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珠帘后,慈禧太后惜字如金,“准了。”
这时,荣禄却没有退下,仿佛在犹豫该不该开口。
光绪只想一个人静静,见他万分纠结,于是直接问道:“荣禄,伱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荣禄先是告罪,然后说道:“回禀陛下,微臣近日收到一份来自西洋英国的报纸。”
“上面记载的内容,甚为有趣,且与我大清相关。”
“所以,微臣想把这则消息,上呈天听,以悦君心。”
“哦?”光绪灰惨的脸上,总算有了一丝神采。
他示意荣禄继续说下去,后者余光瞟见珠帘后没有反应,便拿出报纸,正是最新一期的《泰晤士报》。
随着荣禄逐渐读出李奇维的事迹,光绪皇帝无神的双眼中,竟然爆发出精光。
尤其是听到李奇维的雄心壮志后,光绪忍不住开口,大赞道:“好,不愧是我大清的青年俊才。”
他回想起了三年前的时刻,那时他立志图新,想以雷霆手段,效仿西方,改革大清。
虽然最终失败,但也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种子,如今听闻李奇维的壮举,立刻死灰复燃。
“爱卿,这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什么东西?”
“回陛下,我询问过洋人,他们说这是西方格物致知领域中,物理之道最高的奖项。”
“若要对比,有点类似于我大清的状元。”
呼!
光绪帝呼吸急促,他知道这是荣禄在强行抬高清朝文人的地位。
状元?狗屁的状元!
一个个只会空谈误国,真要他们办实事,五谷不分,四肢不勤,连工匠都比不上。
他连忙要求荣禄把报纸呈上来,这时旁边的小太监快速移动,取回报纸,双手交给光绪。
虽然英文他看不懂,但是李奇维那神采飞扬,年轻过分的脸庞,还是让光绪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李奇维以21岁之龄,就能取得让西方人仰望的成就,可见我大清之底蕴。”
“能人异士,层出不穷,天下英才如过江之卿。”
“若能为我所用,委以大任,我大清必将再次巍然屹立,强盛至极。”
荣禄见光绪如此激动,连忙看了一眼珠帘那里,他想办法提醒道:“陛下,这李奇维虽然惊才绝艳,深谙西学。”
“但是为人猖狂,目无君父,言谈必华夏如何如何,可见此子心系汉族,不敬我大清。”
“而且他口出狂言,要改革大清的教育和科技,这是他能插手的事情吗?”
“我大清万里疆域,亿兆人口,都要靠太后和陛下高瞻远瞩,轮不到一个毛头小子信口开河。”
光绪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有点激动了,他连忙收敛谦虚,说道:“朕以为,待李奇维学成归国后,应该给他封赏,如此才显我大清知人善任。”
光绪的心中,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复苏。
他在幻想,如果能把李奇维招揽在身边,以对方在科学一道的造诣,说不定能帮大清也尽快进入工业革命。
这个时代,满清的上层,其实已经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英国的崛起,长枪、大炮、钢铁巨船,这些力量从何而来。
帝国的精英们,早已分析给慈禧和光绪听,甚至比后世的人还要清晰深刻。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想改变就没那么容易了。
突然,光绪又有点害怕,他担心李奇维会重蹈覆辙,那就白白牺牲了一个人才。
于是,他开口道:“朕观李奇维所言,无非科技教育二字,此乃英国强盛之根基。”
“我大清亦可从此二项开始,励精图治,效法西洋。”
荣禄不可觉察地点点头,心想这才对,千万不要牵扯朝堂政治。
不然你什么都完不成。
他的心里对于光绪的处境,也是万般复杂,心疼大于敬畏。
光绪说完后,大厅内三人都不再言语。
忽然,一声猫叫打破了平静,所有人都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一跳。
光绪连忙朝珠帘处看去,心神俱颤,身体竟然微微发抖,显然被他的亲爸爸吓住了。
这时,慈禧的声音传了出来,“哀家怎么就没看出来,这李奇维是个人才呢。”
“什么诺贝尔,诺宝尔的,洋人就喜欢玩这些故弄玄虚的东西。”
“不过是一个匠人罢了,都把他吹上天了,难不成他还是个圣人吗?”
“奇技淫巧,玩物丧志,我看这李奇维就是个哗众取宠之辈。”
“你说呢,皇帝?”
慈禧话音刚落,吓得荣禄连忙跪倒在地,“奴才该死,拿出这腌臜报纸,扰了太后清贵,请太后恕罪!”
光绪差点没坐稳,极力平复情绪,才低声说道:“亲爸爸教训的是,儿子记住了。”
慈禧轻哼一声,道:“皇帝,我知道你在怪我,对你约束太多。”
“我这也是为你好,那些居心叵测之人,整天围在你的身边,你以为他们是真心待你吗?”
