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于此同时,还有两股飓风,分别从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生成。
10月10日同一天,全世界几乎所有科学领域内的报纸、杂志等,全部紧急加刊。
报道这则期待已久、震撼人心的消息。
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是:荷兰化学家范托夫。
第一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是:德国医学家贝林。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清国物理学家李奇维。
物理学奖受到的关注最多,此刻三人成为所有物理研究人员心目中的神话!
伦琴和普朗克都是物理学宿老,本就是著名大学的教授,得奖虽然让人震惊,但却没有什么刺激。
仿佛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然而李奇维就不一样了,他的特殊性,瞬间让诺奖的神秘性和新闻性得到极度扩散,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的范围,变成街头巷角,人尽皆知的谈资。
上到首相国王,下到工人白领,全部都对这个消息感到好奇。
一个年仅21岁的博士生,而且还是清国人,竟然能获得物理领域的至高奖项。
力压无数大神,拔得头筹。
这种极富戏剧性和颠覆性的故事,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尤其是还涉及到那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更能撩拨所有人的心弦。
那些有名的大报,已经准备派出采访人员,采访李奇维,企图获得第一手的独家资料。
新闻最喜欢的就是新奇,尤其还是诺奖这种,范围足够广,影响足够大的事件。
再加上李奇维的清国人身份,到时候绝对是话题中心,不愁销量。
一份好的报道,甚至能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一夜成名。
因此,不少报纸老板都在摩拳擦掌,私下动用关系,希望能见到李奇维。
接下来几天,诺奖的消息没有降低热度,反而愈演愈烈,影响范围迅速扩大。
处于风暴中心的李奇维,正忙得不可开交。
他通过电报,向伦琴和普朗克道喜,二人显得很平静,并邀请李奇维找个时间过去,为他庆祝。
如今德国一下子有两人获得物理学奖,一人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极大地提高了德国民众的自信。
而且物理学奖的第三人,李奇维还算的上是普朗克的弟子,更是凸显出德国的深厚科学底蕴。
李奇维表示自己一定会去,感谢普朗克的支持,没有他,也就没有自己的诺奖。
法国,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也向他表示祝贺,并希望他能过去演讲一次。
这是法国政府和巴黎大学的请求,李奇维深感压力巨大,表示有时间一定前去。
虽然这次法国诗人普吕多姆获得了文学奖,但是影响力还是比不上李奇维。
这是时代造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对社会的改变太大了。
加拿大,卢瑟福在电报中为李奇维感到高兴,并表示完全在他意料之中。
他为不能当面亲自祝贺而感到遗憾,同时霸气宣言,等下次他本人获奖时,两人一定要好好把酒言欢,彻夜长聊。
李奇维回他:论装逼,吾不如卢。
瑞士,爱因斯坦和格罗斯曼同时来信。
爱因斯坦在信中,为李奇维感到高兴,言语肉麻,足足写了三页纸。
但是李奇维却看的很有滋味,不时还会心一笑。
爱因斯坦还说,他对第一朵乌云的研究到了关键时期,明年一定能发表论文,到时候也争一争诺奖。
李奇维鼓励他,一定可以,那一天就是苏黎世学派震惊物理学界之时。
至于格罗斯曼就搞笑了,他在信中第一句话是:我恨诺贝尔,为什么不设置数学奖,他跟数学家有仇吗?
李奇维看完后哈哈大笑。
这家伙刚刚转到数学专业,就出现了诺奖,简直杀人诛心。
关于诺贝尔数学奖的问题,也是后世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各种传闻都有。
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诺贝尔曾向一位小姐求婚,但是对方没答应,反而转身就嫁给了一个数学家。
所以诺贝尔因爱生恨,在遗嘱中没有设立数学奖。
数学领域的至高奖项,菲尔兹奖,要等到1936年才会首次颁发,而且奖金只有1.5万加拿大元。
至于奖金为什么这么少,别问,问就是数学家淡泊名利,不在乎身外之物。
除了以上比较熟悉的好友,还有很多其他人也都表示祝贺,荷兰、比利时、美国.
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们,都为他得奖感到兴奋。
从来没有哪一刻,科研工作者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埋头钻研,默默无闻。
李奇维一一回信,没有因为获奖而骄傲自大。
很快,就连企业界的朋友,也发来了贺信。
马可尼、特雷弗、索尔维、杰拉德等等。
索尔维表示,他现在已经在圈子里出名了。
别人比他有钱,他会问:你有得物理诺奖的朋友吗?
