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89章

作者:无垠石

  古往今来,所有暴动的根源,还是土地问题的冲突。

  打散了再重组,重组之后又兼并,如此往复。

第144章 独掌兵权 徒刑李?李道宗

  一纸命令而下,军中将士被分配上任,郡县如此,州道亦是如此。

  刘仁轨因功而获百济道行军总管,统领百济道一切军务。

  其在高宗时期,也是总管的百济要务,李承乾如此安排也是有其原因。

  黑齿常之任副行军总官兼熊津都督,协助刘仁轨管理。

  水军亦是开往了汉江口,由刘仁轨和黑齿常之操练。

  按照大唐的府兵制,打完了战争,是需要返回原籍耕种的,而然,李承乾并没有如此安排,还是将这些兵权集聚在自己的手中。

  李震任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处默为副总管,负责推行政务,操练兵勇。

  “太子殿下,英国公李?和江夏王求见!”

  皇宫之中,武行小跑而来,对著李承乾说道。

  “宣!”

  李承乾将皇案之上的奏书推著一片,神情严肃了几分。

  李?和李道宗迈步走入宫廷,当他们抬起头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双眼均是微缩起来,脸上不自觉的流露出了一丝异色。

  他们看到了坐在龙椅上的李承乾,他浑身散发著一种强大的气息,已经隐隐有了帝王之气。

  然而此刻,李承乾他仍然只是一个太子,坐在龙椅上无疑是一种越界行为。

  “拜见太子殿下!“李震眼尖,首先反应过来,恭敬地开口说道,将两人从惊愕中拉回现实。

  “拜见太子殿下!“李?和李道宗也连忙收回目光,鞠躬行礼,声音低沉而有力。

  李承乾喜笑颜开,好似并没有看到两人那轻微的表情变化。

  “英国公和江夏王舟车劳顿,还不搬椅子进来。”

  随著李承干的命令,两名龙武卫迅速搬来了两把椅子。李?和李道宗对视一眼,犹豫片刻后缓缓入座,但他们的表情却显得局促不安。

  “太子殿下,高句丽、百济都已经平定,不知何时退兵呢?十数万人马出征于此,消耗粮草无数,宜早日班师回朝。”

  打赢了,肯定是要退兵。

  至于治理地方的事情,上头自然会有委任。

  “英国公也是知道,高句丽民风彪悍,需以强军镇压之,不然恐有反叛,至于粮草军饷,自然有高句丽、百济局域税务支撑。”

  李承乾说道,就是不退军,而是全军进驻。

  “敢问太子殿下,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

  李?愈发感受到那一种不安,李世民肯定没有这么快就得到消息的,他们也只不过是在半月之前,才知道,平壤被攻破。

  而这一切都是太子李承乾在自行安排。

  划分州道,任命官属。

  “出征之时,陛下给予本宫便宜行事之权,此间一切,也可以说是陛下的意思。”

  李承乾回答的滴水不漏,毛病很大,但是又说不出什么。

  “本宫年幼,治理高句丽与百济,还需要英国公和江夏王协助,你们也都留在平壤吧。”

  李?、李道宗脸色猛的一沉,说的好听。

  但这其实就是徒刑。

  大事不好!

  李承乾如今起码掌握二十万精兵,可做的事情太多了。

  “太子殿下,辽东军务在身,我和江夏王怕是不能久留于此。”

  李?委婉的拒绝说道,这趟水淌不得。

  为李承乾声援几句,或许还是可以,但是要真刀真枪的和李二干,还是很心虚的。

  “无妨,辽东军务,本宫会亲自接手,乱不了。”李承乾如沐春风的开口。

  李?是明哲保身第一人,比起程知节更滑。

  “太子殿下,你可知道,你现在是在做什么吗?”

  李?见此,不由发问道。

  “太子殿下,你可不要犯傻了,你如今平定百济,灭高句丽,功勋卓越,直追陛下当年的功绩,军中、朝野声势达到了顶点。”

  “你若是如此一来,拥兵自重,就成了谋逆,一切的功勋都不复存在,还反而成为了人人可诛的反叛,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万万不可。”

  李道宗站起身来,此时的他,更多是一个老者的口吻,在劝诫李承乾。

  李承乾如今立下了灭国大功,只要安分守己,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了。

  现在如此做法,无疑就是自毁长城。

  而且不单如此,还要拉他们这一行人下水。

  “本宫只是在便宜行事,可未有反意,英国公和江夏王你们远道而来,李震,你就想安排他们下去休息吧。”

  李承乾摆了摆手,果然如此,这些李二的旧臣,对于李二还是一如既往的忠心耿耿。

  也有可能是慑于李二的威势。

  “殿下还需三思,殿下不这么想,但是朝中有人可不会这样想,他们可是会污蔑殿下的。”

  李道宗再道,李承乾是何意思,他们并不清楚,但是如今表现的如此种种,都是大逆不道之事。

  越俎代庖,划分州道,任命官员。

  不通三省会省和皇帝的许可,便改革田制和税制,这不就是皇帝吗?

