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更遑论李奇维这种,少年英才,为华夏正名之喜事,当大报特报。”
“请总主笔明鉴。”
面对三人的请求,黄协埙最终还是妥协了。
不过他却要求一个最低底线,“切不可煽动民意,解释诺奖原委即可。”
三人大喜,随后立即开始转载及社评工作。
这可不是简单地就把《泰晤士报》的内容翻译一下就行,而是要转换成清朝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
比如,你得解释物理是什么,诺贝尔奖是什么等级的奖励,李奇维的成就具体有多大等等。
这非常考验主笔自身的素养和积累。
为了力求准确,金剑花三人甚至找到了洋人,帮助他们弄清楚一些专业问题。
终于,1901年11月1日,最新一期的《申报》出版。
李奇维在英国的事迹,足足占据了报纸一大半的版面,堪称超级头条。
当天1000份的《申报》刚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
此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已经几十年了,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在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商人、士绅、读书人、工人、手艺人、留洋归来的人、外国人等等。
他们的特点就是经常能和洋人打交道,开化程度高,知道外面的情况,心中对大清早没了归属感。
所以当李奇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开后,顿时在民间引起风暴,成为无数人的谈资!
酒楼、茶馆、商铺.凡是人员聚集之地,必然都在谈论《申报》的转载。
“这李奇维莫非是文曲星下凡不成,看报纸上的解释,在洋人那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跟在我们这被封为大学士一样,我的乖乖。”
“那不一样,在洋人那里获奖,依然是老百姓,没有官身,恐怕还比不上县令老爷呢。”
“这物理有什么好研究的,《永乐大典》里早都记载了,我看西方的科学文化,都是抄袭我们华夏老祖宗的。”
“他还要回来开办大学,大兴教育,我得让我家小子好好努力,争取将来能去洋人的银行工作。”
“老天爷啊,奖金竟然有6万两白银,洋人的钱难道都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这李奇维真是给我们汉族人长脸啊,被洋鼻子欺负的那么惨,这回可算扬眉吐气一回了。”
“可惜了,这是在科学文化领域上的胜利,要是哪一天,能一炮把洋人给灭国了,那才威风。”
“哈哈,你这就胡扯了,怎么会有威力那么大的炸弹。”
随着报纸的宣发,和百姓们的自发口口相传,李奇维的大名无人不知。
虽然大部分人都搞不清李奇维具体的成就,只能形象地拿国内去类比。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此刻华夏民众自信心的提升。
不少百姓甚至朴素地认为,李奇维就是在文之一道上,镇压了西洋诸国。
和带兵打仗的将军攻破洋人国家的都城,是一个等级的,文武殊途同归。
可见此刻的清朝人,被洋人欺负,憋屈成什么样。
任何能碾压洋人的汉人,都是华夏的英雄好汉,都值得竖个大拇指。
什么?你说为什么满清八族没能出这样的人才。
那不废话吗,那群酒囊饭袋的废物只配挨打,见到洋鬼子跟见了亲爹一样,就知道息事宁人。
不少人老哥喝高了,说话也就没有顾忌了。
因为这几十年,满清的表现实在太差,动不动就挨打,然后还要赔偿别人。
国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反正这里是上海,洋人有租界在这里,清政府对这里的管辖几近于无。
除了发泄闷气的,那些有志于西学的年轻人,全都把李奇维当成了榜样。
甚至连星火计划的三人,都被他们当成羡慕的对象。
他们打听到,李奇维接下来准备还要带几批人出去留学,因此非常期待。
开始提升自己的西学知识,希望将来能被选中,和对方一样,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
这一刻,科学的种子,已经种下,只等待李奇维的浇灌和培养。
普通百姓只能看个热闹,但是在真正的华夏精英眼中,他们都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上海南洋公学,始建于1896年末,由光绪帝御批,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着手兴建。
是华夏自己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
现今的经济特科班总教习,33岁的周子余,正拿着报纸,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地发出惊呼。
“太厉害了,李奇维此人的物理造诣,恐怕已然是天人级别。”
“关键他才21岁,是如何想到,强国必先教育。”
“西方之强,强在尊重科学,尊重教育,尊重人性。”
“他的理念,他的理想,简直与我不谋而合,吾道不孤,吾道不孤啊。”
“等他回国,我一定要上门拜访,共同商讨华夏百年教育之大计。”
“呵呵,他言语间的魅惑清廷之意,恐怕能看出来的人不多。”
“此子简直是神仙下凡,天生聪慧,实乃我华夏之幸。”
周子余都快要把李奇维夸上天去了。
因为他自己就是热爱教育,并为之奋斗的人,完全能理解李奇维的宏大理念,与之共情。
有了对方的加入和指导,甚至能为华夏节省十几年的时间,简直是不可想象。
武昌农学校,24岁的翻译王国桢,正拿着《泰晤士报》和《申报》两份报纸,逐一对照阅读。
他本人精通英语,也翻译了不少外国科学文章。
更是研究过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等等。
但还是第一次见到,有华夏人在洋人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被大肆宣扬。
洋人的高傲他是清楚的,能让对方放下面子,放下种族之分,可观如实地报道和夸赞。
这说明李奇维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顶峰,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冲破了狭隘的民族隔阂。
虽然王国桢看不懂量子论,可是他精通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对华夏古典文化有着极深的见解。
当他看到李奇维准备在国内,创办特色大学,弘扬华夏文化时,他的心动了!
