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各州道传回奏本,都能如期抵达,但是臣担心的是,三军无主帅,各自为战,怕是不妥。”
兵员虽调,但是统领西北整个军务的主帅,却迟迟没有定下来。
无统领者,独自为战,肯定是败局。
身为军神出身的李世民,自然不会不懂其道理。
但是如今的大唐军中,已经无人能够胜任这个统帅位置了。
几个能挑大梁的武将,都被李承乾扣留了。
身体每况日下,纵使如今有了一些好转,但是李世民却不敢御驾亲征了。
一旦出现闪失,国属都可能被更改了。
李靖如今也已经是休养在家中,肯定是不能出战了。
“朕思考,乃至于亲查军中将领,竟然无一人可为统帅者。”
李世民摇了摇头,有了李承干的前车之鉴,谁能保证,下一个统帅,会不会也效仿李承乾呢?
也许有那么几个人能担此重任,但是都是氏族门阀子弟,身份背景太复杂。
对于致力于要削弱门阀的李世民来说,万不可以任用氏族门阀的人。
不然,多年以来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长孙无忌也皱起了眉头来,其实无一人可任用之。
“朕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西北行兵总管还是由你担任最为合适。”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长孙无忌的身上。
长孙无忌虽然也是门阀,但是他这样的氏族,只能依附于李唐皇室之上,在利益得失上,始终与皇室所求的是一致。
长孙无忌有战阵经验、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唐的仆射。
有经验、有威望、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放心将军权交到他的手上。
“臣愿为陛下分忧!”
长孙无忌没有半点推脱,虽然有其对权势的追求,但亦也是体现出了其担当的一面来。
身为李世民的从龙第一功臣,各项能力都是顶尖,独领一军,不成问题。
“薛延陀善骑兵,是东突厥的替身,出征之前,你可去卫国公府一趟,请教李靖一番,如何对战突厥骑兵。”
薛延陀其实就是东突厥原属的成员。
北方游牧民族,是哪个部落强大,哪个为主,他们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部落,而是各个少数民族聚集而成的一个大团体。
秦汉之时,是匈奴。
隋唐时期,是突厥。
两宋时候,是女真。
每个时代都在演变,如同中原王朝一样,也在进行改朝换代。
“臣知道,一定会向卫国公请教。”
长孙无忌躬身道。
他是全能,但在军事领域却不是最拔尖的存在。
“褚遂良,粮草监运,你去负责,朕不希望再有粮草供应不上的情况发生。”
李世民又道,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后,不能在让那些人插手了。
“臣领旨!”
褚遂良也是一拜。
历史的洪流就是如此,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是逐步向权利的最高峰攀登。
成为了李世民如今的左膀右臂。
“今年都劳累了一年了,你们也都回去过个好年吧。”
李世民摆了摆手,今年变量太多,大唐帝国经受了几次大变。
李世民为帝国的掌权者,也都是身心俱疲。
“臣等告退!”
两人相视一眼,都心满意足的走出了宫门。
也不枉他们一直周旋于权贵和皇权之中,如今也算是得偿所愿,权势再涨。
“太子,此两人,你以为如何?”
李世民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他的目光幽深而锐利,紧紧地注视著那两个渐行渐远的身影,似乎能够透过他们的背影看穿一切。
李治恭敬地站在一旁,顺著父亲的目光望去,他轻声回答:
“自然是我大唐的肱股之臣,为我大唐的创建立下了赫赫之功,而且在治世之上,亦有不世功勋。”
李世民微微点头,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但眼神之中却流露出一抹难以察觉的异样之色。
“不错,他们不论是在平乱还是治世方面,都有著无上的功勋,都是有大能力之人。但,要想驾驭这些大能力之人,可不是一件易事。”
他的语气带著深深的教诲之意,在向李治传授著帝王心术。
李治心中一震,他也是知道李世民在教导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他连忙躬身行礼,虚心请教道:
“儿臣请教父皇,该如何驾驭这些大能力之人?是否亦要如同父皇那般的文治武功呢?”
有才能之人,可不一定能让人驾驭。
才高气傲,自不甘居于人下。
纵使皇帝,也要有其手段,才能让其为己所用。
“文治武功因人而异,为皇者,必须要做到知人善用,善于发现人才,亦要发现该用何人,天下权柄在于平衡,掌控平衡之术才是为皇之根本。”
李世民神情肃穆。这不仅是他作为一代明君的心得,更是他对李治未来执政之路的殷切教诲。
然而,对于李治来说,这些话语显得有些深奥难懂。他眉头微皱,轻声呢喃:“平衡之术?”
