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36章

作者:笔下宝宝

  “谈心时,我们须站在同志的地位,用诚恳的态度和他说话;干部,特别是和士兵接近的基层干部……基层至上、士兵第一,是我党我军一直以来的光荣传统。”

  在刘之野的专车上,他与孙副政委畅谈军队的思想建设问题,给予了一些建议。

  孙副政委是老政工出身,他没想到眼前这位岁数比他小很多,却是军事主官的年轻领导,不光是在军事指挥上有一套,这思想建设上也是别出心裁。

  孙副政委佩服地道:“领导说的对,基层官兵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离开基层官兵,再宏伟的战略也不能实现。

  这关心关爱基层官兵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想方设法为基层排忧解难。

  解难是最好的关心,帮困是最好的服务。

  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尤须重视解决好官兵的“一切问题”,真正激发基层内生动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刘之野与孙副政委比较谈得来,俩人是越说越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就这样,两位军区领导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山海关脚下某守备连驻地。

  刘之野有一个老习惯:有时他下连时,会突然改变视察目标,这时他会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事先通知连队。

  这次也没有例外。

  等刘之野他们来到该连队驻地的时候,正赶上这个连的指战员们打靶回来。

  天快黑了,工作人员出去张罗膳食,他则走进战士的宿舍,询问打靶的成绩和平时的训练情况。

  战士们看到军区首长来看望大家,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向他汇报着情况。

  突然,“乒——”一声枪响,紧接着“乒——”又一声枪响,扰乱了连队驻地的平静。

  功夫不大,守备连连长秦西平急匆匆地跑来了:“报告首长,一个姓李的新战士,擦完枪后把实弹和教练弹混装在一起了,验枪时走火,人倒没有伤着,只是把我吓坏了。我还以为……”连长越说越气:“这个熊兵,平时就吊儿郎当,这次我非处分他不可!”

  刘之野笑了笑,摆摆手说:“不,先不要处分,枪走火固然是坏事,但只要人没伤着就好。以后要坚决杜绝。”

  秦西平怒气冲冲,没有吭声。

  刘之野看着这名连长的神情,不放心地说:“西平同志,走火这件事,是什么教训就是什么教训,处理时不要跟我在不在连队联系起来,啊?”

  秦西平嚷嚷着说:“首长,这怎么成?这次不给他点厉害看看,下次他还捅漏子,决不能放过他。”

  隔墙有耳。

  连长的话不知怎么传到了那位枪走火的小李的耳朵里。

  走火之后,小李心里本来就忐忑不安:“是挨批评,还是受处分?”

  小李的心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再听了别人传给连长秦西平的话,小李认为这下彻底完了,干脆躺倒不起了。

  事情复杂了。

  刘之野有多年在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他感到眼下是该自己出来讲讲话了。

  本来,按他以往的习惯,每次下连队,都是先找干部战士们谈谈心,开几个座谈会,掌握大量情况之后才说话的。

  因为刘之野向来讨厌那种刚一下车就乱放炮的做法。

  但这次问题比较特殊,他不得不讲了。

  尽管如此,讲话之前,刘之野还是先跟守备连的干部们通了通气。

  当天的晚点名时间,刘之野就以枪走火为由头,针对连队在管理教育、武器弹药保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最后,刘之野郑重地宣布:“不要把这次走火看成异常事件,也不要给小李任何处分,但要从中接受教训。”

  真可谓立竿见影。

  刘之野的话还没讲完,站在队列里的小李就唏唏嘘嘘哭起来了。

  等队伍解散时,他跑到刘之野跟前,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趁热打铁,刘之野又找他谈了心。

  当天晚上,小李就主动到连首长那儿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还写了一份墙报稿子,向全连同志表示了改正的决心。

  连长秦西平也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晚上就寝时,警卫员向刘之野报告说,连里对他的安全仍不大放心,特意增加了岗哨。

