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54章

作者:笔下宝宝

  在具体规划教学内容的时候,各系教研室主任开始为课时争执不下。

  谁都强调本学科的重要,都想多争一些时间多设内容,有时争得面红耳赤。

  新的人才知识结构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新学科,然而学制和课时是固定的,不能增加和延长。

  这课时之争不能解决,突破性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

  时间之争的实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如果停留在旧的办学思路上,就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院长老罗召集教研室主任们研究人才知识结构,分析各学科的位置和比重,要求大家站在全局上看问题。

  传统的课时观念一经打破,人们的眼前豁然开朗。

  各学科按照“综合归纳避免重复,删旧增新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化内容结构和训练方法,压缩了大块时间。

  经过长久论证,一份份体现“短周期、高效益、低消耗”的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完成。

  经过综合平衡,一个新的体现高层次人才培训标准的大纲产生了,

  并决定在一个两年制步兵排长队付诸实验。

  明年,一个学年的改革实验即将结束,老罗决定亲自带工作组在实验中队蹲点,逐科考核验收。

  这个中队最终选定了,刘武他们中队,让刘武、孙新春等学员们深感使命在肩,

  刘武他们中队与仍按原大纲施教的同类中队相比,

  在队列、射击、地形学、军事思想、外军研究、战术、马列基础、革命史等18门课程24个项目,22个项目均高于非实中队。

  这一天,军区首长刘之野亲自到学校视察并参加三期学员毕业典礼,老罗代表学院向他作了改革汇报。

  刘之野非常高兴地说:“你们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成对的……。”

  他高度评价了学校的改革经验和成就,并借石市陆校这个讲台,向燕大军区发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号召。

  刘之野曾是军改的发起人只一,这军改的好坏也将关乎他的今后。

  “男儿报国应见行,携笔从戎进军营。而今杀敌赴疆场,甘洒热血立新功。”

  学院欢迎会结束后,刘之野马上接见并且给学院赴滇参战见习连的指战员们送行。

  学员参战代表胡爱国,站在台上向刘之野以及学院领导们以及台下的几千名学员们庄严宣誓:“到边疆去!到前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学员方队里的刘武、孙新春等学员们给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可惜他们是新学员,没机会跟老大哥们一样去前线参战。

  胡爱国能穿上军装,来到石家庄陆军学校,走上从军之路是偶然的。

  三年前,胡爱国高中毕业后考入家乡的林学院。

  就在胡爱国入学,石市陆军学校到他们学校招收大学生,当时胡爱国感到很新鲜,于是他和许多同学报了名。

  但是,在领军校《入学通知书》时却有许多同学打了“退堂鼓”。

  的确,在一些人眼里,大学生去当兵太吃亏,而对胡爱国报名参军更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对胡爱国说:“你是学院的学生会干部,省高校的三好学生,又是全院本届学生中唯一的已经转正党员,毕业分配单位任你选,你去当兵图个啥?”

  “是啊,我图什么?”胡爱国记得记得老师曾告诉他们,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要付出60个农民1年劳动创造的价值,胡爱国这些大学生寄托着多少人民的嘱托和希望啊!

  但是作为一个党员,胡爱国他觉得怎能把手中的文凭当作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去追求个人享受的资本呢?

  “从小到大,我们不是常说要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吗?

  现在部队需要我们,我们怎能向后退缩!”

  于是,胡爱国就怀着在部队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和志向,手捧鲜红的入学通知书,跨进了军校的大门。

  胡爱国第一次穿上崭新的军装时,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一大帮同学围着镜子照来照去,晚上睡觉也要把军装整齐地叠好放在枕头边上,不时还要去摸摸。

  但没过多久这种新鲜感就消失了,军校生活不是胡爱国想象中的那般浪漫。

  大学生扛起枪,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走到街上身后小孩子跟一帮。

  军校的生活很紧张很艰苦。

  首先是吃的不好。

  

  伙食差,常吃玉米面大饼子,“钢丝面”,每顿饭全班12个人4个菜1个汤。

  真是累,每天9个多小时的军事训练,团团转。

  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摸着黑穿衣服,3分钟要集合完毕。

  常常有的人因为着急出笑话,有时错穿别人衣服,有时跑1圈下来发现脚上是1只布鞋1只胶鞋。

  平时不能外出,每周休息最多1天,外出有比例,1个月轮不上1次,甚至上厕所都要请假。

  特别是严格的叠被子、搞卫生,更是让人难以忍受。

  胡爱国也曾有过后悔甚至有过不想干下去的想法。

  但逐渐地,在军校生活中胡爱国也尝到了其中的乐趣和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也正是这种苦累紧严的生活磨练了胡爱国的意志,培养了他的军人素质,使他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以前在中学和大学胡爱国学会了怎样读书。

  那么,在军校胡爱国就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理想,能吃苦,勇于拼搏坚强的人。

  说实在的,胡爱国上大学的时候没想到还有机会当兵,但当兵后他就想到了打仗。

  刚入校时,陆军学校的第一批参战学员刚出发。

  当时,胡爱国坐在台下含着眼泪听了一场英模报告,他被L山前线那么多英雄和见习学员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胡爱国觉得“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人是遗憾的军人”。

  于是,胡爱国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上前线,到战场上把自己的一切都亮出来,接受战火的考验。

