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盛世一定不再。
“殿下已经休息了,若是要见,等过几日吧。”
武行躬身,身后的龙武卫上前,将李?和李道宗围在了起来。
“末将得罪了!”
李?和李道宗被护送而去。
李承乾随著也出现了身后,看著两大功臣被押送而去。
此举也是在保护他们。
毕竟这些功勋的家人大多数都在长安。
“李震,裴行俭,平壤道就交给你们了。”
李承乾就准备启程去辽东了。
“殿下请放心。”李震一拜。
“我们走了吧!”
李承乾转身,带著一众亲卫远去。
裴行俭隶属于裴氏,就是谋反,朝中也有人为其周旋。
而李震、程处默等人,更多的是属于个人了。
李世民就是再气,也不会动英国公和卢国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反。
其实,李承乾如此行事,亦并没有想谋反,至于朝堂之上,如何定性此事,那就要两说了。
“大捷,高句丽大捷!太子领军攻灭高句丽!”
长安城的大门缓缓打开,一名骑士高举马鞭,疾驰而过。
每一座经过的郡城都会传来这样的高呼。
长安的军民闻之,无不激动非凡。
中书省门下,中书令马周接到了这份捷报,他急忙站起身来,朝著皇宫走去。
根据传统规定,所有的捷报都必须首先送到中书省备案,然后才能上报给皇帝陛下。
虽然这份捷报并不像紧急报告那样紧迫,但仍然需要尽快传达给皇上。
两仪殿内,唐太宗李世民正在询问长孙无忌关于前方军粮的筹备情况。
“无忌,前方的军粮准备得怎么样了?是否已经开始运输了?”
李世民知道现在已经进入了四月份,正是进攻高句丽的绝佳时机。
“已经准备了,只不过加上还需每月付军士军中家属军饷,所以筹备到的粮食也并不是很多,国库所剩钱贯也无多。”
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说道,他的声音很小,似乎是不经意间提及了军饷一事。
军饷的开支实在是太大了,再加上现役兵员众多,这使得财政状况陷入了困境,出现了赤字。
“无需准备了!”
就在这时,一个激动的声音传来,马周高举著一封信封,一路小跑而来,甚至没有经过通报就直接进入了大殿。
“大捷,高句丽大捷啊!太子殿下已于去年十一月攻占平壤,高句丽国主率领全国投降,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全境归顺。”
马周一边奔跑,一边兴奋地喊著,跑到御前时,他将信封恭敬地呈上。
“灭国了?”
李世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仿佛置身于一场梦中。此前收到的军报显示,军队仍被围困在安市城外,无法取得任何进展。无奈之下,李?只能重新整顿,以待开春。
第146章 群臣进谏 李承乾谋反证据确凿
李世民翻阅著手中的捷报,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这一次,他的太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消灭了一个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再次创造了历史,成功地解决了困扰前朝数代人的东北边疆问题。
“朕的太子指挥有方,智勇双全,率领大军奇袭平壤,一举平定高句丽,功劳举世无双。诸位爱卿觉得应该如何赏赐太子呢?”李世民精神矍铄,身体前倾,眼中闪烁著兴奋的光芒,满脸得意之情。
然而,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已经拥有了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赏赐方式。
已经是封无可封的地位了。
“陛下,太子此次立下如此大功,理应召开朝议,共同商讨封赏事宜。”
长孙无忌抬起头,面色阴沉,心中充满了忧虑。他深知李承干的目的,那就是要削弱士族门阀的势力。
满朝文武百官都清楚地知道李承干的意图,而如今,他又立下了如此大功,无疑会进一步增强他的影响力,对士族门阀构成更大的威胁。
“那便朝议再议吧,马周,将太子李承乾攻灭高句丽的战报分级传下,举国同庆,大赦天下。”
李世民说道,他还在继续为李承乾铺路,以太子李承乾名,施恩天下。东征高句丽,李承乾确实是向李世民提交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庆钟九响,自太极宫传出。长安城内,户户张笼结彩,一片喜庆。一家欢喜一家愁。
对于士族门阀来说,这并不是全部都是好消息。
长安城门外,在今日,又有几骑风尘仆仆的飞骑飞驰而来,最后没入了坊中。
翌日,天还未亮,太极宫内,便已经聚集了百官,凡是在都任职的,都全部入了朝议。
李世民站立于大殿之上,双臂张开,有环抱四海之势,一双龙目精光闪耀,让其显得更加有压迫力。
“诸臣,应该也听闻了,太子李承乾战灭高句丽的功绩了吧,太子有如此大功,该如何封赏呢?”
李世民双手放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炯炯。
“陛下,太子功过未定,臣以为还需再议!”