“他们那是要大清的命啊!”
“等我们娘俩回到京师,我也不管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你不是看重那个李奇维吗?你就把他召回身边,加以重用。”
“他不是擅长西学吗,我看不如就让他当工部尚书,仿照英国,也搞什么工业革命。”
“都随你们吧,我还是安心颐养天年吧。”
几句话,说的光绪连忙跪下,小太监也跟着跪下。
“亲爸爸,儿子再也不敢了,儿子现在还要靠您指点方向。”
过了好一会儿,慈禧才慢慢悠悠地说道:“好了,起来吧。”
“一个海外天边的孙猴子,就由他闹去,皇帝不要为这点小事烦心。”
“马上我们娘俩就要回到京师了,那里才是龙潭虎穴呢,你要好好养足精神。”
光绪道:“是。”
慈禧继续道:“荣禄,你也起来吧。”
荣禄连忙道谢,然后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低头不语,仿佛一尊雕塑。
他的额头上甚至渗出了汗水,那都是被吓的。
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朝堂上的风云变幻。
自然知道,很多时候,个人的命运,就在掌权者的一句话之间。
他本来拿出这件事,就是为了消遣,博得皇帝和太后开心。
毕竟马上就要回銮了,他想着对方应该心情不错,没想到还是触了霉头。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李奇维的成就在光绪眼中,耀眼无比;但是在慈禧的眼中,却只得到“孙猴子”的评价。
她的心里,现在只有一件事:回到京师,重掌权力。
虽然她不在乎李奇维,但是上位者的一个态度,往往就能影响很多事情。
这让底下的人知道了,太后不喜李奇维。
第93章 《申报》转载,民间沸腾!
任何时代,统治者都是最先知道消息的,然后根据情况,再决定要不要封锁,愚昧百姓。
但是此刻的清朝,内部千疮百孔,外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很多东西都不讲究了。
从后世的观点看,1901年的清朝是典型的小政府。
即在很多领域,清朝都没有实质的管理权,完全是自治。
这种情况下,报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就会极度发达。
所以哪怕是封建时代,国内现在也有了几家报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申报》。
它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创办者是英国商人,美查。
美查创办《申报》后,认为华文报纸如果想在清朝生存和发展,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
因此他直接从清朝招募华人主笔,放手让他们去做。
从一开始,《申报》就主打文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
通过不断改进报纸的形式和内容,很快就战胜了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及其他华文报纸。
内容包括国家政治,风俗变迁,中外交涉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等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上到清廷秘闻,下到市井琐事,无所不包。
销量也从最初的600份,增加到1901年的几万份,成为清朝第一大报。
美查也把在华的所有资产,包括《申报》全部处理,回英国养老去了。
《申报》基本就是国人自己的报纸了,由国人编辑、印刷、售卖。
如今的总主笔(总编)是江苏人,黄协埙(读勋)。
他下面还有金剑花、雷瑨、赵孟遴三个主笔。
黄总主笔此人,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上任后,一改前几任总主笔改良济世的办报风格,变得腐气十足,保守忌讳,读之味同嚼蜡。
因此《申报》的名誉也大受影响,销量大跌。
此刻,申报馆内,黄协埙和三位主笔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不行,《泰晤士报》对李奇维的这篇报道,内容狂妄,言辞激进,不易转载社评。”
雷瑨是个暴脾气,“黄总主笔,你这也不给写,那也不给评,我稍微多说点,就被你删去。”
“那还办什么报纸,不如现在就解散,我们都回去种地吧。”
金剑花此时也附和道,“李奇维以弱冠之龄,就能海外扬名,让洋人都尊崇他为科学家。”
“这简直是极大振奋民心的好事啊。”
“如今清朝懦弱,华夏被列强肆虐,百姓见洋人无不畏畏缩缩,敬如神鬼。”
“我们更应该大力宣传李奇维之事,以证明我华夏人才辈出,非落后之民族。”
“黄总主笔,请三思啊!”
黄协埙看着手下两位得力干将,叹道:“哎,你们总说我保守,说我字字斟酌,唯恐略触忌讳。”
“我这是保护申报,保护我们自己啊。”
“两三年前的各种变法维新,难道诸位都忘了结局吗?”
“伱们是骂的痛快了,可是考虑过影响吗?”
说完,他忽然显得落寞不已,就连雷金二人,也顿时语塞。
这时,最后一位主笔赵孟遴说道:“总主笔,非也。”
“我曾听闻,就连当朝光绪皇帝,也对李奇维盛赞有加,直呼其为青年俊才。”
“可见他圣意眷宠,简在帝心。”
“再者,《申报》之事,清政府无权管辖,此乃西方所倡新闻自由也。”
“我等既然从事新闻一道,自当恪守己志,如实报道。”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