李世民似乎察觉到了李治的困惑,他耐心地解释道:
“于皇者而言,才能之人,并无好与坏之分,关键在于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便是所谓的知人善用。良臣要用,佞臣同样也要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平衡权术。现在,你是否明白了朕重用许敬宗的原因呢?”
许敬宗曾多次受到群臣的弹劾,但李世民却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将其保下。
“许敬宗品德欠佳,德行有缺,但也因此,其能做一些常人所不能为之事,能够掣肘一些人,哪怕其能力不足,也能保证左仆射之位不落入其他氏族手中,使得自己受限,有时候,能力越强之人,越不能让其身处要位,不然反而会被其噬,用人之道,你需要学的还有很多。”
李世民语重心长的说道,对于李治给予了厚望。
同时,语气之中,还透露出了丝丝的忧虑。
李治如今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李世民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将其教导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来。
李世民也只能尽力而为之,现如今每逢朝会乃至是政议,均让李治旁观,让其观看自己是如何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还会让其参政议事。
李治幼而聪慧,几个月以来,进步斐然,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继承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第181章 对于倭寇,只能亡国灭种
李治默默的将此话铭记于心中。
“如你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之辈,亦不见的是大忠之辈,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你要自己留心。”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小动作,自然是瞒不住李世民,但只要不会触及李世民的底线,都会由之任之。
世上,怎么能有那么多不求回报之人。
要的多可以,但是你创造出的价值要更多才行。
“父皇,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治被惊出了一身冷汗,在他心中,长孙无忌就是大唐版的诸葛亮。
为大唐殚精竭虑。
“是忠是奸,只有你自己知道。”
李世民走出宫廷,仰望著昏暗的天际,忠与奸,岂能又一概而论。
长孙无忌还是忠于大唐,但是只是太过于沉迷于权势,没有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放权,才造就了最后的悲剧。
于大唐而言,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但是对于皇帝来说,那就是大奸,篡夺国权。
李治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忠奸只能自己判别,李世民如今说了也不算。
前朝的忠臣,往往都是后朝的叛逆。
长安三十晚,热闹非凡。
街道之上,尽是娱乐,载歌载舞,庆祝新年。
而百济境内,在此时却是战火纷飞,出征在外的将士,连一顿热乎的年饭都吃不上。
倭寇犯边,百姓无不惊恐,惶惶不可终日。
有不少人,为了躲避战乱,都逃进了深山之中。
战线拉的太长,几乎是防不胜防。
不过还好,官府早就已经组织,将物资进行了转移,倭寇收获也并不大。
整个百济沿海彻底的乱了,倭寇四处作乱。
五日一早。
百济的一干大员,便早早起来,顶著寒风立于冰雪之上。
许久之后,才见熊津江面上,出现了船帆。
“是平壤道的援兵至了!”
有本地的官员欣喜。
随著船舶靠岸,李承乾从船舰之内走出。
来到船舰不多,只有李承干的亲卫队随行。
“殿下路途劳顿了,几个小毛贼而已,还劳殿下远赴而至。”
刘仁轨倍感歉意。
“本宫前来,可不只是为了消灭这股倭寇,不灭其国,则倭患不绝。”
一开口,便是灭国。
时机已到,当一劳永逸。
抽调平壤道和新罗道兵源,原来是为了举力灭国。
确实,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
刘仁轨被震撼到了,局势不容乐观,在面对唐王朝给予的压力之下,李承乾竟然还有魄力,打开灭国之战。
“倭国地处海岛之上,暗礁众多,而且善水者不计其数,殿下欲意永除后患,是长久大计,不过如今境内局势不稳,外有各大藩属国虎视,举兵讨伐倭国,是否操之过急了。”
刘仁轨上前,将一件厚实的毛皮大衣披在了李承干的身上。
刘仁轨虽处于百济之南,但也是时刻关注高句丽的局势。
李承乾欲行大计,触犯了唐王朝各个阶级的利益,肯定会被针对。
身为臣子,是该为主而谋。
“纵使各大藩属国重兵压境,倭国,本宫也必灭之。”
众人均是不知道,倭国如何触犯到了李承干的逆鳞。
以至于让李承乾不顾大局。
“殿下还请三思,虽然我军船舰众多,但是一旦远航倭岛,就算战局顺利,也需要一年之多,方才能平定整个倭国,重兵南移,北境空虚,会被诸国趁虚而入。”
“不若如此,倭国之患,便交于末将和黑齿将军应付,军队也不必援助,五年之内,末将必定能舰破倭国,反而,末将以为,北境防务才是重中之重,那里才需要殿下亲自坐镇,才更需要重兵驰援。”
相比于南面的倭国之患,北境才是面临著更大的危机。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