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03章

作者:无垠石

第168章 废除太子

  天下大事,在祀与戎。

  而封禅泰山,则是历代帝王的至高荣誉,并非人人皆可享有此等殊荣。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仅有六位君王曾封禅泰山,但严格来说,其实只有五位。

  其中文记之中,首位封禅泰山的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他开创了文治武功的先河,并为后世树立了封禅泰山的典范。

  自此之后,唯有功绩足以与秦始皇相媲美的帝王,才敢踏上封禅泰山之路。

  然而,世事无绝对,例外总是存在的。

  宋真宗赵恒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例子。他签订了一份屈辱的城下之盟,不仅赔款割地,却还自以为功劳堪比秦始皇,于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封禅仪式。这一举动,无疑是对泰山神圣地位的亵渎。

  就如同司马家的渭水之盟一样,将原本的荣耀变成了耻辱。

  当时间来到草根皇帝朱元璋时期,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其功绩堪称卓越。

  以他的成就,完全有资格封禅泰山。但由于宋真宗的先例在前,降低了封禅泰山的规格,朱元璋最终放弃了封禅泰山。

  而在李世民这时,封禅泰山,是其的一块心病。

  因为任其功劳如何的卓越,没有祭祀过泰山,那便无法与那些盖世雄主相提并论。

  在此之前,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都是封过的。

  所以李世民心中一直有著这个执念,如今条件成熟,他就想起再次封禅泰山。

  “陛下功高,确实能封禅泰山,不过,臣以为,还需等太子回朝之后,再行册封仪式。”

  长孙无忌并不好反驳,于是顺道,封禅泰山,也是顺理成章。

  而且在长孙无忌看来,李承乾太不稳定了,如果太子回朝,举国无动乱,封禅泰山也并无不可。

  事实来说,李世民确实已经够资格封禅泰山了。

  起码他比封过的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更具备资格。

  不过因为贞观年间,有魏征这等谏臣在,李世民最终也未能完成封禅泰山的心愿。

  “也好,待太子回朝之后,封禅泰山才是最好。”

  这几位大臣没有人反对,李世民欣喜,无外乎就是多等一些时日罢了。

  “陛下,冯立将军从高句丽回来了,现在正在殿外候著!”

  正在此时,内侍从宫门之外走进,压低声音道。

  “快宣!”

  李世民激动的起身,看来自己的旨意已经传到李承乾那里了。

  而且冯立能够顺利回来,那么一切问题都不大,太子有灭国大功,大不了就是功过相抵,门阀氏族能奈何。

  然而,这只不过是李世民的一厢情愿罢了。

  “噗通!”

  冯立入殿,猛然跪下。

  这一幕,让李世民的心也猛然一抽,肯定是坏事了。

  “冯立,发生了何事?太子未回吗?”

  李世民还是有几分的侥幸心理。

  “请陛下降罪,罪将未能完成陛下的旨意,将太子殿下带回。”

  冯立头颅撞地,咚咚作响。

  “发生了何事,太子为何不来,你是否已经将朕的意思讲明了。”

  李世民严肃的问道,事态至此,已经好像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陛下,末将都已讲明了,太子殿下心有反意,徒刑了英国公李?和江夏王李道宗,更是施展铁血手段,将军中不少将领诛杀,集权于一手。”

  冯立不敢有任何隐瞒,将所见所闻,全部都说出。

  李世民如遭雷劈,瘫坐在了龙椅之上。

  自己引以为傲的太子,竟然真的谋反了。

  李世民早有预料,但是对于如今事态的转变,还是很难接受。

  可以说,李承乾谋反,他是最早知道的,在当初,李德謇送来信件之时,他已然清楚李承干的计划。

  但是为了消灭门阀势力,这步棋走的太险,而且,李世民也是担忧,李承乾会不会用世家门阀来麻痹自己。

  考虑到诸多种种,李世民才派出冯立,不惜施展强硬手段,将李承乾带回,不同意李承干的计划。

  但是显而易见,没有能够成功。

  无任李承乾基于何等的目的,如今都是站立在了整个帝国对立面。

  讨伐,是必然的。

  “陛下,你没事吧。”

  长孙无忌快步上前,满脸的忧虑,实则内心却是乐开了花。

  李承乾此时谋反,真是天助。

  为了权力,父子还相攻伐,他与李承乾还隔了代。

  “朕没事,事已至此,朝廷该当何为?”

  李世民发散的目光,重新的汇集在了一起。

  他现在纵使还想为李承乾开脱,已然不可能了。

  多好的一位继承人,为何就这样的想不开呢?

  太急了!

