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靺鞨是主力军,但是回纥、室韦、契丹也都是不容小觑。
在诸国大眼中,此时的高句丽正是一块肥肉,谁都想上来咬一口。
咬下一口,就能丰衣足食,还外加有来自唐王朝的物资奖励。
一箭双雕,谁能不为。
“本宫知道你们之忧虑,打得一拳打开,免得百拳来,如今各国对于我境虎视眈眈,正是要用一场灭国之战来告诉它们,我们四道,亦不容侵犯,既然倭国想当这个出头鸟,那本宫就只能先灭了它。”
当然,出征倭国,除了消除隐患之外,还有著更深层次的战略目的。
大唐能威慑众国,还不是因为其打出了几次的灭国之战。
以威而迫人。
刘仁轨、黑齿常之都是非常人,一点便破。
“殿下深谋大略,我等远不能及之。”
刘仁轨自嘲般的笑了笑。
“如今进犯的倭寇如何了?”
李承乾话锋一转,问起了当下。
“之前幸得殿下提醒,百济重镇,末将都已经派兵驻守,倭寇不能破之,另外也将粮食转移,就算是倭寇侵入,所获也甚少。”
“末将估计,如今的倭寇面临著粮草断缺之局面,怕是将会大举入侵内陆了。”
百济的局势,一直都还在刘仁轨的掌控之中。
不然,其也不会需要李承干的驰援,因为对于这些倭寇,他自信能够自行解决掉。
“据斥候来报,倭国将领安昙比罗夫已经收拢船只,大批的战船在往入海口进发,其目的就是想通过熊津江直插入内陆。”
黑齿常之立于一边,将最新得到的消息向李承乾禀明道。
其也想复制当初李震和李德謇的打法,直捣黄龙。
“还请殿下示下!”
刘仁轨低头躬身,李承乾百济、高句丽的战术,已经让他们彻底的折服。
“多日以来,你们怕已经钻研出了对付倭寇的战术了,你们按照自己的作战计划布置就行,过程也无需向本宫报备,本宫只有一点要求,凡是倭国之人,均不留活口。”李承干冷冷道,宛如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样。
众将凛然,这倭寇肯定不止是犯边那样的简单,肯定还做了什么事,才让李承乾如此的深恶痛绝。
屠城够血腥了吧,但也只不过是以掠夺财物为主。
而不留活口,那是打破了极限,纵使是世代为敌,当权者也不会下达这样的军令。
“殿下,这有损于你名声,此列不可开,末将以为,还是如同治理百济、高句丽之般吧,能为殿下赢得不少民心。”
自古以来,残暴之君总是受到人们的诟病。
而李承乾在高句丽、百济实施的摊丁入亩和包产到户政策,赢得了万民的拥护,才得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这片新土地上站稳脚跟。
对于被统治的地区,如果过于残暴,反而会引起强烈的抵抗情绪。
毕竟,征服往往只是上层阶级的事情,屠杀底层百姓实在是难以说得过去。
通常情况下,军队中的士兵数量不过数十万人,如果下达不留活口的军令,那么所面对的敌人将会是数百万人。
“民心?倭寇乃是盗贼,本宫治下没有这样的百姓,岂不闻杀一人为罪,杀万为雄,屠万中万,方为雄中雄,不把他们杀的胆寒,岂不是说,谁让他们打我们,他们就可以打了吗?”
李承干冷哼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狠辣之色。其他地区可以复制高句丽的安民政策,但对于倭国却不能有丝毫的手软。因为倭国若不灭,必将成为华夏未来的隐患。
“杀一人为罪,杀万人为雄,杀百万为雄中雄!”这句话也是源自一篇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文章。
是对倭寇的痛恨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如今李承乾引用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以铁血手段清除这个潜在的威胁。
刘仁轨和黑齿常之听到李承干的话后,脸上露出了苦涩的表情。他们明白李承乾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出于震慑还是私怨,都必须坚决执行。作为臣子,他们只能听从命令,全力配合李承干的行动。
三人一边交谈,一边快步走向车辇。转眼间,他们便登上了车辇。
“红薯和土豆,你们都放哪里了,快带本宫前去看看。”
下了行辕后,李承乾迫不及待地询问道,脸上满是急切之色。对于他来说,红薯和土豆这样的高产作物比消灭倭国更为重要。
毕竟,百济的冬天异常寒冷,如果不能妥善保存,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
“它们被存放在府库的地窖里。”
刘仁轨走在前面带路,没过多久,一行人就钻进了地窖。他们连续打开三道门,终于来到了最底层,也就是存放红薯和土豆的地方。
李承干的担忧显然是多余的。由于百济位于北方地区,人们早已采取了防寒措施。在地窖内,有人专门负责看守,并燃烧炭火以保持温暖。这里的温度与外界截然不同,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李承乾走近一看,发现红薯上面已经长出了一些小小的嫩芽。这些红薯和土豆并不肥大,个头也较小,可能是由于土壤肥力不足或品种差异所致。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一个全新高超的农作物。
“殿下,这两种作物,可真的如你所言,是神物,那些回来的将士说,这东西,亩产可达二千多斤,最重要的还抗旱。”
刘仁轨激动的说道,他知道这意味著什么。
“他们可学来了种植技术?”
