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25章

作者:无垠石

  弯刀长枪一同砍出,欲要将薛仁贵乱刀斩于马下。

第188章 大舅哥的高光时刻来临

  人群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瞬间将薛仁贵淹没其中。

  李谨行并没有疾驰多远,便立刻转过头来,准备指挥军队,拦截和击杀后续赶来的唐军。

  尽管薛仁贵英勇无比,李谨行也不相信其能在靺鞨骑兵的围攻下,还能活下来。

  靺鞨人自幼便是天生的骑手,从学会走路开始,就需要掌握骑术。

  因此,他们在马背上如鱼得水,行动自如,战力超绝,比起他来,也相差不是太多。

  然而,就在李谨行回头的一瞬间,他仿佛遭受了雷击般震惊。

  十几位精通骑术的靺鞨骑士同时被击飞,空出了一片无人能够靠近薛仁贵的真空地带。

  薛仁贵扬起长枪,朝李谨冲刺去,企图再次擒获他。

  斩杀敌军将领,一直是他最为擅长的战术。

  李谨行深知,凭借个人之力难以抵挡薛仁贵的攻势。

  “谁能斩杀这名敌将,连升三级,赏赐良驹千匹!”

  在丰厚的奖赏激励下,刚刚被薛仁贵的气势所震慑的靺鞨骑兵们,重新振作精神,再次围攻而上。

  战场上,一片猩红的血雨漫天飞舞,薛仁贵手持长枪和长剑,左右挥舞著,每一次挥动都会有一名靺鞨的骑兵倒下。

  在短短片刻间,地上就布满了一具具尸体。

  浓烈的血腥气息弥漫开来,进一步激发了士兵们的血性。

  同时,温热的鲜血也让更多的靺鞨骑兵感到了死亡的威胁,他们的本能驱使著他们不自觉地向后退,试图避开薛仁贵那凌厉的兵锋。

  薛仁贵凭借个人的勇猛,独挡一军。

  “将军威武!众将士听令,跟随薛将军创建功勋!“

  身后的唐军也已经冲了过来,高举著战刀。

  靺鞨骑兵已经失去了军势,面对冲锋而来的唐军,他们已经丧失了战斗的决心。

  “散开,游击作战!“

  李谨行果断地下令,他并非等闲之辈,带领军队从侧面出击。

  靺鞨骑兵并不擅长军阵战术,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战术。

  那就是单兵作战,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以及靺鞨骑兵的善射性。

  进行弓箭远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游击之术,在靺鞨骑兵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战术是为靺鞨骑兵量身定做的,这也是他们驰骋草原的倚仗,是唐军不具备的。

  这不仅要求战士骑术精湛,还要很高的单兵作战能力。

  往往可以以千人之队,硬撼万人之军,甚至还能将对方拖垮。

  所以在对战之时,不能以人数去衡量靺鞨的战力。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但是他们面对的大唐,他们敌对的是农耕文明。

  他们的装备差距太大了。

  大唐军士所用的马槊、唐刀和战枪,都是当时最高的锻造水平,是淬炼过了几次的精铁。

  身著的光明铠,早就把要害覆盖,靺鞨用石子磨成的箭头,展现出来的杀伤力太有限了。

  靺鞨以游牧为主,盐铁都是依靠中原王贩卖而来。

  更别说能锻造武器了,就是铁器都十分稀有,战器根本就难以普及全军。

  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的碰撞,确实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锋。

  武器装备的差距,让他们的战力遭受到了极大的扣除。

  反观唐军,则是武装到了牙齿,虽然有很多没有来得及更新,但也不是一些轻型武器能伤击的。

  为了对抗这些铠甲,唐朝时的重型武器也开始演变。

  例如,鞭、锏和锤逐渐应用于军事,只有通过砸破其铠甲,将兵卒震死或砸死。

  现在靺鞨骑兵的箭矢和战器,却是十分难以伤到唐军的军士。

  靺鞨战刃都配备不齐,更加穿不起战甲,血肉之躯,如何抵挡住唐军精打细造的兵刃。

  而且,唐军的骑兵还保持著冲阵队形,虽然不多,但是在近百骑士是冲锋下,却是靺鞨军队无法抵挡的洪流。

  在唐军骑兵的面前,他们就如同纸张一般,一戳就破。

  而后,唐军的步兵推上,盾阵在前,长枪押后。

  骑兵是第一兵种,天克步兵,这是没有错的。

  但是这也是在同一水平上的。

  如今要让靺鞨骑兵以血肉之躯去突破,唐军的钢铁之躯。

  如何能做到呢?

  破阵,唯有重骑兵。

  就如同身著玄甲的玄甲军,身披重甲,冲锋陷阵。

  狗咬乌龟,无从下嘴。

  靺鞨骑兵拉开了距离,双方就对射了起来。

  他们均是能百步穿杨,但却射不穿唐军的战甲。

  唐军没有那么高超的射术,不过却是进行齐射,不追求准确度,而是要求的数量碾压。

  数百支箭落下,靺鞨骑士和马匹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血刺猬。

  见此,靺鞨骑兵大乱,又是因为游斗的原因。

  李谨行想要指挥,也是不可能了,完全依靠靺鞨骑兵的单兵作战能力。

  推进!