宋国公萧瑀出列,言辞另类。
“宋国公,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污蔑太子,视同谋反。”
李世民寒声道,让大殿之上的空气都不由冰冷了几分。
“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太子殿下于高句丽、百济境内肆意屠杀百姓,如今百济之中,已经有人状告到了长安了。”
“于百济国内,纵容军中将士烧杀抢夺,富庶之家,被抢掠十之八九,家破人亡,倾一国之财收入己囊。”
萧瑀并不怯场,而是列举了李承乾之罪状。
李承乾于百济之中的动作,老早就被这些门阀知道了。
只是时机未到,才没有发难而已。
“陛下,不仅如此,太子殿下目无君上,行忤逆之事,分封官吏,登坐龙椅,大逆不道,其功不盖过,臣以为,应当立即召回太子问责。”
韦挺在此时,亦是站了出来,依次发难。
在李世民还未回过神来,侍郎崔挹也是挺步上前。
“太子所犯之罪,亦不只是如此,太子殿下残忍坑杀投降高句丽军士一万多人,此等凶暴残忍,何以为储君?”
“陛下,太子目中无君无纪,并非无心,而是有意之举,臣与刑部之中,已经从奸佞罪中得出消息,太子李承乾想要通过此次掌军权之事,行谋反之事,证据确凿,还望陛下决断。”
刑部尚书张亮起身,将一迭厚厚的笔录呈上。
变了。
大臣依次而进,不是为了为太子请功,而是问罪。
其所参之事,一件比一件重,最后到了太子谋反。
百官鸦雀无声。
许敬宗张口,但是到了嘴边的话,也被他吞了回去。
他没有信息来源渠道,不知事情始末,无从反驳。
这些小道消息,纵使李世民都只是知道一二。
“你们如此言辞凿凿,可都有证据?”
李世民的气势依旧,盯著起身而来的几人。
余光扫过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对,太子殿下有灭国之功,行军又有便宜行事之权,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以我老程来看,你们所谓的百济、高丽百姓也只不过是叛逆,又何不可杀之。”
“你们所谓的逾越事,更是可笑,打下了一国,难道不需要治理吗?太子分封官吏怎么了,那是为了稳定疆土,是有功之举,在你们这些人都口中,怎么就成了罪行。”
程知节大骂咧咧,对著几人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大骂。
他当然也有接收到程处默的信件,是为数不多大致知道百济和高句丽情况的人了。
当然,他这些都是诡辩。
“你们都是上过战场的人了,怎么拿这些事说事呢?太子杀几个叛逆怎么了,你们都是过来人,城都屠过,装什么善男信女。”
尉迟敬德瞄了一眼,见李世民独木难支,于是也出来打混。
“卢国公、鄂国公,你们休要混淆视听,太子未请示,这便是谋逆,如果战事非常,还可以理解,但是战俘、以及官员任命都是战后之事,岂能如此处理。”
“太子总种表明都是有谋逆之心,现在太子又掌有兵权,还望陛下尽早决断,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崔挹据理力争,拳拳报国之心。
“太子是有灭国之功,但是其杀战俘、屠戮百姓、分封功臣,划州道、新理税务田产,联合朝野死士,这无一不是忤逆之举,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张亮再言,举报人,他是专业的。
“请陛下圣断!”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人外,所有人也都跪伏于地。
这是早有预谋的行动。
比起现在李承乾灭国所行之事,当年侯君集灭高昌贪的点财,那罪过还是太小。
如今李承乾所行之事,都是只能是通过皇帝和三省会省才能决定的事情,而他李承乾就这样敲定了。
权力还在皇帝之上。
李世民望著百官的模样,也不由生起了一股无力感。
第147章 李承乾势大 李二起疑
李世民不是心慈手软之帝皇,但是面对所有士族门阀的发难,他不可全杀了。
当然,他也杀不了。
只要一动这些人,大唐境内,肯定会发生暴动。
在朝堂上不能解决的事情,那就只能用兵事解决。
士族门阀在一系列的操作下,都选择了忍气吞声。
如今是他们发动致命一击的时候了。
“此事,日后再议!”
李世民碰了一鼻子灰,愤然挥手,转身欲要离去。
“陛下,此事事关大唐国运,不能再拖,如是太子李承乾起兵谋反,那将会是一发不可收拾。”
萧瑀抬头,高声道。
“还请陛下尽早决断!”
其余之人,也全部开口喊道,行逼宫之事,并未离去。
“哼!”
李世民冷哼一声,径直离去。
“陛下这是要包庇太子忤逆之事吗?”
崔挹很头铁,背靠崔氏,早就有了准备,如果到了此时,李世民还不问罪李承乾,那就只能鼓动民意了。
李世民不加理会,心乱如麻。
这是什么事?
太子在做什么?真的想反吗?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