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十子王守武,微电子学家,华夏科学院院士;
十二子王守觉,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华夏科学院院士。
王家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多的顶级人才,王季烈的父母功不可没。
王家所属的王氏家族是苏州一个集商业、科举、文化于一身的顶级江南望族。
明清两代共出过进士12人,举人16人。
王季烈的父亲王颂蔚,是光绪五年进士。
他在1890年任会试考官时,曾力荐过蔡元培的考卷,因此被认为是蔡元培的恩师。
此外王颂蔚还提倡士人“学习测量、化学、光学”。
王季烈的母亲本名谢长达,嫁入王家后,改为夫姓,故又名王谢长达。
她是华夏著名的女权活动家和教育家。
她非常重视女性权益,曾说过:肢体完善固为莫大幸福,但不学无才终为社会诟病。
于是,她在朋友的帮助下成立女校。
并且她只要看到妇女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她还重视现代科技教育,鼓励孩子们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正是王颂蔚和王谢长达这种开明的新式教育思想,才对子女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王季烈作为长子,虽然有父母的指导,但是他受到家族传统影响太深,所以才走上科举之路。
毕竟,这时候,谁也不知道科技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王氏的长辈们,还是希望后代有人能走科举之路,也许是两头下注吧。
面对如此传奇的家族,李奇维心中只有敬佩。
他对于王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许其中有人能为他所用。
“哈哈,王兄你多虑了。”
“此番进京,你必然金榜题名,名震天下。”
“到时候,还怎么会愿意来我这小地方。”
王季烈连忙道不敢不敢,“李兄,你这话就折煞我了。”
“不过,我兄弟姊妹众多,其中有几个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
“而且他们无心科举之道。”
“此次回去后,我定然和他们宣传李兄的求贤若渴之心。”
“想必他们一定愿意成为黄埔理工的学生。”
“届时,希望李兄能考校一番,若是合格,收下他们为学生。”
李奇维听完,恍然大悟,原来你的目标在这里。
他一直纳闷,既然王季烈不愿意现在就来这里任职,那他来拜见自己做什么。
原来是为他的弟弟妹妹谋出路。
这就是世家大族子弟为人处世的手段吗?
怪不得王氏能屹立望族那么久,单凭这份先见之明,就足以和普通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当王氏发现科举已经到头,而科学技术成为社会主流后,立马全力支持家族子弟从事科学领域。
不然离开家族的支持,王家这一脉也不会发展的那么顺利。
果然不能小觑任何一个能延续百年甚至千年的家族,他们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
同时,李奇维也在幻想,看来自己也得多生点孩子了。
以他未来的地位,到时候李氏家族绝对会成为世界第一科学世家。
但是他也怕出现后世那种:父母都是华清大学的,培养的孩子只能上蓝翔技校。
“那真是太好了,王兄你可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你都已经如此优秀,想必弟妹们也是惊才绝艳之辈。”
“什么考校不考校,来了我就要。”
王季烈心中大喜。
如今国内虽然也有几所西式学堂,但是哪一个能比得上李奇维的大学。
他自己就研究过物理,自然明白李奇维在物理学领域的地位。
家族子弟若是能在对方的门下学习,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如今趁着对方还在草莽初创阶段,越早加入以后的地位就越牢固。
世家大族之心思,恐怖如斯。
而李奇维也想借此机会,把王家的未来“一网打尽”。
第183章 时来天地皆同力
送王季烈离开后,李奇维心情极好。
以对方家族的影响力,未来会对自己的事业带来巨大的帮助。
而且李奇维此刻有了新的计划和野心。
他要从零开始,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班底。
在华夏原有的四条物理学发展路径之外,新增一条黄埔理工物理学院派。
这么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原子弹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纯理论,其核心是工程技术实现,比如离心机等。
因此即便李奇维培养的物理学家,不如华夏历史上那些顶尖的大神,但是造原子弹是绰绰有余的。
况且还有他本人坐镇,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将来他注定要独立出去,与世界为敌,他并不想和祖国沾上关系,给国内带去麻烦。
他培养的人才都是知名度不高的,正好符合低调的要求。
第三,他的科学之城要代替美国的位置,成为以后华夏那些物理大佬留学的首选之地。
这样就再也不会发生回不去,或者在国外受辱的情况。
毕竟外国再怎么好,也比不上同文同种的地方。
第四,如此一来,华夏的发展轨迹不会变化,而且在自己的帮助下,一定能提前搞出原子弹。
当然这件事肯定要在四十五年之后才能实施。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在至少二十年内,能让华夏和科学之城唯我独核的方法。
这一世,李奇维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华夏站在世界之巅!
