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108章

作者:笔下宝宝

  现在,刘之野在他们心中几乎已经成为了无可替代的财神一般的存在。

  红星厂、棉纺公司、京城运输公司、红星农场、交道口街道办、东城分局、供销社、京大、清大、钢大、铁路局等众多单位后勤采购科都是他的客户,只交易海产品对他来说问题不大,更别提他从不亲自露面了。

  二十几家企事业单位,加上一些老财遗老遗少们,合力将当天到达的一百多万斤海物购买一空,这为刘之野换回了价值七十来万现金、两百多根“大黄鱼”以及两三百件珍品古董首饰。

  交易量虽然看似不少,但一年总交易量不过万吨,相对于京城将近800万人口来说,平均每人每年只能分到2.5斤,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洒洒水啦!

  海产品虽然营养丰富,但它们并不像猪肉那样既营养又抗饿,这确实是一个缺点。然而,在缺乏肉类食物的情况下,能吃到海鲜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所以,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都对刘之野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表示感激。大家默契地保持沉默,不会有意去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好事儿。

  …………

  下午,集训大队在众位领导面前举行了一场精彩的科目的演练,包括射击竞赛、格斗擒拿、高低杠、攀爬、现场救护、防爆、排除爆炸物、解救人质等。

  演练现场气氛紧张有序,队员们表现出了惊人的技能和默契的团队协作精神。他们迅速而准确地执行着各种任务,与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相差无几。

  这些科目不仅考验着队员们的高超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更是对他们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和灵活应变的应变能力的磨炼。

  在演练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要面对模拟的敌人,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展现出过硬的应急处置能力。

  他们因此受到了霍局长、郭副局长、聂政委等重要领导的高度称赞。

  视察结束后,霍局长当众赞扬了刘之野等大队领导人,并要求他们尽快整理好治安大队的组建与训练报告,以便部里进行深入研究。

  他指出,关于这种模式的推广,需要进一步在部里进行深入探讨。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以确保其可行性。

  同时,霍局长还强调了治安大队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城市安全。

  在场的众多领导都对霍局长的决策表示赞赏,刘之野等人也深知责任重大。他们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之后,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全神贯注地着手准备报告,倾尽全力将治安大队的组建与训练模式打磨得尽善尽美。

  霍局长最后嘱咐道:“之野同志以及各位同志,你们就送到这里吧。希望大家能够骄急戒躁,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干好,也期待你们圆满完成任务。”

  在营地门口,刘之野等人在听到领导的指示后,表情严肃地向领导敬礼,并回应道:“是!首长!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刘之野与徐世芳等人送别了各位领导后,突然感到一阵轻松。他们感到疲惫不堪,这迎来送往的工作确实不轻松。

  “教导员,你们先回去吧,我去一下村里看望一下老爷子。”刘之野想起今天只顾着陪各位领导了,竟忘了爷爷和大伯他们,于是决定亲自前去探望一番。

  徐世芳教导员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提醒道:“那您赶紧去吧,咱们搁这么近也不经常回去看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成!我熄灯前就赶回来,如有重要事就派人去通知我。”刘之野交代了几句,便匆匆离去。

  他走远后,见前后无人,他心下一动。他手中突然多了两大网兜海鲜,沉甸甸的,里面还有几只硕大的螃蟹正在张牙舞爪地挣扎着,看这份量得有几十斤重。

  到了老宅,只见爷爷在门口的躺椅上,沐浴着落日的余辉,悠闲地享受着午后的时光。他微笑着迎接刘之野的到来,那慈祥的面容让人倍感亲切。

  刘之野坐在大青石上,笑着问道:“爷爷,今儿个去瞧热闹了吗?”

