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39章

作者:虚空圣堂

  感谢【曾经1爱】、【MCY379】的月票。感谢各位书友的推荐票。留个钩子,猜猜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谁家。

第55章 一章教你搞懂狭义相对论

  卡文迪许实验室,师徒四人终于从兴奋中平静下来。

  汤姆逊接回信件,中气十足地说道:“在座的各位,都有机会冲一冲这个奖项。”

  “哪怕第一届不能入选,后面几届依然有很大的机会。”

  “比如卢瑟福,你的结果今年才发表,估计委员会就是想提名,也来不及了。”卢瑟福点点头,不是很在意,反正他也没准备在第一届里厮杀。

  “布鲁斯,你就不好说了,我个人非常看好你的成就,但伱毕竟太过年轻,那些物理宿老们可能会有偏见。”李奇维也知道的自己短板,不过他没有放弃。

  “至于威尔逊,你也不要气馁,等你的云室设计成熟后,也必然是诺奖级别的成果。”

  “也许十几年后,我们卡文迪许实验室会有四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汤姆逊意气风发,三人都被他的自信所感染,房间内充满爽朗的笑声。

  只有李奇维知道,实验室的辉煌可远不止于此。

  而他自己也不能停下脚步,那就暂定一个小目标:狭义相对论。

  如果说量子论是否定了牛顿的“连续”时空观,物理学家们在直觉上还能接受。

  毕竟在宏观世界,牛顿力学定律依然起支配作用,量子论与牛顿力学只是对物质的研究尺度不同。

  那么狭义相对论则是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物理学家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狭义相对论是彻底颠覆了牛顿经典力学,甚至可以直接说,牛顿力学就是错的。

  所以当爱因斯坦在1905年第一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后,当时的物理学界没人认可,一方面是牛顿的权威,另一方面则是这个理论太大胆。

  与广义相对论那复杂到极致的数学变换相比,狭义相对论其实没有多少高深的数学知识。

  这个理论的难点,其实在于人们对于时空观念的转变,需要反直觉,抛弃从小到大的固有思维。

  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公理,不证自明):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狭义相对性原理:在一切惯性参考系(静止或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中,所有物理定律都是等价的。

  光速不变原理: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永远不变。

  对于第一个原理,很好理解,因为这完全符合人类的直觉。

  其实早在1632年,伽利略就提出了这个原理:相对于惯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任一惯性系,力学规律是相同的。

  比如虽然地球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但是不管它的速度是多少,我们在上面做实验都没有任何差别。

  不管你是在南极做实验和还是在北极做实验,得出的物理规律一定是相同的。

  至于第二个原理,则是理解狭义相对论最大的拦路虎。

  首先我们要明白,光速不变原理不是爱因斯坦假设的,而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测出来的,是真实的自然现象。

  当年麦克斯韦横空出世,他的电磁方程组,得出的结果竟然发现光速c是一个恒定值,约30万公里/每秒。

  后来又有很多物理学家,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最后都发现光速c确实是一个常数,实验和理论吻合。

  虽然麦克斯韦当初推导光速时,是基于空间中存在“以太”这个特殊参考系。

  但不幸的是,后来的结果证明了以太不存在,这就是第一朵乌云的本质。

  同时也是这个时代,困扰无数物理学家的最大障碍,没有人能理解光速c不变。

  其实,如果想要理解光速不变原理,需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第一,光速与光源的速度无关。

  假设一个人A在草地上快速奔跑(速度大),然后打开手电筒;接着又缓慢行走(速度小),再次打开手电筒。

  这两个过程在另一个人B观察来看,手电筒的光速居然是一样的,都是c,这就很奇怪。

  因为如果把手电筒换成木棍,这两种情况下把木棍投出去,则B观察到的木棍飞行速度肯定不一样。

  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和直觉,人在助跑后,木棍能投的更远(假设投掷的力一样)。

  问题来了,为什么惯性对木棍起作用,对光就不起作用呢?

  后世的我们知道,第一因为光没有静止质量,所以也就没有惯性;第二光是瞬间激发的,打开手电筒之前,光并不存在。

  光在产生出来的一瞬间,就和光源没有关系了,不仅人A的速度不影响光速,就连地球的公转速度也不影响光速。

  这一点现在应该可以很好理解了吧。

  难的是第二点,光速与观察者的速度无关。

  假设现在没有B这个观察者了,而是A拿着手电筒匀速奔跑,自己观察光速。

  在打开手电筒的瞬间,A有三种选择,第一继续向前奔跑,第二静止不动,第三掉头往回跑。

  结果在这三种情况下,A观察到的光速全是一样的,都等于c。

  这又是非常反直觉的现象。

  因为光既然有一个具体的速度,那么顺着光跑,应该会观察到光速变慢;逆着光跑,则会观察到光速变快。

  可现实却不是这样,为什么牛顿力学的速度叠加不再起作用呢?

