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31章

作者:无垠石

  “崔大夫要死谏?还有谁吗?”李承乾无动于衷,只是静静的看著他们。

  “我等愿以死直谏!”又有数码谏言大夫挺身而出。

  “好,我大唐当真是铮铮铁骨!”李承乾大笑道。

  “如此,殿下是同意了。”

  崔仁师心中冷笑,连李世民都惧怕这一招逼死谏臣,李承乾一个黄毛小子还想和他们斗。

  “本宫只是感知诸位的勇气,不知几位是准备撞死在这台阶之上,还是准备撞死在这巨柱之上呢?”

  李承乾面带讥笑之色。

  “殿下,你这是辱我等,今日我崔仁师便以死而谏,望殿下谏之。”

  崔仁师满脸通红,不想撞,也被李承乾一句话逼的进退两难。

  “好,崔大夫真壮士也,史官可在,记:崔仁师以死直谏,太子李承乾不纳之。”

  李承乾看向一边,玩味的说道。

  “崔大夫,请开始你的表现吧,你现在已经能流传千古了。”

  崔仁师心肝脾肺肾都绞痛无比,是被气的,这太子说不按常理出牌。

  “我要面见陛下!”崔仁师最后吼道,满是不忿。

  “一群伪君子,如果真的敢以死直谏,本宫还高看你们一眼,沽名钓誉之辈,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吧,说什么国家大义。”

  “武将死战,直臣死谏,请问你们的文骨呢?”

  李承乾怒斥道,一到真正生死的时候,这些士族之人,就是最怕死的,因为他们活著还有享之不尽的富贵。

  “太子,休要小看我等,我崔仁师就以死谏之。”

  崔仁师愤恨,猛的朝一边的柱子撞了过去。

  “砰”的一声。

  崔仁师的额头之上,流出了鲜血,摇晃几步就倒了下去。

  “崔大夫!”群臣呼喊道。

  李世民此时的心也咯噔一下,晚节不保了,落了逼死谏臣的罪名了。

  “好!好啊。”李承乾起身,拍了拍手。“来人,看看崔大夫死了没有。”

  一个龙武卫窜了过来,蹲在崔仁师等面前,为其诊断。

  “陛下,崔大夫只是晕了过去,并无大碍!”

  还好,听闻龙武卫的话,李世民又松了一口气。

  “还没死,怎么能叫死谏呢?帮他一下吧。”

  李承干的话语一落,全场都瞪大眼睛看向了李承乾,那龙武卫也是一样,一脸不可置信之色。

  撞一下,怎么可能真的就撞死了呢?没有撞死,活著却还能享受死谏的名声,这未免太好了吧。

  “怎么,本宫监国,还命令不了龙武卫了吗?”李承乾望向那龙武卫。

  “咔嚓!”

  龙武卫见李承乾是动的真格,双手探出,轻轻的就将崔仁师的脖子扭断了。

  不是死谏,也成了真的死谏。

  全场惊寒,这是什么太子,这也太残暴了吧?

  “还有谁要死谏的吗?”

  李承干冰冷的目光缓缓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所有人都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仿佛坠入冰窖一般,这个太子的杀气实在太重了!

  “陛下仁爱,才不会跟你们一般见识,但是本宫不一样,如果有谁想死谏,就直接站出来,本宫可以帮助他。”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他今天就是要立威,也要打杀这群谏言大夫的嚣张气焰。

  “诸位,请记住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你们只有谏言之权,这天下还是姓李的。”

  李承乾浑身散发出凛冽的杀意,他的眼神如同锋利的刀刃,冷冷地盯著眼前这些士族大员。

  “太子殿下,你身为大唐的储君,竟然如此残忍嗜杀,我等一定会将此事禀报给陛下!”

  孔颖达鼓起勇气,硬著头皮怼了上来,他知道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是学堂里的小事,而是涉及到李承乾本人的问题了。

  “好啊,那你们就去试试看吧,不过你们最好做好死谏的准备,否则陛下不一定就会听得进去呢?”

  李承乾嘴角泛起一丝冷笑,毫不掩饰地嘲讽道。

第54章 士族门阀动作 活字印刷术

  “承乾,你不是说要把握分寸吗?你看这事办的。”

  李世民从屏风之后走出,看了一眼,还倒在台阶下的崔仁师,脸皮不由的抽动起来。

  这位连他都不敢动的大臣、崔家之人,却被李承乾弄死了。

  本来不用死的,被补刀补死了。

  “学堂若是不能推行,一切都是空谈,现在父皇对大唐还有绝对的掌控权,该打杀就打杀他们的气焰。”

  “谏臣虽好,能警醒上位之错,但是过犹不及,这反而成为了一些人沽名钓誉之地,也成为了一些有心之人祸乱朝纲之权。”

  谏臣的设立初心是好的,但是自从魏征去世之后,好像就变了样,为国进言的没有了,为自己利益力争的倒是多了不少。

  “是朕之前太放纵他们了吗?”李世民不由苦笑。

  “但是,承乾,朕想他们不会就此放弃的,你这次逼死了崔仁师,一定会被他们所诟病的,而且士族门阀也不会就此算了的。”

  李世民露出了忧色,一个名声,对于一个储君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他就是比较看重的。

  “没多大的事,传出消息去,就说本宫是为了立威。”

  李承乾不以为意,杀死几个士族,以李唐现在的地位来说,还是不成为什么问题的。

  但是如果要灭一二个望姓的族,那就会激起他们的反弹了。

  “承乾,这段时间,朕就不问外事了,由你全权监国。”

  李世民决定不再过问朝事了,以免又被那群谏臣怼到。

  ……

  赵国公府中,朝中重臣聚于一室之中。

  “国公,如今太子残暴,昨天于两仪殿中,就将谏议大夫崔仁师活活逼死了,而且以往在东宫之时,我观其也是暴虐非常,几次让仆人殴打张师。”

  孔颖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首臣,还是外戚,在如今的大唐上,有一定的话语权。

  其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

  “对,如此残暴之人如果上位,将会重蹈隋朝覆辙啊。”张玄素也痛心疾首的说道。

  “这话就言重了!”长孙无忌摆了摆手,示意其不要再说下去。

  “赵国公,这也许并不言重,如今许敬宗那无才无德无功无能之辈都坐上了左仆射之位了,已经显露出了征兆。”

  萧瑀也说道,李承干的强势,让他们产生了一丝危机感。

  “不是说崔仁师大夫是以死进谏的吗,怎么变成太子殿下残暴了呢?”

