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64章

作者:虚空圣堂

  报社老板沃尔特动用深厚的人脉关系,终于取得了李奇维的首家采访权。

  机会难得,巴克尔准备亲自上阵,担当采访员的角色。

  通过查看搜集的资料,他发现李奇维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所以他希望能做出一份震惊世界的报道。

  10月16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内。

  李奇维从汤姆逊那里获知,今天《泰晤士报》的工作人员就会到剑桥,对自己进行独家专访。

  对方老板找到了副校长卡德维尔,双方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于是卡德维尔让汤姆逊做一下李奇维的工作,不过他认为问题不大,没有谁能拒绝出名的机会。

  要知道,不管是《自然》还是《科学》,受众群体都是科研人员,属于人类中的精英。

  但是问题就是人数太少了,造成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即便人们知道了李奇维的名字,但是对于他的故事、生平却一无所知。

  而且除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普通人没有谁在乎量子论是什么。

  他们只想听李奇维说什么,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等等。

  现在,《泰晤士报》来了。

  到时候只要给李奇维一个大大的首版位置,再配上照片,那么他立刻就会变得家喻户晓。

  剑桥大学的名气也跟着水涨船高。

  是一件对所有人都利好的事情。

  李奇维当然愿意接受采访,他现在巴不得提高自己的名气,让满清投鼠忌器。

  等到刊载自己照片的报纸传回国内,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吧。

  他这样想着,于是说道:

  “汤姆逊教授,我很愿意接受这次的采访。”

  “那就好,布鲁斯,你也不需要准备什么,如实回答就好。”

  “另外,额.这个”汤姆逊有点支支吾吾,不好意思说出口。

  “教授,您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是不是让我带上剑桥大学?”

  “哈哈,布鲁斯,伱果然聪慧。”

  “卡德维尔希望你在采访中,能为剑桥大学以及各学院讲一些好话,提升学校的魅力。”

  李奇维笑道:“放心吧,教授,我一直很感激学校还有您的培养。”

  汤姆逊听完,露出非常欣慰的笑容。

  下午2点钟左右,巴克尔一行人终于抵达剑桥大学。

  除了随行的记录人员、后勤人员,他竟然还带来一位专职摄影师,可见对本次采访的重视程度。

  汤姆逊对巴克尔等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实验室内的众人都跑出来看热闹,这年头,被采访上新闻是一件稀罕事。

  其他学院也有不少师生专门凑过来,想知道采访是怎么一回事。

  没办法,这年头娱乐活动太少了,任何新奇的事物都能吸引无数人的注意力。

  更何况采访还是一件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活动。

  哪怕在后世,能上新闻电视,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值得激动和怀念的高光时刻。

  李奇维也上前和巴克尔握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这让巴克尔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从见到李奇维的第一面开始,心中就一直在震惊。

  没办法,对方实在是太年轻了,甚至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小一岁。

  他以为科学家都是那种白发苍苍、皓首穷经之辈,比如物理诺奖的另外两位获奖者。

  却没想到竟然会出现李奇维这样的少年天才。

  现在可不是牛顿那个时代了,科学隐藏在黑暗之中,随便发现一点现象都能名垂青史。

  所以年轻人只要敢想敢做,很容易取得超越老人的成功。

  但是如今的时代,各种知识蓬勃增长,人的精力有限,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李奇维要是知道他的想法,肯定吐槽:后世的我们也是这样想二十世纪初的。

  因此,巴克尔对李奇维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实在是充满好奇。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提问,看看这位当前最顶级的物理学家是如何成功的。

  一番寒暄过后,两人就在卡文迪许的会议室内,开始了本次的采访。

  角落里坐着记录人员,摄影师则立在一侧,准备抓拍几张经典的镜头。

  咳咳,上一章有部分不宜内容被和谐,懂的都懂哈,还是要少擦边。

第91章 李奇维的雄心壮志

  1901年10月16日下午,卡文迪许会议室内,李奇维第一次接受报纸的采访。

  《泰晤士报》总编巴克尔是资深新闻人,深谙循序渐进之道,他要慢慢引导李奇维吐露心声。

  “布鲁斯,原谅我这样称呼你,清国的文字实在太复杂了,我很长时间都没有学会。”

  “没关系,巴克尔,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我也要需要入乡随俗。”

  “哦,那太好了,布鲁斯,你是一位绅士。”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并不了解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到底是什么,伱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吗?”

  “我的专业是物理,想要解释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要取决于听讲者的认知水平是什么层次。”

  “举个例子,人在冰面上,为什么很容易滑倒?”