  这就涉及到时空的本质以及时空转换了,也是狭义相对论最最最难理解的点。

  当时的普通人和物理学家在这一点上的认知几乎是相同的。

  那就是在牛顿体系下,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测量时间的长短和测量空间的大小是绝对的,只有速度是相对的。

  但是狭义相对论却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速度才是绝对的。测量时间和空间需要参考系,测量速度却不需要,速度是一个常量(不仅仅指光速)。

  后面的钟慢效应、尺缩效应、以及质能方程都是基于这种时空观下的理论推导。

  只要完成了这一时空观念的转变,打破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念,就能理解狭义相对论了。

  至于如何理解空间和时间的相对性,那就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便展开。

  现在再回到第二点,为何速度不能叠加,通俗地理解,以不同速度运动的物体各自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此刻A所处的时空和光所处的时空已经不是同一个时空了,牛顿定律自然就失效了。

  注意!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把光换成木棍,其实也不能叠加。

  之所以后世初高中学习时,可以直接叠加,是因为在低速情况下,算出来的误差很小。

  根据洛伦兹因子计算,当物体速度大于0.14倍光速时,相对论效应才大于1%。

  所以在日常活动中,使用牛顿力学的近似计算也没什么问题。

  至于光速为什么会是这个值,谁也不知道,只能把它当成宇宙真理,造物主故意设置等等。

  李奇维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一笑,狭义相对论果然过于逆天,难怪发表后得不到理解和认可。

  一旁的威尔逊看到他无故发笑,便问道:“布鲁斯,你又有什么好想法了,要不和我讨论讨论?”

  李奇维回过神,笑道:“哦,我在幻想,我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发表的演讲呢。”

  老威很生气,快速远离了装逼犯。

  狭义相对论是一个大剧情,后面的学术争论会很精彩刺激,所以老虚需要一些铺垫,说明争论的核心点是什么,方便读者理解。当然我知道书友们都是人均博士起步,但为了剧情完整,我觉得还是要写的。

  最后,求收藏求追读,大家在评论区骂那么狠,最起码给点票票补偿下吧。

第56章 瑞士来信

  理清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后,李奇维心情极好,同时隐隐的还有一丝期待。

  和量子论不同,狭相发表的那天,注定会掀起腥风血雨,无数大佬必然口诛笔伐,甚至连普朗克可能都会反对。

  到时候他将和爱因斯坦共同面对这场风暴,那也会是苏黎世学派第一次亮相物理学界。

  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不过,李奇维没有决定今年就抛出狭相,有点太惊世骇俗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爱因斯坦可以那样做,他李奇维却不能那么做。

  于是,正当他想写信给爱因斯坦,提前透露一些狭相的想法时,忽然收到了瑞士的来信。

  信是爱因斯坦写的,里面讲述了他现在的境况和下一步计划。

  “布鲁斯,自从上次一别,每天十分想念你。”

  “我有几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因为是你带给了我好运。”

  “第一个是,我终于取得了瑞士国籍。因为光电效应的论文,瑞士政府特批了我的资料。”

  “第二个是,苏黎世大学已经批准了我的博士入学申请,现在我的导师是克莱纳教授,他是一个非常热爱学术的人,我很喜欢这点。”

  “第三点就说来话长了。我和米列娃准备今年要一个孩子,并且要搬到一个好的地方居住,这些都需要钱。”

  “如今虽然我在苏黎世大学读博士,但每月的薪水十分微薄,哎,为什么搞学术的人就要过清贫的生活呢?”

  李奇维看到这嘿嘿一笑,看来哪怕是伟人,也有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时候。

  同时也感叹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们,他们创造了璀璨的物质世界,自己却没有享受多少。

  “不过幸运的是,格罗斯曼通过家族,给我找到一份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工作。”

  “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不仅解决了我的薪水问题,而且每天都能看到无数天才的想法和设计。”

  “这比我在大学里学习时还要有趣,我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另外,布鲁斯,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第一朵乌云的问题。”

  “我准备先从光速不变下手,这个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中心,我认为还需要围绕它来展开。”

  “当然,有时间的话,还是希望能和伱面对面交流,你的天才想法一定能帮我灵光乍现。”

  “祝好.”

  看完了爱因斯坦的信后,李奇维感慨万千,自己是真的开始改变历史,改变周围人的命运了。

  因为历史上,爱因斯坦明年才会去专利局工作,现在竟然提前了。

  接下来的路,只能靠李奇维自己走了,通俗地说,他的金手指瞬间削弱一半。

  不过李奇维依然有绝对的自信,因为历史可以改变,但知识永远不会变。

  同时,爱因斯坦的遭遇,也让他明白,光有学问不行,还得有钱财。

  虽然他自己不缺钱,但以后他的势力大了,用钱的地方就多了去了。

  这段时间,李奇维的事情不多,本来是准备开公司的,但是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毕竟他现在是在英国的地界,万一哪天他跟英国政府闹掰了,又在人家地盘上有很多的实体产业,那绝对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不要以为这个时代的英国很文明,讲法律,那简直是开玩笑。

  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它就是法,它就是天。道理不能解决你,物理肯定能解决你。

  如果李奇维是英国人,那一切都好说;但他是华夏人,一旦有变,自身处境就很危险。

  万一哪天他需要逃离英国,最好的方式是所有钱直接转走,不留任何实物资产。

  现在正好,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工作提醒了他,他何必要累死累活办公司,完全可以直接靠专利躺着收钱啊。

  赚到钱后,就全部投资在国内,建学校建工厂,以后甚至直接买一块地方建科学之城。

  存起来的钱只是废纸,流通起来才能有巨大的威力。

  这下走的时候,连钱都不用转了,都已经化作他的底蕴和实力了。

  英国赚钱华夏花!

  而且,在前期,星火计划刚刚启动,他可以直接与人合资在欧洲建厂,到时候把国内的人带过来培训。

  毕竟这个时代的技术工人还是高端职业,国内的基础太差了,想学都没地方。

  而欧洲此时已经很发达了,汽车、轮船、飞机、铁路、枪炮、酸碱、橡胶等等。

  制造原子弹更是需要地质勘探、采矿、冶金、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建筑、电机和精密仪表等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