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所以,薛仁贵不能回答。
但是不回答标准答案,如何能通过这次的面试呢?还能拨得高分呢?
大唐的弊端,身为太子的李承乾,肯定比他们这样半吊子更加的清楚,为何要提问呢?
肯定不是他看不到,而最大的可能,是李承乾如今办不到。
想到此处,薛仁贵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末将愚钝,只看到了大唐的眼前的富庶,远不及太子殿下目光长远,但是对于大唐的利弊,末将以为,没有几个人能比殿下你再清楚了,所以,殿下担有吩咐,末将必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薛仁贵抬头,对著李承乾说道。
你表现能力,那我就只能表现忠心了。
“如果本宫真的让你赴汤蹈火,你真敢万死不辞吗?”
李承乾开口,盯紧著薛仁贵的眼眸。
此刻,高侃心中咯噔一声,薛仁贵的答案可以说不是答案,但确实李承乾最想要的。
他猜对了答案,却没有说中了人心。
李承乾是要做事的人,要自己的亲信。
“殿下若有吩咐,末将薛礼定会万死不辞。”
薛仁贵猛然半跪于地,表示忠心。
这机会太难得了。
要是一味的靠功绩,是很难杀出头的。
你再如何的杀敌,功绩的大头都会算在你的上级,乃至是上上级。
那是他们指挥有功,剩下的那一点功绩,才会落入他的身上。
“起来吧,你们回答都不错,本宫很满意。”
李承干和颜悦色道,这两人,在某些程度来看,还是没有让自己太过于失望。
“如今英国公、江夏郡王都在平壤坐镇,而虢国公和武安郡公也都忙于治理地方,这陆军军中,本宫也不能全部亲力亲为,听闻你们都有治军才能,本宫是想让你们来协助本宫统领军队。”
其实,高侃和薛仁贵最适合在此时出来担任陆军的统领。
在之前的战役之中,两人都表现出了无比亮眼的战绩,全军上下,有目共睹,有了一定的威望。
薛仁贵暂领张士贵的军务啊,而高侃则更可以替代薛万彻的位置。
两人都是后起之秀,能力都无可挑剔,为副将绰绰有余。
“多谢殿下信任,我等必定不会辜负殿下所托。”
两人均是大喜,没有想到,李承乾竟然会如此的信任自己,两人当即单膝下跪。
“本宫以国士待之,也希望你等也以国士报之,有功之人,本宫也会酌情处理,如今高句丽、百济的有功之人,本宫亦是宽待之,家族钱财秋毫无犯,已视嘉奖。”
对于那些战功卓越的将领,如同黑齿常之和道琛等家族,李承乾并未处理。
他不可能让自己人心寒,蛋糕多的是,动不到自己人的身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只不过又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也是在做表率,氏族门阀是危害大,但是不可否认,人才都是出自他们这样的上流阶层,李承乾现如今还要倚仗其中一部分人的支持。
“我等定将以死报答殿下的知遇之恩。”
两人表现决心。
“很好,本宫希望没有看错人!”
李承乾平静说道,给予人一种高深莫测的错觉。
“现任高侃为右卫领军大将军,薛仁贵为左卫领军大将军,你们负责统领东征大军的左右卫队。”
疑人不用,疑人不用。
薛仁贵有非凡的功利追求,他能最大的程度给予满足。
高侃虽家道富贵,但也还未居高位,如今李承乾也满足了他。
给予他们的是妥妥的实权。
“多谢殿下!”
高侃、薛仁贵都激动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领军大将军,还要高于中郎将一职,就如同张士贵的先锋将军,也只是在此一列。
李承干的一句话,便弥补了这之间的鸿沟。
张士贵能到此,可是一个又一个战功累加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战功卓越就能得到实权的将军位置,还必须得是皇帝最信任之人。
这可以军权,也是君权,其意义不言而喻。
自此,李承干的武将班底彻底成型。
裴行俭、刘仁轨、黑齿常之、高侃、薛仁贵几人,无一不曾经让人闻风丧胆。
“你们要是有才能,本宫给予的舞台会很大,只要战绩斐然,世袭国公之位,未尝不可。”
李承乾继续抛出橄榄枝,这可是与国延续的爵位,只要子孙后代,不犯大错,这是雷打不动的。
特别是薛仁贵,自其父亲其去世之后,家道开始中落,沦为了寒门,要是有这国公爵位,那地位依旧如初。
对高侃的诱惑同样巨大,能封有爵位的,可都不简单。
是权力的象征。
如此一来,两人的干劲也愈发的充足了。
短短的数日之内,陆军的上层领军已经被李承乾全部更换,整片大局已经稳定。
百济道,任职兵甲,已经达到了四万。
而新罗,损伤不是很大,兵源尚有五万。
高句丽投诚在编的兵勇达十万。
而唐军水军三万余众,陆军可达五万,有八万之多,番兵在战役结束之后,就已经被遣散了。
如今集聚兵力,可达三十万,如果再次招收,人数只会更多。
当然,如此多的军士开资,并不是一笔简单的支出。
所以,李承乾还是参照了大唐现有的府兵制,不战斗之时,全部遣返回家种地,当然,在此期间,也没有军饷,军饷就是按照在军队的时间来算。
这府兵制还是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加上李承乾军饷和摊丁入亩的制度实施,更加的完善了这府兵制,保证了军士的生活保障。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连成了一块,政策政治一至,予民生养,没有了战乱的洗礼,农民可以安心的种地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李承干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门阀氏族和李世民的心弦。
这不是自立为王吗?
