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拜见太子殿下!”
一见李承乾走来,许敬宗便躬身行礼道。
“左仆射消息真的灵通,本宫到东宫都还没有坐热屁股,仆射就到了。”
李承乾淡淡一笑,语言之中带著讽刺之意。
“都是为殿下办事,必须要干净利落些。”许敬宗小声回道。
”许仆射,你这话可是说错了,是为国做事,怎么能说是为本宫办事呢?若是按职位来说,本宫可指挥不了你这左仆射呢?”
李承乾抿了一口粗茶,将许敬宗晾在一边。
许敬宗是大唐第一奸佞,能力毋庸置疑,要是不能驾驭,会被反噬的。
“本官是朝廷的左仆射,但是下官却是殿下之人,太子指挥不了左仆射,但是殿下却可以随意指派许敬宗。”
许敬宗也明白,今天他的所有权势,都是来源于上位之位。
“许敬宗,你真的是一个聪明人,你要知道,你这左仆射,本宫能推荐你上去,也能一句话置你于死地,不过你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知道该怎么做。”
李承乾也直接开诚布公。
“下官知道如何做,请殿下和陛下放心。”许敬宗淡定的说道。
“那你现在知道,你要干什么了吗?”李承乾问道。
“下官不知道,但凭殿下吩咐。”许敬宗的头低的更低了些。
“坐吧!”李承乾开口。
“多谢殿下!”许敬宗也不由松了一口气,他对于李承干的考验,也算是过了。
“只要你一心为国,本宫会在陛下面前替你美言的。”李承乾再道。
一员侍女从殿外走入,将茶杯放在了桌面上。
“许敬宗一定不会辜负殿下的期望的。”许敬宗站起身来,再对李承乾一拜,十分的谦卑,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显得十分没有下限。
“许仆射,可见如今国家的弊处呢?”李承乾微微抬眼,若有所指。
“言官恃宠而骄,阻挡上令推行,使得国之政令不通,他们沽名钓誉,却是贻误国机。”
“权臣当道,左右圣意裁决,为一己之私,而置国家于不顾。”
许敬宗言道。
“哈哈!许仆射当真是国之栋梁,如此深明大义,当以国公待之。”李承乾大喜,这许敬宗还真是个人才。
至于其被钉在耻辱柱上,是因为其真正的反复无常,还是当权者所为。
李承乾现在是不得而知了,但是现在他可以肯定,这许敬宗绝对是一把好刀。
“多谢殿下信任!”许敬宗眼中光芒璀璨,他如何听不出李承干的言外之意,只要他能解决这两件事,就会得到国公爵位。
“许仆射如此精明,那本宫也不留仆射了,以免落人口实。”李承乾下了逐客令。
“许敬宗定不会给殿下招惹麻烦的。”许敬宗躬身告退,满脸的笑意,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来临。
六月二十日,卯时。
太极宫门大开,百官朝会。
李承乾率先挺步而入,龙骧虎步,面容英俊威严,眼神深邃而锐利,透露出一种王者之气。
他的头发整齐地梳理著,用一根羊脂玉簪固定住,显得格外精致。他的皮肤白皙如雪,微微泛著光泽,仿佛散发著一种独有的高贵气息。
他的衣著更是令人瞩目。那件淡皇朝服,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四爪金蛟龙绣,栩栩如生,仿佛要从衣服上跃出一般。
每一条蛟龙的鳞片都闪烁著金色的光芒,细腻而逼真。金丝滚边的装饰,更增添了一份华丽和尊贵。
腰间系著一条月白玉带,洁白无瑕,宛如明月般清冷,与身上的服饰相得益彰。
李承干的步伐稳健有力,每一步都带著自信和威严。他的身姿笔挺,挺胸抬头,古这便是帝王将相。
他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威严,此时的百官,无不被被李承干的气势所震撼。
这哪里还是之前一瘸一拐的瘸腿太子,这是大唐的储君,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52章 建武庙 立学堂
龙椅之上的李世民,今日也显得格外的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他看著殿下的文武百官,心中感慨万千。自晋阳起兵以来,历经无数次征战,终于创建了大唐帝国。这一路走来,离不开众多功臣的辅佐和支持。
“自晋阳起事以来,有诸君的拼死效命,有群臣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天下,才有了当今的盛世。每每想起过去的种种艰辛,朕深感欣慰。为了表彰诸位的丰功伟绩,朕特意设立了凌烟阁,以铭记各位的功劳。”
“然而,朕近日又有所缅怀,那些立下大功的人,朕已经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但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呢?他们为国家付出了生命,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因此,朕决定在大明宫外,为这些英勇牺牲的将士们立一座庙宇,让他们的英名永远被后人敬仰,享受世人的香火。从今以后,凡战死沙场的将士,皆可入此庙堂,接受后人的供奉。”
李世民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声音低沉而有力。他的目光扫视著殿下的每一个大臣。
“陛下圣明!”
