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66章

作者:笔下宝宝

第537章 经济系高材生!!!

  第537章 经济系高材生!!!

  兄弟俩谈完大事后,说起了家常。

  刘铁林问道:“哥,刘文和刘武这俩小子咋样?我有阵子没见着他们了!”

  刘之野笑着点头:“等他们回来,我让他们去给你这个二叔问好!”

  “刘武表现挺好,上了军校后变化挺大。刘文呢,如今也长大了,跟他妈亲近,啥事都不跟我说,这小子!”

  刘铁林哑然失笑道:“还不是您太忙了,想找您谈心也见不到人不是?”

  刘之野“怒羞成怒”道:“嘿,还说我,你不也一样?”

  “呵呵……”

  “哎,这俩孩子上大学,我是一个也没去送。都是自己个儿去报的道……”

  说起刘文,他比起姐姐刘淑贤弟弟刘武,也不遑多让。

  去年秋天,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刘文他奶奶和他妈邓茹就着手为他打点去燕大报道的行装。

  铺盖、饭碗等生活用具统统被塞进了一个崭新的行李箱子里,这是姐姐刘淑贤给他买的。

  等一切都收拾妥当,谢绝了母亲派人送他的提提议,坐上了通往市区的班车。

  到了市里再倒车。

  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隐隐传来,等车的人逐渐躁动起来,纷纷向前挤去。

  不一会,一辆半漆成绛红色的斯柯达科罗莎拖着挂车向人群驶来,这便是32路公交车,车身上嵌着的蓝色水牌写着“动物园-颐和园”。

  “这便是我要坐的车了”,刘文心想着,背起自己的“行李箱”,坐上了去往一H淀的公交车。

  “燕大站到了”,公交车售票员喊道。

  此时车上已经没有多少乘客了,大多数人在ZG村就下了车。

  余下的几人应该是去颐和园的,在大伙的注视下,刘文提着“行李箱”在燕大站下了车。

  稍稍往前走几步,燕大南门“咻”地出现在立群的眼前——巨大的红底横幅上印着“迊新站”三个宋体字。

  刘文一时间激动极了,“终于到学校了”,他向校门奔去。

  填完报道资料,刘文从衣兜里,拿出5块钱交给老师,旁边的高年级同学随即递给他一把木板凳,并交代他一定要保管好。

  燕大的小板凳,也是个传奇。

  形方,色黄,高约一米。新生报到时人手一个,置于宿舍书桌之下。

  乃室外看电影、开大会必备之物,随手携带,毕业时交还。

  其貌不扬,其色不艳,几经转手,代代相传。

  不知坐过多少风流才子,绝代佳人,当代英雄!

  走出报道站好远后,“凳子丢了,钱就退不了了”的声音仿佛还萦绕在立群的耳边。

  刘文随意提溜着木板凳,同时四处打量着校园,寻找着自己的宿舍楼。

  从这天起,刘文正式成为了一名燕大学生。

  燕大校园里无处不是充满朝气的。

  未名湖边,博雅塔下……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说起课程作业、谈人生、谈理想、探讨国家的未来,几乎是无话不谈。

  刘文也加入了其中,但他很少发言,总是默默地倾听。

  有一天,化学系的一位同学说道,“我要成为一名化学方面的顶尖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填写空白”。

  这激起了刘文心中的共鸣,他不禁回想起上课第一天时在教学楼看到的横幅“欢迎你,未来的经济学家”。

  虽未直接说出口,刘文也在心中暗暗立下了读书报国的志向。

  班级的氛围很好,刘文很快就收获了一群好友。

  体育课主要是体能训练,而这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便是拉单杠。

  有些男生拉到满脸通红、青筋爆出,也拉不上去几个,这时便听取“嘘”声一片。

  幸好刘文打小练过体能还不错,是班里唯一在体育项目出彩的人。

  去食堂吃饭需要自备碗筷,大家便把碗筷装在书包里,方便下课就冲去食堂;

  清脆的铃声响过,老师竟还在滔滔不绝地讲,大家便将碗筷敲得丁零当啷响,只待老师一挥手,便整齐地涌向食堂。

  中秋节到了,全班决定出发去校外的公共公园团建——既不需要花钱,又收获了一片欢声笑语。

  班级的同学们之间是如此的亲密与融洽,刘文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在学校,刘文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感觉快乐极了。

  刘文的同班好友梁军是一个小县城来的。

  梁军只有一个烦恼,那就是肚子饿的实在是太快了,常常是吃完饭就感到饿。

  这年头的全国都还处于贫穷之中,成年男性每月只能兑换28斤粮票,女性则更少一点。

  开学的时候,刘文他们每人只领到了32斤粮票。

  而梁军却既惊讶又欣喜,虽然这些粮食对于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年来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他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

  上了一周学,刘文他们逐渐学到了一些吃饭的小窍门——食堂最贵的菜品是排骨,需要4角钱,而大伙一天的伙食费大约为6角钱,所以这样的菜品是大部分同学都吃不起的。

  但是,在吃饭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为避免浪费,食堂会降价售卖当餐的剩余菜品,这时,学生们便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冲向那美味但却昂贵的饭菜。

  对于梁军来说,购买降价后的排骨依然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但有时实在馋极了,他也会加入排队的大军,等待着能吃到一份降价后的排骨。

