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39章

作者:无垠石

  但是远在长安的众人,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谁反了。

  “陛下,还请息怒,臣认为当下之急,不是彻查谁谋反,而是应该立即下令,让各州道发兵拱卫长安。”

  “无论是张亮谋反还是苏定方发动兵变,都会借势薛延陀,到时,二十万骑兵南下,唯恐又将是一次白马之盟。”

  许敬宗硬著头皮上顶上,如今没有了长孙无忌的掣肘,他这左仆射算是实至名归了。

  在皇权的有意打压下,门阀也很难主管朝政了。

  此时的他,有著很强大话语权。

  “许仆射言之有理,至于是谁发动了兵变,过几日就便的清楚了,当务之急,便是保卫京都安全。”

  李治镇定的走了出来,没有想像之中的慌张,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在李世民的精心指导下,李治也初具皇者之象。

  “哼!”

  李世民冷哼一声,望向李治的眼神之中,流露出了一丝丝失望之色。

  这些人,懂兵者甚少。

  如果叛军的目的是长安,现在再去调兵都已经太晚了。

  当这两封加急军报传来之时,薛延陀怕是已经入关,朝长安而来了。

  待你把求援的军令传到地方的时候,早就已经是兵临城下了。

  “如果真的发动了兵变,你们觉得他们现在至了何处了呢,还会给我们聚拢兵援的机会吗?”

  大殿之上,顿时鸦雀无声。

  李治的头颅也羞愧的低下了,他考虑的问题还是多有欠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诸位觉得张亮或是苏定方,谁反的可能性大一些呢?”

  李世民再问道,这些人兵事不知多少,但是论揣度人心是一流的。

  与此同时,也有兵甲骑著战马飞速出城。

  通知各道进行援护,是有必要的。

  “回禀陛下,臣下觉得张亮谋反的嫌疑更大,其在出任相州都督之时,便广招义子,实为死士,其心可诛。”

  高士廉颤抖著身子进言道,招收门客,古来有之,不过现在出现了这事,这确实是值得怀疑。

  “申国公此言有失偏驳,张亮此人,为人圆滑,贪生怕死,怕是没有这个胆子。”

  “相反,苏定方则是不然,其胆气惊人,当初就敢以二百骑士,冲阵突厥数万人的军阵,怕是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了。”

  “再者,大家都不要忘了,苏定方以前是谁的部将,在归唐之前,他可是窦建德、刘黑闼手底下的得力战将,如今又放其回到了关内道,深得民心,怕是被有心之人蛊惑,欲要率领河北之众卷土重来。”

  莒国公唐俭开口道,不免有公报私仇的嫌疑。

  但是他说的也不无道理。

  河北之地,素来也并不安定,时有暴乱发生。

  自此李渊下令杀了窦建德,河北之地,就民心尽反。

  哪怕是在大唐的治理下,也都是面服心不服,随时准备搞事。

  “臣亦觉得苏定方反的可能性很大,其与前太子关系密切,如今又被陛下下了权柄,心生怨恨,率众起事。”

  “还有执失思力,他本是突厥人,如今看到薛延陀大举南下,肯定也是以为复国有望,两人狼狈为奸,才会如此。”

  “此间去传来急报,就是想要迷惑上位,给予他们时间准备。”

  韦挺分析的也是头头是道,言之有理。

  李世民也是更倾侧于苏定方谋反。

  张亮此人,他也是极为了解,是一个小人,了无才能,怎么会敢起兵谋反。

  但是,也不得不防。

  李世民当既下令道,“传令各个关城,凡是遇到苏定方、东突厥军队和张亮的军队,一律隔绝在外,不予通关。”

  “关内各州道,自行招募兵勇,抵御薛延陀。”

  无论谁谋反,都会与薛延陀联手,大举入侵。

  李世民强忍著全身酸痛,说完政令。

  “大敌当前,各部各司其职,散朝。”

  李世民强装镇定,声音洪亮,不似重病之人。

  随著最后一个臣子踏出了太极殿,李世民就如同一个泄了气的气球,趴到在了皇案之上。

  “父皇!”

  李治大惊失色,急忙叫喊起来。

  “来人,快来人!”

  一边喊著,一边快步走上龙梯。

  “不要声张,你扶朕去寝宫,再秘密宣房玄龄入宫来。”

  李世民气若游丝,颇有交代遗言的味道。

  “父皇说的是房玄龄?”