百官齐声高呼,对皇帝的提议表示赞同。毕竟,为亡者立庙之事,无人敢于反驳。
这不仅是对死者的敬重,更是对生者的激励。若是有人胆敢反对,那便是与千万将士为敌,恐怕会引起众怒。
“还有,如今我大唐强盛,但是平民还是多为愚昧无知,让我大唐天朝上国蒙羞,朕欲在在民间开设免费学堂,教化民众。”李世民接著开口道。
这个想法其实是来自于李承乾,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表达出来,顿时让人觉得更容易接受了许多。
听到这话,不少大臣都皱起眉头,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陛下圣明!此举乃是为国为民之举,实乃万民之福啊!”这时,许敬宗深知自己该有所行动了,立刻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
然而,萧瑀却再次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陛下,如今战事将起,国库空虚,实在没有多余的钱财来修缮民间学堂。”
他说得倒也是实情,但实际上,他比谁都明白,如果在民间大规模开设学堂,对士族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因为科举制的推行,已经对士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旦民间生员一多起来,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陛下,如今在民间开设学堂并不成熟,学堂先生何处来,之后的学堂维护又出自何处?”
侍中王圭也进言道,他认为目前的情况并不适合在民间开设学堂。
“陛下,当前应以战事为重,之后等各种条件成熟之后,再进行开设学堂也不迟。”
长孙无忌看向李世民说道,他对这件事持有保留态度,觉得现在也不是时候。
“无妨,我大唐如此的强盛,攻打一个高句丽,怎么可能到了举国为战的地步呢?开设学堂,也是为了教化民众。”
李世民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表示国家有能力同时处理好战争和教化两件事。
“陛下,还请三思!这可能会危及社稷。”
高士廉这时也站了出来,他担心开设学堂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稳定。
因为学堂的开设,意味著要打开民智、培养人才,但这与统治者的愚民政策相悖。统治者需要的是听话的臣民,而不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这怎么可能是危及社稷呢?开化民众,只会让我大唐日益强盛。”李承乾高声说道。
圣君、储君都一起赞同,加之左仆射也是一样,这就很难让人难以反驳了。
“太子所言极是,各位大臣就不要再有异议了,开办学堂和创建武庙,那都交给太子和左仆射去办,六部进行协助。”
“至于对于高句丽的兵事,也不能落下,征兵、调集粮草就由右仆射亲自统筹。”
李世民见时机已经差不多了,于是就下令道。
“陛下,开办学堂之事,万万不可,会动摇社稷江山。”
崔仁师大声道,他是谏议大夫之一,他是清河崔氏之人,也是各大士族推荐至前沿的代表。
“为何不可?此乃是为国为民之举,崔大夫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怕是不好向天下万民交代吧。”许敬宗回怼道。
“开设学堂,费钱费人,还会给江山带来不稳定因素。”
崔仁师上前一步,像许敬宗这样的出身,哪怕是当了仆射,他们还是打心里看不起。
“崔大夫此言差矣,开设学堂是福泽,怎么就是不稳定因素了呢?你虽然是谏议大夫,但也不能在陛下面前信口开河。”
许敬宗哼声道。
“陛下,这举真的于国不利啊!”崔仁师的目光越过了许敬宗,看向了皇位之上的李世民。
民众一旦开化,肯定是不利于他们的统治了。
“谏言,朕是让你们依据事实,而不是空口无凭,若是再是如此,就判你等一个欺君之罪,朕不想杀功臣,但是你们不要逼朕。”
李世民冷冰冰的说道,不一点点动摇士族的地位,那么动摇的就是李唐的江山。
“臣等不敢!”
