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15章

作者:无垠石

  海水含盐量高,不至于结冰,但是水温还是在零下,人入水不需多久,就会被冻死。

  选择在此时出击,倭国是将自己最大的优势给抛弃掉了。

  得不偿失。

  “另外,相比于我军的大型战舰,倭国大船只很小,不过重在灵敏,以倭国特有的战术打法,倭国会多线作战,让敌人疲于奔命,若是战之不胜,就会远遁之。”

  黑齿常之为之前百济兵部大员,吃过倭国的苦。

  他船只破小,但是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出最合理的作战方案来。

  多线作战,总会有防守薄弱之处。

  “如此说来,那只有集而歼之了。”

  刘仁轨点了点头,不能被倭国牵著鼻子走,不然只有被玩弄的份,空有强军,也无力使处。

  “倭国船只小,所载之物资不多,都是以战养战,不断的补给内需,末将以为,将沿海物资尽数内迁或是烧毁,倭寇必然就会不攻自破。”

  倭国的痞性就是如此,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掠夺,不以占领为目的。

  “百济境内,多地已经结冰,内迁物资,已经是不可能了,难度太大,一年的收成,也是得之不易,更不能烧毁。”

  诚然,黑齿常之的提议,是以最小战损换取最大的战果。

  行大事者,不拘小节。

  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沿海地区百姓是可以放弃的。

  刘仁轨爱民如子,百济已成唐土,他也自然将这些百姓当成唐民对待。

  “密切关注倭国军队的去向,分发兵力驻守,他们要多线作战,那么我们便逐一击破。”

  “另外隐秘战舰,让破旧的战舰航行警戒,诱敌深入,迫使倭寇与我举军决战,再派遣船只,查探海域情况。”

  刘仁轨当机立断,下达了作战的指令。

  “刘将军,倭寇水军众多,以船只计算,可达四万之众,而为军水军不过两万,分而守之,怕会更少,平壤道与新罗道的援兵未至,是否采取守势呢?”

  黑齿常之言道,其担心也不无道理,等援兵到,再开战才是最为稳妥。

  “战局无常,各部将领应审时度势,当战则战,当守则守。”

  整个水军因令而动,盐业也受到了影响,整个百济沿海各郡县,都进入了战备状态我。

  “咚!咚!咚!”

  沉重而紧密的锣鼓声响彻整个城镇,仿佛在宣告著一场危机的来临。一列整齐的军士穿行而过。

  “倭寇将要来劫掠,各家各户,请务必将粮食藏好,以免被倭寇劫掠一空。”

  这声音,回荡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让百姓们都不由心头一紧。

  倭寇是为劫掠而来他们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

  因为这片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片富饶的狩猎场。如果将所有百姓都杀光,那么来年他们就无法再次掠夺了。

  所以,抢钱粮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而沿海的百姓则更像是被圈养起来的牲畜,供他们肆意夺取。

  除非万不得已,倭寇一般不会轻易屠城灭寨。

  正如《尚书·舜典》所说:强取者为寇。

  倭寇:矮小的强盗。

  每当听到倭寇来袭的消息,百姓们无不为之色变。今年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丰收年,税务也被免除。

  如果粮食都被倭寇抢走,那一切的是白费,所以除了组织抵御外,更重要的是要将粮食妥善藏好,以免在战局出现失误,造成更多的损失。

  刘仁轨虽然调兵镇守沿边重镇,但是百密总有一疏,总是有防守不到的地方。

第180章 长孙无忌掌军 李治的看法

  长安城。

  爆竹齐鸣,整个皇城都萦绕在喜庆的氛围之中。

  今天是大年三十,按照传统习俗,需要进行守夜驱年。

  爆竹的由来,也是因此而诞生。

  时至唐朝,说是炮竹,更为的准确。

  今年,燃放的炮竹比以往更多了一些。

  长安街上,到处都是绽放的烟火,格外的隆重。

  而今日,亦是各国进贡之日,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而其他的异国使者,则是没有“年”之称谓。

  太极殿上,群臣簇拥,也有奇装异服的外国使者,长长的队伍摆列至了台阶之上。

  万国来朝,是说的夸张了许多。

  但也该有一百多个藩属国。

  为了能在今日完成进谏,都是提前几个月前往的长安,更远者,需要提前半年。

  “回纥进贡良马三千匹,贺岁。”

  “契丹进贡牛羊各五千头,祝大唐万寿无疆。”

  “吐谷浑进贡宝石十箱,庆大唐强盛富足。”

  ……

  大殿之上,只有内侍那干哑又刺耳的声音传出。

  李世民坐立于大殿之上,容光焕发,始终带著淡淡的笑意。

  万国衣冠拜冕旒。

  何等的壮举,李世民也不由自豪起来。

  这样的盛世就是在自己的手上缔造的,心中如何不豪情万丈。

  随著高句丽被灭,大唐威势更盛。

  至于李承干的自立,对于其他各藩属国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这是唐王朝的内务。

  转眼间,半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而过。

  各国朝拜进贡的流程,才就此完毕。

  李世民当即就进行了演说,而后让礼部拜宴宴请各国来使。

  他们进贡的物品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态度,不远万里前往长安进贡的礼仪。

  散朝之后。

  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位李世民绝对的心腹被单独的留了下来。

  新立太子李治,也被叮嘱留后。

  这次前来的进贡的国家是多了不少,但是也少了不少熟悉的名称。

  “吐蕃何故,此次未来进贡?”