  刘之野听到后,起床叫来了秦西平等连队干部。

  他严肃批评了他们的这种做法,告诉连队干部们应当尊重战士,信任战士,把增加的岗哨撤回去。

  临睡之前,刘之野又打发警卫员出去检查了一遍,直到听说都落实了才上床休息。

  因为刘之野的突然到来,连队没有来得及招待,几个连干部一商量,觉得“这一课”还是得补一补,便决定由胡副连长出面筹办。

  胡副连长动脑筋了:直接去问首长们爱吃什么菜吧?显然不好。

  于是,他就来问刘之野的警卫员小张。

  小张说:“胡副连长,我跟你实说吧,你不要去忙这事。

  我们刚来,你可能还不知道首长的脾气。

  来时他一再嘱咐我们,连队吃什么,他吃什么。

  你要是另搞,首长会生气的。”

  “看你说的,别说首长从大老远的地方来,应该招待招待,就是战士的亲属来队,我们还要炒几个菜表示表示呢。”胡副连长解释着。

  “那个和这个不一样,那是为了让家属们感到部队的温暖,而咱们内部就没有这个。”

  胡副连长沉吟一会儿,仍是不死心:“小张,我们决不会给首长添麻烦,只不过加……”

  小张像是看透了他的心思,说:“胡副连长,临下连队之前,首长给我们约法三章,一不准加岗,二不准加菜,三不准打乱连队正常工作秩序。

  我们向他表示过一定完成任务。你要支持我们工作才是啊。”

  胡副连长见小张讲的如此恳切,也就不再坚持了。

  午饭时刻,这个连队所在团的团长赶来了。

  小张从神情上判断出,赵团长是来检查连队对军区首长如何招待的。

  可是,刘之野等军区领导照常跟战士们吃一样的饭菜,食堂里充满了暖融融的气氛。

  忽然,一阵冷风带着海边的盐卤味,从一扇破了的窗户里灌进来。

  被冷风一吹,吴副政委禁不住打了个寒噤。

  刘之野见状放下饭碗,走到窗子跟前,仔细查看了破损情况,又问:“这窗坏了多久了?”

  胡副连长回答说:“已有好几个月了,因为一直忙着抓训练,没顾上修。”

  刘之野一听,这窗户坏了好几个月了,竟然都没有修缮,他的眉头就是一皱。

  见首长脸色不好,赵团长的脸上则讪讪的,忙说:“首长,我要向您检讨,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到位,没有检查到。”

  刘之野那英俊脸上的两道浓黑剑眉飞扬起,他严肃地看着他们说道:“你们看,要是风雪天风往里面刮,雨雪往里面扫,战士们能吃好坂吗?

  咱们不论哪一级干部,不但要向上级负责,更要对下级负责,对下级关心。”

  接着,他转过头来对赵团长说:“咱们说到做到,你去找人来把窗户修理好,一定把玻璃安上去。”

  “是。”赵团长觉得在领导面前失了分,心里懊恼不已,他立即走出饭堂,派人去找修理工了。

  看到守备部队的条件比较差,刘之野决定不再走马观花,他要多留一天,好好了解一下基层情况。

  第二天的傍晚,外出的战士们都陆续归队了,连队例行召开班务会。

  刘之野特意来到一排二班参加班务会。

  二班长平时管理方法比较简单,他见首长来到自己的班参加班务会,便先问首长有什么指示。

  刘之野却风趣地说:“开班务会,你们自然唱主角,我只是带双耳朵来,听听你们发言。”

  不知是二班长误会了刘之野的意思,还是他主观想把班务会的发言水平提得高一些,便先发了言。

  这位二班先讲了开班务会的目的和内容,接着又引导发言,一气讲了三十多分钟。

  后面,战士们三言两语还未讲上一遍,二班长又插进来接着讲,整个晚上的班务会时间,几乎被二他一个人占用了。

  但是,刘之野既没有打断他的话语,也没有责备他,而是等他讲完后,才问二班长参加班务会的同志是不是全班的人数。

  谁知,这一问不要紧,只见从墙角双人铺顶上的蚊帐里伸出个娃娃般的脸,嫩声细气地说:“首长,我是二班的病号,我在‘垂帘听政’。”