李奇维内心感慨,不由得佩服自己。
从最开始的一个初步想法,经过他不停地打磨思考,如今已经快要变成可行的计划了。
虽然前路漫漫,但是他有十足的信心。
万丈高楼平地起。
现在就是打好地基的阶段。
不知什么原因,自从王季烈来拜访后,李奇维发现好事一件接着一件来了。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时来运转皆同力吗?
3月初,李奇维终于等到了自己的秘书,于天池。
对方是于式枚的本家侄子,喊于式枚三叔。
于天池今年22岁,虽然从小学的是四书五经,但是实在没有天赋,最后被送去西式学堂读书。
虽然和何育杰等人没法比,但是也算清朝少有的科学人才了。
至少知道物理的概念,也懂得不少简单的科学知识。
于式枚知道李奇维在寻找秘书后,二话不说,就把于天池给带来了。
“奇维老弟,这孩子有点笨,他要是哪里做的不对,你随便骂。”
“不过他有个优点,那就是嘴严话少,我认为非常适合做你的秘书。”
李奇维笑道:“老哥你太严厉了,我看天池就很好,挺机灵的小伙。”
“我相信他能胜任这份工作。”
于式枚已经打定主意抱李奇维的大腿了,这种好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秘书这个词虽然听着很新,但本质不就是御前侍卫嘛。
在领导身边才有无限的机会。
伱工作干的再好,领导看不见,又怎么知道你的优秀呢。
所以老辣的于式枚一眼就看出,做李奇维秘书的好处。
他语重心长地对于天池说道:“天池,你要记住,一定要跟在李校长身边好好学习。”
“不求你做出惊天动地的成果,但是校长的任何吩咐,你都要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去完成。”
“你小子是赶上好时代了,放在几十年前,就凭你的水平,只能蹉跎一辈子。”
“你们李校长那是干大事的人,跟在他的身边,早晚你会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于天池像个乖宝宝一样,不断地点头。
3月中旬,何育杰四人终于把入学试卷的初稿编出来了,李奇维看后非常满意。
难度合适,很符合黄埔理工大学的标准和要求。
于是,他便让于天池拿着样版,去复印几十份,等到4月1日考试用。
另外,周子余还带来一位国文老师。
“奇维,我和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王国桢,今年27岁。”
“他在4年前,曾赴樱花国东京物理学校学习。”
“回国后,在武昌农学校负责编译工作,翻译了西方大量的科学、哲学、文学著作。”
“并且,他本人还精通国学。”
“在去年,受张謇(jian,三声)先生邀请,任通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国文。”
“国桢可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才。”
“我是好不容易才打动他,把他请到黄埔理工大学的。”
王国桢无语,“子余,我好像是自愿来的吧。”
周子余脸不红心不跳,“哎呀,国桢,我还想骗咱们李校长多给人文学院一点经费呢。”
说的几人哈哈大笑。
李奇维也是伸出手,和王国桢来了一次西式礼仪。
“欢迎你的加入,国桢兄。”
“我相信,黄埔理工大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王国桢也是仔细打量李奇维,早在
如今见到真人,简直比想象中还要惊艳无数倍。
王国桢本人不是那种大帅哥,但李奇维却丰神俊朗、器宇轩昂。
这样的外表再搭配西学大宗师的身份,对王国桢的杀伤力非常大。
“奇维兄,久仰你的大名,今日一见,我甚至都对自己不自信了。”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