  李世民发问道,按理而言,吐蕃和大唐,如今应该是蜜月期才是。

  文成公主刚嫁过去不久,此番拜年,理当到来。

  “臣等不知,礼部亦没有接收到吐蕃的贺表,怕是吐蕃横变有异心。”

  长孙无忌道,对于此,他也早就收到了消息。

  大唐的强势,那也是相对而言。

  吐蕃其实并无惧之。

  如果说,薛延陀在此时能挑战大唐的权威,那么吐蕃就是能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存在。

  吐蕃是青藏高原的原始民族,也就是藏族。

  吐蕃和大唐的恩怨情仇一直纠葛了二百多年,几乎是从创建到灭亡,都是在相互的攻伐之中渡过,战乱多于和平。

  吐蕃和大唐的矛盾,源于对西域和青海地区的争夺。

  也只有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大唐对战吐蕃,保持著进攻的势态。

  而至高宗之后的时代,都进入了守势,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就便任由其践踏了。

  早在贞观十年,吐蕃的松赞干布领二十万大军进驻吐谷浑,剑锋直指长安,欲要直捣黄龙。

  事态严重。

  让李世民也没有时间进行布置和调兵遣将,于是就派出了侯君集和牛进达领数万唐军进行抵御。

  成功的击退了吐蕃的进攻。

  是击退,而不是击败。

  李世民为了安抚吐蕃,也是为了避免这等要命的事情再次发生,于是便要与吐蕃和亲。

  在大唐鼎盛之时,却要进行和亲,也足以见得吐蕃的难缠程度。

  要是换成其他国家,直接是兴兵。

  但是唯独对待吐蕃,李世民不敢兴兵,反而要嫁公主。

  文成公主也就是因此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文成公主一生无子无女,嫁至吐蕃这个异国他乡,了无亲的地区。

  在史书上,书写著文成公主如何的伟大,但是却不知,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吐蕃作出的让步。

  因为李世民知道,攻打吐蕃,没有赢面。

  如今吐蕃未来进贡,才是李世民如此看重的原因,恐其再有异心。

  就怕吐蕃会在大唐对峙薛延陀的时候,突然间领兵直取长安,那时候,将会再无兵无将可派了。

  “让西北镇守将领,密切关注吐蕃动向,另外,薛延陀和高句丽方向,如今可有什么动向了?”

  外患不断,这三方势力的角逐,也决定了大唐之后的命运与格局。

  原本是想先除去高句丽、再除薛延陀,最后再灭吐蕃,真正的解除外患。

  但是,屠龙者,最终变成了恶龙。

  李承乾如今变成了不稳定的因素,其直取长安的威胁性,一点都不比吐蕃小。

  因为李承乾在大唐之中,早就有贤名传开。

  这让李世民也不得不防。

  人心隔肚皮。

  他如何知道李承乾所想的是为何?

  李世民他致力于的是,缔造强盛无比的大唐,无薛延陀、高句丽和吐蕃等外患,也无世家门阀都内忧,保证大唐的传承。

  至于是谁来继承,那也就无关轻重,理想中的人选,自然就是李承乾。

  但是出现了这档著事,李承乾已经被排除于外。

  李承干的想法则是缔造出一个人人可为龙的理想国度,于李世民的想法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无外忧内患,人民安居乐业,再无战争。

  他要消除的不止是门阀氏族,还有阶级的垄断。

  而世家门阀,他们为之奋斗的,就是家族,只要家族能繁荣昌盛,改天换地又何妨。

  不过在外忧入侵的时候,门阀和皇室还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高句丽,此时应该无忧,靺鞨已经开始陈兵于高句丽边境,可以让高句丽的辽东军队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倭国已经派兵攻打百济,南北齐攻,高句丽应该已经分身乏术,短时间之内,不会对我朝造成威胁。”“不过薛延陀来势汹汹,聚集了二十万人马,陈列于边境,怕是等寒冬一过,便会南侵。”

  长孙无忌沉声道。

  动辄便是数十万人马,胜负难料。

  “之前,朕便已经下令徵调府兵前往防御了,人员是否能够在开春之时抵达?”

  兵事无小,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轻敌者必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