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92章

作者:无垠石

  如果还是李世民那温和的手段,肯定还不至于被激发出来。

  这几日,李世民变的憔悴了很多,心力消耗太大,一病不起。

  也可能是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前行。

  李世民在出征高句丽回来之后,也是大病一场,如今也是如此。

  心神消耗太大,加之旧疾在此时复发。

  “陛下,中郎将李德謇求见。”

  寝宫之内,李君羡小跑上前,来到李世民的榻前道。

  “李德謇!”

  李世民艰难的睁开,用手揉了揉自己的脑袋。

  “他不是在辽东吗?”

  “李德謇言,殿下又紧急军情送得,需要他亲自护送而来。”

  李君羡如实道。

  “宣!”

  李世民在李治和武才人的搀扶下,坐了起来。

  李君羡退身而去,很快,李德謇便匆急走进寝宫来。

  戎装为未退,第一时间便来面见李世民。

  “征东水军帐下中郎将李德謇参见陛下。”

  李德謇对著李世民躬身一拜。

  “是何军机要事,是关于太子的吗?”李世民急迫的问道。

  如今李承干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其的一块心病了。

  李德謇抬头,欲言又止,余光若有若无的扫过了李治和武才人。

  “军务紧急,儿臣告退!”

  李治很聪慧,早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

  “奴家也先行告退了!”武才人也转过身来,盈盈施礼便双双退去。

  “陛下,臣临行之时,殿下所交信件。”

  李德謇从胸前,拿出了厚厚的一迭信封来。

  至于其中写了什么,他也一概不知,反正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然也不会委派他提前送来。

  李世民接过,撕开信封,仔细的阅读起来,其脸色如常,无喜无悲。

  “将火折子拿来!”

  过了很久,李世民才语气无比沉重的开口道。

  足有十数张的信件,被李世民亲自烧毁。

  除了他和李承乾外,无人知晓里面的内容。

第149章 临辽东 行使大权

  “李德謇,你说说战事的详情以及摊丁入亩和承包制的实施情况。”

  从信件之中,李世民已经了解了大致的情况。

  李德謇倒是知道的很多,因为具体实施的人员,就是由他们几个心腹完成的。

  从白天到晚上,事无巨细,李世民都要进行过问,特别是李承干的行事。

  而此时的李承乾,带领著亲卫队,到达了辽东城。

  一到,便让军中所有将领集聚到了城主府。

  张俭、张士贵、薛万彻等将领都是李世民的心腹,也有大姓之人,可不是李承干的人,他入主辽东,就是为了军权而来。

  “殿下,英国公、江夏王未回来吗?是准备撤军了吗?”

  张士贵问道,原本李?和李道宗是为了去和李承乾商量治理高句丽和撤军事宜的。

  但是如今,两人都未回来,透露著些许的蹊跷。

  “高句丽尚未安定,还有不少的势力准备复辟,本宫让英国公和江夏王做镇平壤,而本宫此次而来,也是为了安定辽东军心与民心,自今日起,辽东半岛改为辽东道,本宫暂领辽东行军总管一职,统领辽东一切事务,暂不撤军。”

  李承乾直接开门见山,高句丽反复无常多次,也确实需要重兵把守。

  “殿下,此举是否已经请示陛下了?末将以为,大军全部镇压实为不妥,高句丽地处北方,寒潮来快去晚,作物收获不大,并不值得如果的大费周章。”

  张士贵再道,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如今战役取得胜利,最先要考虑的就是撤军。

  高句丽除了辽东的土地肥沃外,其他多为山地,而且天气寒冷,对于如今地广人稀的大唐来说,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东突厥广阔的平原地区,说不要便是不要。

  “本宫有便宜行事之权,张将军所言有失偏颇,高句丽虽不是地产大国,但是要是还是放任不管,再过十数年,又会重新变成大唐之患,那么打这仗,又有什么意义呢?”

  古时的战争,无外乎就是土地的争夺,高句丽屡次犯边,不断扩张,也就是看重了东北平原的土地。

  “还是殿下考虑周全,不过镇守高句丽,只需要一员大将驻守便可,何需殿下亲自驻守呢?以末将之见,殿下还是班师回朝吧。”

  薛万彻此时也进言道,高句丽已经被打趴,纵使要纳入国土,也只需一员大将镇守。

  这大将的军职,肯定是不会大到像他们这类的。

  更别说储君要坐镇在这里边寒之地,换成他们都不愿意,除非有其他的目的。

  “本宫自有决断,此战平定高句丽,众将士均是居功至伟,该当论功行赏,军中可有表现出众之人啊?”

  李承乾问道,这些人都并非是自己的班底,想要控制陆军,还是需要自己人,对于氏族门阀在军中的势力,李承乾早就有了预料。

  “末将帐下有一小将薛礼,每逢冲阵,必冲在最前,在此次的战役之中,夺的先登、陷阵、斩将和夺旗四大战功,是一员虎将,当为国之栋梁。”

  张士贵激动的说道,他对薛仁贵很是欣赏,有如此的机会,肯定是要进言推荐。

  李承乾脸色如常,对于薛仁贵的存在,他已经了然于胸,就算是张士贵不推荐,他也会找出这位武力超群的猛将来。

  薛仁贵就是在治理高句丽时,获得了仁政的美名,受民众爱戴,是治理高句丽的不二人选。

  “如此神勇,当委以重任,本宫如今的侍卫统领还缺职,下去之后,你让薛礼来本宫的行宫。”

  张士贵一愣,薛仁贵是无双战将,难道是自己说的不明白吗?