  这时,梁军最大的愿望便是可以吃饱肚子——大家都可以吃饱肚子。

  而刘文条件好,家里也时常派人给他送来一些好吃的以及营养品,他就没有这个烦恼。

  有时候,刘文还带着这帮要好的穷哥们去打打牙祭改善改善生活。

  为人仗义做事局气的刘文,很快就在身边聚集了一帮小兄弟。

  刘文他们宿舍竟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

  “嘿,你们看,这电视虽然旧,但能收到好几个台呢!”梁军兴奋地指着角落的黑白电视说。

  “真的吗?那以后看球赛就不愁了。”王海波眼睛一亮,他是个体育迷。

  赵今来则好奇地凑过去,他是青年,对电视里的文化节目很感兴趣,“那我们今后可以一起看《红楼梦》了。”

  刘文家境最好,但他对这台电视也显得颇为兴奋,“太好了,晚上可以一起看新闻联播了。”

  随着夜幕降临,几个人围坐在电视前,准备一起观看晚间新闻。

  电视里传来播音员的声音,而寝室里则洋溢着新朋友相聚的温暖气氛。

  “对了,你们家乡都有什么好吃的?”边调电视边问。

  “我家乡有最正宗的燕京烤鸭!”赵今来是本地人他自豪地说。

  “烤鸭啊,听着就流口水。”梁军舔了舔嘴唇。

  刘文则笑着说:“我是刘家庄的特产可多了,下次带你们去尝尝。”

  “我知道,刘家庄,你们那不是一般的富啊……”

  3月20日,这是特别的一天。

  晚上,吃完晚饭的同学们没有去教室和图书馆占座自习。

  反而是搬着板凳聚集在了宿舍的电视房里——原来,这晚是男子排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决赛直播。

  刘文和宿舍楼的同学们一齐挤在狭小的房间中,紧紧盯着那台黑白电视——太极国队率先夺得两分,但夏国队很快就追平了,大家的心好像都悬到了嗓子眼……

  突然,转播卫星租用到期、信号中断了,留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觑。

  离门近的同学最激灵,他迅速跑回宿舍拿来了收音机,伴随着电流的声音,大家清楚地听到:“夏国赢了!”

  一瞬间,安静的人群沸腾了起来,脚步声、欢呼声逐渐从宿舍楼遍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性格稳重的刘文这会儿也是激情澎湃,他一把抓起外套,也汇进了汹涌的人流。

  没有旗帜,大家便将破布扎在树枝上挥舞;

  没有乐器,大家便拿出桶、盆,使劲敲起来;

  什么都没有的人便鼓掌、喊口号,“夏国万岁”、“夏国队万岁”……在一片“交响乐”之中。

  队伍越来越大,大家便顺着水泥路,浩浩荡荡地向留学生楼进发。

  大家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呼喊着“团结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刘文的情绪也被点燃了,他从未如此大声地呼喊过。

  经过留学生楼时,大家的声音异常响亮,呼喊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队伍继续行进,走到一处空旷的草坪上,一块巨石耸立其中。

  这时,一位同学拿出笔刷,写下刚劲有力的四个字“振兴中华”,欢呼声瞬间又变大了一些。

  当晚,一条长龙在呼号和“交响乐”中冲出了校门,绕着H淀、中G村盘亘一周,这才浩浩荡荡回了学校。

  这时时间已接近一点,已经是早上了!

  ……天色快要亮时,刘文终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喊声仿佛还萦绕在他的耳边。

  在求学之路上,刘文不仅有幸结识了众多学术造诣深厚、品格高尚的老师,作为他求知的引路人。

  

  更是邂逅了诸多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挚友,共同编织起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在这间普通的宿舍里,住着十个性格迥异的青年,他们虽年龄相仿,性情、经历却大不相同。

  刘文与这些青年一起成长,难免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自己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

  当然大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娱乐!

  每天傍晚,当图书馆的钟声悠悠响起,宿舍的热闹便开始了。

  刘文他们宿舍还真是“藏龙卧虎”!!!

  首先登场的是“老大哥”,他擅长S州评弹。

  每当他心情大好时,便会自弹自唱一曲。

  那婉转的唱腔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将大家带回古老的江南水乡。

  刘文不仅是“老大哥”的忠实听众,更深受“老大哥”直率的个性影响,立志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刘文的上铺王海波有点超能力,他总是能够找到那些藏在图书馆角落里、别人都找不到的书籍。

  因此,每次王海波带回宿舍的书,总能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这些书往往也被众人传阅许久,而后才能回到他的手中。

  住在刘文斜对面的室友赵今来写文章很有一手、考试也总取得高分。

  但在宿舍里却是个“毛绒玩具恐惧症”患者,只要在床铺上摸到触感柔软的东西便会尖叫,大家便经常以此捉弄他;

  还有一位室友黄俊则是记忆力超群的奇才

  有一次,学校大饭厅举行唱剧表演,黄俊竟然能把整部剧的台词都背下来,而且一字不差,让刘文颇为惊讶……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特色的宿舍里,刘文的课余生活总是充满了欢笑和惊喜。

  这年头的燕大,正是一个可以容纳多元文化和人的圣地。

  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思想。

  但在这里,他们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让刘文和他的舍友们得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也让他们学会了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他们一起探索着未知的领域,一起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能力,更收获了友情和成长。

  刘文和许多校园内的少年少女一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压力释放方式——跳舞。

  这两年西风东渐,社会逐渐开放,交谊舞流行起来。

  经济系男生多,女生少,找不到舞伴的男生就在宿舍里抱着凳子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