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41章

作者:虚空圣堂

  和《自然》一样,《科学》也是周刊,主要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综述以及一些短讯等。

  所谓短讯,不是完整的论文,而是报道实验的目的和结果等信息。

  现在,最新一期杂志的首页,就是关于光电效应的实验短讯,李奇维发现作者竟然是密立根。

  看来美国那边的历史没有太大改变,密立根还是第一个用实验验证了光电效应。

  不过却整整提前了十几年,想来自己的物理分派确实刺激了很多人,实验物理也大有未来!

  在这篇实验短讯中,密立根使用了6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分别测量不同电压下的光电流。

  从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求出,在某一波长的光照射下,被测阴极的电压。

  6组光电流曲线所得电压,随光频率变化的曲线,密立根得到的正好是一根漂亮的直线。

  他根据这根直线的斜率求出了李-普朗克常数h的值,与李-普朗克辐射公式中的h值一样。

  从而完美肯定了光电效应方程,证实光量子理论的正确性。

  当然,具体的实验原始数据没有发出来,密立根发表的是短讯,只报道了最重要的实验结果。

  由此可见,他是想抢占先机,害怕别人提前发表了。

  估计《科学》杂志也是看在光电效应的份上,才敢冒着风险同意发表。

  毕竟这可是现在最前沿的物理理论,影响很大,杂志社甚至特意邀请评审人员去密立根的实验室,当面交流。

  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今,美国野心逐渐膨胀,也想在物理学界提高影响力。

  可预见的未来,《自然》和《科学》一定会有激烈的交锋。

  回过神后,李奇维看着杂志,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这下自己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威尔逊表情兴奋,用力地拍了下李奇维的肩膀,“布鲁斯,有了这份实验结果,你的量子论就再也没人反对了。”

  “我感觉第一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你有很大的竞争力啊。”

  李奇维道:“那可不一定,如今物理学界的大佬太多了,每一个人都硕果累累,竞争太大了。”

  威尔逊依然相信李奇维,就是一种直觉。“布鲁斯,我真羡慕你啊,还这么年轻,就能创造如此伟大的理论,与之相比,光电效应反而不够看了。”

  李奇维笑着道:“不,光电效应其实也很重要,我认为它是一个更广泛理论的基础。”

  威尔逊不解,光电效应不就是表示光也有粒子性吗,几百年前也有类似的结论,有什么特殊吗?

  他不知道的是,二十多年后,一个名叫德布罗意的年轻人,会受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发表了一篇论文。

  论文只有短短的几页,却开天辟地般提出了:万物皆波,即任何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凭借此成就,获得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奇维想到这,微微一笑,光电效应推导的波粒二象性,那是【量子力学】的第二点基础。

  量子论、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如今他已经提出第一点。

  而在4天后,毕业答辩上,他就会公开确定光的波粒二象性,为提出第二点做准备。

  感谢各位书友的月票和推荐票,小高潮即将来临。老虚在此求收藏求追读。

  现在本书处于第二轮pk,老虚野心爆发,想冲刺到第三轮,所以希望各位书友能点到最后一页,支持一下追读,拜谢。

第59章 万众瞩目

  6月20日上午,剑桥大学内,突然来了一批陌生的人。

  不过,师生们对此都见怪不怪。

  不用问也知道,这些人肯定都来自其他学校,受到剑桥的邀请,来参观学习李奇维的毕业答辩。

  因为现在整个校园内,到处都贴着李奇维的答辩简报。

  “提出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第一届量子会议主讲人,卡文迪许准博士生,三一学院物理专业本科生布鲁斯·李的答辩现场,欢迎您的到来。”

  “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一些思考》,欢迎您的提问。”

  如今李奇维的名字在物理系学生耳中,堪称如雷贯耳。

  上到教授,下到学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物理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所以此次参加答辩的师生,绝大多数都来自物理专业或者化学等相关学科,大家都是抱着学习和敬仰的态度来听。

  毕竟量子会议那种级别的高端会议,可不是随便一个本科生都有资格参加的。

  但是俗话说的好,隔行如隔山。

  在其他学科,比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李奇维就没有什么名气了。

  这也很正常,哪怕在信息传播极度发达的后世,生物专业的学生,也肯定不会在乎心理学领域有什么重大新闻。

  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李奇维现在的影响力还没有出圈,仅仅局限在物理领域。

  可是这依然不妨碍众人的好奇心,虽然他们不知道量子和光电效应是什么意思,但是只要知道那是颠覆性的成果就行。

  类比一下自己的本专业,就能想象李奇维的天才和地位。

  所有人都想看看,大家都是本科生,为什么你能如此牛逼。

  本次答辩会,十分隆重,剑桥大学十几个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有参与,其中也不乏天赋绝伦者。

  至于从外校来的,那更都是本校的精英,年轻人都有着不服输的精神,没人认为自己会比别人差。

  因此,不少人甚至都是有备而来,想要打压李奇维的威风,看看他是不是名副其实。

  一个清国人,竟然能力压无数欧洲的物理学者,这简直不可思议。

  “反正我是不相信布鲁斯·李有那么传奇,有人竟然说他的理论可以比肩牛顿,你说可笑不可笑?”