他不想窝在这里当一个小小的翻译,他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
“李奇维”他慢慢品味这个名字,仿佛想通过名字和照片,与万里之外的那个年轻人隔空交流。
“李奇维,你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中西完美结合之思想。”
“王国桢,加入我吧,我们一起开创华夏教育的未来。”
于此同时,旁边一江之隔的总督府衙门内。
湖广总督张之洞,含笑而坐,正在跟火药局总办徐建寅,商量事情。
“仲虎,听说你的小儿子也去英国了,就在李奇维身边学习?”
徐建寅只有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神色恭敬,闻言连忙回答:“禀总督大人,犬子生性顽劣,故而把他送去西洋磨砺。”
“因他自幼热爱格物之理,所以就跟在了李奇维身边。”
张之洞微微捋须,笑道:“好啊,在英国学习西洋的先进技术,回国后正好子承父业。”
“我这铁厂、枪炮厂、纺织厂急缺人手,西洋人才可遇不可求啊。”
徐建寅道:“大人谬赞了,犬子所学,实乃毫末之术,不堪大用。”
“还是得仰仗大人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我等唯大人马首是瞻。”
张之洞哈哈大笑,“你也不要谦虚嘛,那李奇维都快被洋人捧成科学圣人了,说明确有其过人之处。”
“洋人的格物致知,虽是威力无穷,但终究比不得我孔孟之道,驭使人心。”
“不过暂时我华夏孱弱,还是得依靠物理科学之类的东西。”
徐建寅附和道:“大人高见。”
张之洞道:“这样吧,你去问问李奇维,若是我想要送一批工人去西方诸国,学习生产工程之经验。”
“他那边可以安排和接洽吗?”
徐建寅一惊,还是问清楚好,“不知大人具体想学习何种技术?”
张之洞想了想道:“我听闻,英法德诸国,枪炮犀利,全得益于其工厂治理有方。”
“凡事必有章程,凡人必受教育,才能上下合心,生产无缺之钢材铁料。”
“就先从这些学起吧。”
徐建寅不明白,以眼前这位的身份和实力,想送工人出去培训,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为何要绕了一圈,专门找李奇维。
不过,大佬的事,猜不透也得做,于是沉稳地说道:“遵命,属下这就回去,着手办理此事。”
“嗯,去吧。”
“是。”
除了华夏国内无数人的关注,就连在外学习的游子,也为李奇维的事迹感到震动。
南洋、日本、美国.
到处都有赴外寻找救国之道的有志之士
此刻,他们全都把李奇维当成榜样。
期待能像对方一样,在这个洋人横行霸道,殖民全球的时代,绽放出属于华夏的风采。
改革求变,增强国力,避免华夏和其他国家一样的悲惨命运。
虽然大家的手段可能不同,他们没有李奇维那惊为天人的西学天赋。
但是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只要同力合作,必能爆发出无尽的力量。
一个国家的国力,是综合的,绝对不单单是科技和教育。
远在英国的李奇维,还不知道,仅仅因为自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能给国内带去如此大的震动。
很快,这些消息就会通过电报传到他的手中。
不幸的是,一则噩耗也随之而来。
第94章 突发变故,从容安排
1901年11月10日,李奇维收到了父亲通过电报发来的消息。
他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得物理诺奖的事,竟然能在国内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
尤其是《申报》上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光绪皇帝都看重自己。
这让他哭笑不得,认为《申报》的主笔们在胡扯,他们怎么可能知道皇帝说了什么。
这其实怪李奇维见识少了。
真实历史上的《申报》在皇宫内都有眼线,光绪病重时,三天一小报,五天一大报。
内容讲的有板有眼,连吃什么药都报道了,堪称手眼通天。
不过,这对李奇维来说终究是好事。
国内民众的觉醒,让李奇维看到了希望。
他不怕星火计划需要的资金大、人员多,只怕大多数人对科学技术漠不关心。
那样的话,即便有再多的物理化学知识,也无用武之地。
幸好他的事迹反响激烈,更有不少年轻人,愿意主动学习西方的格物知识。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