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02章

作者:无垠石

  十五日,反叛军一路向西,气势浩荡地逼近了辽城。

  “罪首高延寿、高惠真已经伏诛,首级在此,献于太子殿下。“

  几位轻骑迅速冲向辽城城门,他们翻身下马,跪地呈上两个木盒子。

  “太子殿下,高句丽军如此反常,唯恐有诈。”

  牛达进心中充满疑虑,他不明白为何高句丽军会如此反常。他担心这其中可能隐藏著某种阴谋。

  “有没有诈,看一下就知道了!“

  李承乾微微点头,似乎对局势有著自己的判断。

  随后,一名亲卫从城头顺著绳索缓缓降下,朝著那几名轻骑走去。

  只见他身形一闪,几个箭步便来到了那跪地之人面前。

  紧接著,他迅速打开手中的木盒,并将其高高举起。

  众人定睛一看,里面装著的竟然是高延寿和高惠真两颗首级!

  这两个原本属于高句丽王室的重要人物,如今却身首异处。

  “太子殿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旁的牛达进不禁开口询问,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他从未想过高句丽军队会发生这样的变故,心中充满了疑惑。

  而此时的李承乾,却表现得十分镇定自若。他并没有向众人详细解释事情的经过,而是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本宫早已说过,高延寿等反叛之军,不足为虑,上战划谋,如此而已。”

  随后,李承乾再次下达命令:“打开城门,让他们领军进城!”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透露出一股威严。此刻,他已经掌控住了整个局面。

  无产阶级的百姓,并不傻,他们缺少的只不过是一个领导者。

  而现在,李承乾便是这个领导者。

  显然,这些高句丽军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来投,而不是重新占城为王。

  自此,全高句丽境内,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

  李承乾更是以最高指令下发告示,鼓励并授权百姓武装反抗压迫和奴役。

  新的蓝图,彻底在高句丽境内展开。

  民有所依,众望所归,之前动荡全境的动荡反叛,也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消失匿迹。

  很多的贵族门阀,都被当地的百姓自发组织瓦解,被压积了长久的怨恨,在一朝之间爆发,血染大地,不过这次换成的是贵族的血。

  高句丽形势大好,在李承干的有心算计之下,一劳永逸。

  长安之中,这几日,李世民的旧疾也有了些了好转,整个人看起来精神了几分。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李承干的异常行为并没有传来,各自时间差,冯立离长安还有些许时间,李世民的兴致才没有被破坏。

  金碧辉煌的宫殿内,李世民身著华丽的龙袍,端坐在巍峨的龙椅之上,威严庄重,君临天下。

  而在殿下,整齐地站立著当今大唐的肱股之臣们——长孙无忌、褚遂良、许敬宗以及侍中马周。他们神情肃穆,恭顺地站立。

  李世民的眼神充满自信和骄傲,扫视著殿下的几员大臣,嘴角微微上扬,透露出得意之情。他声音洪亮地说道:

  “如今高句丽已灭,我大唐的边疆从此再无后顾之忧。国内百姓安居乐业,朕的统治可谓是井井有条吧!”

  李世民的话语中带著明显的自夸之意,这份功业确实令他感到无比自豪。他期待著群臣们对自己的赞誉,以彰显他的卓越才能和伟大成就。

  许敬宗立刻迎合著李世民的话语,恭敬地回答道:

  “陛下的统治堪称完美,乃万民敬仰,万国来朝。陛下的功业足以与秦始皇、汉武帝相提并论,实乃千古一帝。”

  许敬宗的奉承让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他满意地点点头。

  然而,其余三位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和马周却彼此交换了一个忧虑的眼神。

  许敬宗接著说:“陛下,您的丰功伟绩已经传遍天下,现在正是举行封禅泰山盛典的时候。这样一来,陛下的威名将远扬四方,成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李世民心中暗自欢喜,被许敬宗说中了心中所想。

  许敬宗甚是会揣度人心,哪怕李承乾处到了风口浪尖,他依然还能够稳居仆射之位,就是因为他也已经爬上了李世民这条的船。

  曾在之前,李世民就动过了几次封禅泰山的心思,不过都被魏征喷没了,言是劳民伤财之举,集天下之力,以宣张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而如今又向大臣们宣扬自己的功绩,无外乎便是要封禅泰山。

第167章 李世民选择性出手

  “冯立,你此言可是千真万确,你可是知道欺君的后果?”

  李世民还是想要周旋一番。

  “陛下,末将所言,句句属实,还请陛下提前提防。”冯立正色道。

  李世民心中,也是明白,冯立不可能欺骗自己,是自己绝对的心腹,不然也不会让其来统领皇宫禁卫了。

  “毕竟事关太子,朕亦不能仅仅凭借你的一面之词便治太子之罪,先暂时封禁东宫,暂停东宫一切事务,但是一概人员,在事情未解决之前,不得轻犯。”

  李世民在尽最大的能力保护东宫人员。

  因为,东宫之中,涉及有事关帝国的大机密。

  “冯立听令,朕命令你率领羽林军,围封东宫,没有朕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进出。”

  李世民当即下令,李承乾是肯定反了,是在徒刑东宫,同时也是在保护东宫。

  李世民提前做出了让步,也间接阻挡了群臣的发难。

  “遵令!”

