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65章

作者:虚空圣堂

  “总之,我会把毕生所学,用在科技和教育领域,提升华夏人民的整体素质!”

  咔!

  李奇维用力一挥的手势,正好被摄影师记录下来,当做珍贵的配图。

  大家也被他的赤子之心感染,这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物理学家。

  李奇维可不知道别人的想法,刚刚的一切都是他的表演。

  也是他深思熟虑后的说辞。

  他要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自己只想在科学教育领域建功立业,从而麻痹满清高层。

  对于他们而言,李奇维再有名,哪怕得10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也就是个匠人,翻不起大浪。

  最多赐几件宝物,赏几个宫女就能随便打发了。

  安心搞你的研究,给皇家当牛做马就行,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历史上,他们也确实就是这么做的。

  慈禧老妖婆论玩弄人心,那世间难有敌手,李奇维自忖拍马也比不上。

  可是一旦涉及到外国,什么工业革命、科技等,她就是个睁眼瞎,和普通的老太太没有区别。

  甚至都比不上接触过西学的幼童。

  说到底,她的本质就是一个掌握最高权力的蠢女人而已。

  只要扒开她的外衣,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会给封建制度带来多么大的冲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匹配,必然导致改变。

  任何人都无法阻挡这股时代洪流,不然只能被冲击的粉身碎骨。

  这股力量,只有接受西学的人才能掌握。

  当然,李奇维内心所想的这些,巴克尔是不可能知道了。

  他听完后,只有发自内心地感到震惊。

  他也算了解清国的,甚至知道学而优则仕的典故。

  在他的想法里,李奇维作为清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回到国内后,肯定会受到重用,位居高位,然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全部向西方看齐。

  然而现在对方却说,自己就想搞搞教育和科技。

  这让巴克尔百思不得其解,只能佩服李奇维的纯粹。

  他怎么可能弄明白,华夏境内错综复杂的势力关系。

  一个小小的李奇维,暂时在那些真正的大佬眼中,最多只能算一个名人。

  而不是掌舵国家的船长,很多事情轮不到他指手画脚。

  接下来,巴克尔又提问了一些角度新奇的问题,都被李奇维一一解答。

  采访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

  两人同时起身握手。

  巴克尔最后又恭喜李奇维获奖,表示希望下次有机会再采访他。

  李奇维也回应感谢,并打趣地告诫,一定要如实报道啊,不能添油加醋。

  说的巴克尔哈哈大笑,对李奇维的印象更深了。

  很快,巴克尔等人和汤姆逊告别后,就带着报社人员离开剑桥。

  他们要赶紧回去定稿发行。

  李奇维的言论让巴克尔坚信,对方是改革派。

  那么是不是代表清国的年轻一代,都是抱有这种思想。

  想当初英国为了和清国做生意,不惜发动两次战争,就是为了得到庞大的市场。

  而现在,清国年轻人的代表,李奇维公开要学习西方,这或许就是一个信号。

  至于这样报道,对李奇维本人有何影响,巴克尔可就不考虑了。

  这时,会议室外等待的威尔逊等人鱼贯而入,对着他问东问西。

  威尔逊拉开众人,一脸急切地问道:“布鲁斯,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兴奋?”

  “对了,有和对方提到我威尔逊的云室吧。”

  李奇维笑道:“放心,我说你是剑桥最牛的物理学家。”

  众人狂笑。

  而他还不知道,自己的采访,将会给华夏带去惊涛骇浪般的震动。

第92章 消息扩散,光绪震惊!

  五天后,《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上,李奇维意气风发,大手一挥的照片赫然在列。

  上方则是大大的标题:清国青年,英国留学,开眼看世界,获物理诺奖,立志报效祖国。

  《泰晤士报》用整整一个版面,详细介绍了李奇维的生平。

  并重点描绘了他来到剑桥后,是如何受到知识和文明的熏陶,才脱离原生国家的愚昧。

  在这过程中,英国的文化和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一通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李奇维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清国年轻人,经过剑桥大学的四年专业培养后,就能获得物理领域的至高奖项。

  这充分说明了英国作为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对于落后地区的教化作用。

  英国作为世界中心的日不落帝国,其光辉照耀着全世界,布拉布拉。

  报纸一经发出,立刻遭到哄抢。

  《泰晤士报》只能开足马力,扩大印刷,连续加印五次,但依然供不应求。

  可见李奇维影响之火爆。

  其余的诺奖得主的光芒,完全被他遮盖住。

  一时间,李奇维的名字风头无两。

  他的事迹迅速以英国为中心,朝四面八方传去。

  清朝驻英国大使馆内,罗福玉坐在椅子上,正闭眼听翻译人员翻译最新的《泰晤士报》。

  越听他的脸色就越难看,尤其是李奇维关于华夏的言论,更是让他愤怒无比。

  他的手抓住扶把,因为过度用力而青筋暴起。

  “该死,他还是我大清的子民吗?”