  爷爷坐在躺椅上,微笑着回应:“去了,今儿个你们整的可真是热闹。”

  “还瞧见铁林了,好家伙,他精神极了,比搁家那会儿可是天壤之别啊!”爷爷感慨道。

  刘之野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他们接着聊起了家常,然后享受着这份平淡而温馨的时光。

  “爷!您嘍一嘍,瞧我给您带的什么回来了?”刘之野把网兜里的海鲜,递到老爷子的眼前,让他瞧一瞧。

  老爷子凑近一瞅,“呦!这么大个的海螺啊?还有虾爬子,这是什么东西?”他指了指那肠子一样的东西。

  刘之野笑着说:“嘿嘿!这玩意儿好,它叫‘海肠’,用韭菜炒着吃贼鲜亮,是咱们东山老家那边的名菜。”后世这玩意儿特别贵,要七八十一斤,但现在海里多的是,个头还特别大,刘之野特意让郝顺等人准备给自己吃的。

  刘之野笑着提议:“爷,今晚上我陪您老喝两口,等会儿我再去叫上姐夫,三大爷一起过来聚聚。”

  老爷子轻声问道:“晚上有事要谈吗?”

  刘之野微笑着点了点头。

第162章 给亲人们安排的副业

  第162章 给亲人们安排的副业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此时,三大爷与姐夫如约而至,而大伯母也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海鲜大餐。

  他们瞅着满满一桌子的美食,有韭菜海肠、清蒸海螺、麻辣蟹、酱炒琵琶虾、清蒸八宝鱼、葱烧海参、辣椒炒鱿鱼、海蜇头炒白菜、拌海带丝和沙蛤汤。

  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老弟,你真是太豪橫了!看看这满桌的海鲜,过去就算是地主老财,恐怕也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吧?可真是太夸张了。“刘福生姐夫由衷地感叹道。

  三大爷笑着说:“这东西啊,海边的人可不稀罕、都吃够了。虽然营养丰富,但就是顶不了饿。没油的话吃着又太腥,也就我们内陆的人把它们当个宝了。”

  刘之野接茬道:“三大爷说得没错,单吃海鲜确实有点费油,配上一些配菜一起做着吃,才能吃饱。”

  大伯母在一旁催促道:“快吃,别等菜凉了,这玩意儿凉了太腥。”她指着桌上的菜肴,示意大家先吃饭。

  刘之野闻言夹起一只海参,恭敬地放到老爷子的碗里,微笑着说:“得嘞!咱们先吃菜,爷爷您先尝尝这个……”。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之野提到了今晚上找他们来的目的,说:“三大爷,我发现咱们村附近的山上,长满了可以编筐的植物,有棉条、腊条、帚条、荆条等,漫山遍野的,留在那里也是浪费。

  我建议您老组织村民们编制棉条筐、篓子、簸萁等工具,我可以帮忙回收。一个框子能给一毛五分钱。”

  三大爷、大伯、姐夫等人对视一眼,疑惑地开口:“之野,这玩意儿家家户户都会编,有的是,不值钱。你要用,送几个给你就行,还谈什么钱?”

  刘之野微笑着对三大爷说:“我替朋友代买的,需求很大,大约需要几万个。如果不够,后期还会追加。”

  他购买大量的编制荆条框子,其初衷是为了应对海产品交易量激增所带来的框子需求量暴涨的问题。

  刘之野注意到,这个编框子的植物在他们的村子里几乎随处可见。

  他灵机一动,想到可以利用这些植物为老家的亲人们增加一个收入来源,同时也保障了贩卖海产品所需的工具需求,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三大爷刘元海一听,瞬间激动起来:“嘿,这真是大好事啊!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会编这个框子,手脚麻利儿地干,空闲时间一天就能编两三个。要是算上一个月,每户至少能多赚八九块钱呢!”

  “这么多框子,能卖得掉吗?别到时候卖不动,在村民们那里没法交代啊!”大伯在一旁担忧地说道。

  姐夫刘福生也提醒他:“是啊,之野,咱们村有300户人家,每户一天最少能编两个篓子,那一个月就近两万个篓子。可能还不止这些,村里的一些老人不下地干活的,一天就能编三四个篓子出来。”

  刘之野笑着安抚众人:“各位长辈们请放心,两万个框子是绝对没问题的。”

  其实,他仔细琢磨过,考虑到当前的交易规模,按每月两次的频率计算,一次涉及的重量高达一百多万斤海鲜。

  而考虑到实际情况,一个框子通常只能装六七十斤海鲜。因此,粗略估算,每月大约需要3万个框子。

  他对此事特别有信心,甚至有些担心这还不够。另外,就算那个月用不了这么多框子,也不会花他多少钱,一个月顶多也就3000来块,对他庞大的交易额来说只是洒洒水啦,就当是救济亲人们了。