李承乾反问道,应该是与当地的土著碰过面了。
“这难道不是种在地里就可以了吗?”
刘仁轨一惊。
“将士们语言不通,并未得到什么种植技术,而且这些红薯土豆,也是强抢回来的。”
这没有什么可避讳的,弱肉强食。
“当然不是,这里面可还有门道,这土豆,种植的时候,可以切成几块,而后种植入地。”
“而这红薯,更有讲究,先是将红薯种入地中,等其长出藤蔓之后,剪下枝蔓,再种入地中,这样才可以。”
李承乾普及道。
“这不会死了吗?果真有那么神奇吗?”
众人均是难以置信。
“不会,不然怎么可能被称为神物呢?天气回暖后,就按照本宫所说的种植,种子多了,一年之后,便可在各大州道进行推广,三年之后,将不会再有饿死之民。”
之后亦可能开战,索性在此时,将要点进行告知。
格局将会因为这两种产物的出现而改变。
“末将立即安排可靠人手进行安排。”
刘仁轨郑重道,如此大事,李承乾肯定不是在开玩笑。
之后的时间中,李承乾又详细的普及了土豆和红薯的知识,不仅能民用,还能军用。
可以制作成土豆干粉和红薯干粉,便于携带和存储。
可充饥,亦可为菜谱,两物混身都是宝。
比起水稻和小麦来,可谓是碾压级别的存在。
至于饮食习惯,完全不是当代百姓所要考虑的事情,能填饱肚子已经是万幸了。
“殿下,倭寇大军已经压至熊津江口,末将还请殿下以大局为重,撤出加林城。”
战阵之变,没有绝对的胜与败,哪怕是做了万全的准备,刘仁轨还是感到不妥。
加林城,是熊津江入海口处的一个重城,也最南端的大城。
“本宫一撤,岂不是动摇了军心吗?”
李承乾摇了摇头。
“殿下,放弃加林城和周留城,是末将的战略部署,也怪之前,末将没有向殿下禀报。”
“殿下请看!”
刘仁轨走至地图旁,用手指了指。
“倭国船只短小,灵敏度很高,如果是进行海战,海面宽广,我军巨大战舰反而会被其四处牵制。”
“想要歼灭倭国这支军队,就在地势较为狭小的海面进行决战,如此,我军巨大航舰的优势才得以体现出来,所以,末将先诈败,引倭国战船进入狭小的熊津江之中。”
刘仁轨最后的手中落在了一段河道之上。
“白江口?”李承乾轻喃。
“对,末将就是选择的决战之地,正是汉江口,殿下以为如何?可行否?”
刘仁轨轻声道,也是在征询李承干的意见,就地理位置而言,百江口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决战之地。
白江口江面并不小,反而还很宽广,它是由几条河干汇集而成,可用于伏兵。
还是白江口之战吗?
如此的话,那就是必胜之局。
“你只需按照战略部署便可,本宫配合就是。”
当日,李承乾便在亲卫的拥护下,向北而去。
百姓也在随后的几日里,陆续被组织撤离。
加林城中,留守的守卫也是屈指可数,变成了诱敌深入的诱饵。
第182章 诱敌深入
熊津江入海口的海平面上,千帆竞过,浩浩荡荡。
“来了!”
道琛身著战甲立于船头,摇指向了前方。
“按照既定计划进行,迎战!”
黑齿常之挥手下令,几十艘战舰迎面而上,数量虽少,但是每艘巨舰,都是倭国战船的数倍之大,气势之上,也丝毫没有落入下风。
擂鼓声震天。
双方的舰队正面冲撞而上。
及至近处时,倭国船只立即分散,没有选择与这样的巨物正面撞击。
那根本就是找死。
一刹那间,数十艘唐军战舰就被众多小船包围住了。
对于海上战术,倭国运用的炉火纯青。
小船只四周骚扰,不时有火箭飞升而上,落在船舰之上,引起了大片火势。
战舰巨大,根本就无从躲避。
相反,倭寇战舰狭小,被射中的屈指可数。
明明是己方装备、造技高超,但是却是被动挨打,让唐军将士无比的恼火。
而倭寇的小船之上,再次飞射出无数的铁钩,一个个倭寇健步如飞,欲要上船进行抢夺。
“差不多了,鸣金收兵!”
见数艘巨舰已然起火,不少的船只也面临著被争夺的危险,黑齿常之平静的开口道。
主舰之上,旗帜猎猎作响,鸣金之声震耳欲聋。
唐军战舰迅速后退,几艘战舰不幸被熊熊烈火吞噬。
然而,几只小船却破浪前行,尽管船只被大火吞没,但船员安然无恙。
这一切都是事先精心准备的。
每艘巨舰的船体上,都连著几只小船,作为逃生的工具。
这场战役,本来就没打算获胜,也没有任何战术部署。
大唐现在的制造技术,远远超过倭国,在海上取得胜利并非难事,但要全歼敌军,显然不太现实。
“唐军,也不过如此!告诉勇士们,奋勇向前,生擒李承乾!”
安昙比罗夫得意地大笑,指挥著舰队全力追击。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