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43章

作者:无垠石

  “陛下,右仆射长孙无忌前来拜见!”

  皇辇之外,龙武禁卫军的将军李君羡拜见。

  其深受李世民之信任,为贴身近卫,不过最后也是为武则天被了锅,被李世民处死了。

  “让他进来吧!”李世民说道。

  皇辇很大,能同时坐下很多的人,是皇帝的临时办工之所。

  长孙无忌匆忙走近,脸色难看无比,如同生吞了一只是苍蝇。

  “是谁向陛下进言,要发军饷的呢?这会动摇国本,会引起朝野沸腾的啊!”

  长孙无忌一入车辇之中,就大拍手掌,这李世民不是没地方花钱了吗?

  “赵国公,是本宫向陛下进言,要恢复军饷制度的。”

  李承乾直接开口道,他现在并不想公开得罪这凌烟阁第一功臣,但身为储君,自然也不会怕了他。

  要是上位后,长孙无忌还在,肯定是第一个要撸他。

  实际来说,这位也不是如今李承干的舅舅了,并无负担。

  “这…”

  长孙无忌欲言又止,看向李承干和李世民。

  “你说吧!”李世民开口,对于长孙无忌这样比较越界的行为,没有任何的感觉。

  “分发军饷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这几年我们大唐还可以顶住,但是再过几年,我们的税收,是否能够还支付出这样的开销呢的?到时候钱粮又是从何而发。”

  长孙无忌忧心忡忡,既担心自己的钱财损伤,也在忧虑著朝野的动荡。

  因为国库的支出,肯定是要有来源的。

  所谓的税收要么民脂民膏,要么就是商人。

  “也不是每月每个军士都要发,而是在其服兵役之时发。”

  李承乾说道。

  府兵制就是兵农一体,在战时,他们就要赶赴战场,但是家中就没有主要的劳动力了。

  也就造成了有田无人耕种,老人儿女也都生活不了,发军饷,也只能说是对其家庭的扶持,避免造成家破人亡的局面。

  长孙无忌皱著眉头,很不理解李承乾这样做的用意。

  “既然陛下和太子都觉得可行,那就如此吧,不过群臣那边可能会有谏言。”

  事已至此,已经成了定势,长孙无忌也不好再进言。

  在他们的眼中,底层的百姓就是利用的工具,根本就不会在意其的死活。

  他们都不知道,一个府兵的身后代表的就是一个家庭,其战死或是多年未归,都会使其原生家庭造到灭顶之灾。

  从隋炀帝时期的4000多万人口锐减至贞观年间的1200多万人口,这显然不是战争就杀死了这么多人,而是饿死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准确的数据,因为税务问题,士族门阀都会隐瞒去自己氏族中一部分人口。

  一人服役,全家都要遭殃,所以在贞观年间征招府兵之时,还是很多人自断手脚,也是为了逃役。

  李世民到最后不得不颁发法令,一旦发现此类事件,就会加倍处罚。

  下发军饷,也只不过是尽可能的去维护大唐的现有人口。

  贞观之治,只是统治阶级的盛世。

  但是很多的问题,并不能和这些人交流,因为他们思想已经固化。

  也是李世民对李唐江山的看重,才屡次听取了李承干的谏言,不过,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制度上的陋习还是太多了。

  特别是均田制和府兵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不改革掉,纵使李承乾是穿越者,同时是大唐储君,也无力改变其灭亡的轨迹。

  李世民一路之上,也一样是忧心忡忡,他也是在考虑出路,均田制造到破坏,又该从何入手,发军饷也只不过是解燃眉之急。

  行至皇城,李承乾也下了皇辇,往东宫而去了。

  “殿下,是为何事忧虑是!”

  苏妃轻轻的搂著李承干的肩背,让其十分的放松下来。

  “无事,只是要出征了,可能过不了元宵了。”李承乾露出了一丝笑容,显得十分轻松。

  距离崩盘,也还有三四十年,也让李承干没有那么忧虑了,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适应了大唐储君的身份了。

  都是从国家的层面去思考问题了,更多的是对底层百姓的担忧。

  他们是不起眼,但却是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史书之上,没有留下他们半点的痕迹,所有的文治武功,都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功绩。

  “何时就要出发了呢?”苏妃也关切的问道。

  “可能就是月中了,舟船都已经集聚,本宫这个三军主帅不到也不行啊。”李承乾玩笑道。

  “殿下多带几个奴婢前去吧。”

  “这是去打仗,不是去游山玩水。”

  李承乾苦笑,要是带奴婢而去,怕是本纪之上,有要厚上几页纸了。

  “那也是,其实殿下也可不必出征的,殿下贵为储君,怎么能这样长途跋涉呢?”苏妃道。

  “自然有非去不可的理由了。”李承干没有过多的解释,而是闭眼享受著苏妃的按摩。

  ……

  “左仆射,你快过来,给我说说,这到底是何物啊,这么大的武庙真的是一个月就建造出来的吗?”

