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5、劳厄:22岁,现为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导师伦琴,1914年诺奖。
6、郎之万:29岁,现为法国巴黎大学博士生,导师居里,无诺奖。
7、玻恩:19岁,现为德国布雷斯劳大学学生,1954年诺奖。
8、马可尼:27岁,现为意大利工程师,1909年诺奖。
9、密立根:33岁,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助理员,1923年诺奖。
化学领域:
1、哈伯:33岁,现为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讲师,1918年诺奖。(合成氨)
2、索迪:24岁,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讲师(卢瑟福带来),1921年诺奖。(提出同位素)
3、朗缪尔:20岁,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1932年诺奖。(表面化学,白炽灯)
4、格林尼亚:30岁,现为法国里昂大学博士,1912年诺奖。(有机化学)
除了以上这些人,还有索尔维邀请的比利时本土的青年学者,加在一起二十多人。
看完这些信息后,李奇维突然脸色古怪,然后摇头低笑。
后世的研究者们,估计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李奇维就是随便举办一场会议,怎么就能精准地找到这些诺奖大佬的。
难道说像磁铁一样,大神之间都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诺诺相吸。
但是此刻嘛,参会的人,目前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等级或者体系的。
有本科生、博士、讲师、教授、院士,甚至还有工程师。
就像一锅大杂烩,被李奇维强行放在一起。
而且现在可没人知道这些年轻人未来的成就。
在真正的大佬眼中,这可能就是年轻学者间的一次自娱自乐。
物理领域还好,基本都是熟人,而且有李奇维在,注定水平不会低。
化学领域他又就不熟,他倒是想把门捷列夫邀请来,可惜还没那个面子。
李奇维不是很在意外人的评价,反正这也只是第一次尝试。
会议前一天,所有人终于到齐。
李奇维和到来的爱因斯坦狠狠拥抱在一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二人眼神中似有千言万语,但还是按捺下激动,等明天再说。
密立根则是紧紧握住李奇维的手,神色非常激动,“布鲁斯,谢谢你。因为证明了你的光电效应,我从助理员被评为教授了。”
李奇维连忙恭喜:“密立根,那是你应得的,我还得感谢伱帮我证明理论呢。”
劳厄此时还是个小伙子,立刻上前主动伸出手,“布鲁斯,太感谢你的邀请了,我感觉自己活在梦中。”
李奇维笑道:“伦琴教授可是在我面前提过你,说你善于争论,想法很多,是个天才。”
劳厄有点不好意思,“和你比差远了,教授让我这次好好向你学习,回去后还要给他汇报,哎。”
李奇维被逗的哈哈大笑。
马可尼满脸兴奋,依然不可置信李奇维会邀请他,“您好,布鲁斯先生,十分感谢您的邀请。”
“一直听闻您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你的量子理论真是震惊世界。”
李奇维心道,果然是开公司的,和杰拉德一样,说话就是好听。
“马可尼先生,你过奖了,我个人对于你的无线电通讯研究非常感兴趣。”
马可尼一愣,“您也了解无线电通讯?”,随后微微叹息,“可惜暂时无线电只能短距离传输。”
李奇维笑道:“我认为无线电的未来不可估量,而且远距离传输并非没有解决方式。”
马可尼顿时两眼放光,但也知道现在不是细聊的时候,于是礼貌地离开。
接待完所有人后,李奇维又和卢瑟福一起去讨论事情。
他和索尔维商量后,认为还是让大家先熟悉一下,这样明天的会议就会更放松。
并且他还建议,需要给会议定几个主题。
由于物理和化学分开讨论,所以化学那边的主题交给了索尔维带来的学者。
物理这边,以李奇维和卢瑟福为首,二人现在绝对算年轻一辈的翘楚,众人无不服气。
二人在房间商议时,威尔逊也在场,他朝李奇维笑道:“布鲁斯,没想到你能把会议搞得井井有条。”
“我刚刚和几个人聊天,嚯,现在的年轻人可真厉害,思维跳跃的我都跟不上。”
李奇维笑道:“没办法,谁让你的年龄在这里算大的了。”
“你应该找那些化学领域的人聊天,反正他们听不懂你的研究,会认为你很厉害。”
威尔逊非常郁闷:“布鲁斯,你也太会打击人了,我感觉自己就是来给你凑数用的。”
卢瑟福打断这对活宝。“布鲁斯,会议你准备什么形式,讨论什么主题。”
李奇维道:“我想以沙龙的方式随意交流,不用做严肃报告。”
“由我们俩先开头,我准备讲第一朵乌云问题,你可以讲原子结构研究。”
“话题打开后,大家再各抒己见,可以把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起头脑风暴。”
卢瑟福点头答应,这和他曾经在美国那边做学术交流时很像。
大家一起随意自由、不设限制地讨论,因此往往能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
第一届物理和化学青年学者会议,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开始了,很少有人关注。
若干年后,物理学家们才明白这场会议的重要性。
感谢各位书友的月票和推荐票。
