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还好你国文差,让我找回了一点自信。”
王国桢幽默的话语,让众人又是一笑。
李奇维笑道:“黄埔理工的国文有子余兄和国桢兄,我可高枕无忧矣。”
3月底,王家果然来了两个人。
分别是王季烈的二弟王季同,28岁;四弟王季点,18岁。
王季同在1902年,就出版了《积较补解》、《泛倍数衍》、《九客公式》等数学著作。
李奇维测试完王季同的水平后,觉得他可以直接担任数学学院的教师,并直接授予副教授职位。
这也算对王氏示好,让他们能放心地源源不断把家族子弟送过来。
“李校长,我恐怕难以担任副教授这么重要的岗位。”
王季同没想到李奇维如此看重自己,他在来之前就被大哥提点过了,这个黄埔理工大学非同凡响。
自己一定要在此好好学习工作,为家族开辟新的领域。
而副教授在学校更是位高权重。
毕竟还没有到民国,这些大家族子弟对于大学的看法,就是国家的管理预备队。
所以认为教授在地位上等同于官员。
其实这点也没错,论清贵程度,哪怕在后世也可以这样理解。
“季同,你不必妄自菲薄。”
“你的能力是我亲自检验的,所以你的副教授身份乃实至名归。”
“我会将你的信息上报,很快就会批准下来。”
“希望你能在黄埔理工大放光彩,为我华夏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
王季同坚定地说道:“定不负校长所托。”
至于王季点,此刻还没成长起来,虽然懂一点化学知识,但不足以担任教师。
于是李奇维将其特招为化学学院的学生,也就是免除了入学考试。
谁知王季点非常要强,他表示要参加入学考试,如果不合格,没脸成为黄埔理工的学生。
李奇维大为诧异,心道果然是好苗子,就凭这份气魄,以后的成就不会差。
他对于王家更看重了,说不定自己的第一个女学生,就是从那里产生。
很快,时间到了4月1日。
黄埔理工大学一间教室内,正在进行紧张的入学考试,现在是物理科目。
何育杰是监考官。
他在教室内随意走动着,防止有作弊之徒。
时不时还会摇摇头,顿时给答卷人造成莫大的心理压力。
往往说明这人是个水货,想来捡漏的,被一张试卷打回了原形。
不过,有几位考生,却是让他驻足了很长时间,表情也非常激动。
显然,这几个考生都是有天赋之人,正是校长寻找的优秀苗子。
作为物理学院的副院长兼物理教授,何育杰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所以工作兢兢业业,是三人中最刻苦的一个。
而且他也想模仿李奇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因此经常琢磨一些解题方法等,就是为了能给学生举一反三。
他通过这几个考生的答题思路,就能判断出对方的潜力。
很快,4月1日的物理、化学、数学就考完了。
4月2日则是国文和英文。
考试结束后,这些考生就可以直接回家了。
学校报销了他们在考试期间的食宿,以及来回车票。
当然,有些路远的人,干脆就没有回家。
李奇维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也没有让他们破费,而是直接让他们在学校内将就几天。
等结果出来再说。
这些住校和回家的考生,如果他们被录取了,黄埔理工大学会给他们寄送录取通知书。
作为后世的博士,李奇维当然知道一张好看的录取通知书,对于萌新学子的杀伤力。
想当初,他可是用肥皂洗完手,才拆开包裹,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张薄薄的通知书。
短短几行字,反复观看,用手轻轻摩擦金黄的纸边。
而现在,他将要给别人发录取通知书了。
所以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找人设计了,请的都是有名的国画大师。
华夏传统美学与西方科学理性完美结合,让通知书看起来和艺术品一样,甚至值得收藏。
由于一共就50多个学生,所以阅卷工作很快,三天后,结果就出来了。
何育杰等人把结果汇总,然后由于天池呈交给李奇维。
每个科目都有相应出卷老师的点评,包括考试现场情况、考生答题情况等等。
李奇维粗略看完所有人的试卷,其中主要看物理的考试结果。
当他发现其中几个名字时,突然脑海中信息翻滚。
李奇维内心一喜,看来这次真捡到宝贝了。
第184章 星火计划第二批成员,科学之城的难点
在李奇维的设想中,星火计划的目标是加速国内的科学水平。
通过他未来的眼光和知识,让华夏少走弯路,提前完成人才的积累和自我再生能力。
而方式就是以点带面,星火燎原。
以物理学带动其他自然科学,以李奇维师徒几人扩散到整个华夏。
星火计划的核心是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三人。
