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26章

作者:笔下宝宝

  邻里间关系密切,时常串门聊天,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

  这时的冰棍,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白冰棍3分钱一根,豆沙冰糕4分一根,牛奶冰糕5分一根,最贵的是奶油雪糕,需要两毛!

  这在当前,可是一笔“巨款”。

  因为除了刘家庄,大多数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在30-50元之间。

  虽然看起来不多,但这时的物价也不高。

  大米1毛4一斤,牛肉8毛一斤……因此养几口人没问题。

  这会儿去供销社买东西,不叫“买”,叫“打”,比如打酒、打香油、打芝麻酱、打煤油……

  但凡是液体的,自带瓶子碗的,都叫打,还有买块布,叫扯块布。

  供销社里酱油醋糖酒混合的味道,非常好闻,既温暖又烟火气十足!

  这时候的散装酱油很香!做饭时烹锅放里一羹匙,满屋子香味。

  由于没有防腐剂,打回来的酱油和醋,都要处理一下。

  不然很快就会长毛,酱油瓶里加一点熟清油防腐,醋里放大蒜防腐。

第508章 “爆炸案”(改)

  第508章 “爆炸案”(改)

  这是一个普通的秋日黄昏。

  10月29日,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弥漫着与往常无异的喧嚣。

  这一天如同往常一样迎来大量旅客,互相拥挤着进入火车站中。

  这里的人流量非常大,每天都有十数万人进出。

  来往的旅客们拖着沉重的行李,匆匆穿梭在人群中。

  傍晚,2楼候车厅仍然有接近1万名旅客正在等待火车的到来。

  有的人是第一次出远门,正在兴致勃勃地与他人聊天。

  有人在接近饭点的时候感觉到肚子饥饿,拿出携带的食物大快朵颐。

  还有人百无聊赖地望着墙上的时钟,等待着检票的时刻。

  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场噩梦即将降临。

  时间一点一点推移,转眼间来到了6点15分。

  大量旅客从座位上站起来,他们的列车快要到站了,如今正是排队检票的时候。

  火车站清洁工孙师傅这会儿,正在二楼的清洁间里整理工具。

  这个在火车站干了二十多年保洁工作的老燕京人,已经习惯了车站的每一种声响。

  这时候的火车站里,列车的轰鸣、广播的回音、孩童的哭闹声此起彼伏。

  突然,“轰——”地一声前所未有的巨响撕裂了这熟悉的秩序。

  震耳的爆炸声中,孙师傅感到整个地面都在颤抖。

  他本能地蹲下身子,紧接着听见了此起彼伏的尖叫声。

  巨响前,火车站里如往常一样人来人往,旅客们都井然有序地排队进出站。

  突然从二楼走廊传来轰地一声巨响,不少旅客哗啦啦倒在了地上。

  紧接着顶部吊灯的碎片如天女散花般落了下来,旅客们吓得尖叫起来。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求生的本能,让他们疯狂地往楼下冲。

  一时间场面十分混乱,到处充斥着孩子的哭闹声和女人的尖叫声。

  拥挤中,有人行李也不要了,有人和家人走散,有人被绊倒,赶紧爬起来,随着人流往火车站外面飞奔。

  起初,大家都以为是地震了,但随后看到火车站冒出的火光和浓烟后,人们才知道发生了爆炸。

  当孙师傅颤抖着推开清洁间的门,眼前的景象让这个见惯了人间百态的老人瞬间窒息。

  血迹在墙上溅射出狰狞的图案,破碎的玻璃碎片反射着诡异的光芒,到处都是翻倒的行李和破碎的物品。

  几个穿着藏青色制服的铁路职工跌跌撞撞地冲向爆炸中心。

  浓重的硝烟中,他们努力分辨着伤者的方位。

  “快叫救护车!”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

  车站广场上,正准备收工的出租车司机们听到爆炸声后也立即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他们纷纷把车开到站前,主动承担起了运送伤员的任务。

  一辆辆载满伤者的汽车,顶着警笛呼啸着驶向附近的医院。

  在火车站附近执勤的公安民警心中一沉,火车站里面出事了!

  他们赶紧来到现场,在人流当中逆行而上。

  传出爆炸声的地方在二楼,当民警好不容易来到爆炸地点时。

  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都震惊了,一些承受能力差的民警,甚至直接跑到一边呕吐。

  现场到底有多惨烈?

  一具稀碎的男性尸体躺在中……

  在不远处,是一片焦黑的地面,这显然就是爆炸的中心。

  当天晚上,这爆炸现场,就被近严密封封锁,葛叔平亲自带人勘察现场。

  刑侦人员在血污斑驳的地砖上,一寸寸地搜寻着真相的碎片。

  经过勘测,爆炸的中心点是火车站二楼南侧走廊,波及范围约700多平方米。

  走廊玻璃全部被炸飞,现场散落各种物品,地上墙上都有不少血迹.,一片狼藉。

  在走廊的中间位置,躺着一具面目全非的男尸,肌肉已呈焦黑状……

  这时,还没有人知道,这具残破的尸体,正是这一场惊天惨案的始作俑者。

  这次爆炸案可以说是惨绝人寰,一共造成了不少人伤亡。

  和这名男尸不同的是,其他遇难者虽说有不同程度的烧伤或炸伤,但身体完整。

  一开始,刑侦人员还以为这是一次意外。

  或许是这名乘客携带了子弹等物品,中途的碰撞产生爆炸。

  可是刑侦人员却发现,爆炸现场残留着好几种痕迹。

  在现场,市局刑侦人员还收集到了不少粉钢片、碎布头、子弹头、碎电线以及碎电池的残片,还有炸药的残余物。

  光是爆炸成分就有黑索金、二硝基重氮酚、TNT和硝酸铵四种,炸药量足足有1公斤。

  而且在物证袋里,还装着两节已经变形的“天鹅牌”9伏电池。

  很明显,这是犯罪嫌疑人使用电池制作的打火装置,将两斤的炸药引爆。

  难道,这是凶手在报复社会吗?

