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需要投资和建设的领域实在太多了,这让李奇维甚至有一种上帝创造世界的感觉。
最后,就是专利赚钱计划的可行性了。
第一,这个时代,欧美的专利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只要是正常的商业竞争,法律都会保护专利者的权益。
英国更是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专利法的雏形了,所以这个想法完全可行。
第二,李奇维可以通过索尔维认识一批不同领域的实业家,把专利授权给他们,然后从中收取专利费。
并且以他物理学家的身份,做这种事其实更有优势,那些行业大佬会愿意相信他。
如果换做他是一个普通的清国人,估计没人正眼看他。
所以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到底拿出什么专利出来。
最好是那种又能赚钱,又不影响关键重工业发展的专利,他可不想给别人做嫁衣。
李奇维仔细想了想,工业产品领域可以从汽车入手,这里面的专利可就太多了,而且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至于日常消费产品,可以考虑冰箱、空调这些实用家电,更小的则是煤油打火机、手电筒、电池等等。
接下来他要查资料确认下这些产品可不可行,并且跟索尔维先通通气,看他有哪些人脉。
于是,李奇维开始写信。
第一封写给爱因斯坦,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然后把狭义相对论的部分关键思考透露给对方。
希望能加速爱神的奇迹时刻,最好是明年就能发表狭相,震惊世界。
第二封则写给索尔维,表明自己想进入产业界的想法,询问对方是否有合适的方向或者机会,可以合作。
同时,他隐约透露自己想办一个青年学者交流会,问索尔维是否感兴趣。
没办法,李奇维担心单纯讨论钱,对方可能不感兴趣,带上学术就不一定了。
感谢【月映澄空】【悲眠】【正在缓冲99%】【书友20239783】【书友20235201】【止戈03】的月票,感谢各位书友的推荐票。说明一下,月票和推荐票对老虚来说都是好的,只不过月票好像投的人少,所以单独列,推荐票人多。不过,老虚的感谢之情一定是相同的。
另外感谢很多书友在评论区的高质量留言,帮助了我很多,我会针对改进。
第57章 专利布局
接下来一段时间,李奇维先后收到爱因斯坦和索尔维的回信。
爱因斯坦在回信中非常激动,他认为李奇维的想法太颠覆了,简直可以用天才来形容。
并表示,自己受到了很大启发,现在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和李奇维当面交流。
李奇维读完会心一笑,爱神这是在自己夸自己啊。
作为深思熟虑的结果,李奇维会和爱因斯坦一起,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发表论文。
所以他回信告诉爱因斯坦,不久后,他会组织一场青年物理学者之间的交流,到时候对方可以参加。
没错,多金大佬索尔维回信了,表示对李奇维提出的青年学者交流会非常感兴趣,愿意自掏腰包承担本次会议。
并且告诉李奇维完全没必要局限在物理领域,如果有人脉,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行。
到时候只要把确定的会议时间告诉他,他会安排妥当。
当然,大佬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会议必须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举行。
李奇维欣然同意,谁出钱谁说话,非常公平。
至于另一件专利的事情,索尔维先是表示不解,劝诫李奇维好好专心物理学术,不要热衷于钱财俗物。
他觉得赚钱难道还能比搞科研更快乐吗?
不过,索尔维还是细心地解释了,在欧洲专利授权生产的相关事宜。
对于李奇维提出的那几个方向,有些他是认识相关领域的实业家,有些则需要再花点时间打听。
同时,他还催促李奇维可以尽快先将专利发表,并拿到授权,这样他就可以更好地运作,方便找到合作者。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研,李奇维也确定了几个专利方向。
第一个专利是钨丝灯泡。
这个时代,得益于爱迪生的发明,电灯泡已经十分普及,很多普通人家都能用的起。
但是目前的灯泡使用的灯丝都是碳丝,即碳丝白炽灯。
原理是通过将碳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从而实现照明。
但是碳丝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耐热,所以灯泡使用一段时间后,碳丝就被烧没了,导致寿命很短。
后来有人发现钨的熔点很高,当时已经有人试过用钨丝代替,但是受限于材料水平的不足,制作出来的钨丝性能不达标。
直到1909年,美国发明家库利奇才发明了钨丝的加工工艺,大大延长了灯泡的使用寿命。
如今,李奇维就准备截胡这个工艺,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利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在钨粉中掺杂镍粉,制成钨坯条,然后再机械加工成钨丝即可。
至于你问李奇维为何知道这个工艺,前世作为华夏科大的博士,如今是物理学新秀,会点这个应该很合理吧。
他又突然想到,爱迪生不会来抢自己的专利吧,毕竟他的名声可不怎么好。
不管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基于这个专利,李奇维准备顺便把电子管也给搞出来。
当初爱迪生在寻找最佳灯丝材料时,曾经在碳丝附近放了一小截铜丝,希望能阻止碳丝蒸发。
结果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铜丝因为接受碳丝发射的热电子,从而产生了电流。