他们三也是所谓的第一批元老。
这种排名和年龄无关,纯粹是看谁先受到李奇维的指导。
本来他初步的规划,是从国内选拔人才,然后将其送到英国进修。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回国后才发现,国内此时的科学底蕴,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差。
所以,他重新决定,以黄埔理工大学为核心,推进星火计划。
他会从1904年-1908年毕业的第一批本科生中,选择优秀者,作为星火计划的第二批成员。
而且四年内,他不会像后世大学一样,每年都招生一届新的学生。
这在目前的国内有点不切实际。
李奇维还需要打磨自己的教育计划,正好用这一届学生当做实验。
等他们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就可以考虑每年招生了。
所以第一届黄埔理工的学生会是非常独特的一届。
因为整个大学在四年内,将只有他们这一届的学生,不会有学弟学妹,他们也成不了学长学姐。
少了好多乐趣啊。
接下来,再从1908年-1912年的毕业生中,选拔星火计划的第三批成员。
这两批成员会和何育杰等人一样,被他填充到各个大学去教书。
又或者到时候他会再建几所大学,内部消化。
他估摸着三批星火成员应该足够了,剩下的就是优中选优,找到真正的科研人才,而不是教学人才。
李奇维并不准备在国内待到1912年,因为那时国内局势太过复杂,不利于他的人身安全。
等回到欧洲后,他的最大目标是想办法从英国手里搞到一块土地,作为科学之城的基地。
这是他所有计划核心中的核心。
这个时代,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海外殖民地。
但是论面积大小,英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李奇维看中的几个备选地方,都是英国的地盘。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绕不开英国人。
他也在思考,到底用什么筹码,才会让英国同意卖一块地给他。
而且建立科学之城的时间点也很重要。
第一个时间点是1914年之前,等到战争爆发,只要李奇维严守中立,应该问题不大。
当然他肯定也会想办法拥有一支武装力量。
第二个时间点则是在1918年之后,最好是在1919年。
这样的话,距离下一次战争开启还有十几年缓冲时间。
从现在到1931年还有27年的时间,李奇维有自信在这27年内搞出原子弹。
即便有着强烈的自信,他有时也会感觉到一丝疲惫。
实在是这件事太难太难了。
以他穿越者的身份,也不敢说计划一定成功。
虽然单纯造出原子弹,李奇维毫不担心,但是这期间需要处理和应付的事情就太多了。
他没有系统,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一点一滴积累。
有时甚至李奇维都想放弃了,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前世的他只是一个博士而已,社会经验都没有多少。
现在来到这个时代,他逼着自己成为上位者,不断地学习那种掌控众生的感觉。
他想创造的科学之城是一个纯粹的地方,但这种纯粹需要他以至高的身份去庇护。
李奇维重重地呼了一口气,抛去脑海中的悲观情绪。
身为华夏人,既然使命已定,是非对错他便无心解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先从第二批星火成员的选拔开始吧。
李奇维在看完物理试卷后,心中基本确定了人选。
同时脑海里也浮现出这几人在真实历史上的经历。
第一位,李耀邦,20岁,广东人,物理成绩68分。
他是华夏最早出国学习物理的人之一,于1914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以密立根方法测定了固体粒子带电电荷的绝对值。
1915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第二位,张贻惠,18岁,安徽人,物理成绩65分。
1914年,他从京都帝国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2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工作。
1924年回国,创建京师师范大学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
积极宣传和推动国内的度量衡统一工作。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