  “接受采访,不仅不和我报备,竟然敢口出狂言,还想回去搞什么科技教育。”

  “做他的春秋大梦去吧!”

  罗福玉担心的不是李奇维要做什么,而是他失去了掌控对方的权力。

  等到报纸传回国内,万一庆亲王甚至老佛爷来了兴趣,看到李奇维的大言不惭,他们会怎么想?

  虽然李奇维言语中都是为大清考虑,看不出违逆之心。

  但是却半分没有提到皇室的作用,满清八旗的作用。

  这会让掌权者很不爽,然后就会责怪罗福玉。

  你一个堂堂正三品的驻英大使,难道不会与对方提前沟通,勒令其谨慎发言吗?

  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可见是个酒囊饭袋。

  罗福玉怕的就是被老佛爷厌恶。

  任你工作能力再强,只要公司领导不喜欢你,都是白搭。

  此时罗福玉,再也没有之前的胸有成竹,波澜不惊了。

  他心中对于李奇维的恨意达到顶点!

  就在罗福玉既咬牙切齿又心惊胆战的时候。

  最新一期的《泰晤士报》顺着电线,漂洋过海,终于传到了大清国内。

  清朝,西安,陕西巡抚衙门,也称北院。

  这里是当朝太后慈禧“西狩”的暂住地方,也是大清国实际上的宫禁中心。

  所谓西狩,就是清朝被八国联军打的屁滚尿流,溃不成军后,慈禧只能带着光绪仓皇出逃,一路向西。

  最后到达西安才稳定下来。

  她留下庆亲王和李鸿章在京师,负责与洋人谈判战后事宜。

  一开始停战后,慈禧不愿意返回京师。

  因为此时的京师还在八国联军的控制下,一旦她带着光绪皇帝回銮,对方就能恢复自由,行使皇帝的权力。

  而她则不能再预国政,只有退居深宫,以乐余年了。

  这对于迷恋权力的慈禧来说,是万万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又经过了几个月的反复交涉,最终清朝与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慈禧也如愿以偿地继续能把持朝政,过几天就会返回京师。

  而光绪在逃亡期间的生活,只能用凄惨来形容。

  现在,年仅30岁的光绪,正坐在简陋的御座上。

  30岁对于一个帝王而言,那是黄金一般的年龄。

  身强体健、思维成熟、经历过朝堂的政务磨砺,正是一展宏图大业的好时机。

  然而此时的光绪,完全没有半点意气风发,手握乾坤的霸气。

  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好像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接连经历变法失败,战争割地赔款,光绪皇帝此刻已心如死灰。

  他有时候自嘲,做皇帝做到自己这个份上,真是够窝囊的。

  当然,这些心声他永远不敢跟别人说。

  因为他的身边站着一个机灵的小太监,眼神中对光绪隐藏着戒备。

  光绪身边的太监,都是他的“亲爸爸”慈禧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

  所以,他看似是皇帝,实则是傀儡,没有任何自己能做主的机会。

  而他的下方,跪着一个人,乃是慈禧的宠臣,目前负责管理户部事务的荣禄。

  本来慈禧是任命荣禄为“会办全权大臣”,入京参与谈判,但是被李鸿章等人奏回。

  希望他继续在“行在”当差,慈禧只能作罢。

  现在的荣禄已经达到了他个人的政治巅峰。

  一旦两宫回銮后,他的功劳足以让他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

  光绪疲惫地看了完荣禄一眼,说道:“爱卿请起吧。”

  荣禄道:“谢陛下。”然后又对着西侧的方向躬身致敬。

  那里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明黄色的珠帘遮掩下,已经66岁的慈禧,正在闭目养神。

  她的手里抱着一只猫咪,缓缓抚摸,左手边则站着大名鼎鼎的太监总管,李莲英。

  光绪无聊地听着荣禄在报告事务,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虽然马上就能返回京师,但是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恐惧记忆中的那个地方。

  荣禄看似在给光绪汇报,实则等待慈禧的决断,“庆亲王再三请求,皇上和太后可择吉日返回京师,重塑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