  长孙无忌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如何看不出这群人,是想把他当枪使。

  “赵国公还不明白吗?不陛下现在是想扶植平民上台,几十年后,还有我们的生存地位吗?最重要的是,一旦愚民开智,就会发生动乱。”

  萧瑀再道,当那些底层百姓开了智,就不会甘心被奴役,也会逐渐明白社会的本质,会想从他们贵族的手中抢夺资源,这才他们所最担心的。

  李承乾想在民间开办学堂,这就从根本上,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

  “对啊国公,这不仅对我们士族造成影响,也会直接动摇皇权的统治。”

  高士廉也说道,他虽站派在太子一边,但是在这种危及根本之事,他也是会进言的。

  “几位的话,我会带向陛下谏言的。”长孙无忌幽幽道,他眉头微微一皱,想什么,却是无人所知。

  ……

  “太子殿下,新的一批红泥到了!”

  随著一声高呼,一辆马车驶入崇文馆的庭院,车上装满了鲜红如血的泥土。

  崇文馆内,一群年轻的学子们正在忙碌地豁著泥巴,他们身上、脸上沾满了泥泞,看起来十分狼狈。

  “放那里吧!”

  李承干的声音传来,他同样满身淤泥,双手沾满红色泥土,正站在花园中指挥著众人。

  他随意指了一处地方,示意搬运红泥的人将其放置在此处。原本精致典雅的花园如今已变得一片狼藉,仿佛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泥潭。

  “殿下!殿下!成了,成了!”

  骆宾王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他怀中紧紧抱著一个小袋子,里面装著一颗颗小巧玲珑的石粒。他的脸上布满了乌黑的污渍,但眼中却闪烁著难以掩饰的兴奋光芒。

  “太子殿下请看!”

  骆宾王迫不及待地将一颗只有拇指大小的方形石粒举起,只见上面清晰地刻有一个小小的字。

  一众崇文馆的学子们纷纷围拢过来,他们脸上洋溢著激动和喜悦之情。经过数日的辛勤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让他们倍感欣慰。

  这就是胶活字印刷术,乃是北宋时期毕升所发明的一项伟大技术。首先在柔软的泥土上精心雕刻出文字,然后用火烧烤使其变硬,就像烧制砖块一样。这样制作出来的活字可以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现在只不过是被李承乾拿了过来罢了。

  在隋唐之时,也出现了印刷术,不过却是雕版印刷术,只能特定印刷指定的文字,例如:《金刚经》。

  而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就是单字,可以自由移动,自由组合,能排列出任何想写的文章。

  “殿下将会名留千古了!”

  裴行俭也瞪大眼睛,看著摆放在面前的那几个小石子,如何不知道,这将是文学史上的一次变革。

  在隋唐之时,书籍还是非常稀有,因为每一个字都需要有人一笔一笔的去写,效率慢,又很容易出错。

  “大家也会因此名留青史的!”

  李承乾点了点头,这是他对士族垄断学识发动的冲刺,只要书籍开始普及,底层百姓也就能接触到这些他们一生都难以接触的知识。

  “大家在辛苦一段时间,将所有的文字都雕刻下来。”

  第一步已经成功,他就可以放下指导的重担了,汉字很多,不是崇文馆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全部烧制出来的,而且一套肯定是不够的,起码要数百套。

  因为胶泥模子不可印刷,需要一个又一个的雕刻。

  “殿下,我们一定会完成的!”裴行俭激动万分,因为这活字印刷术,他们这届崇文馆的学员都会留名青史。

  “行俭,你就不用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了,交给张柬之和骆宾王他们就行了,我就随著我去拜访卫国公吧。”

  这位能开疆扩土,怎么能屈才在崇文馆内呢?

  “啊!”裴行俭面露惋惜之色。

  “行俭,你可惜什么,这都是我们一起做的,要是史官留迹,怎么可能少了你这大书法家呢?你看看你雕刻了多少字?”李承乾开玩笑道。

  “裴行俭,你就走吧,也给其他学子腾点地方,不然到时候写的都是你的名字了。”骆宾王也说道。

第55章 拜访卫国公府 造势

  “你也去洗漱一番,等下我们一起去卫国公府。”

  出了崇文馆,李承乾便直奔浴室,舒舒服服地泡了个热水澡。

  近三个月的调养,让李承乾原本被原主折腾得够呛的身体逐渐恢复,甚至可以说已经完全回到了正常水平。

  穿上华丽的衣服后,李承乾与裴行俭一同离开了东宫,乘坐著马车驶入了繁华热闹的长安街道。

  一路上,李承乾好奇地观察著周围的一切。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喧哗声。

  “你休要乱说太子殿下的坏话!太子殿下忧国忧民,怎会如你所说那般不堪?”一名年轻学子气愤地质问道。

  “这位学子,切莫动怒,我也是道听途说罢了。听闻现今太子监国,杀了数码谏议大臣,血染红了太极殿,且不听谏言,执意专行。若你不信,可以去别处打听一下。”另一人回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