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第三位,颜任光,16岁,海南人,物理成绩62分。
1918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京师大学物理系主任兼教授。
从事气体离子运动的研究,对几种气体的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做出了精确的测定。
而且他擅长研究仪器仪表,特别是多种电表的设计制造,对发展我国的仪器仪表作出了重大贡献。
看完三人的生平后,李奇维如获至宝。
虽然没有遇到那种能考上90分的天才,但是他已经很满意了。
入学考试物理科目的难度虽然较低,但李奇维估计只有王季烈这种有基础的人,才能考90分以上。
而李耀邦三人此刻还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能有这种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看来他们在考试前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不然凭借他们的年纪,应该做不了几题才对。
虽然在未来他们不是成就很高的物理学家,但却是物理教育家,非常符合李奇维现在的迫切需求。
于是,李奇维准备亲自指导这三人,让他们成为星火计划第二批成员。
而化学科目,王季点竟然考出了惊人的95分,完全符合特招的要求了。
李奇维忍不住惊呼,果然不愧是以后的科学世家,很猛。
并且化学科目还有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人名叫王琎,虽然只有16岁,但化学却考出了85分,徐启泰在评语中大肆夸赞王琎。
这时,李奇维已经知道了王琎的所有信息。
他不由得感叹,是自己小视天下英雄了。
王琎所在的宁溪王氏,几乎就是王季烈所在苏州王氏的另一个翻版。
又是一个强横至极的科学世家。
王琎本人是华夏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其毕生致力研究华夏化学史。
他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
化学也是李奇维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王琎的加入,能为他分担不少的心力。
再加上徐启泰的家族在化学领域也有深厚底蕴,化学这一块暂时是够用了。
本次入学考试,除了这四个优秀苗子外,剩下的就比较普通了。
但是李奇维并没有厚此薄彼,就不看重其他人了。
历史已经改变,也许在他的教导下,其余的学生中或许能出现更加惊才绝艳的存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历史上被埋没的天才太多了,也许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或者领路人。
而李奇维就是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人。
经过综合的评估和计算,通过入学考试的一共有27人。
这27人将成为黄埔理工大学的第一批本科生。
看惯了后世大学招生,一招就招几千人的规模,李奇维突然感觉有点不适应。
但其实27人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哪怕再过几年,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物理系招生也不超过50人。
因为有了李奇维这尊大神,才让黄埔理工大学的名气非比寻常,吸引更多的人来求学。
几十年后,无数学子疯狂羡慕1904年的那27人。
因为他们是李奇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学生,所有人都受到过李奇维的指点,有些甚至还辩论过。
而这种在当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在未来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甚至带上了某种信仰般的力量。
这27人都为自己是黄埔理工的首届毕业生而自豪。
但是私下里,他们都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185章 开学典礼,李奇维的演讲
1904年4月6日,黄埔理工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正以最快的速度,寄送到全国各地。
将有27位幸运儿成为第一届本科生,开始他们的学习之旅。
广东番禺,李耀邦兴奋地将通知书拿给父亲看。
“父亲,这是当今帝师创办的大学,你看这通知书就和别的学校不一样。”
李父笑道:“以小见大,管中窥豹。”
“能够愿意在这种毫不起眼的细节上下功夫,说明这位李校长志向高远啊。”
李父是商人,自然知道一件产品的好坏,往往就决定在细节上。
“只是邦儿,你生性活络,是个经商的好苗子,如今却要去研究科学,为父也不知是对是错啊。”
李耀邦笑道:“父亲,这也不矛盾,等我毕业了,照样可以经商啊。”
“而且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后,能开阔我的眼界。”
“凭什么洋人的东西能又好又便宜,比如那个打火机,太巧妙实用了。”
“我以后也想做出这样的东西,这一切都需要科学知识。”
李父很欣慰,他仿佛看到儿子在未来超越自己的情景。
“吾儿耀邦有巨富之姿!”
