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38章

作者:无垠石

  在战争死亡的压抑下,很少有正常人能坚持的住。

  看到同伴一个又一个的倒下,惨死于军阵之下,尸体四分五裂,甚至被剁成了肉泥。

  这样的场景对于军士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不止是对己方兵卒,对于对方的敌军,也是十分的残酷。

  以至于,很多人经过战役之后,都会患上战争恐惧综合症。

  就是来源于血腥的杀戮。

  “武士们,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为天皇尽忠!”

  安昙比罗夫再次站了出来,稳定军心。

  倭军到了现在,还不溃逃,还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武士道精神在支撑著他们。

  安昙比罗夫见此,也知道胜利无望,但还是要将程名振牵扯在此。

  为大部队争取逃亡的时间。

  现在他已经后悔了,为什么要去招惹李承乾呢?

  军队的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现如今,最为精锐的部队,都不是唐军的对手。

  其他的军队,那就可想而知了。

  安昙比罗夫好像已经能预料到了倭国未来的结局了。

  灭亡只是早晚罢了。

  大倭国,千不该万不该的去招惹这个杀神。

  其实,没有倭国犯边之事,李承乾也会找到其他的借口开战的。

  士气重振后,在安昙比罗夫的指挥下,四千余倭寇宛如飞蛾扑火一般向唐军冲去。

  但是想要以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那就只能说是勇气可嘉了。

  毕竟这些倭寇可不是志愿军,没有那种钢铁意志。

  广阔的原野上,尘土飞扬,马蹄声声阵阵传来,骑兵冲锋而过,颇为壮观宏大。

  但看上去,也是十分的混乱不堪。

  数里之外,都能感受到此处传出的震动声。

  “保持阵型,向一个方向冲锋!”

  面对倭军队胡乱冲锋,程名振还是镇定的指挥道。

  骑兵没有了阵型,那战斗力就是直线下降。

  安昙比罗夫如此安排,已有了取死之道。这是让自己进行收割。

  战阵收缩,马匹相互紧挨著,马朔横天,宛如是以列行动的铁墙,无法被攻破。

  程名振冲到前方,保持著队形的进攻方向。

  推进的速度不快,军阵之中,更是有箭雨飞射而下,将大片的倭寇射杀。

  在程名振的指挥下,骑兵配合紧密,不留给倭寇半点可乘之机。

  大唐军队久经沙场,频繁征战。这些军卒中的每一个人皆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他们与胯下的战马,以及身边的战友之间都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

  这种默契并非一朝一夕能够铸就,而是经过一场又一场激烈血腥的战争反复磨合而成的。

  一旦将领下达指令,他们便能迅速而精准地执行战术变阵,始终维持著较强大的战斗力。

  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军团战力,都远超倭军。

  且不提武器装备方面,唐军拥有更为精良先进的兵刃铠甲,光是兵员的野战马战经验,就要远远超过倭军数倍之多。

  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之下,倭军想要取胜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结果也没有任何奇迹出现。

  随著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这一战况相较于之前唐军屠戮那些毫无还手之力的老弱妇孺而言,并没有困难到哪里去。

  在唐军如钢铁洪流般汹涌的军阵冲锋面前,众生平等。

  一次猛烈的冲锋过后,敌军的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只见唐军所到之处,鲜血四溅,血流成河,仿佛大地都被染成了一片猩红。

  仅仅一个来回的急速冲刺,就让原本还坚信能够抵御住唐军攻势的倭寇们彻底丧失了信心,那坚定不移的信念,也瞬间被击得粉碎。

  什么为国而战,什么为天皇尽忠。

  在这时均被抛之脑后。

  先是一两个倭寇开始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紧接著这种恐慌情绪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

  没过多久,原本就混乱不堪的倭军队形更是土崩瓦解,演变成了全军的大溃败。

  那一张张充满恐惧的面容相互传递著绝望。

  兵败如山倒。

  时至此刻,无论安昙比罗夫怎么样的呐喊,也是无济于事。

  他的声音,在混乱的马蹄声和惊恐声之中,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安昙比罗夫也陷入了绝望之中,是对于倭国的绝望。

  他就呆呆的站立在那里,忘记了逃亡。

  现在也许还能逃,但是之后呢?

  “为了大倭国的荣耀!”