哪怕是有了信件解释,李世民也是会滋生出信任危机。
第153章 来自氏族门阀的反击
“想必诸位都已经接受到了长安来到信件了吧?”
夜间,在安市城内的一处军营之上,集聚了多位军中将领。
“都收到了,如今看来太子李承乾是有反意了,全军上下都安排了自己的人手,逐渐的把我等排斥在外,显然也有了提防之心,我们行事还得万分小心。”
一员中郎将开口道,他的身份大有来历,是京兆韦氏之人,名曰韦玄贞。
韦杜去天尺五,于其有很大的干系,其是韦后之父,李显持政期间,曾想以天下托之。
权势一度到达了峰顶,与最巅峰时期的长孙无忌不遑多让。
此次东征,更是领了一个肥差,负责陆军粮草的压运,高句丽战灭之后,便留于军中。
“也不知道这是太子的意思,还是长安城中,那位的意思。”
裴炎也是开口道,众人闻言,也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裴炎是裴氏族人,于裴行俭同属于河东裴氏,其政途也是一帆风顺,也得到了惊人的高度,曾任大唐宰相过。
如今两人已经展露出了峥嵘,成为了一众世家子弟的领军人物。
“裴将军的话,也不无道理,如今太子李承乾安插自己人,排除我等士族,还真有可能是那位的授意,如此一来,那便不是反,而是针对我们整个世家大族的阴谋。”
韦玄贞惊出了一身热汗,这要是李世民的手笔,那可能就更为致命了。
在百济的土地改革,刚刚进入轨道,就收获颇丰,铲除了贵族,民心所向。
而这辽东肯定不是最后一个,陆续的将会在大唐展开。
行动的方向,应该也是与这高句丽的一样,控制军队,进行强制镇压,如今开始边缘化这些士族门阀的军务要职,这就是开始。
一旦李承干的计划成功,那将是氏族门阀的末日。
“都立即给家中回信,让他们早做提防,很可能是陛下要针对我等,不然太子如此多的逾越之际,怎么不会被惩罚呢?”
裴炎继续说道,更加确定了这一猜想。
“提防怕是已经来不及了,如今大部分的军权都已经被架空,我等不做出一些事情来,怕是积重难返,终有一日会步入高句丽这些贵族门阀的下场。”
韦玄贞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把之前被蚕食的军政夺回来。
“韦将军,莫不是有什么计划了?”
众人都看向了韦玄贞,期待其下文。
“太子既然想安定实施摊丁入亩,那么我们偏不能让其如意。”
韦玄贞阴沉的说道,脑海之中,依然有了计划。
“如今太子李承乾怕正是没有理由对付我们呢?当初运粮一事,水军那里可是人头滚滚,对我们他可不会心慈手软。”
裴炎则是忧虑的提醒道,如今大势都掌握在李承干的手里,他们可不能有半点差错。
“为什么一定要我们出手呢?高句丽那些被打压的士族肯定也不满,反叛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韦玄贞便是要借刀杀人,想方设法引起高句丽的内乱来。
“此话可行,另外,也让朝堂那边施加压力,而且太子对于我族的裴行俭很是看重,此也不为失是一条良计。”
裴炎也计从心生,三管齐下,势必能让李承乾分身乏术。
“不过,此时军中,能掌控的人手有几何呢?”
事态如果真的那种情况,肯定是要发动兵事的。
“该有半数之多,足以成事。”
韦玄贞胸有成竹,于军中的地步,各大氏族门阀都已经是根深蒂固。
不联合不足为虑,一旦各大氏族联手,将会是一个彻底动摇根本的势力。
也就是因此,才让历代君主投鼠忌器。
“那今日议会就到此吧,大家回去之后,都要注意行事,不可给太子抓住马脚。”
裴炎最后又叮嘱了一番,才匆然散去,他们亦不敢多待,军中将领私底下聚集,本就是大忌讳。
“殿下,右领军中郎将裴炎言有要事求见。”
几日之后,裴炎以军务为由,赶至了辽城。
”裴炎?”
李承乾脑海之中浮现出一些关于此人的信息。
此人,如同许敬宗一般,是武后当权的功臣,也是李治看好的顾命大臣,李治临终之时,让其辅助李显治理国家。
但是在李显当政之时,做错了些许政事,于是乎,裴炎便向太后武则天进言,废除李显,改立新帝,这也成为了武则天亲临朝政的开始。
敢言废立皇帝,是何等的权势滔天。
裴氏,在那个时期,俨然成为了士族门阀的代表。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