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25章

作者:笔下宝宝

  小当她们也不能白去,就会带一瓶这个年代最好的酒之一“太行”酒。

  刘家庄的“野山酒”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成为国内仅次于茅台、汾酒、五粮液的第四大名酒。

  去年在销售量上第一次超过汾酒,成为国内销售额最多的品牌,远销海内外。

  一帮女同志就用茶缸子代替酒盅,一人倒一点儿,一瓶酒就见底了。

  喝了酒,大白就会讲起她的前夫。

  即使前夫骗她离婚,骗她,让她净身出户,她还是怀念和丈夫一起的日子。

  不过,她也劝小当擦亮眼睛,对那些小白脸,特别时文化人提高警惕。

  不过,这时候的小当已经陷于爱情的甜蜜中,对大白的劝告当耳旁风。

  大多数的时候,大白都是和小当她就们说笑话,说高兴的事。

  大白有一个本事,就是让所有人都活跃起来。

  有时候,她们想喝酒了,又不想花太多钱下饭店。

  小当她们就会去小卖部买一瓶“太行”酒,再买点肉和菜,让大白给她们做。

  大白的手艺很好,做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

  而且大白不仅做饭的手艺好,她的技术也是顶尖的。

  她是车间的技术骨干。

  很多非标准、异型件都由大白来完成。

  大白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玉兰。

  白玉兰,多美的名字啊,真是名如其人。

  大家非常熟悉之后,小当她们会开玩笑地叫她玉兰儿,说玉兰比大白好听。

  她不答应,她笑着说,你们小屁孩叫什么玉兰。玉兰是让我老头叫的!

  后来,玉兰的小女儿也来到独身宿舍住,玉兰照顾女儿上学、写作业,便没有时间和小当她们喝酒了。

  再后来小当也结婚了,从此离开了集体宿舍。

  小当嫁的不是别人,就是白玉兰口中的小白脸,刘家庄自行车厂的工程师,孙玉泉。

  孙玉泉小时候就跟父母迁入刘家庄,得益于刘家庄的良好教育,长大后的孙玉泉最终读了个大专。

  毕业后,他选择回刘家庄的自行车成为一名工程师。

  孙玉泉家境很好,父母都是刘家庄各企业的老员工,家里是有房有车(摩托车)。

  找这么个对象,小当当然很满意。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

  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巨变,但是在这之前深处燕山、太行之间的京西刘家庄地区就率先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

  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现代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这一繁荣景象吸引了众多农村青年的目光,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同一只只追逐梦想的孔雀,纷纷飞向这些地区。

  “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就此产生,京城周边众多农村青年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刘家庄地区的打工之路。

  在这年头,刘家庄跟东南沿海地区一样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这里有着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为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提供了无数的机会。

  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这个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地方,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这片土地的繁荣贡献着力量,也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着。

  他们相信,在这里,只要肯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更好的生活。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

  咱就说啊,后世的先进制造业那是相当厉害,可要是把时间拨回到八十年代,这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传统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像生产服装的、日用品的、玩具的,还有电子产品的,这些就是这时的主要产业。

  这年头的工厂,跟后世比起来,那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后世的工厂,好多都是机器人在那儿干活儿,可八十年代的工厂设施就比较落后啦。

  这会儿,可没有这么多高科技的玩意儿,生产过程大多还是得靠人工来完成。

  在这个年代,人们就是在这样相对简陋的条件下,努力地工作着,为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虽说这年头的条件比不上后世,但可是一个充满奋斗和希望的时代啊!

  “好奇害死猫”,可有些人就是忍不住好奇,想知道80年代初的“打工妹”到底啥模样,那个年代的工厂又是啥环境。

  得嘞,今儿个咱们就好好说一说,来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到了80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希望的时代。

  夏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许多农村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纷纷涌入城市的工厂,成为了“打工妹”。

  这些“打工妹”们,大多来自农村,她们朴实、勤劳、充满活力。

  她们告别了熟悉的家乡和亲人,来到陌生的城市,投身到工厂的生产线上。

  这年头的工厂,条件可不像后世的那么好。

  大多数厂房可能有些简陋,设备也相对陈旧,但这并没有阻挡“打工妹”们的热情和努力。

  在刘家庄各工厂里,“打工妹”们穿着朴素的工作服,有的在认真地操作机器,有的在忙碌地搬运货物,还有的在专注地检查产品质量。

  

  她们的脸上洋溢着认真和专注,那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这会儿的工厂那环境可有讲究了!

