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36章

作者:虚空圣堂

  “我在英国学的都是格物知识,只适合教书育人,不适合行军作战。”

  翻译过来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奇维不愿意给大人物当下属。

  袁世凯有点意兴阑珊,低头处理政务,也不搭理李奇维了。

  在他心里,这只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想到一个小年轻还敢拒绝自己。

  这个时代,文人的地位永远不如武人。

  任凭你学识再多,一颗子弹就能撂倒。

  袁世凯想招纳李奇维,也只是心血来潮而已。

  扩充自己的幕僚团队,万一哪一天能用到,岂不方便。

  就算对方不同意,对他也毫无影响。

  所以,他连稍微客气一下的心思都没有。

  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小站练兵时,和士兵同甘共苦的袁世凯了。

  而是拥兵数万,威震天下的大帅。

  连朝廷都不敢对他用强。

  所以,袁世凯变了,他现在需要的不是礼贤下士,而是树立权威。

  李奇维可不惯着他,要是自己计划顺利,说不定将来老袁还要来舔自己呢。

  于是,他说了一声晚辈告辞,便默默退出大帐。

  等再和李伯开碰面后,他迫不及待地问道:“三弟,大帅和你说什么了?”

  李奇维内心为大哥默哀三秒钟:恐怕他只能一直当管带了,晋升是别想了。

  不过袁世凯应该也没有那么小肚鸡肠吧,不会吧。

  他不忍打击李伯开,于是说道:“没什么,就是问我一些近况,鼓励我好好改革大清的教育。”

  李伯开重重地拍了李奇维的肩膀,笑道:“那三弟你可要好好干。”

  “咱们一文一武,将来为我华夏尽力!”

  “好!”两双大手握在一起。

  晚上,在八大楼的东兴楼里,李奇维和李伯开,尽兴痛饮,李三在一旁作陪。

  不知是不是穿越的原因,李奇维的酒量出奇的大。

  和李伯开这种军中高手,也能战而不败,好酒一瓶一瓶地上。

  很快,三人都干的晕晕乎乎的。

  李奇维让大哥好好在军中学习带兵之法,将来也许有大用。

  李伯开虽然有三分醉了,但是自己弟弟的话,依然放在心上。

  “三弟,你放心,无论你以后要做什么,大哥我永远支持你。”

  “我们三兄弟要齐心协力,共创未来。”

  他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自家弟弟不是凡人,是必定要做出一番大成就大事业的。

  说不定以后就有兄弟二人联手的机会。

  最后,李三把二人送到在京师的下榻之处。

  李伯开今晚告了短假,可以明天再去军营。

  第二天一早,在李奇维还没醒来呢,李伯开就已经走了。

  李奇维也收拾好精神,准备应付接下来的各种事情。

  很快,几天后,就有内廷官员找上他,告诉他在15日准备好行装,由侍卫护送入宫面圣。

  光绪皇帝会在养心殿单独召见他。

  李奇维也有点期待,他即将见到几千年封建时代,最令人羡慕的存在,皇帝。

  虽然这个皇帝混的有点惨.

第167章 见帝不跪

  1903年5月15日,李奇维在侍卫的带领下,正式踏入紫禁城。

  这时候京师的面积远没有后世的大,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其中内城的中心区域是皇城,住的都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

  而在皇城的中心,则有一块长方形区域,那就是紫禁城,是专供皇帝本人、皇子、妃子们居住的。

  紫禁城由明朝永乐帝朱棣所建。

  当时朱棣把建文帝拉下马后,由于南京是对方的势力范围,不好掌控。

  于是,他就把都城从南京城搬到了京城。

  明清两代,紫禁城都是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住宅和办公地点。

  它建筑的整体布局,大致可以概括为“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紫禁城的南门就是知名度最高的“午门”。

  在午门外面有一大片平地,那里是六部官员办公的场所。

  这里已经不属于紫禁城,而是属于皇城了。

  同时,以紫禁城的中轴线为分界线,就在午门外,还有左祖右社。

  左祖是指左边的太庙,里面供奉着清朝各位皇帝的牌位。

  右社是指右边的社稷坛,象征清朝立国之本。

  而紫禁城内可分为前朝后寝,它的分界线是乾清门。

  乾清门前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皇帝登基、大婚、册封等最重要的仪式都在这里举办。

  这里是紫禁城的门面,代表着皇家的高贵与神秘,象征意义极为重要。

  很长一段时间,皇帝都是在乾清门上朝会,处理政务的。

  乾清门后则是著名的三宫六院、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所在地,是皇帝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地方。

