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44章

作者:无垠石

  “另外,可以向陛下言明,颁布法令条文,禁止民间开办水泥厂,违者重罚。”

  李承乾又开口道,这样就能从根子上断绝氏族大姓利用水泥敛财,成立国有,让更多的银子回到国库之中,由国家出手分配。

  “好,下官会按照殿下所言进谏的。”

  李大亮没有想那么多,他要的是功绩,他刚刚上任工部尚书,也要有表现,这就是他如今大展拳脚的机会。

  至于什么民生、资金的去流,他不会在意。

  为了制约氏族,肯定是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打压。

  “李尚书,是准备从哪里入手呢?”

  水泥的产量还是很低,还是不可能同时满足各大工程同时开工,好钢就要用到刀刃上。

  “不知道殿下有何指示?”

  李大亮也是出身瓦岗寨集团,转辗多次才到了李世民的手下,深谙为官之道。

  这不是他想从哪些外面入手,而是太子要从何入手。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多水患,发水之时,淹没了不少粮田,使得原本产量极高的良田变得颗粒无收,修建两河流域的堤坝才是重中之重。”

  李承乾说道,于民无小事,又是事关田粮。

  “殿下所言极是,前朝以来,和均有修缮水利的,不过建树都不大,如今有了水泥,定能一劳永逸,根绝水患。”

  李大亮深以为然。

  两河流域盛产粮食,不过也有两个极端,那就是,要么大收,要么就是大灾。

  “五月之时,本宫刚下过徐州,那里百姓艰苦,水患猖獗,如是在来年水际来临之前,能造就堤坝,肯定会让徐州百姓幸免于难,是一件大功德之事。”

  贞观十六年与贞观十八年,徐州发大水,至民不聊生。

  这是史书上的轻略一笔,但是对于百姓来说,那是倾天之祸。

  “下官明白!”

  李大亮眼中光芒闪过,这不就是太子殿下的指点吗?

  许敬宗能一步登天,也是太子的举荐,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了。

  李大亮顿时感觉仕途一片光明,说什么也要把水利之事干好。

  “另外,朝廷肯定会有拨款,本宫希望这里面的每一钱都能用进民生建设之中。”

  毫无疑问,官员贪腐,是永不能根除。

  在最为贤明的汉文帝和最为血腥暴力的洪武时期,贪官污吏都是横行不止。

  在其他的朝代,这就更不用说了。

  甚至可以光明正大的说,那是他们辛苦的酬劳。

第76章 舆论便是民心

  “下官明白,定会严厉己身,约束底下之人,绝对不会动建造堤坝一钱。”李大亮心中雪亮。

  “还有就是,征兆劳役之时,要给所有劳役发钱,保证他们一家的基本生活,别把本是利民之事,变为了残民之事。”

  服劳役也并不比服兵役容易,都是义务劳动。

  主要劳动力被徵调了,家庭就得不到保障。

  也不能说大唐不好,四方拜服,这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古时生产力,已经注定底层百姓的不易。

  最少,大唐百姓安定了很多,不用被入侵,可以安心种地。

  但是又由于来自唐朝内部统治阶级的剥削,底层百姓始终是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家无余粮,在应对灾难之时,就会显得弱不禁风。

  “殿下仁德,是万民之福!”

  李大亮躬身一拜。

  “殿下可还有何吩咐的吗?”

  高文敏和骆宾王已经在门外恭候多时了,李大亮也识趣,准备告退。

  “此次建造堤坝之行,可分派一些给工部侍郎张柬之担任。”

  李承乾最后叮嘱著,张柬之要继续上升,肯定是要有功绩。

  “那下官就此告退了!”李大亮一拜之后,将张柬之这个还未到任的侍郎记在了心底。

  “进来吧,是有什么事吗?”

  李承乾招了招手,高文敏和骆宾王二人踏入宫殿之内。

  “坐下再说!”

  二人也很随意的坐下。

  “殿下,这是崇文馆赶制出来的时报。”

  骆宾王将一张白纸送到了李承干的面前。

  记录的正是,今天在武庙发生的一切简洁要语。

  “好,先印发一千份,传遍长安城中,之后在陆续让不良人传入各州县之中,让所有天下之民都知道国中大事。”

  活字印刷术的生成,李承乾是有更大的作用,那就是实现皇权下乡,让大多数都民众都知道国事。

  这能够避免有心人的煽动。

  百姓并不愚昧,他们更多的是蒙在鼓中罢了。

  因为信息差的缘故,就被很多别有用心之人操作。

  这一张小小的纸张,却能起到稳固政权的重要作用。

  “好,下去以后,我马上让皇家报社加快印发。”

  骆宾王开口道。他如今是皇家报社的主编,文学斐然,也算是人尽其用。

  骆宾王虽也是入仕,但并不通畅,也足以说明其能力了。

  而在赋予皇家二字,就是让时报赋予了权威性。

  在百姓的心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是不会弄虚作假。

  “还有,时报之上不得只报喜不报忧,但是你们也要注意其中的尺度,让皇家社报引领百姓,而不是扩大恐慌。”

  李承乾继续说道,他要全力引导舆论。

  在古时,可千万不能小看舆论的力量,一个故事传来,就是谋反大事。

  做好舆论处理,也就是赢得了民心。

  “我会谨记殿下之话!”