  老爷子由衷地赞叹道:“好啊!之野,伱又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现在他们的日子苦啊,你有能力就多帮衬一下族人们。”

  他眼中闪烁着对刘氏一族的期待,这个村子里的人,哪个不是他的族人、亲戚呢?他深知,只有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刘氏一族才会兴旺起来。

  在村子里,老爷子可谓是地位无人能及,就连三大爷刘元海也得退避三舍。

  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老爷子的辈分最高,解放前还是村里的族长,他的公正无私,使得村民们对他敬重有加。

  而且,刘氏家族的家风极好,大家团结一致,没有那些狗屁倒灶的烂事。

  另外,这几年的灾害让附近的其他村子们都苦不堪言,然而在刘家庄,有老爷子在,日子过得却是风生水起。这其中,刘之野的照顾起到了关键作用。

  别的先不说,刘之野煞费苦心的的地,为村里办得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那一件不是为了村民的好日子考虑的。

  倘若置身于古代,刘之野这样的人如若振臂一呼,定能引来万千响应。只可惜生不逢时,要不然他指不定能搞出“刘家王朝“来不可。

  “三大爷,咱们的稻田放养鱼虾蟹苗了吗?”刘之野接下来又询问起了稻田养殖。

  他们刘家村的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背靠巍峨的太行山和燕山,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

  此外,村子还坐落在永定河畔,这条河流从村里流过,为村子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在近年气候干旱严重的情况下,他们的村子却并未受到缺水困扰。这得益于村子南边的一大片沼泽地。这片沼泽地正是永定河的支流以及大山流下来的许多溪流汇聚而成的。

  在刘之野的巧妙建议下,这片上千亩的水域被巧妙地利用起来,进行了一番科学的稻田养殖。

  现在是五月初,稻田里的水稻已经茁壮成长。各种水产品苗如草鱼、鲫鱼、鲤鱼、小龙虾以及从白洋淀特地引进的“胜芳蟹”等,都被放养在这片水域中,它们共享这片水域的丰富资源。

  这种多重经济效益的实践,不仅让这片水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会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起,这“胜芳蟹”那可极其有名。因为老京城人几乎不吃大闸蟹,也很少有机会吃海蟹,要吃就吃“胜芳蟹”。

  可能有人在后世的京城,无论是在街边小店、大型超市还是商业网站上,你都能随处可见“大闸蟹”三个字。

  甚至还有人会以为,吃大闸蟹是京城的饮食传统之一,这可真是天大的误会。

  在老京城的饮食经里,提到螃蟹,你很难看到“大闸蟹”这三个字。相反,他们每到秋季所吃的螃蟹,其实是一种名叫“胜芳蟹”的美味。

  “产蟹胜芳镇,食蟹正阳楼”正阳楼的涮羊肉和东山风味菜都很有名,而最出名的是大螃蟹。

  每年一入秋,正阳楼就在菜单和菜牌上添上了“蒸大螃蟹”,秋天的螃蟹最是肥美,单有一绰号名唤“高粱红”。

  而正阳楼的螃蟹则采购自津港附近著名的沼泽地胜芳镇。

  清代学者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中记载:“前门之正阳楼,蟹亦出名,蟹自胜芳来,先给正阳楼之挑选,始上市,故独佳。”

  作家周作人就曾经撰文回忆:“像正阳楼所揭示的胜芳大蟹,的确只有官绅巨贾才吃得起,以前的教书匠人也只能集资聚餐,偶尔去一次而已。”

  更多的人就像著名学者刘叶秋先生所云:“正阳楼的螃蟹,个儿大黄满,每个足有半斤,食客盈门,固不足怪,要是不为待客,自己上菜市,挑几斤大螃蟹,回家擂姜点醋,饱啖一顿番,也不过花个块儿八毛的,比上馆子更痛快。”

  郭德纲有一出相声,说:“秋高气爽,正是河蟹肥的时候”,他买了二斤螃蟹,“拎着这五十多个螃蟹回家”,于谦说:“您倒不怕当五分钱给花了”,在听众的一片笑声里,郭德纲美其名曰“棋子蟹”。

  所以,经过深入研究和走访考察,刘之野发现老京城人对“胜芳蟹”的喜爱程度确实非常高,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美食的追求和独特品味。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之野在选择养殖的水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胜芳蟹”。