  如果说太和殿是前朝的门面,那么乾清宫就是内廷的门面,在明朝时是皇帝的寝宫。

  但到了雍正帝时,他看中了乾清宫西边的养心殿,于是就搬到那里居住。

  雍正是个工作狂,他还在养心殿前成立了军机处,挨在一起,距离很近,方便自己处理军国大事。

  所以,后来的皇帝也基本都住在养心殿了。

  而乾清宫则成为皇帝召见朝臣、批阅奏章的地方,一些小规模的宴筵也在这里举办。

  不过,光绪很惨,他都不住在养心殿内,而是被慈禧软禁在瀛台。

  瀛台已经不在紫禁城内了,但还属于皇城范围。

  光绪依然要去上朝,每次退朝后,就会被带到瀛台,瀛台四面环水,只有一条路通向外面。

  光绪周围有很多太监监视,任何东西都得慈禧点头才能带进去。

  有一次光绪无聊,叫一个小太监带了一个弹弓给他,结果慈禧知道后大发雷霆,这个小太监投湖自尽。

  从此,再也没人敢听光绪的话,光绪要求什么这些太监都装作没听见。

  所以,他虽然贵为皇帝,但吃的用的穿的恐怕还不如一般的富足之家。

  直到1908年逝世,光绪都是被幽禁的状态,可怜他比慈禧还早一日驾崩。

  然而今天,光绪却异常兴奋,因为他即将见到李奇维了。

  本来,慈禧是不允许光绪单独召见李奇维的。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英法等国的公使强烈抗议,要求慈禧松口。

  英国公使萨道义,更是直言李奇维是他们大英帝国的爵士,拜见大清皇帝是礼仪之交,清朝不许阻拦。

  慈禧不喜,但也无可奈何,反正也只是一个小官而已,无足轻重,于是派人去瀛台接回光绪。

  此时,养心殿内,光绪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李奇维。

  对方整个人就如一柄藏锋的宝剑,锐利逼人。

  光绪心中大喜,果然和那些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不一样。

  这样人的气质才配是朕选中的人。

  李奇维身材高大,面容英俊,再加上特有的西学气质,只一眼就折服了光绪。

  而李奇维也是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光绪,和想象中完全不同。

  对方的身上,并没有王霸之气,一靠近就让自己瑟瑟发抖。

  今年33岁的光绪,此时穿的是便服,就像一个邻家大哥一样,眼神中带着欣喜。

  李奇维有点怀疑,光绪长期被压抑,被幽禁,可能精神状态不太正常。

  小太监见李奇维愣在那里,也不跪下磕头叩拜,于是尖声喝道:“大胆,见到陛下,为何不跪!”

  李奇维笑了,他终究要面对这一刻。

  自皇帝这个职位诞生以来,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贵的存在。

  万人之上,代天牧民。

  凡人见到天子,那必须跪到尘埃里。

  虽然有些朝代,皇帝和大臣们相处的和朋友们一样,但清朝不同。

  这个华夏有史以来最封建的王朝,它的规矩格外森严。

  然而,康雍乾三朝积累的帝王之气,在最近几十年,被打的粉碎。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把清朝皇帝放在眼里了。

  李奇维就是其中一员。

  “我是英国国王亲自册封的爵士,可以不向大清皇帝行跪拜礼。”

  “何罪之有?”

  说完,李奇维罕见地拿出了自己的爵士封授状,以证身份。

  这一下,立刻就把小太监堵的哑口无言。

  因为关于跪拜这件事,英国还真跟清朝争执过。

  1792年,英国政府派出了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问清朝,企图在清朝做生意。

  结果双方因为觐见礼节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和清朝是两个独立的国家,英国不是清朝的附属国,所以不需要向清朝皇帝跪拜。

  但乾隆听后十分震怒,说你们这帮外夷若是诚心恭顺,朕必加以恩待;若是妄自尊大,那就回你们的英国去吧。

  最后还是和珅出面,想了一个折中方案,让马戛尔尼单膝下跪,以见英王之礼觐见清朝皇帝。

  马戛尔尼为了英国开拓市场,只能忍气吞声,照做不误。

  马戛尔尼回国后,立刻开骂,他公开宣称: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帮幸运而能干的军官们在支撑。

  而清朝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一旦一个没有才华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他还说: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极为短浅,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但无论马戛尔尼如何不满,英国对清朝还是无可奈何,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