  祭祀完毕之后,工部尚书李大亮拉著许敬宗的衣袖来到水泥柱前。

  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怎么就跳过了他这个工部尚书了呢?

  这东西比石头还要坚硬。

  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雕刻成这样的呢?

  李大亮的心头有一万个为什么。

  “都说了,这是水泥,至于是如何做成这样的,那你得去问太子殿下了。”

  许敬宗又何尝不想知道呢?他监工一个月,也是稀里糊涂。

  太子殿下吗?

  李大亮转头就走,上了马车,就往东宫赶去。

  而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小息,躺在靠椅之上。

  武行林志两人见有人欲冲入,便快步上前:“你是何人,敢闯东宫重地。”

  “我是工部尚书李大亮,有急事面见太子殿下。”

  李大亮气喘吁吁的回道。

  武行和林志自然不敢怠慢,便转身进了宫廷。

第75章 知识产权 水泥的开发

  见李大亮进来,李承乾立即摆手道:

  “上茶!”

  不过李大亮急匆匆而来,可不是为了来东宫喝茶的。

  “太子殿下,这水泥还有吗?还能继续生产吗?”

  他眼睛发亮,看著李承乾,迫切的想知道结果。

  李大亮刚被提拔为工部尚书,不过也是尽职,身在其职,便尽其责。

  工部是负责全国的工程建造,例如城防建设、水利工程等。

  今日其看见了水泥,就知道,这是史上之变革。

  “还有,你想要多少呢?”

  李承乾放下手中茶杯,缓缓说道。

  水泥部也一直扩建,只不过只是立窑生产,还是太慢了。

  但也是可以说,日进斗金,是如今东宫的主要经济来源。

  张柬之进入工部,也是有推销水泥的打算,如今工部尚书来,那就更好了。

  李世民又很小气,没有给他发自印钱币的铸机,所以只能搞点水泥,从国家之中套现了。

  应该说是买卖。

  “这不是下官想要多少,而是这水泥的造价几何,下官也上报陛下,才能做好规划。”

  李大亮说道。

  水泥是可以无限生产,但是以如今的大唐是消耗不太多的。

  无他,还是生产力限制了发展,一旦打开大工程,那么百姓就会无力耕种,造成大量的田荒。

  “不贵,比我们现在建造用的糯米砂浆要便宜太多了,而牢固度,就是糯米砂浆也远不如。”

  李承乾直言道。

  “奇迹啊,大兴矣!”

  李大亮发笑,还在武庙之时,他已经对水泥构建进行了敲击实验,李承乾所说确实是属实。

  “大唐之福,水患可治矣,百姓之福气啊。”

  “殿下大功,功在社稷江山。”

  李大亮手舞足蹈,激动的大呼出声,身为工部尚书,他怎么会不清楚水泥问世带来的益处。

  这也不能怪他,因为这是工木建筑上的一次伟大进步。

  建筑宫殿都是暴殄天物,这样的神物,就应该迎来建城、铸建堤坝,护一方安宁。

  之前建造城墙之时,都是用糯米、鸡蛋、动物血来相互搅拌,才能粘合石块,那造价,是直接不可言喻。

  就算是国库有钱,都不一定能筹到糯米鸡蛋。

  水患和敌人侵扰都是导致百姓家败人亡的主因。

  特别是水患,大唐如今已经不会被外敌入侵了。

  徐州水患就是最典型的,已经超出了一州的应付能力,才会不得不上报朝廷的。

  而在两河流域,水患年年有,只不过是大小之分,因水患而遭受的损失,也是不计其数。

  每年新修的水利工程也要投入不少的银子。

  也是造成产量低的原因,李承乾绞尽脑汁研究出水泥,可不是只为了建造一座武庙,而是为了整个大唐著想。

  “既然如此,下官立即回去编写奏折,请求朝廷拨款。”李大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李尚书,本宫可以把烧制的水泥配方交给工部,这样就可以在哪里施工,就可以在哪里烧制水泥,避免的运输消耗,但是产生的水泥,本宫每石要一钱。”

  李承干笑道。

  “殿下高义!只要殿下愿意给出配方,一切都好说。”

  这是李大亮意想不到的,也并不知道生产水泥所需的工艺,单是这运输费用就减少一笔惊天钱粮。

  知识产权就是香,什么都不用做,就有白花花的银子进帐。

  但是在李大亮看来,太子是在为天下黎民所想所谋。

  事实确实也是如此。

  “不过,水泥的配方,一定要保密,不然那些氏族大姓,也就会闻风而动,到时候说什么都要从工部之中捞好处的。”

  以前工部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但是随著水泥的普及,各种工程也化为了可能,国家大资金也会向这边倾斜。

  “殿下请放心,下官一定不会让这样的配方泄密出去的。”

  李大亮也是信誓旦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