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也是李治开始树立和培养自己班底的时机。
“儿臣能力尚且不足,怕是难以担此大任。”
李治怯声道。
什么都好,就是胆子有些小了。
李世民也不由得想起了才十一二岁就能监国的李承乾来。
相比之下,李承干的胆子就大很多了,野心也更大。
李承干的意图,李世民是清楚的,但是其所谋太大,就是他为大唐的皇帝,也难以配合。
“这一天总是会到来的,政务你处理的也已经是十分的娴熟,缺少的只是一番历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高句丽百济等地区,在李承干的统领下,蒸蒸日上,一系列的措施,让民生得以恢复。
当真是理想中的继承人。
李治闻言,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袭来。
“扶朕回宫吧。”
“太子,你对于高句丽如何看待呢?”
这个无比敏感的话题被李世民提起。
“儿臣看不懂,不明白前太子为何会逆旨而为,将自己逼下了万丈深渊。”
李治很谨慎的回道。
他一直在李世民的身边,比任何人都了解李世民对于高句丽的态度。
不是痛恨,而是一种惋惜。
不然以李世民的铁血手段,怎么会允许叛逆的存在。
“朕也不懂啊,只是真不想看到你们手足相残的场景。”
事已至此,只有兵戎相见的下场了。
“父皇放心,如果真的到了那种地步,儿臣也必将不会沾染手足的鲜血。”
李治信誓旦旦的说道。
不过,能否斗的过李承乾,这还是另说呢。
“局势使然,怕是到时候就由不得你了。”
“你已经接触了朝政,也想必感觉到了,宛如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挡著你的决策,皇帝,九五至尊,也不能随心所欲,你越要成为史书中的明君,就越要顺著这股力量而行,这便是史官说的,顺从民意。”
史书上,你是怎么样的人,还是读书人说了算。
百年乃至千年过后,他们也会对你的事迹乃至是史料进行修饰。
李世民并未点明,而是在引导。
皇室的敌人太多了,一直都是围绕著权柄在勾心斗角。
如果,身体还能健行,也许真能内外夹击,根绝了这大唐之祸根。
“父皇所说的是氏族?”
这种观念,以及差不多灌输进了李治的脑海深处。
“朕问你,对于氏族门阀都掣肘?你该如何处理呢?”
李世民问道,隋朝的灭亡,可是历历在目,他李家曾经又如何不是一个世家大族呢?
怎么能不引以为戒。
这也一直都是太宗和高宗的一块心病。
“重用寒门,牵制门阀。”
李治想法虽好,但是他又如何保证那些寒门子弟,会忠心于皇室呢?
他的情况可不比李二,手下的大臣武将都是与其有患难之情,是铁打的忠臣。
第189章 马踏东京赏樱花 倭国巨变
李世民未答话,显然这并非是一个好方案。
他知道,他只要一倒下,朝堂肯定会大变模样。
为了大唐的未来,他需要布置后手了。
“若之后,前太子李承乾兴兵而来,你可望之而后动,也许对于你,对于我皇室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李世民叮嘱道,太久后的事情,他也不能预知,也更加的不能干预。
“儿臣知道!”