  骆宾王回道,皇家报社创建的初心,李承乾都有和他们说过。

  “底层百姓对于国家政策都不了解,你分几期做出均田制利害说明,以及禁止行为和处罚条款,分发下去。”

  只有让百姓知道了缘由,才会对那些不合理的剥削进行反抗。

  想要改变大唐之后的命运,让大唐永垂不朽,需要做到太多了。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让底层百姓富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抵抗灾难,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

  而李承乾要做的这一切,可以说是与统治阶级背道而驰。

  他们要做的就是永远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让你一天都为温饱而努力,没有精力去想像其他的。

  这样的百姓才是最好奴役的。

  又以忠孝义去禁锢百姓的思想,让他们对这些剥削者,还感激戴德。

  但是百姓才是所有物资的创造者,这样一来,就会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生产力,这不是在进步,而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退步。

  所以,李承乾就要在思想和行为之上,对其进行解释。

  皇家报社的意义非常重大,是思想解放的开端,解放百姓创造力和想像力。

  儒家的思想传承已久,想要解放,也不是立马就能完成的,这要在潜移默化之间进行。

  “这都已经进入到了拍期之中,等印刷完了武庙留名篇章之后,均田制等政策讲解,也会进入印制。”

  这都是有计划的进行著。

  “过几日,本宫将要离都了,东宫之中的运转,就要你们劳心了。”

  李承乾看著两人不紧不慢道,显得对于两人很是信任。

  “这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高文敏和骆宾王齐道。

  而另一边的李大亮,在离开东宫之后,就直接入宫觐见李世民了。

  “你也是来进谏的吗?”李世民有些疲惫的倚靠在龙椅之上,眼中闪过了一丝不耐烦之色。

  他刚刚就应付完几位大臣的谏言。

  进谏?

  李大亮满头疑问,躬身道:“陛下,臣不是来进谏言的,而是为水泥这神物而来,此物利于千秋,臣想让朝廷拨款于工部,修建水利工程,预防各河道的水患。”

  之前,李承乾已经和他讲述过了水泥的特效,原本不信,但是见到了武庙之壮举,也让他看到了水泥的神秘力量。

  建筑堤坝,防御水患是肯定的。

  但是如今是多事之秋,战争、军饷,以前没有为钱财考虑过的李世民,此时也不由变得头大起来。

  他神色缓和了很多,对于李大亮也是另眼相待,这是真正的肱骨之臣,能为上位分忧,让李世民很欣慰。

  “李尚书也知道,如今朝廷正是用钱之际,怕是工部的建造要往后推了。”

  本来,工部之事,在六部之中本来就被看重。

  “陛下,徐州河道受灾严重,如果不加以建造,来年再到汛期的话,那么灾情就会比今年还要严重啊。”

  李大亮硬著头皮说道,这不仅是他要有所建树,也是太子的叮嘱。

  李世民沉思片刻之后,才开口道:“朕会让户部拨钱款,配合工部在徐州的建造。”

  “陛下圣明!”

  李大亮心满意足的告退,准备大刀阔斧的创建自己的功勋。

第77章 白面书生刘仁轨 奉命出征

  屏退了李大亮后,李世民又宣布了不再面见臣子的令执,然后便迈步朝著后宫走去。

  不出意外地,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走向了武才人的宫殿。

  自从长孙皇后去世之后,他真的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内心的喜怒哀乐了。

  然而,近一年来,他惊喜地发现武才人竟然能够理解他的心思,而且当他遇到疑惑时,武才人还能和他一起商讨解决办法。

  无论他是否习惯这种改变,武才人都成为了他倾诉心声的重要对象。

  “陛下看起来心情很不错呢,想必武庙祭奠一定进行得非常顺利吧?”

  武才人款款迎面向李世民走来,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善解人意和对李世民的关心。

  “嗯,确实很顺利,武才人,快过来帮朕松松肩膀。”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一丝疲倦。

  “陛下,您看起来有些疲惫,要不我去请太医来看看吧?”

  武才人贴心地建议道,眼中满是关切之情。

  “老毛病了,一遇到天气变化之时,身上就疼痛,是之前战斗奔袭所遗留下的病根。”

  李世民躺在床榻之上,享受著武才人的按摩。

  “给事中大人,宫里来人了!”

  长兴坊中,一间较为清贫的院落里,一个仆人急匆匆的喊道。

  宫中来人!

  刘仁轨放下手中笔,猛的站了起来,脸色阴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