  就在胡爱国军校学习和训练生活即将结束时,军校接到了总部关于选派部分学员去前线代职见习的命令。

  那天晚上,中队孙教导员在大教室给胡爱国他们做参战动员。

  他还没讲没完,胡爱国已经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参战申请书,第一个递了上去。

  胡爱国的申请书上这样写的:“我坚定要求上前线。

  理由,我是全中队120名学员中唯一的正式党员,政治条件高。

  我还是优秀学员,军事技术过硬。

  全中队登山比赛我曾获得第一,身体棒。

  另外我家兄弟4个,无后顾之忧。”

  最终经过学院研究,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56名参战见习学员,组成了燕大军区赴滇参战见习连。

  见习连出征前,刘之野让参战老兵们去学院给胡爱国他们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战前训练。

  主要是从军事技术和思想上进行准备。

  重新练习了各种武器的使用,从手枪到火箭筒、无后坐力炮,都打了个遍。

  同时还进行各种形式思政教育,观看“白眼狼们”反…的录相记录片,也看战争题材的故事片,还有武打片,胡爱国他们的战斗激情不断高涨。

  最让胡爱国深受鼓舞的是,他的父母知道他要去参战的消息,

  就给胡爱国拍来了电报,电报是这样写的:“愿儿英勇杀敌凯旋归。”

  还有他的的女朋友柳静千里迢迢地从北疆赶到军校,她是胡爱高中时期的同学。

  见到胡爱国,柳静紧紧握着他的手,眼里含着泪对他说:“当听到你要上前线的消息后,我哭了,我为你的选择感到自豪,你不愧是个男子汉。

  不过,我有一个请求,我希望能在你出发前咱们结婚,我能以妻子的身份送你上战场。

  我想,万一你有什么不测,也能让你的生命得到延续。”

  胡爱国说:“感谢你对我的支持和理解,你放心,有你为我祝福,我一定凯旋而归。

  当我戴着军功章回来时,咱们再结婚,那不是更好吗?”

  柳静不知道的是,胡爱国打起背包准备出征前,他在宿舍里给她写了一封信,同时也写下了封“遗书”。

  胡爱国他们赴滇参战见习连在各级领导和石市人民的欢送下,坐上燕京直达春城的61次特快列车南下。

  见习连到春城后在春城陆军学校停顿了一下,又换乘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又走了三天三夜。

  滇省山高林密,风光秀丽。一路上见到的滇省老百姓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妇女们的头上都扎着东西,让胡爱国他们感到很好奇。

  乡亲们对胡爱国他们非常热情,每个村口都有许多人夹道欢迎。

  许多大人小孩挎着筐,里边装着鸡蛋、玉米和香蕉等,不断向胡爱国他们车里扔。

  胡爱国他们也不客气,扔多少他们接多少,来者不拒。

  越往前走战争气氛越浓,隐隐约约地可以听到远处的炮声。

  公路两边不断看到大幅标语:“驱逐Y寇,还我河山”“英雄门”“凯旋门”等。

  十一月底,胡爱国他们到达云滇省麻县,驻扎在一个叫水地房的偏远村子里。

  这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都是土房子,没有电灯,老百姓用桔杆等烧火做饭,屋子里被熏得黑乎乎的。

  天气潮湿,常下雨,村子里全是泥巴路。

  在那里胡爱国他们进行了十几天的临战训练。

  这一天,胡爱国他们奔向战场最前沿。

  他们先是在老地房受领任务,由团里进行了动员教育,接着坐上卡车向前开进。

  车往前开,枪声和炮声越来越近。

  敌军的冷炮不断在公路附近爆炸,有时炸弹就在路边盘龙江里炸起冲天的水柱。

  汽车开得飞快。

  此时,车里胡爱国他们十几个学员和战士谁都不说话了,只是不约而同地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大家都用眼睛互相看着,胡爱国感觉到每个人的目光中都意味深长,充满着期望、鼓励,也有着隐隐的担忧……

  这时他忽然想起一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汽车开到农场的船头,不能再往前开了,那里已经进入战区。

  一座二层楼被炸塌,许多房子都被敌人炮弹摧毁,墙壁上到处都是枪炮的痕迹。

  战争气氛越来越浓,就连军供站的厕所里都摆放着手榴弹。

  远处不断传来枪炮声。

  见习连在那里吃了一顿饭,茄子、土豆和米饭。

  胡爱国一连吃了三大碗,没想到这是他上阵地前吃的最后一次饭。

  此后在阵地上的将近三个月中他们每天只能喝雨水,吃压缩饼干和罐头……

第529章 初上战场!!!

  第529章 初上战场!!!

  吃完最后一顿热乎饭胡爱国他们陆院见习连就开始上阵地。

  临出发前,胡爱国跟战友们把从军校带来的军装、被子、书籍和日用品等随身全放在了军供站。

  有经验的老兵告诉他们,上阵地多带点裤头、背心和药品就行了,东西多了上不去。

  但给了胡爱国一个特殊任务:给连里带一部电台上去。

  这通往阵地的是一条一米多宽的堑壕,由于热带雨林常年下雨,通道里面有很多积水。

  抢运伤员和烈士及往阵地上送弹药给养等都要通过这里,沟里是又臭又滑。

  如果是上坡的时候还好点,下坡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一不留神就会摔倒。

  下来的老兵还告诉胡爱国他们,要踩着前面的脚印走,千万别离开路线,防止踩上地雷。

  胡爱国他们走着走着,突然传来了枪声。

  对面的敌人发现了他们!

  “哒哒哒……”猛烈地子弹打在胡爱国周围的坑到边上,“咚咚”直响。

  带路的老兵向他们大喊:“前面是百米生死线!加大距离,快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