说实话,老虚这段时间被喷的差点自闭了。
我写个科学类小说,很多人不找科学问题,就在那翻来覆去地说我开头巴拉巴拉。
按照他们的评价,起点没几本能看的书。
后来我和作者群的其它作者聊天才明白,有些人是故意的。
哪本书都会喷,尤其对新人更苛刻。
群里有作者甚至深夜被喷哭过。
我不知道他们那些人是什么样的心理。
至少我现在明白了,不是每个人都是我理解的那样。
老虚以前的圈子还是太窄了,没有遇到过。
但还好有你们,是你们的支持给了我动力。
有些ID我很熟悉,感谢你们的一直支持。
喷子恶语不会动摇我,但你们的暖言让我动摇。
我都怕自己写的不够精彩合理,辜负了你们的喜爱。
感谢大家。
第76章 大佬年轻时同样犀利
1901年8月30日,第一届物理和化学青年学者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大都会酒店举办。
物理分会现场,十几个人随意地分坐在长桌两边。
长桌的首位,坐着的自然是李奇维和卢瑟福,两位大佬,分在两边。
在他们前方,有一块一人高的板子,上面贴有白纸,用于众人随时演算和书写。
李奇维首先站起来,发表举办本次会议初衷的简短讲话,并欢迎来参加的各位青年才俊。
然后就让卢瑟福开头,讲述目前卡文迪许实验室在原子结构领域的成果,以及他的放射性研究。
卢瑟福没有自持身份而倨傲,不会因为在座人的学生身份,而看不起他们。
物理领域,从来都是达者为先,不以身份论英雄。
相反,他比在欧洲放射学会议上,讲的更细致和通俗易懂,没有半分不耐烦的情绪。
房间内的学者全都听的如痴如醉,他们对能接触到这种高端知识,非常珍惜,有人甚至在做笔记。
“自从英国物理学家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就是一个实心的小球,无法再分。”
“但是,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做气体放电实验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射线。”
“后来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重新优化了实验。”
“他在一根透明玻璃管的两边,放上两个电极。”
“然后当在电极之间加上近万伏的电压后,玻璃管壁上出现了淡淡的荧光。”
“由于这种荧光是从电极的阴极上射出来的,所以戈德斯坦就将它命名为阴极射线。”
“此后,很多物理学家对阴极射线的本质,进行研究,有人认为是电磁辐射,有人认为是带电微粒。”
“最终,我的导师汤姆逊,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做阴极,发现得到的阴极射线的荷质比是相同的。”
“然后他又通过实验测量了射线组成微粒的质量,发现它的质量竟然是氢原子的1/2000。”
“这说明原子内部还存在更小的结构,我的导师将它命名为‘电子’。”
说完,卢瑟福又在白纸上,画出来原子的枣糕模型,配上相应的运动方程。
“这就是我导师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用力学定律可以完美解释这些电子的运动。”
“但是目前关于原子内部的正电荷部分,我们还一无所知,不知道是什么存在形式。”
“我的导师认为,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原子内部。”
“而我的研究方向,就是探索原子内部的结构组成。”
李奇维佩服地看着卢瑟福,果然不愧是能教出好几个诺奖学生的神人。
不仅条理清晰,而且形象生动,哪怕是一个不懂物理的人来,也能知道卢瑟福说的是什么。
这证明了他深厚的物理基础,因为只有自己完全搞懂,才能给别人讲解时举重若轻。
他内心吐槽,要是后世有这样的老师教自己,说不定也能碰瓷一下诺奖。
这时,劳厄小心翼翼地举起手,李奇维道:“劳厄,放松点,这里不是你的毕业答辩,有什么问题直接说。”
一句话让众人哈哈大笑,劳厄不好意思地摸摸头,然后说道:“卢瑟福教授,你好,我最近在跟伦琴教授学习X射线的知识。”
“我想知道,X射线和电子射线,与所谓的放射性射线有什么区别吗?”
卢瑟福微微一笑,“你如果听过我之前在巴黎的讲座,应该就会更清楚了。”
“伦琴教授发现X射线时,还不知道电子的存在。”
“当时他用阴极射线轰击了阳极金属靶材时,发现了X射线。”
“现在我们知道,X射线是电子与金属原子发生某种作用后,产生的新物质。”
“我想伱已经看出来,不管是X射线还是电子,他们的产生都需要某种特定的条件。”
“而天然射线不一样,无论给放射性物质施加什么样的物理或化学条件,它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
劳厄突然说道:“那是不是说明,原子的内部肯定不止电子一种结构,不然怎么会有各种射线呢?”
卢瑟福一惊,好敏锐的洞察力和逻辑能力,这个小伙子不简单。
于是,他说道:“劳厄是吧,果然名师出高徒,你的想法非常有意思,几乎可以证明原子内部肯定另有结构。”
“至少从已经知道的α射线的本质来看,只有电子是解释不了这些现象的。”
李奇维也是震惊地看着劳厄,果然大佬在年轻时就已经很牛逼了,只能用天赋去解释。
这时,玻恩忽然问道:“卢瑟福教授,既然原子内部有很多电子,而你又说电子的运动符合牛顿力学定律。”
“那么电子是如何保证能一直运动呢,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如果按照圆周运动离心力的方程去解,那电子跌落轨道后去哪了呢,是发射出来了吗?”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