李治心中一凛,难不成他的这父皇和太子李承乾在下什么大棋。
而自己只不过是被推出来堵住舆论的工具。
李世民心中一叹,如果不是旧疾所至,以及这几年来磕的药太多了,他的身体何至于此。
很多的雄伟计划都还未得到实施。
最终,李世民目向东方,呆呆的站立了许久。
虽然高句丽的细作被李承乾连根拔起,但是关于高句丽、百济的大小消息,均是还有人传到宫中。
诚然,现治下的高句丽,才是李世民心中的理想国度,一家独大,无世家门阀的掣肘,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为君者,一言九鼎。
此时的李承乾也已经离开了百济,远航出海。
之前的布置都已经起到了作用,通过安昙比罗夫行驶过的路线,找到了倭国所在。
要是在后世,寻找倭国,不是多大的难度,但是在如今的背景之下,盲目探寻,是要发费太多的时间。
李承干等不及了,他的时间不够。
灭倭之后,肯定还进军大唐了,启动下一个计划。
李承乾虽然自出师以来,都是万事顺利,但是正真又做了多少事呢。
改变流向的事情,确实没有做成多少。
为了彻底收复高句丽和百济,他花费了很多的心力。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时间也刚好,待到处理了倭国之后,李世民也应该要驾崩了。
李世民模棱两可的态度,让李承乾不敢随意进军大唐。
万一,李世民真的当他是叛逆,亲自领兵督战,那事情就大条了。
他送密信而去,也是为了安定李二之心
李承乾手下之中,虽也有众多的统帅之人,但是都太年轻了。
联合起来,也不见得,是李世民的对手。
自古能军者,无人出自李世民之右。
怎么能不让人忌惮。
而且,李靖也可还未死去。
不是李靖不能指挥作战了,而是他最主要的是为了避嫌。
功高震主。
到了本土作战,还是能领军受命的。
在大唐兵盛、又有当时第一、第二的统帅健在。
在这样的混合双打之下。
李承乾出兵大唐,不是在找死吗?
所以,他对于唐王朝,选择了防御。
就是一个拖字。
待到大唐的二位军神凋零之后,大唐再无人可堪大任之后,才能举刀。
李?、李道宗几人被扣押,李承乾是预谋已久。
“殿下,斥候传报!”
刘仁轨匆忙走上船头,将一封信件递送而来。
“都讲了什么?”
李承乾目光平视向前,除了海水外,再无他物。
像如此的日子,他已经在船上待了有半个月了。
其实他大可不必吃这个苦头,派遣一员大将便可以了。
不过,于他一个后来者的身份来说。
一直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马踏东京赏樱花。”
虽然,不知道现在的倭国,有没有樱花。
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数他,能亲手灭了这个隐患。
“信中言,倭寇之中,并没有重城,只有散落的村落。”
“沿海地区有渔民经常出海,可能会发现大军的行踪,他们请求,是否灭村,以免消息走漏。”
李承乾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沉默不语。
刘仁轨见状,也是不语,而后微微后退,走至一员军官面前。
“传令道琛将军,领其带来三千先锋军,先入倭国,打探消息,但是绝对不能走漏风声,他会知道如何做的。”
对于倭寇的绝杀,李承乾早就已经下过了,这是不需要过多的提及。
刘仁轨又轻轻走来,他看了看李承干的神色,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殿下,这倭国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吗?让殿下不惜调动数万大军,还亲临指挥。”
李承乾回头,也一眼看透了刘仁轨心中所想。
“你是想问,为什么本宫对于倭寇会大开杀戒,而却有待百济乃至是世仇的高句丽之名吧?”
刘仁轨低下头,不予否认。
站在智者的角度上来看,是绝对不会做出这样损人不利己的决议出来。
你一旦这样赶尽杀绝,一定会激发起倭国全民的死守。
另一方面,也是不立于李承干的名声。
一顶暴君的帽子盖上,这是非常的致命。
亡国之君,便是大多数从人们口中的暴君演变而来的。
“倭国之毒,遗害千年,若是本宫今日不出战倭国,后来者,又有几人会耗花巨资,兴兵来攻打倭国呢?”
李承乾反问道。
倭国地理位置特殊,易守难攻,你要出征,便要造船。
能装下几万人的战舰,肯定是会将国家的国库都给掏空的。
李承乾能有如此机会,也是之前大唐举国之力打造出来的战舰。
在后世朝代,肯定也是有想灭倭国的人。
但是实力并不允许。
打也没有多少好处,倭国就是因为太穷了,才会到沿海来打家劫舍。
灭了它,还要亏巨本,还不如让它在沿海跳跳呢。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