  有句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节约能源这件事儿,在刘家庄的工厂里那可是被高度重视的。

  工厂里到处都能看到写着“节约能源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标语。

  这会儿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能源的宝贵。

  这句标语不仅仅是几个字,它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对未来的责任担当。

  工厂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在诉说着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这时候的工厂,大家都明白,能源是发展的动力,但也不能随意浪费。

  这句标语时刻提醒着工人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珍惜每一份能源。

  因为只有这样,工厂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

  节约能源的理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工厂的前行道路。

  在这个充满干劲的年代,这句标语激励着人们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对于能源节约的重要性。

  这时候的工厂也跟后世的大不一样!

  这时候啊,工厂里的所有劳动活儿那都得靠人工完成,没有那些先进的机器设备来帮忙。

  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那是相当可靠,压根就找不出一件假货来!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慢工出细活”。

  在这个年代,工人们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用心地打造着每一件产品。

  他们没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全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一点点地琢磨,一步步地操作。

  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努力,所以生产出来的东西那质量是没得说。

  不像后世,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不惜以次充好,弄虚作假。

  而这年代的工人们,他们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良心,用最朴实的方式,为人们带来了真正可靠的产品。

  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这个年代的产品成为了品质的象征,也让人们对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充满了敬意和怀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刘家庄食品厂的流水线上,那要求可是相当严格啊!

  在这部分流水线中,对环境卫生的标准那是相当高。

  为啥这么说呢?您想想,这环境卫生要是不达标,那生产出来的东西能让人放心吗?

  所以啊,这儿的环境必须得保持得特别干净、整洁。

  不仅如此,在这儿工作的人还得戴上医护专用帽子呢!

  您可能会问了,为啥要戴这种帽子呢?

  这是因为啊,这种帽子可以更好地保护工作人员的头发不脱落,避免对产品造成污染。

  毕竟在这种对环境卫生要求极高的流水线上,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所以,工作人员们都得严格遵守这些规定,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

  在刘家庄的打工人也有着别样的风采。

  有句话说得好:“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在刘家庄的打工人们,那干活的劲头儿可是十足,拼命三郎似的,为了生活努力拼搏。

  这年头,刘家庄各大企业的业务非常繁忙,工作可不轻松,但这些打工人从不喊累。

  他们深知,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每天,他们早早地出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挥洒着汗水,付出着辛勤的劳动。

  不过,他们也懂得生活的平衡之道。

  工作之余,他们也会给自己找点乐子,放松一下身心。

  吃吃喝喝,就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放松方式之一。

  下班后,三五好友相聚,找个小馆子,点上几个小菜,再来上几瓶刘家庄产的啤酒。

  “带劲!”那日子别提有多惬意了。

  在饭桌上,大家分享着工作中的趣事,倾诉着生活中的烦恼,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在这吃喝中愈发深厚。

  在刘家庄的各大厂里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游园会,这也是职工们和家属们业余最开心的集体活动。

  各种棋类比赛,钓鱼,猜谜,套圈等,都是这时候的热门项目。

  还有各种晚会文艺活动,都是厂里年轻人们自发组织的。

  流行音乐开始进入生活,拥有一把吉他,是很时尚的事,也是无数小伙子心中的梦想,厂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例外。

  在组织之外,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人是干“私活”的,除了爱学习的看看书,不爱学习的就睡觉。

  勤快的女士会坐在荫凉里打毛衣,有些顾家的男工人会搜罗各种包装板儿,做个家具什么的……这不是揩油,是废物利用!

  当然也有意趣高雅的,练练书法、写写诗歌,爱运动的打打篮球、打打太极拳……甚至组队去外面比赛。

  至少那种氛围是积极向上的,以小当所在的自行车厂为例:还出过一个燕京市书协会员资格的书法家。

  实际上这年头好多人都练字,而且水平都很棒。

  当然了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工厂文艺宣传队的出现,是时代赋予的特殊产物。

  特别在这年头,无论是农村还是工厂都非常重视文艺宣传。

  每逢节假日和厂里的重大活动日,都会推出新节目。

  宣传队的成员每个人都有特长,或唱或跳,或吹、拉、弹,甚至编导节目。

  小当,就是刘家庄自行车厂文艺宣传队的一员,甜美的长相加上不俗的嗓音,让她在厂里名声大噪。

  在刘家庄举行的各种庆典活动,也有着她们的身影。

  …………

  这一年马上又要过去了。

  正式踏入了八十年代,人们的物质尚不充裕,街上的依旧汽车很少见,衣服是“的确良”,肉类还不能放开吃。

  住的是自建民房,或单位分配的老式楼房,空间不大……

  但是却承载着几代人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