  冯立当即又躬身后退,这次是将功赎罪的机会。

  “无忌留下,你们都退下吧!”李世民疲惫的说道。

  “陛下请保护龙体!”

  另外几人,也便躬身后退,此间大事,将会引起整个朝野动荡。

  “无忌,交代下去,务必要先保住太子的性命。”

  半晌之后,李世民几乎用请求的语气说道。

  “陛下,臣一定会想尽办法保护好太子殿下的。”

  长孙无忌跪地,对于李世民的如今的口吻,也是大惊失色。

  很多事,李世民不是不知道,而是更觉得,长孙无忌会一直占据在自己这边。

  长孙氏能做大,肯定是离不开皇氏的支持,同时,长孙氏也是缓解皇室门阀的调节剂。

  李世民的帝王心术,早就炉火纯青。

  “好,那么朕就放心了。”

  有长孙无忌的干预,李承乾基本上,就不会在这次的动乱之中丧命。

  无他,长孙无忌是关陇门阀的代表,同时也是大唐门阀当时的领头羊。

  “陛下,以臣对太子的了解,恐怕陛下要做好出兵讨伐的准备。”

  “太子殿下,宏图大略,肯定也有了布局,几张旨意,怕是不能将太子如何。”

  长孙无忌忧虑道,李承干的城府,他是看不透的。

  行兵打仗,更是出乎意料。

  李世民的旨意,怕也是只能动摇一点军心,想要因此真的擒拿李承乾,怕是异想天开。

  “那么谁堪为讨伐主帅呢?”

  李承乾蓄谋已久,李世民也自知不会如此简单就能解决。

  行至兵事,才是最糟糕的。

  “这,要不先请示卫国公!”

  长孙无忌思虑一会,而后说道。

  李?、李道宗、薛万彻以及张士贵这些大将,如今都在高句丽军中,被李承乾徒刑,夺了兵权。

  “李靖老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此前朕还想让他为东征的统帅,但是又思虑其身体,在辽东那片苦寒之地,会出事,所以也就此作罢了。”

  确实,李靖的军事才能,可以胜任任何军事行动,但是天不遂人意,李靖太老了,已经不能再为大唐开疆扩土了。

  李世民如今也是旧疾缠身,肯定是出不了征了的。

  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统帅人选了。

  “陛下,或许,亦可以不用出兵,也能成事,其一,领人救出李?和李道宗,以他们两人的威望,加上陛下你的旨意,征东军必定能够重新掌控。”

  “其二,还想陛下下旨,对如今太子殿下重用的刘仁轨以及裴行俭之辈进行封赏,架空太子的势力,如此一来,可定之。”

  长孙无忌玩弄人心,确实是有一手,借大势,行智计。

  “如此一来,他们都受过太子的恩德,也不会对太子有任何损伤。”

  长孙无忌也并没有想要置李承乾于死地,他要的是权势,要没有对他有威胁的李承乾。

  “如此甚好!”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关键时刻,还得是自己的大舅哥。

  “宣袁天罡上殿!”

  李世民看向内侍道。

  袁天罡因炼制丹药,解决了李世民的病症,如今备受恩宠。

  如果说,长孙无忌是忠诚第一,那么如今的袁天罡自是当之无愧的第二。

  毕竟,其炼制而出的丹药,李世民都敢吞食,足以说明李世民对其的信任度了。

  年轻之时,不经苦难,不信神佛,如今的李世民却十分信服袁天罡的那一套了。

  袁天罡也是一直住于皇宫之中,常伴李世民左右,没有过多久,袁天罡便入殿而来。

  袁天罡一身道袍,仙风道骨,面色红润,一看便是得道高人。

  “贫道拜见圣人陛下!”

  袁天罡手持道礼,如今是以道士的身份见驾。

  “不良人,如今你统领的如何了?”

  李世民开口问道,当初张亮的指控,让李世民重新对不良人进行了评估。

  一查不知道,一查确实吓了一跳,不良人在李承干的发展之下,真的遍布了乡野,这是一个恐怖的势力。

  李世民也就顺势接手,不良人是从李世民这里创建的,他还是掌握著核心,李承乾如今能掌控的不良人,他李世民都能指挥,而李承乾不能控制的信息,李世民也同样能够控制。

  在不良人的这个体制里,李承乾是开枝散叶,而根茎则还是李世民。

  袁天罡此时更是兼任著不良人的统帅,负责收集信息,以及收集炼制丹药所需的药材。

  不良人庞大的体制,正好能够利用。

  “臣不辱使命,已经掌控了不良人的所有信息渠道,但是有些不良人,臣也是鞭长莫及,不能进行命令和控制。”

  袁天罡这次持臣子礼,不良人之中,俨然已经有了李承干的亲信。

  对于这些人,袁天罡是指挥不了的。

  “朕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了解高句丽境内的消息,包括太子李承乾任人情况,同时伺机解救英国公李?、江夏王李道宗等被徒刑之将。”

  李世民龙目微张,迸出摄人的目光,择人而噬。

  是时候出手了,不然局势再难以控制。

  “臣遵旨!”袁天罡躬身答话。

  “好了,无忌你先退下吧!”李世民好似有什么隐秘的话要单独和袁天罡说。

  “臣告退!”

  长孙无忌已是人精,立马躬身告退,李承乾谋反,自寻死路,是他听到最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