  战士们都笑了。

  

  二班长没好气地朝小战士瞪了一眼,说:“这是军区首长,你别嘻嘻哈哈的,讲话严肃点。”

  刘之野笑着拉拉三班长说:“没关系,不是在队列中和正规场合,回答问题可以随便活泼一些。”

  尽管这样说,那小战士还是缩回头去了。

  刘之野站起身,转到小战士床前,详细询问了他的病情和生活情况,使这个战士受到很大安慰。

  随后,刘之野把二班长叫出了宿舍,边走边谈,在营房旁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暮色中,刘之野的话语如同溪水,叮叮咚咚地敲击着二班长的心田:“开班务会,你发言的积极性是好的,缺点是自己说得太多。

  班务会是我们人民军队几十年来形成的好传统。

  目的是让全班的同志都说说话,谈谈思想,便于我们从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

  “啊,开班务会的意义有这样大?”二班长自言自语地说。

  “是呀,这不是单纯为了开会而开会,而是我军民主作风的体现,是与防止事故发生、巩固部队有直接联系的。”

  说到后面,刘之野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我们初次打交道,啰啰嗦嗦说了这么一大篇,你不会讨厌我们这些老家伙吧,啊?”

  “首长,我们巴不得您多讲一些这方面的道理呢。”

  夜,越来越深。

  刘之野却耐心地跟二班长说了很多基层带兵经验,让他受益匪浅。

  军区领导们第二天走,让刘之野欣慰的是基层官兵们过年物资保障比以往好多了。

  守备连过年前后的物质生活,比平时要高多了。

  过节期间,各部队驻地的物质供应部门,副食品公司,会提前到部队进行沟通。

  部队食堂的猪肉、食油、细粮、蔬菜都比当地的地方标准要高点。

  让战士们开心的,不光是节前的一次聚餐,还有“战士代表订食谱”。

  平时也有这个制度,过节时候,连队更加重视,往往由每个班指派一名热心的战士参加。

  守备连就由还生活的胡副连长主持。

  司务长向他报告伙食费收支和过节食物采购情况,战士们对一周或者半个月的主副食提出安排意见。

  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有的怕辣,有的嗜辣,经过讨论达到平衡。

  吃饺子,那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连队的饺子,其实意义不完全在吃上。

  刘之野刚参军那会儿,他的指导员说过:“吃饺子是咱们部队的一项光荣传统”。

  当时的刘之野还很不以为然。

  让刘之野记忆犹新的是,连队有炊事班,但是包饺子要分到各个班,每个班擀皮、包捏,包好后到伙房大锅上自己煮。

  连队里平时政治空气很浓,但是包饺子时候就家庭化了,大家像亲弟兄、一家人那样。

  各自夸耀家乡的美好、揶揄别人的陋习。

  当有些人还在忙碌的时候,有的班已经包好下锅煮好了。

  看着他们开吃,更加饥肠辘辘,刘之野过去抓一个来品尝,被别班战士嘲笑,说:“不会包饺子、包得比较慢的部队,战斗力不会太强!”

  十八岁的小李,就这样在部队迎来了一九八零年的新年。

  一个月前,他们这些新战士告别了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被分配到基层守备连队了。

  守备连作为海防部队,基本上都地处偏远的海岛、海边沿岸,人烟稀少,条件极其艰苦。

  秦西平等连干部自从被军区刘之野教导一顿后,才真正的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等送走军区领导,秦西平立即召开全连干部会议,他首先做了自我检讨。

  于是全连干部掀起一股批评、自我批评的风气。

  在刘之野的身上,秦西平他们学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