  他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市场的潜力和巨大商机。如果养殖规模能够逐渐扩大,刘之野相信他们村凭借着“胜芳蟹”这一特色产品,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定不会太差。

第163章 打造隐蔽基地

  第163章 打造[隐蔽基地]

  当刘之野提及蹈田养殖时,三大爷立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热情,说道:“你的这个养殖方法真是太好了!它不仅一举多得,而且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水田里的禾苗因此得到了充足的养分,病虫害也大大减少。同时,鱼虾蟹也得到了充足的食物,它们的生长环境得到了改善,产量也会大大提高。”

  他喝了一口清凉的茶水,润了润喉咙,然后继续说道:“就是那个你邀请来的农学院的魏教授,也对我们的这个法子大为感兴趣,他打算回学校申请一个项目组,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呢!”

  大伯也热情地接话道:“村里这几个项目真是前景无限啊。说到养殖家畜,年底就可以出栏,蛋鸡下半年也将开始产蛋。到时候咱们的日子会好过多喽,真是期待那一天快点到来。”

  刘之野微笑着点点头,他默默估算了一下,村里新成立的集体养殖场,一千多亩地的稻田养殖,再加上村民们平时挣工分、闲暇时编制框子、以及上山打猎、采集山野货等额外的收入,届时他们每一户的收入水平将不逊色于城市里的工人家庭了。

  他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对村里变化由衷的高兴。这正是他的期望,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乡亲们,也是存有私心的。

  刘之野深谋远虑,为防不测,一旦起风波,万一事不可违,他便将家人全部迁移到刘家庄,以躲避风头。

  刘家庄地处于京城偏远的山区,与最近的自然村落也有5公里之遥,比较隐蔽。

  在这个团结的村落,有着三百多户人家,近两千口子人,他们几乎全都姓刘,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而且村里的民兵们在姐夫刘福生的带领下,训练积极,战斗力强,堪称村里的骄傲。

  一旦有紧急情况,他们就能迅速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民兵队伍,形成一支接近于加强营的力量。

  再加上村北头的训练营地,安全上可谓固诺金汤。除非有外敌入侵,否则是没有人敢招惹他们的。

  ……

  吃完饭后,刘之野没有急着离开,他们几人又来到院子里,坐在石凳上继续聊着。

  刘之野对三大爷说:“村里现在日子好过了,不能再耽搁孩子们的学习了。我觉得咱们村的小学应该整修一下,水利设施也要提上日程。”他提出了这个建议,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老爷子深表赞同地说:“教育确实是百年大计,咱们村子里的孩子们真不少,有三四百人在读小学。那几间破旧的教室早就无法满足需求了。”

  “我看呐!是时候整修几间教室了,把幼稚园也办上,也让娃子们早些受教育。”

  三大爷刘元海踌躇了一下,说道:“盖几间瓦房的钱村委是有,就是没有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啊!”

  刘之野笑着道:“这个我来想办法,以我的意思是多盖几间瓦房,给老师们弄几间宿舍出来。多的就留做备用……”其实,他这也是未来而考虑,届时肯定会有一批人需要他安置在这里。

  “那成,资金不充裕的话,你也能帮着解决一部分,以后物资款一起结算。”刘元海考虑了一下,点头同意道。

  刘之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他问:“姐夫,咱们村春季征兵走了几个兵?”

  “呵呵!这次伱找人可真帮了大忙了。区武装部从咱村里带走了九名小伙子,下半年估计还能送走这么多呢。“刘福生姐夫回应道。

  每年出十几个兵,对于一个村子来说真是不老少了,有的村子一年也就三四个兵。一年出这么多兵,但凡有一两个成才的,常年累积下来也是一股子不少的力量。

  “姐夫,咱们可得紧绷基层民兵建设的弦儿。基础训练得抓牢,文化学习也不能落下。这些可都是他们进军营的底气所在。”刘之野推心置腹说道。

  刘福生点了点头,认真地说:“咱们村的兵员素质确实不一般,有几个小年轻来信说他们在新兵营里表现得相当出色,已在新兵营里崭露头角,混的风生水起。”

  接着,他又说道:“我们村还有几个早年的兵提干了,其中就有三大爷家的二小子刘述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