冒头出来的几人,也都纷纷退回了队列。
“既然已经无事,那便退朝!”李世民转身便走,不给任何再进谏的机会。
“几位国公,开设学堂这事,可万万使不得,你们还是去劝劝陛下吧。”
很多的权贵,在此时也是后知后觉起来,一窝蜂的涌到了长孙无忌的身边。
李世民最听谁的,那无疑就是长孙无忌了。
“本官尽力!”
长孙无忌如今也摸不清李世民到底想干嘛了,自从被李承乾怒怼了一次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似的。
“几位谏议大夫,我们也一起吧。”
崔仁师在一边,也联合起了所有的谏议大夫,大有死谏之志。
这也并不是不可能,以死留名,就是这些谏议大夫所求的,能当上谏议大夫的,基本都是作过了几次死,才会被李二如此的任命。
只能说李二是有点犯贱,当皇帝了,很少有人敢骂他了,特意养了一群骂他的人。
第53章 死谏 死了才叫死谏
“陛下,崔仁师等谏议大夫在殿外求见!”
两仪殿内,一个太监快步来报。
“又来了!”李世民站起来,来掉头悠,他有想过是这样,这群谏议大夫就是怼天怼地怼君王的,他想躲起来,还是不可以。
而且,要是说服不了这群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政令就会被卡住。
“不见!”李世民还未想好,要如何应对这群人呢。
“父皇,交给儿臣来应付。”
李承乾说道,都是一群尖牙利嘴之辈,唯有效仿重八才能让他们听话。
李二都做了那么多荒唐事,其实也不多一条杀直臣的罪名。
“好!”李世民点了点头,快速从后屏走了,面对这群谏议大夫,就像是老鼠见猫一样。
王圭、崔仁师等一众大臣入殿,但是却只是看见坐于座位上的李承乾,都不由皱起来眉头。
“殿下,陛下呢?”崔仁师直接问道。
“本太子行监国之权,有什么事和本宫说也是一样的。”
李承乾看向众人,露出了一丝笑意,都是士族大员,言路都被他们所控,孔颖颖和张玄素也赫然在其中。
“还请殿下三思,于民间开办学堂危及社稷,万不可施行之。”崔仁师说道。
“本宫知道了,你们就退下吧。”李承乾淡淡笑道。
这就行了吗?让一众臣子顿感意外,还以为要上演死谏的戏码。
“殿下是不同意在民间开办学堂了?”张玄素开口问道,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
“本宫记得谏言大夫只有建议之权,什么时候能左右陛下乃至是本宫的决定了。”
李承乾语言冰冷,不善的扫过了眼下的群臣。
“这…”崔仁师话到嘴边,又被生生的吞下,是这么一回事。
“你们的谏言,本宫听到了,觉得并不合理,所以不采纳,该干嘛就干嘛去吧。”李承乾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这就摆平了吗?立于屏风后的李世民大感意外。
“殿下执意如此,我等只有死谏了,不然社稷动摇,我等都是难逃一死,望殿下纳之。”崔仁师义正言辞,昂首挺立,一副正义在我的模样。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