  根据现场收集的证据,对于凶手,刑侦人员有了初步的画像。

  犯罪嫌疑人年龄33到38岁之间,身高大约1米7左右。

  这人有一定的文化,会爆破,很有可能曾经当过兵或者从事过专业的爆破行业。

  鞋底的铁屑说明可能他在机械厂从事过体力劳动。

  火车站发生了这么大的恶性案件,很快就惊动了总部。

  总部指示让治保局局长郑朝阳,令他亲自挂帅组成专案组并限期破案。

  “10.29爆炸案”成立了,专案组成员有,市局副局长葛叔平、市刑侦总队长周卫国,分局局长孙立等精兵强将。

  专案组指挥部就直接设立在火车站三楼的一间会议室里。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楼下忙碌的公安人员们在爆炸现场架设照明灯。

  市局技术处的摄影师打开了一台倭产的奥林巴斯相机,开始记录现场的每一处细节。

  一张方形的会议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个搪瓷茶缸,但没人顾得上喝水。

  “这不是一般的炸药。”市局技术处处长老张放下手里的检验报告,“从爆炸的威力和残留物来看,是'黑索金',比TNT还要猛。”

  “嘶!黑索金?”众人闻言心里头就是一惊,这可是军用炸药啊!

  房间里的烟雾更浓了。

  一个年轻刑侦人员正在黑板上用粉笔记录着现场发现的每一件物品。

  在现场还找到了103块碎钢片、84发子弹或碎片、126块人体组织、几截塑料电线、黑色手提包的碎块。

  另外,在这具男尸附近,还发现了一把自行车钥匙。

  “这个人是个专业人士。”专案组副组长葛叔平指着照片说,“你们看爆炸点的位置,选在二楼南走廊的正中央,这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而且从残留物来看,他是用电发火装置引爆的,这说明他懂得基本的爆破知识。”

  这时,一个穿着白大褂的法医推门进来。

  他手里拿着一份初步尸检报告:死者是一名30岁左右的男性,身高约1.7米。

  爆炸时他是站立姿势,将装有炸药的物品紧贴右下腹部,双手护着。

  这是一起蓄意的自杀式爆炸。

  “等等,”葛叔平突然抓起桌上的一个物证袋,里面装着三粒发黄的小米,“为什么死者的衣兜里会有这个?”

  专案组的每个人都沉默了,没人能够回答葛叔平的疑惑。

  或许这三粒不起眼的小米,似乎暗示着什么。

  也许这个选择同归于尽的人,生命中还有一些他们未能触及的故事。

  火车站的爆炸案很快就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舆论,还有人造谣……

  踏马的,这真是太猖狂了!

  如果不能早日破案的话,势必会造成老百姓的恐慌,影响城市形象。

  为了尽快破案,总部当天就紧急从全国各地抽调来了刑侦专家、痕迹专家、画像专家、雕塑专家、法医加入了专案组。

  第二天一早,一位来自医学院的法医专家,和一位从电影制片厂请来的化妆师开始了一项特殊的工作:为这具残破的尸体修复面容。

  他们需要让这张脸恢复到足以辨认的程度。

  化妆师小李已经在电影圈工作了十五年,修复过无数演员的妆容,但还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客人”。

  小李小心翼翼地用特制颜料填补伤口,试图让这张脸重现生命最后一刻的样貌:方圆脸,小眼睛,高颧骨,脸上还有些粉刺疤痕。

  “你看他的发根,”小李指着死者的头发说,“是白色的,应该染过。这个年纪就有白头发,很可能是少白头……”

  专家利用刑侦手段,专案组复原了三幅画像,都是从男尸的遗骸中推测出来的。

  得到了大致的信息,此人脸部比较方,眼睛不大,年龄在35岁左右,身高大约1米7。

  他的体型非常健硕,有很多肌肉,不过皮肤是很黑的,也比较粗糙。

  最为有用的一个线索是,他的耳朵旁边有一个疤痕。

  

  只是单凭这些信息,很难将凶手的身份给找出来。

  好在现场留下的另外一些痕迹,带给专案组很多线索。

  第一个重要线索与衣服碎片有关,虽然男子的尸体被炸得稀碎,衣服也被销毁得差不多了,但专家组仍然分析出有用信息。

  他的鞋子是C平鞋厂生产的,上衣是来自燕京服装二厂的劳动工作服,下半身则穿着一条军用裤子。

  由此可以推测出,这名男子是喜欢穿军装的工人。

  专案组立刻拿着男子的肖像,在燕京附近的工厂轮流问询。

  可是市局的刑警们将所有燕京周边的工厂和农场都走遍了,都没人认识画像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