  李治还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房玄龄可是涉及到了谋反案。

  之前是被李世民下旨,不得再参与朝政了的。

  “房玄龄并无反心,你也是知道的,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若朕不在了,你可以国事相托之。”

  李世民叮嘱道,此时的他,只觉得大限将至了。

  最近以来,发生了太对的大事,让他心力憔悴。

  房玄龄确实只不过是李泰和李承乾在之前的斗争之中,成为了牺牲品。

  被拿出来顶罪的。

  明眼人都能看到明白。

  前朝的剑,斩不了后朝的官,到了李治这一代,是完全可以重新启用的。

  这也是李世民的伏笔之一。

  “不会的,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

  李治的声音之中,有著些许的哽咽。

  他和李世民的感情是真的,也是很孝顺。

  孝顺到,连小妈都照顾的份。

  “朕的身体,朕知道,怕是撑不了多久了,也不知道你舅舅长孙无忌现在怎么样了。”

  李世民又不由的担忧道,如果长孙无忌稳坐中军,肯定也不会闹出这样的事情来。

  对于长孙无忌的能力,李世民还是无比的信任。

  可以说,整个大唐的综合能力,长孙无忌是当之无愧的第二了。

  现在看来,怕也是凶多吉少。

  在他撒手人寰之前,必须要能让人来主持大局。

  最理想的人,还是长孙无忌,但是现在他生死未卜。

  也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房玄龄。

  免罪,重新启用,肯定会让其心怀感激之恩,任由李治驱使。

  武德殿外,阳光洒落在地面上,却无法驱散那紧张而凝重的气氛。

  李治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地在殿前踱步,来来回回,脚步显得有些慌乱。

  他的双手紧紧捏成拳头,似乎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可能在历朝历代的太子之中,他是唯一真正关心皇帝病情的太子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

  在内侍的引领下,房玄龄行色匆匆地赶到了武德殿前。他见到李治后,赶忙躬身行礼,恭恭敬敬地说道:

  “草民拜见太子殿下!”

  此时的房玄龄已然被革去了官职,身上再无半点功名。

  “敢问太子殿下,这是怎么了?”

  一路走来,皇城内的守卫多出了一倍不止。

  而李世民又召见了自己这个罪大恶极的叛逆,房玄龄的心中,也已经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了。

  就在李治欲要答话之际,从屋内忽然传出了一道虚弱的声音,虽然中气明显不足,但仍能听出那是李世民所发出的召唤:

  “玄龄到了吗?你快些进来吧。”

  听到李承干的传唤,房玄龄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快步向前走去。他穿过那扇敞开著的宫门,犹如一条灵活的鱼儿般迅速进入了房间之内。

  刚一踏入房门,映入眼帘的景象让房玄龄不禁心头一颤。

  只见李世民正半倚在那张宽大的床榻之上,原本乌黑亮丽的头发如今已变得如寒霜般雪白,两鬓更是如此。

  曾经光滑紧致的面庞此刻也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仿佛岁月的刻刀在他脸上无情地划过。

  短短几年未见,眼前这个面容憔悴、病容满面的老人竟差点儿让人认不出。

  这是还是昔日那个雄姿英发、指点江山、威震四方、令无数草原部落闻风丧胆的大唐皇帝,以及被尊称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吗?

  “陛下,你这是怎么了?”

  房玄龄颤抖著身子,迎了上前去,眼中更是有泪花闪烁。

  “玄龄啊,朕对不住你啊,你怪朕吗?”

  李世民答非所问,眼中也好似有泪水流出。

  此时,他不是一个帝皇,更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多愁善感了起来。

  房玄龄对他的助力,可是很大。

  房谋杜断。

  房玄龄便是李世民身边的谋士,是李世民的张良。

  但是到了他坐拥天下之后,却不能保住其的富贵。

  “草民不敢,草民感激陛下还来不及呢?要不是陛下从中周旋,草民早就人头落地了。”

  房玄龄当即跪地,感激的说道。

  “玄龄,你起来吧,走到朕的身边来,朕今日找你来是有事要交代的。”

  李承乾招了招手。

  一边的袁天罡,也知趣的躬身要后退。

  接下来的两人的谈话,肯定是无比的绝密,连太子李治都不能进来。

  他袁天罡只是不是一介术士,有何资格呢?

  “你也留下吧!”

  李世民在此时却抬头看了一眼袁天罡。

  袁天罡闻言,身体也是一僵,而后才速的站到了一边。

  “朕的时日无多了,现在太子还年幼,内有氏族之祸,外有薛延陀、吐蕃、西突厥之祸,加上前太子的叛乱,动摇了国基。”

  “如今大唐,就宛如风雨之中的飘絮,随时都可能从高处坠落,朕心甚忧,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日,你等需助太子一臂之力,不要让我们创造出来的大唐基业毁于一旦。”

  李世民目光幽幽,扫过了两人。

  噗通!

  没有半点的迟疑,两人同时重重的双膝跪地,头颅伏在地面。

  “臣等定不负陛下重托,万死不辞。”

  画面就宛如静止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