别人比他生意好,他会说:我有得物理诺奖的朋友。
他还希望李奇维能赶快再举办一次会议,到时候,以他诺奖得主的身份,绝对声势浩大。
至于杰拉德就玩的更溜了。
向李奇维得奖表示祝贺后,他透露飞利浦最近的财报,涨势惊人。
马上就能给李奇维分红,好大一笔钱。
钨丝灯泡一经上市,就把其他种类的灯泡打的溃不成军。
迅速占领市场。
如今已经基本覆盖了整个欧洲,下一步他的计划是美洲、亚洲、甚至非洲。
而且杰拉德想到一个绝妙的点子。
他会宣传飞利浦的灯泡是物理诺奖获得者设计的,质量绝对不会有问题。
只要一点钱,就能享受全世界最顶级物理学家的灵感,你值得拥有。
李奇维看完后,直呼人才。
看来自己留给杰拉德的那份意见书,让对方收获很大。
如此新奇的广告方式,对其他公司,绝对是降维打击。
当李奇维把得奖的消息告诉王路遥等人时,自己顿时被欢呼声包围。
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三人六眼放光,崇拜之情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他们是知道物理诺奖的含金量以及影响力的。
等到他们回到国内,一句我是诺奖得主的弟子,全国的教育界可以横着走了。
晚上休息时,王路遥竟然罕见地要和李奇维一起就寝,惹得香岚在那偷笑。
李奇维双喜临门,乐的合不拢嘴。
柔软的床上,王路遥说:“今晚可以给你一个奖励,除了那件事,其它的都可以。”
李奇维顿时来了精神,“那我得出一道难题了,有点复杂,你要慢慢学习。”
然后他在王路遥耳边,轻轻地讲述。
她看着李奇维,双眼含情脉脉,但还是不好意思,害羞地趴在他的身上。
李奇维揉着她散发清香的秀发,笑着道:“不会就算了,下次出个简单题目。”
就在李奇维享受时,外界已经为他操碎了心。
无数人都知道了布鲁斯·李,甚至李奇维这个名字。
真正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但是大家更好奇,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有什么独特之处。
第90章 《泰晤士报》的采访
1901年的欧洲,早已经有了电话、电报,还有能劈波斩浪的钢铁巨船。
科技的发展,让地球上的国家不再成为孤岛,而是连成一体。
英国的企业家们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知道万里之外的东南亚加里曼丹岛上,橡胶的收成如何。
资本金融家们,更是能实时分析全球的金价,操控市场,企图通过信息差牟利。
然而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太遥远了。
尽管物资极度丰富,但是底层人依然活的艰辛不易。
他们不舍得花一大笔钱使用电报去交流,更不会去关心地球另一边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有最简单最经济的娱乐手段:报纸。
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报纸业空前繁荣。
它已经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少的必需品。
时政新闻、财富密码、花边趣事、通俗小说等等。
报纸上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你想看高雅的内容,就有高雅的报纸;你想看低俗的内容,也有低俗的报纸。
可以说,普通人就是通过报纸了解世界的。
就连还处在封建时代的大清,此时也有了《申报》、《字林西报》这样的大报,是由英国人出资创办。
但是影响力也仅仅限制在国内。
这个时代,如果要选一份世界上最著名、全球皆知的报纸。
那么大英帝国的《泰晤士报》绝对当之无愧。
它创建于1785年,其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
是一张在英国境内,全国发行的综合性日报,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主流大报。
早在1866年,清朝就曾派遣留英人员,学习西方的科学和制度。
其中张德彝在参观《泰晤士报》后大为震撼,该报检字、排版和印刷等技术速度极快、效率极高。
后来他在其写作的《航海述志》中说道:
“其泰晤士时报自是创始至今,几二百年,报中议论公允,叙事确凿,因之万国传观。”
由此可见,《泰晤士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如今,它的发行人是沃尔特家族的第四代:亚瑟·沃尔特,总编则是巴克尔。
旗下还有种类庞杂的记者,负责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新闻采写。
“记者”一词最早见于1905年的《申报》上,以后就作为专业词语流传下来。
但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有专门的称呼而已。
如今,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泰晤士报报社的总部内。
总编巴克尔手嘴并用,正指挥着众人整理好各种素材和工具,因为马上就要出发,前往剑桥采访了。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