  让其来当一个侍卫,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呢?

  “殿下,薛礼祖上是兵家,其也得兵法传承,深知韬略,未来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张士贵不忍如此的才能将领被埋没,还是直言道。

  “如今高句丽已经平定,已无战事,待到战时,本宫自会有安排。”

  对于薛仁贵的任用,他们谁又能比的过李承乾呢。

  他是无双战将,不到万不得已之时,统领大军团作战还是有待商榷。

  “那末将替薛礼谢过殿下了。”张士贵颔首。

  “启禀殿下,末将军中亦有一小将,名唤高侃,勇夺辽长城,武拒盖牟城三万兵卒,智勇双全。”

  薛万彻也是举荐道,盖牟城一战,两人配合得道,取得了非常的战果。

  高侃的名声,并未如同薛万彻般,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其高光时刻,还远未到来。

  “那事后,也一并让去来本宫的行宫吧。”

  李承乾暗喜,高侃在高宗时期,是足以和裴行俭相提并论的将领。

  只是他们境遇不同,所取得的成果也尽然不同。

  “要若论功绩,诸将才是居功至伟,只是本宫如今不能册封,待回长安之后,本宫会如是向陛下为诸位请功的,另外,期间获得的财物,也一并发放下去,按功绩,犒赏军士。”

  现在讲信仰是不可能的,还是发钱安抚军心来的最好。

  “殿下,此事不可,军政钱粮的批发,需要经过朝堂批准。”

  张士贵脸色一变,政治太讲究了,半点逾越不得。

  倘若他们知道李承乾在平壤的所作所为,那就不会如此的大惊小怪了。

  “无妨,以后辽东道的税收主要用于军务,无需再上缴朝廷了,各军分发而下,就说是本宫命令。”

  闻此一言,众人均是色变,这不就成为了私军了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难道说,之前太子谋反案,确实是出自李承乾之手,这是以太子的名义犒赏三军。

  作为底下的将士,他们其实大多数都不知道是为何而战,将领叫攻打哪里便是哪里,很多的时候,很多的士兵都不知道那是谋反。

  “殿下,还请三思,殿下可知道,如此一来,意味著什么?”

  张士贵阴沉著脸,这是玩火,就是太子也不能够如此行事。

  “如果有责任,本宫一力承担著,你们现在就是把财物分发而下,如果有军士愿意在这里安家的话,另有安家费用补偿。”

  李承乾不是在和他们商量,而是颁命令。

第150章 架空张士贵薛万彻 独掌辽东军政

  “诺!”

  众将亦只能领命服从,如今的李承乾威势正盛。

  灭百济,亡高句丽,于军中被俸为军神。

  “另外,将辽东道的户籍进行整理,所有田产土地全部国有,氏族大姓的土地全部充公,按照人口在再进行分发,摊丁入亩,不以人口上税,以田地多少上缴税务,而农户所分有的田产不允许买卖,一经发现,买卖双方全部处斩。”

  这是规避土地兼并的办法,从世家租地,变为了国家租地,不过在很大的程度下,降低了剥削的力度。

  “张将军和薛将军,此事就由你们负责,军务事宜便交于本宫负责吧。”

  不待几人反应过来,李承乾便下了决断。

  李?和李道宗走后,军务就落在了张士贵和薛万彻的身上。

  李承乾如此一来,看似信任两人,实则是孤立两人,将军务集中于到自己的手里。

  半晌之后,大殿之上,还是寂静无声。

  诸将能爬到如今这样的位置来,没有哪个是头脑简单之辈,如此的操作,谁都察觉出了微妙。

  其余诸将,均是将目光望向了张士贵和薛万彻。

  而他们两人也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诸位将军是有什么不一样的意见吗?本宫为东征总行军总管,掌控军务,应该是顺理成章吧,还是诸将觉得本宫能力不足,不足以统领全军呢?”

  李承乾语气低沉,谁都能听出其不悦。

  “不敢,我等但听殿下军令。”

  诸将异口同声道,战绩和身份摆在那里呢。

  “摊丁入亩的具体细节,你们不懂的就来与本宫细谈,赶路许久,本宫也是劳累,若是无事,诸将就退下吧。”

  李承乾疲惫道,此次便是来宣布主权的。

  “我等告退!”

  张士贵诸将躬身一拜,心事重重的出了城主府。

  “虢国公,风向有些不对了?”

  没有走多远,薛万彻便加快步伐,跟上了张士贵的步伐。

  虢国公是张士贵的封号,他功绩很高,获得了世袭国公之位。

  另外,他同样很受李世民的器重,一直领兵在外,镇守边疆,一般的人或是能力弱的人,还上不了李世民的眼界呢。

  军事一途,在同一期之中,能比过其的,也唯有李世民、李?和李靖了。

  忠心耿耿,勇谋双全,堪为帝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