  “本宫知道后果。”

  李承乾回道,要是他汇报上去,他的这些方案肯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他要强兵来守护这个成果,不然一旦那门阀氏族插手进来,高句丽和百济反叛的可能性还是很高。

  李?和李道宗见李承干没有丝毫动摇的意思,也只能默默叹气,退出了宫门。

  “李震,太子殿下是在做什么?”

  没有走出多远,李?瞪眼问道,多了七分威严之感。

  “太子殿下,是为了让摊丁入亩和包产到户政策落地,才不得已而为之。”

  李震自然是知道这前因后果,所有的战略思想,李承乾也与他们沟通过。

  “步子跨的太大了,他这步子比隋炀帝杨广跨的都还要大,怕是难以善了,会摔倒的。”

  李道宗幽幽一叹,一路走来,他们也都了解到了这摊丁入亩和包产到户是何物。

  这不是在刨根,而是在刨士族门阀的祖坟。

  “你们也不劝一下太子殿下,还跟进来胡闹什么,大好的局面就要这样葬送了。”

  李?也是痛心疾首,原本的大功一件,就要变成谋逆之罪了。

  侯君集攻灭高昌,是大功一件吧,只是因为他私下不经过请示,就放了无罪之人和私拿了一点钱财,就被人弹劾,于是功臣变成了罪臣,被李世民下了大牢。

  也是因为这不公的遭遇,才让其起了邪念。

  而现在李承乾所行之事,哪一项,不比侯君集严重百倍。

  太子的身份怕也不够顶啊。

第145章 谋反实锤了

  “太子年幼,好大喜功,怕是还不知其中的利害,必须要劝住,不然就是弥天大祸。”

  李道宗急促道,欲要反身,越想,就越是放心不下。

  在那群谏臣的嘴中,李承乾怕是罄竹难书了。

  加上之前,谋粮抢掠之事,那些门阀定不会善罢甘休。

  “老王爷,现在怕是什么都晚了,军中耳目众多,怕是这些时日,太子的所作所为,都被传回到了长安。”

  李震挡在李道宗的面前,摇了摇头。

  李承乾所决定之事,是没有那么容易更改的。

  “另外,太子殿下已然吩咐,江夏王和父亲大人,不得出平壤城,所行之事,都与英国公府和江夏王府无关。”

  原来,李承乾并不是为了来拉拢他们,而是更为了限制住他们的自由,从另外一方面保护他们。

  李靖已老,没有几年活头了,李世民亦是如此。

  纵使长安方面有意讨伐,也怕是找不到合格的统帅了。

  李?和李道宗这两个出色的统帅不在敌对阵营,那么一切都不是大事。

  看似胡闹,其实是步步为营。

  “这!”

  实锤了,太子李承乾就是欲谋逆。

  事已至此,李道宗纵使有百般借口,也是说不出口了。

  “为何?此是大罪!”

  李?顿住身形,虎目之中,爆射出了凶光。

  “李震侄儿,趁如今太子殿下还未酿成大祸之时,你护送本王和你父亲出城而去,还有挽回的局面。”

  李道宗还不放弃,这是自救,也是在挽救李承乾。

  李震不为所动,好似被洗脑了一般。

  李道宗瞪大眼睛,严声道:“你难道不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你又为了什么?你为英国公长子,国公之位唾手可得,何以至此。”

  李震、李承乾对于他们想要的位置,都是唾手可得,为什么要如此行事?

  就是再立惊天大功,他又会得到什么样的赏赐呢?

  “为了大唐!”

  李震坚定的说道。

  “糊涂,你们这样做,只会让大唐生灵涂炭。”李?斥责道,右手抬起,猛扇而去,要打醒这个失了魂魄的儿子。

  啪的一声,李震被扇退了几步,李?可是武人,含怒一巴掌,力道十足,李震的嘴角溢出了一缕血迹。

  “如今的大唐,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李震也陷入了李承乾勾勒的憧憬之中,百姓安居乐业,不再衣食而奔波,国力无比强势,真正的万国来朝。

  而不是如今这般的庸华。

  在百济和高句丽的这片土地之上,他们都已经见证到了李承乾为此的决心。

  他们要开创另外的篇章,比如今的贞观之治还强的盛世。

  “都疯了你们,不能由你们胡闹了。”

  李?猛甩衣袖,朝来时的城门口而去。

  在他们这些旧臣的眼中,如今的大唐盛世,是无比的繁华,更是他们的骄傲。

  因为这盛世就是在他们的手上缔造的,绝对不会允许任何人去破坏。

  “英国公,就寝的宫殿在这边!”

  武行从角落之处走来,身后还站著几员龙武卫。

  其意不言而喻,若是不听从,他们就会动用强硬手段。

  “本国公要面见太子殿下!”

  李?脸面阴晴不定起来,这动荡太大了,太子若是谋反,整个大唐都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