  唐军在薛仁贵的指挥下,却是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齐射数轮过后,又在向前移动,死死咬住已经混乱了的靺鞨军。

  靺鞨骑兵亦有英勇之士,对唐军发起了冲阵。

  但是这是以卵击石。

  几次热血被浇灭之后,都纷纷在后退。

  战斗根本就没有持续多久,靺鞨骑兵丢下了数百具尸体之后,便逃离而去。

  靺鞨骑兵来去如风,没有缜密的计划,是不可能全歼的。

  李谨行立于远处,望著唐军以及薛仁贵,心生惧意。

  不是他们骑士不够勇猛,不是他们都的战术没有作用。

  而是他们与唐军,隔著不能跨越的天堑——装备。

  李谨行意识到,这已经不是战术能够取胜了。

  这座山城,也是他们靺鞨不可逾越的天渊。

  “可能,能对付唐军的,也只有是唐军了吧。”

  李谨行无力的喃喃道。

  “薛将军,末将愿领军追击逃窜之敌。”

  一边的副将开口道。

  薛仁贵看向远处的李谨行,眼中战意昂扬,但战意还是被理智战胜。

  “殿下曾言,靺鞨骑兵天下无双,善于游斗,不善攻城,应以防守为要。”

  “而且,靺鞨虽败,但并不是溃败,其主将更有恃无恐,怕是有埋伏。”

  战备资源,均被李承乾调到了百济,唐军在北方,只能进入防守态势,不宜展开大规模的战斗。

  薛仁贵如今收到的将令也是镇守新城,不让靺鞨南下。长安,东城门。

  今日这里格外的隆重,百官成列,因为此时是大唐关内道行兵总管长孙无忌的出征之日。

  唐皇李世民在此,领百官相送。

  这就是大舅哥的待遇。

  除了大唐那几位名声赫赫的大统帅外,长孙无忌确实也是一个优秀的统帅,只是在大唐那样显赫的名将阵容面前,长孙无忌的军事才能才被遮掩住了光芒。

  要是没有几斤几两,李二可也不会将如此重任交付于他。

  关内道的防线一旦被攻破,薛延陀的兵峰就可以直达长安,就如同之前的东突厥一样,长驱直入。

  其实长孙无忌更类似张良这般的谋士,在君王的身边出谋划策。

  在众多的战争决议之上,均是有长孙无忌的身影,有时,更是其的意见指导。

  对于如今能单独领军,长孙无忌也是显得格外的意气风发。

  其几个儿子,也被安排进了军中,担任要职。

  而张亮被任为了副行兵总管,虽然无能,但李世民也不想把这样的权利,交给门阀氏族。

  如今的大唐,随也有诸多的大将。

  例如,之前被李承乾举荐统领关内道防务的苏定方。

  其才干,鲜为人知,李靖是知道,如果没有李承乾独立的事情发生,防御薛延陀,他肯定会有用武之地。

  但是其因为李承干的举荐,反而成为了李世民担忧的对象。

  不但没有重用,反而一道军令,便废除了其总管之位,留于军中听职。

  关内道的防务无比的重要,是长安门户。

  不仅是能抵御薛延陀,更是防备高句丽方面的爆发。

  “薛延陀狼子野心,不思天朝之恩,领军残杀我大唐百姓,朕遂下令讨伐之。”

  “吉时已至,大军开拔。”

  李世民立于城头之上,其身影比之前显得更加的单薄了几分。

  “我等必不负陛下所托,定当远扬国威,平叛薛延陀之祸乱。”

  长孙无忌一众将领,于城下遥拜,便转身启程。

  数万大军如同长龙,浩荡的望北境而去。

  此次,门阀氏族都是无比支持,捐钱捐粮又出人。

  在蛮夷来犯之时,还是知晓大义。

  因为在薛延陀的眼中,门阀氏族的贵人和大唐的百姓,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能杀能抢。

  直到长队远去,李世民也不愿就此回宫。

  他如今看上去,龙虎精神,实则只是外强中干。

  大唐又何尝不是如此,万国来朝,但是也禁不起太大的波动,否则就是大厦倾倒。

  东有前太子李成乾欲要取而代之,北有薛延陀策军挺近,西有吐蕃虎视眈眈,南有天竺蠢蠢欲动。

  这些都是隐患,大唐在外邦的眼中,太富有了,谁都想过来分一杯羹。

  只要是有国界,那便永远都有冲突。

  “太子,接下来,便由你监国了。”

  现在能让李世民感到欣慰的是,李治还是孺子可教,短短的时间之内,已经得了其的帝王心术传承。

  朝中的大员,也或多或少都是因为战争的原因,都不在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