机会。”

  三大爷,叹息着说:“以前我们并未重视这个问题,滥采滥伐确实带来了不少危害。以后得注意些,长久下去,大山可能就会毁了。”他的语气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刘之野建议,说:“对于一些被破坏的山头,我们可以通过种植果树来挽救,比如苹果树、桃树、李子树、杏树、枣树、梨树等。

  这样不仅可以为村里增加一部分收入,还能为大山重新带来生机。”

  三大爷眼中闪过亮光,赞叹道:“这主意太好了!在果树下养鸡鸭鹅,不仅能防治虫害,还能为果树增加营养,一举多得……”

  爷爷吧嗒抽了一口烟锅子,鼻孔里喷出两条烟龙,惬意地说:“你这孩子脑子里是怎么想的,什么事儿到伱这里都能变成好事儿。”他这句话说得既轻松又带点调侃,让人不禁哑然失笑。

  大伯脸上喜笑颜开,感慨道:“哎,看来我们的活儿可不少啊,一年到头也清闲不了喽!”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

  这年月的人就怕闲着,忙碌起来代表日子红火,预示着有好日子过。相比农闲时的懒散,窝在家里睡懒觉或四处闲逛,现在的生活要充实得多。

  姐夫刘福生接茬说:“那些找上门女婿的人家,真有先见之明啊。虽然,多了一口子人吃饭,但挣得可不老少。”他刚才还在瞅人口越来越多,现在又感觉人还是少了不够用。

  “在咱们村,现在已有两千来口人,人口数量还稳中有增,预计不出十年,人口翻番已成定局……”三大爷望着眼前的村子感叹道。

  

  刘之野认为三大爷的预计是准确的,我国六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口达到了约2.5亿,在后世的人口统计中,六零后成为了人口最多的群体。

  也就是说,在未来十年中,诞生了大约三分之一当前人口的新生力量,他们所在的村庄十年内人口必将翻倍。

  如此庞大的人口,无疑将给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他们必须尽早做好准备。

  刘之野心中酝酿着一个宏大的计划,刘家庄凭借着背后的太行山、燕山,眼前的永定河,村南的大片沼泽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开展中草药种植、水果种植、稻田养殖、家畜养殖、打猎、山货采集、编制农具、制作家具等多种业务。

  他希望先平稳度过接下来的十几年,先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届时再逐步引入旅游开发,发展药企、食品行业和建材行业等。

  ————

  刘之野送走了三大爷与姐夫后,又扶着爷爷回到他的房间休息。

  刘之野从随身公文包里取出几打钱来,递给老爷子:“爷爷,这是两千元钱,您老先收好……”

  老爷子一惊,没想到给了这么多,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他惊讶地问:“之野,怎么拿这么多?购买草药要买多少啊!”

  “爷爷,您老多费点心,有多少就收多少,村民哪里你也可以打招呼,敞开了收。

  另外,您老人家精通医术,能否帮我多收集一些医书典籍、方子之类的资料?这些对我非常重要。”刘之野又叮嘱道。

第165章 刘之野上了《人民公安》

  第165章 刘之野上了《人民公安》

  刘之野这几日过得按部就班。训练营步入正轨后,他的事情少了许多。

  他偶尔会回一趟家里,探望一下父母和妻子甘凝,同时也常去红星厂处理一些堆积的业务。

  礼拜天,他还邀请家人来到刘家庄度周末,放松心情。村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让人倍感舒适。

  得空了,还早去村里视察“三大工程”的进展情况,包括种植中草药、果树造林,以及修建村里的小学和道路等设施。

  在处理这些事务的同时,他也不忘利用空闲时间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充实自己,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刘之野在忙碌着,乡亲们也不闲着。他们不仅要忙于地里的农活,还要抽调人力去植树造林、修建学校道路等。

  即使是放学的小学生们,也要去山里给牲畜们打草料,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则在家里编筐子。整个村庄弥漫着红红火火的热闹气氛,到处充满了忙碌和生机。

  这天,刘之野又来到施工地上,看到三大爷正抱着一块大石头费劲地往外挪。

  他连忙上前招呼道:“呦!三大爷您老悠着点儿啊!”说着帮他把石头搬到了一边。

  在烈日下,三大爷满头大汗,他抹了抹汗水,说道:“现在人手紧张,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只好亲自上场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奈和疲惫,但同时也展现出他们为了完成任务而付出的努力。

  刘之野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轻叹一声:“这单靠人力,显然是不够的。村里的大牲口哪儿去了?”

  “村里就那么几头马骡,不是在田里翻土,就是搁山上拉树苗呢!”三大爷回应道,无奈地摇摇头。

  “嘿,要是有一台拖拉机就好了!“刘之野见状感叹道。

  一旁的老爷子疑惑地问道:“拖拉机是什么鸡?”

  刘之野解释道:“七爷爷,不是鸡,是拖拉机。”然而,他看到对方一脸茫然,无奈地摇了摇头。

  三大爷见状笑了起来,解释道:“那玩意儿是机器,跟部队的坦克车差不多,既能拉东西还能耕地……”

  老爷子惊讶地问道:“嚯!这不就是铁牛吗?”

  刘之野笑着回答:“您老这次还真说对了,这拖拉机还真有个外号叫‘铁牛’。”

  “那这铁牛,也吃草不?”老爷子又好奇地询问道。

  “嗐!不吃草,就是费油……”刘之野哭笑不得地回应道。

  三大爷见状,连忙拉着刘之野走开了,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说:“嗨!你跟这老爷子掰扯什么呀!他都快老糊涂了。”

  刘之野听了这话,忍不住笑出声来,说:“村里人可没见过这玩意儿,都挺好奇的。对了,三大爷,要是我能帮着给村里买一台拖拉机,您觉得怎么样?”

  三大爷十分惊讶地问道:“你能弄到拖拉机?我没听错吧,这玩意儿有钱也买不到,属于国家分配才能有的。”

  刘之野笑着点头,对他说:“您老是忘了我们红星厂是什么企业了吗?我们厂专门给这些生产拖拉机的企业生产配套设备,别人弄不到的,但我们厂却能做到。”

  “你们厂能弄到拖拉机,是不难,但不能代表我们也能弄到。更别提整个红星公社只有一台拖拉机,平日里像宝贝一样呵护着,还专人伺候着……”三大爷继续疑惑地说。

  刘之野神秘地笑了笑,双手一摊,“交给我了,事在人为嘛!”他的话音里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三大爷虽然知晓他的本领高强,人脉广阔,但拖拉机在眼下却是战略物资,产量有限,需按计划分配。

  华夏在去年,也就是1959年,全年才批量生产了1700多台履带式拖拉机,以及2000多台手扶拖拉机,至于轮式拖拉机也才一二百台。

  许多工程、厂矿、农场正急需拖拉机来支援建设。在此背景下,拖拉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一般单位是根本搞不到的。

  告辞三大爷后,刘之野心绪稍定,便径直返回集训营的大队长办公室。

  “领导回来了?”李明起身打招呼道。

  “嗯!营里没事吧?”刘之野点点头说道。

  李明点了点头,说:“没事。”接着,他又想起一件事,说:“对了,领导,指导员刚才问您回来了没有,让您回来后去他那里一趟。”

  刘之野点点头:“嗯,伱先忙吧,我去找指导员。对了,你再通知一下小于,你们俩准备一下,待会儿随我回红星厂一趟。”

  “噔!”“噔!”“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