  但也有少数的倭国军卒,鼓起勇气,向极速冲击而来的军阵,无所畏惧的冲击而上。

  但除了血水洒了一地,绽放出了那一刹那的猩红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啊!啊!”

  见状,安昙比罗夫发红的双眼,朝著唐军发出怒吼声,宣泄著内心的愤恨。

  随著轰隆隆的马蹄声接近,他的声音便小了,也是无力了。

  这一千军卒,让他宛如面对的是十万大军,气势以及战斗力都远不是一千人所能营造而出的。

  他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战斗模式,这与他们在水上作战完全不同。

  也许,还有希望。

  安昙比罗夫涣散的目光,终于有了神彩。

  他找到了希望,那就是放弃陆路,远航他国,才能有一线生机。

  不然,想要面对唐军的兵锋,肯定是不可能的。

  为了倭国的延续,他必须要逃出去。

  安昙比罗夫急忙调转马头,一头扎入了逃亡的人群之中。

  “倭军溃逃,每三十人为一伍,追杀敌军,扩大战果。”

  军阵自外而内,逐渐的分散开来,化整为零,又重新组建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团体。

  倭国地势陡峭,除了为数不多的平地山谷外,都是山陵。

  极大的阻挡了逃亡的倭寇。

  唐军在后,张弓射箭,进行点杀。

  能逃出者不多,此役下来,斩敌过半。

  别看之前,是一边倒的屠杀。

  但是真正要杀掉,还是极有难度的。

  倭寇又不傻,站著让你砍。

  古时讲什么杀敌十万,破敌十万,都是在夸大其词。

  一场战役下来,杀死掉的人,最多也就万多人而已,更多都是逃亡出去的败兵。

  追杀了十余里之后,马力不足之后,为了保险起见,程名振才下达了收兵的命令。

  一千战五千倭国精锐,一面倒的屠杀。

  在唐军他们的眼中,这并不是什么可以傲人的战绩,以少击多,本就是家常便饭。

  这就是唐军的统治力。

  尚武的朝代就是如此,对战番邦,就是有十足的碾压力。

  能战胜唐军的也唯有唐军。

  对待这些倭寇,都不需要运营兵法便能取胜。

  没有灭过国的唐将,都不能称做名将。

  这无疑是对于唐军的战力给与了十足的肯定。

  李绩参与灭掉的国家很多,也有亲自指挥过的行动,但这并不能全部归功于他的领导。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军的整体实力太强大了,而番外诸国太弱了。

  要知道,对内的战役之中,李绩可是常败将军。

  被宋金刚击败过,更是被窦建德俘虏过,先后三次败于刘黑闼之手,战绩可查。

  以至于在把李绩位列为武庙十哲之一后,人们都是保留著怀疑的态度。

  认为是德不配位,拉低了十哲的整体水平。

  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好像随便一个将领出来领导,都能打出灭国的战役来。

  因为那就是理所当然。

  所以李绩的战绩水份较大。

  冷兵器的对战巅峰,还需要看华夏的内战。

  战略和谋划都运营到了极致。

  所以李承乾对于李世民的忌惮,是对的。

  他可是名将的收割机,以少胜多的天花板,几乎是一人的军事才能夺得了整个大唐江山。

  当时他的那些对手,可都是有把李绩吊起来打的实力。

  一对比之下,才会让人发觉天可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无与伦比的。

  很多人都反以为李世民的武功是吹出来的,以为也就是那样。

  认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是夸大其词了。

  其实不然,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打仗最厉害的还是中原的军队。

  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均是如此。

  而李世民就是在这样的华夏大混战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问鼎的第一人。

  让诸多枭雄沦为了背景板。

第199章 李世民托孤 重启房玄龄

  传奇终有落幕之时,随著边关的两封加急军报传来,李世民气得旧疾复发,差点病倒在了太极殿之上。

  他已经再不能批甲上阵了,就连坐著都是一种负担,急火攻心,就要去阎王殿报导了。

  “查,给朕查,到底是谁发动了兵变?”

  李世民依靠在皇椅之上,圆目瞪大,雷霆之怒难息,哪怕是病入膏肓,那种龙威依旧健在。

  一封是张亮的加急军报,一封是苏定方的加急密报。

  内容都是指控对方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