爱迪生当时没有重视这个现象,只是随便写个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后就不管了。
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发明了电子管,标志着世界进入电子时代。
后来电子管又逐渐变成晶体管,体积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多。
这玩意可是好东西,是接下来电力时代必不可少的元器件。
李奇维舍不得写成专利,准备自己在国内秘密制造研究,争取领先西方。
第二个专利是氟利昂制冷剂。
通过查资料,他发现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冰箱和空调,只不过制冷效果不尽如人意。
制冷设备的核心就是压缩机,而压缩机的核心就是制冷剂。
目前的制冷剂主要是醚、氨、硫酸等,不仅有毒有害,而且制冷效果还差。
而氟利昂这种物质,不仅无毒无害(后面发现会破坏臭氧层),制冷效果也非常好,所以很快便取代了原先的各种制冷剂。
李奇维前世曾辅修过化学,所以知道氟利昂如何制造。
再搭配他设计的改进压缩机结构,一定能秒杀市面上所有的制冷产品。
第三个专利在汽车领域。
现在这个时间点,世界上还没有多少汽车公司,后世那些大名鼎鼎的品牌都还在孕育之中。
1887年,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奔驰汽车公司在德国成立,创始人卡尔·本茨(人称“汽车之父”)。
李奇维决定,首先把后世常见的汽车配置和发动机等技术,全部先注册专利,制裁未来的各大公司。
然后再以整套设计理念的方式与卡尔·本茨合作,加速奔驰汽车的发展进程。
毕竟现在的汽车结构还很简单,没有复杂的上下游供应商,他可以深度参与,积攒力量。
等到何育杰他们回国后,顺便带几辆汽车回去给老爹,那种震撼可想而知。
到时候肯定能吸引更多的人愿意来英国。
毕竟你跟他们说,李奇维发明了量子论,别人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把汽车摆在眼前,谁都会夸一句:牛逼。
于是,接下来几个月,李奇维又开始忙碌了。
除了日常去卡文迪许实验室打卡,剩下的时间就是写星火教材、写狭义相对论的论文、写专利。
有了身份的加持,还有剑桥大学的背书,他的专利很快就通过了发明授权。
然后他就联系索尔维帮助寻找合作者,并且还确定了青年学者会议就在8月份的某一天。
此外,李奇维还要给三人上小课,他最近设置了100分考试制度,大大提高了三人的学习积极性,毕竟谁都不想当最后一名。
目前的成绩排名是:夏元瑮>何育杰>徐启泰,由此可见,卷还是有效果的,看大洋马影响成绩。
唯一让人遗憾的是,老李同学的感情生活依然进展缓慢。
王路遥已经来了快小半年了,只要李奇维有时间,她就一定会黏在身边。
但是每次李奇维想要放肆的时候,王路遥就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就走了,怎么也抓不住,万分折磨。
不过最近几天还好,他无暇念想了,因为他的毕业答辩快要来了。
李奇维又要开始装不.开始忙了。
非常感谢各位新老书友的月票和推荐票。平淡日常已过,接下来又是接连不断的剧情了。
第58章 答辩前夕
时间来到6月15日,距离李奇维的毕业答辩日期只有5天了。
他作为压轴出场,被安排在最后一个答辩,6月底就是学院的毕业典礼和学位颁发仪式。
三一学院院长办公室内,桑德斯,凯斯教授,还有李奇维,三人正在谈笑风生。
桑德斯容光焕发,舒服地靠在座椅上,笑道:“布鲁斯,凯斯教授对你的毕业论文评价很高啊。”
“不出意外,这一届的毕业答辩应该会成为三一学院的标志了。”
“到时候,让那些高傲的牛津佬们看看,谁才是英国的第一大学,哈哈哈。”
李奇维内心直呼好家伙,普普通通的一场毕业答辩,都被桑德斯用来装逼打脸了。
凯斯教授也附和道:“布鲁斯,你的论文我通读了三遍,真是写的太好了。”
“最关键的是,你把整个光的研究历史阐述的十分清晰,尤其是最后的结论,真是惊为天人。”
“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伱的答辩展示了,偷偷告诉你,我也准备了几个问题哦。”
李奇维面露笑容,但表情淡定,他已经被夸的麻木了,现在能让他心境起伏的阈值太高了。
“凯斯教授,您过誉了,因为我个人认为,是时候给光的本质下一个定论了。”
“这场争论就由我来终结吧。”
简单却霸气的话语,让凯斯教授浑身一震,眼里露出敬佩。
光的波粒之争,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到现在还没有一锤定音,如今李奇维竟然发出如此豪言。
有时候凯斯教授都在想,自己在物理学界默默无名,是不是因为和太老实了有关系。
这时,桑德斯接着笑道:“好了,两位物理专家,就不要再讨论学术了,我也听不懂,这个感觉糟透了。”李奇维和凯斯教授嘿嘿一笑。
“我们还是聊聊具体的答辩安排吧,也方便布鲁斯你接下来做好准备。”
“根据我的预估,参加答辩的人,外校应该会有50人左右,本校差不多有200人左右。”
“到时候,就使用三一学院最大的那间阶梯教室,配有扩音器。”
“不过布鲁斯,我要提醒你,本次的听众,学生居多,到时候可能有非物理专业的人提问。”
“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礼貌拒绝。”
李奇维表面点点头,心中却不屑一顾,只要是和他的毕业论文相关的问题,他不认为有自己回答不了的。
接着,三人又商量了一下细节,确认各种流程准确无误。
第二天,李奇维在做实验室时,威尔逊急急忙忙地跑进来,打断他,“布鲁斯,快来看,你的光电效应被实验证明了。”
唰!
李奇维立马起身,接过威尔逊手中的杂志,发现竟然是《Science》,即中文的《科学》。
在后世,这可是和《自然》并驾齐驱的两大至高学术期刊。
《科学》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创办,在1894年就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科学期刊。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