  “东方的清国,虽然历史悠久,但只是封建王朝的轮回交替而已,没有科学的土壤,谈何有科学的硕果,布鲁斯·李恐怕名不副实。”

  “一个物理理论而已,既不能治病救人,也不能生产有用的机器,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大力宣传。”

  “我们需要警惕清国偷学欧洲的科学成果,他们那里的掌权者虽然愚昧,但十分擅长心机。”

  “物理学只是哲学的分支而已。”

  这一刻,还未出场的李奇维,就已经被万众瞩目,成为话题中心。

  6月的剑桥,阳光明媚,天气晴朗,连带着人的心情也随之放松下来。

  下午一点半左右,三一学院的阶梯教室内,此刻已经密密麻麻坐满了人,时不时还会爆发出一阵哄笑声。

  不一会儿,桑德斯院长就带着凯斯教授,还有答辩委员会的其余几人,边聊边笑着走了进来。

  会场内变得逐渐安静下来,只有一些窃窃私语,众人都在等待这次答辩的主角什么时候到来。

  接着,桑德斯院长上台,慷慨激昂地介绍了本次答辩的重要意义,听的人索然无味,直到最后一句:

  “下面,让我热烈欢迎本次的答辩人,布鲁斯·李!”

  轰!

  所有人瞬间精神,目光齐刷刷朝门口看去。

  那里,一道挺拔的身影,赫然出现,大步从容地走向讲台。

  一种无敌般的气息弥漫开来,使得所有人都呼吸急促。

  紧接着,教室内的众人顿时爆发出一阵惊讶声,因为李奇维的外表实在太摄人心魄了。

  一身崭新得体的西装礼服,搭配王路遥精挑细选的领带,再配合一米八的身高和神秘的东方面容。

  明明是阶梯教室,他就站在最低处,此刻在众人眼里,却像站在奥林匹斯山顶一样,接受万人膜拜。

  此刻的李奇维宛如众星捧月,像天之骄子一样傲立在讲台之上,睥睨一切。

  他的形象完全打破了众人对于清朝的刻板印象,甚至让这些自诩开化的欧洲人都感觉自惭形秽。

  下面的何育杰等人,也是忍不住崇拜,实在是李大哥今天这身打扮,过于帅气逼人。

  李奇维仅仅一个简单的出场,就已经在气势上,压服了教室内所有人。

  他抬起那一双深邃的眸子,缓缓打量着众人,脸上没有丝毫的紧张和慌乱,只有无尽的淡定和冷酷。

  他知道今天的答辩不会那么顺利,因为和之前的伦敦量子会议有很大的不同。

  在量子会议上,参加的都是物理领域的大佬或者专家。

  李奇维只要能用语言逻辑或者数学公式说服对方,那么就代表他赢了。

  但是现在,参加今天答辩的都是年轻人,他们辩论起来可是不讲道理,只讲情绪。

  就算你逻辑缜密,计算正确,但是依然说服不了别人。

  不过李奇维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有信心面对任何挑战和刁难。

  忽然,他又露出一抹浅笑,让台下的人顿感亲切和放松,同时还有一丝莫名其妙。

  因为此刻的李奇维,又想到了前世的一些关于答辩的笑话,比如:

  “本科毕业答辩生存指南:抿嘴、点头、问就道歉。”

  “答辩答辩,只答不辩,一问三点头,二问歉意浓。”

  “经典配图《我眼中的答辩:西装革履气氛严肃;老师眼中的答辩:幼儿园表演节目》。”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他抬头向几个答辩老师看去,发现对方都回以亲切的笑容,意思希望李奇维能自觉点,不要为难老师。

  收回一切思绪后,在众人各种复杂的目光下,李奇维终于开口了:“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能来参加我的毕业答辩。”

  “由于今天还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所以我在讲述我的思考和成果时,绝对不会使用任何一个公式。”

  “我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就能让所有人听懂,我到底在做什么。”

  “物理虽然神奇,但绝对不神秘,它时刻就在我们周围,支配着整个世界。”

  这段话说的非常好,桑德斯院长带头鼓掌,随即教室内响起了不大不小的掌声,显然还有一些人并不买账。

  李奇维也毫不在意,继续说道:“我的论文内容是关于光的本质的探讨,而这一切都要从一场争论开始。”

  感谢【正在缓冲99%】的打赏。感谢各位新老书友的两票。话不多说,装逼开始。这一段剧情也非常难写,希望大家多点包容,有什么错误可以及时指出。

第60章 波粒之争

  三一学院的答辩会上,李奇维在两百多人的注视下,娓娓道来。

  “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开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科学家就认为光是一种微小的粒子流。”

  “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因为光很常见,直觉判断应该是粒子。”

  “但先贤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光的传播类似于水中的波纹,不过很少有人认可。”

  “因此光是一种粒子的观点,就一直持续了近千年,没有什么进展。”

  “直到1655年,意大利数学家格里马第发现,如果把一个物体放在阳光下,那么形成的阴影边缘是模糊的。”

  “因此格里马第猜想,光会不会和水波一样,也会绕过障碍物,从而跑到物体后面,造成明暗的分界面不是泾渭分明的。”

  “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让一束光穿过一个小孔,照在暗室里的屏幕上。”

  “结果却发现,光通过小孔后,屏幕上的光影明显变宽。这种现象和水波十分相似。”

  “因此他认为:光可能是一种能够以波动形式运动的流体,并首次提出【光的衍射】概念。”

  “格里马第也成为光的波动学说的最早倡导者,打破了人们对于光粒子说的固有认知。”

  教室内的众人全都安静地听着,他们被李奇维的简单易懂的语言折服,竟然对物理产生了一丝兴趣。

  “随后,英国科学家胡克,继承了格里马第的思想,他进行了观察肥皂泡膜上颜色的实验,并提出光的颜色由其波动频率决定。”

  “并且在1665年出版了《显微术》一书,明确支持光的波动说。”

  “至此,当时的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光就是一种波,因为粒子无法解释衍射现象。”

  “然而,上帝可能觉得这样太无聊了,想搅个局,于是伟大的牛顿爵爷横空出世。”

  “其实牛顿一开始内心也是赞同光的波动说,但是因为被胡克歧视了,所以一气之下,就坚定地认为光是粒子。”

  “在著名的三棱镜色散实验中,牛顿发现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并用微粒说解释了颜色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