  氏族门阀是大祸害,但是李承乾如此激进的做法,让李世民实难以配合。

  他也更不能配合,因为他是皇。

  “陛下,解决此事,也不难,毕竟在征东军中,也并不是谁都有叛逆之心,只需陛下下旨,指明太子的罪过,臣想,军中自然会有人将太子擒住。”

  长孙无忌开口道,他们并不知李承乾如今对于军队的掌控力度。

  “长孙仆射所言极是,想必军中很多的军士都是忠诚于陛下的,另外,陛下还需下旨,废除太子如今在军中的地位,任命李?或李道宗为行兵总管,那么太子的谋反,也将会是不攻自破。”

  褚遂良想了想后,也进言道。

  他如今与长孙无忌是一丘之貉,相互呼应,共同进退。

  “陛下,长孙仆射和褚大夫所言不错,如此一来,能将叛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马周也极为赞同道。

  “罢了,就如此吧!”

  李世民也点了点头,以他在军中的威望,李承干的反叛,就如同是过家家,一纸诏令而下,就会被平复。

  李世民如今头疼的是,该如何善后,该如何保住李承干的性命。

  “陛下,太子谋反,此前其实施的政务,是否也该停止了。”

  长孙无忌试探性的询问道。

  “陛下,确实该是如此,毕竟影响不好!”

  褚遂良再次打出助攻。

  李承乾实施的诸多政务,都损害到了各大氏族的利益。

  李世民眼中闪过了挣扎之色,这是损伤到了皇室的利益。

  李承乾此前的诸多举措,都是为了皇权,如今否定,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169章 欲问长生 为了这病态的天下

  “长生丹药的药材都收集全了吗?”

  李世民迫切的问道。

  他如今的身体情况,他自己最为清楚,因为药石无医了,才致力于仙丹救命。

  宫中太医,都已经下了诊断,旧伤成疾,不能根治。

  “最后一味药材,已经从天竺运回,不久之后,便可炼制。”

  袁天罡回道。

  “那长生丹真的有那种奇效吗?药到病除,长生不死?”

  李世民又再次确认,这功效,确实是太匪夷所思了。

  “臣不敢欺瞒陛下,长生丹至今,也未听说有谁炼制成功过,只存在于典籍之中,也许这也只是古人的设想。”

  袁天罡不敢欺瞒上意,李世民如此信任于他,他不能因此而哄骗李世民。

  “如此逆天之物,确实不应该存在于人世间,但是道家高人记载于册,也不应该是空穴来风,你先抓紧炼制,尽人事听天命。”

  李世民的炽热的目光,变得黯淡了几分。

  “朕头疼,身乏了,快些拿丹药上来。”

  李世民磕药无数,如今已经有了耐药性,以往的三天服用一枚金丹,到了如今一日三枚了。

  “陛下请用!”

  袁天罡自袖口之中,拿出一玉盒来,立马躺著龙眼般大小的金丹,甚至还能感受到一丝丝热气传来。

  是刚炼制不久。

  李世民张口,便将其中一枚金丹吞吐腹中,片刻之后,其才如释重负的吐出了一口浊气。

  精神明显比之前亢奋了不少。

  而袁天罡却没有丝毫喜色流露,是药三分毒,他更清楚金丹的作用。

  这是一种以消耗潜力而激发精神奋进的药物,是更快的加剧了李世民生命力的流逝。

  这不是药,是一种交换。

  如果李承乾在,当然会知道,这金丹是了不得的,是精神亢进药物,能够激发人的精神,使之亢奋。

  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不能改善病症。

  “袁天罡,你精通易数,此前太子出征之时,你言其大胜,如今确实是大胜,可是你可曾算到过,太子会谋反乎?”

  袁天罡、李淳风的存在,就李世民想通过易学来统领天下大势。

  监察天下龙气之变。

  这一刻,袁天罡被问住了,李承乾本就是卦中异数,让其测之不准,就连与李承乾关系密切之人,也因此受到影响,也是测之不准起来。

  不是他本事不到家,而是李承干的所有都在变,充满了不定性,无从算起。

  “太子殿下有龙气庇佑,臣测不了其详细。”

  袁天罡摇了摇头,如实道。

  “不能测之详细,那么朕想知道,三年之后,太子李承乾是死还是活。”

  李世民平静的开口,让人看不出,李世民是希望李承干死,还是希望他活。

  袁天罡右手一抖,三枚铜钱落下,立即进行了占卜。

  “三年之后,太子李承乾无恙。”

  从卦象来看,李承乾不但没有死,反而龙气更加的凝实。

  只是估算不准李世民的意思,也就没有妄然开口。

  “好了,你也下去安排吧!”

  李世民挥了挥手,片刻之后,只剩余他一个人在两仪殿之中独思。

  他压力很大,要试图判断李承干的意图,也要设想门阀贵族接下来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