  “对于没有物理基础的普通人而言,会直观地认为,冰面很滑,所以人会滑倒。”

  “这种理解虽然很浅显,但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因为我知道那里很滑,所以经过时我会小心一点,防止摔断了腿。”

  “然而对于学习过物理的初级学生而言,他们会用一个专业词语去解释:摩擦力。”

  “冰面上的摩擦力很低,人在重心不稳后,就会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从而跌倒。”

  “但是,这对于深刻理解世界的运转依然不够。”

  “层次更高的物理学者,比如博士甚至教授们,会从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解释摩擦力的本质。”

  “而我的量子论,就是一种研究这些微观粒子的新的物理工具。”

  “哦,布鲁斯,你的解释太精彩了,我想我明白了。量子论就是研究原子和分子的。”

  “额,可以这么理解。”李奇维附和道,他看出巴克尔不想深入这个话题。

  “恕我冒昧,清国在我的印象里,还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那里不要说科学,就连像样的学校都没有。”

  “我听说你是17岁来剑桥留学的,短短的四年时间,你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请问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奇维皱眉,微微思考了一下,“我想这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的关系问题。”

  “华夏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它的惯性非常大。”

  “由于种种的原因,导致科学的土壤一直未能发芽成长。”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他的很多才情和品质都是天生的,与出生地无关。”

  “我认为我就是那种天生对物理有天赋之人。”

  “来到剑桥后,受到系统正规的教育后,我的天赋被挖掘,所以才能在物理上做一点微小的工作。”

  巴克尔没想到李奇维轻松化解,他也被李奇维的回答逗笑。

  “哈哈哈,布鲁斯,我都不知道该说你是骄傲还是谦虚。”

  “你一边说自己天赋高,一边又说自己的成就小。”

  李奇维淡淡一笑,“这是我们华夏的中庸之道。”

  “至于我个人,你可以认为我锋芒毕露。”

  巴克尔没想到李奇维如此直白,心想这个年轻人,他有锋芒毕露的资本啊。

  “我知道,你的家族在清国内,也属于实力很强的经商家族。”

  “你的成功,是不是也离不开家族的支持?如果没有钱财,学习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没错,这点没什么好遮掩的,我留学的费用都是家族从华夏寄给我的。”

  “但我认为这不是什么污点,难道做研究或者学习就得一贫如洗才对吗?”

  “家族的帮助是我与生俱来的,只是可用的工具而已,我没有什么压力。”

  “如果我生在普通人家,我依然可以做出今天的成就,也许会更费力一点。”

  “我个人对于贫穷和富有,没有任何偏见,人不应该被环境束缚。”

  巴克尔点点头,忽然又问出一个刁钻的问题:

  “刚刚你一直在说华夏,为什么不说清国呢?”

  “你似乎很排斥别人叫你清国人,或者你自称清国人,有什么理由吗?”

  李奇维盯着巴克尔看了几眼,对方脸上没有任何情绪,仿佛就是单纯地好奇。

  “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先进的会代替落后的,文明的会代替野蛮的,生产力高的会代替生产力低的。”

  “你们英国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从封建走向君主立宪。”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处理的方法自然也不同。”

  “另外,我只是一个物理学家,对于政治不感兴趣。”

  “所以,我称华夏,就是一种习惯,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请不要联想。”

  巴克尔悻悻一笑,他没想到李奇维看着很年轻,回答却经验老道,滴水不漏。

  而且还反将自己一军,本质上,英国和清国确实没什么不同。

  但是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他试探出了李奇维是拥抱文明的,而不是支持愚昧。

  这对于接下来的各种策略,都非常有参考意义。

  李奇维也在思考巴克尔的意图。

  对方表面上只是《泰晤士报》的总编,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和英国上层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也许这个问题,就是他背后某人的指示。

  “布鲁斯,你取得物理诺奖,想必回国后,一定会受到重用,你会如何改变你的国家。”

  李奇维知道这篇报道肯定会传到国内,甚至会被送到满清掌权者们的手中。

  于是,他思考后说道:“我的目标,就是仿照欧洲的模式,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大学。”

  “教授自然科学知识,让无数的华夏人,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理念,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华夏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有自己的璀璨文化和历史财富。”

  “我想通过建立特色大学,让国外的留学生来了解华夏,热爱华夏。”

  “比如我可能会建立一所瓷器大学,把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华夏工艺结合起来。”

  “潜心研究制造出更精美,或者更耐用的瓷器出来,传播华夏文化,造福世界。”

  “并且,我还会办科技报纸和杂志,专门介绍国外的最新科学进展,让国内优秀的学者,能够有机会见识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