真实历史上,李耀邦在担任大学教授几年后,就弃学从商,未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安徽全椒,张贻惠正在聆听其父的教导。
张贻惠出身在书香门第,12岁时就考中了秀才,其父亲更是当朝进士,现任内阁中书。
进士参加朝考后,除择优任翰林院庶吉士外,较次者部分用为内阁中书,掌记载、翻译等,官阶为从七品。
“贻惠,汝之年龄,本应今岁去参加乡试。”
“然你意已决,为父也不强求。”
“望伱恪守本心,万般大道,皆可救国。”
“但欲救国,先掌国,既在科学一途,当攀爬科学之道。”
张贻惠恭敬道:“父亲教诲,孩儿谨记。”
张父又道:“若是合适,汝弟也可前去。”
真实历史上,张贻惠和其弟张贻侗、张贻志均专攻数学、物理学、化学。
广东琼州乐罗村,颜家是乐罗有名的没落书香人家,并且还是复圣颜回的后代,能续上族谱的那种。
颜任光的父亲,是在国子监读书的贡生。
“任光,如今科举式微,科学大行其道,我观未来必有大变。”
“此行或许是你的一个机会。”
“李奇维校长贵为帝师,又是西学大宗师,他的眼光总不会错的。”
“你的通知书里甚至有他的寄语,可见对你的看重,万万不可辜负。”
颜任光恭敬道:“父亲放心,孩儿一定刻苦读书。”
这样的父子交谈,或者长辈对晚辈的教诲,正在全国各地发生。
只要是开明之士,几乎能都判断出这份通知书的含金量。
收到通知书的准大学生们,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在接下来4年的学习生涯中,发愤图强,傲视群雄。
而此刻他们的校长,正忙着开学典礼呢。
时间到了6月,黄埔理工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名单终于确定下来。
李奇维看着这份名单,内心升起一股自豪感。
是他,从无到有,打造了整个学校,让其成为华夏第一所私立大学,未来也会成为最著名的大学。
这将成为他在华夏教育史的起点,为后人所敬仰。
后世享誉全球,甚至能一校抵一国的黄埔理工大学,它的开学第一届师生情况却非常简陋。
教师8人,学生27人,另有校长秘书1人,保安队12人。
具体情况如下:
校长:李奇维
办公室秘书:于天池
保安队长:李三
物理学院:院长,李奇维;副院长(暂设),何育杰
该院师生:何育杰(教授);学生11人,李耀邦、张贻惠、颜任光等
化学学院:院长,李奇维;副院长(暂设),徐启泰
该院师生:徐启泰(教授)、徐建寅(教授);学生8人,王季点、王琎等
数学学院:院长,李奇维;副院长(暂设),夏元瑮
该院师生:夏元瑮(教授);王季同(副教授);学生5人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奇维
该院师生:学生3人
人文学院:院长,周子余
该院师生:王国桢(教授);该学院暂不实行独立封闭教学,所有学生均需上国文课程。
——
1904年9月1日,历时一年半的黄埔理工大学建设终于正式完工。
所有建筑都可投入使用,大学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55亩)。
与教学相关的有: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大礼堂等。
与生活相关的有:体育馆、宿舍、食堂等。
学校的正大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门楣上,书刻有李奇维的手迹“黄埔理工大学”。
李奇维是西学宗师,但是他17岁之前也是学习的传统文化,自然能写好毛笔字。
虽然远远达不到书法家的层次,但是他的字大气磅礴,饱含他誓要改造华夏的雄伟之心。
因此“黄埔理工大学”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雄健洒脱。
哪怕是书法大家来,也得叫一声好。
校门两旁还刻有校训:左边是“以正制奇”,右边是“革旧维新”。
今天,是黄埔理工大学最重要的日子。
第一届本科生的开学典礼将在大礼堂举行。
大清皇帝帝师,校长李奇维,将公开发表开学演讲。
除了黄埔理工的师生参加外,本次开学典礼还邀请了很多其他人。
比如各省国立大学的校长、广东教育界的名流等等。
所以,本次开学典礼可谓是万众瞩目。
大礼堂内,李奇维身穿西式礼服,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帅的掉渣。
“诸位来宾、同仁、同学们:”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