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406章

作者:笔下宝宝

  回到家后,于秋霞父母便到处说刘本明的不是,说他是陈世美,提干后就抛弃以前的相亲对象等等。

  那段时间刘本明的父母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省的听到这些闲话。

  不久后,于秋霞感觉无望,就嫁给了那个外地来的街道办小青年。

  于秋霞父母硬是让这人当了上门女婿。

  刘本明的事闹得有些难看,连甘凝都知道了。

  甘凝很是生气,于家这不是纯心要悔刘本明吗?

  气归气,她不可像刘之野一样想着去打击报复这一家。

  正好,今年她们街道办又分配到了几个大学生,其中有两个女大学生,长相各有千秋,而且还是单身。

  甘凝顿时上了心。

  说来也真是凑巧,正当甘凝在心中盘算着如何给刘本明物色一门亲事,牵线搭桥之时,葛小虎的母亲杜鹃恰好来到了刘竟斋夫妇的家中探望。

  一番寒暄过后,杜鹃不经意间便提起了自家儿子葛小虎的近况。

  “什么?这贾家人也真是豁的出去!”甘凝一听,顿时感到无言以对,满心愕然。她早知秦淮茹为人厚颜无耻,却未曾料到槐花这小姑娘年纪尚小便也学会了那一套。

  邓茹见状,连忙叮嘱杜鹃道:“小娟啊,你可得擦亮眼睛,好好盯着点儿,千万别让她们家找到可乘之机。这家人一旦缠上了你们,可就难以摆脱了。”

  杜鹃轻叹一声,缓缓说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小虎至今还没个对象,这才让人有机可乘!”

  甘凝听到这话,心中不由一动,连忙追问道:“嫂子,小虎真的还没对象吗?”

  杜鹃点了点头,应道:“嗯哪,没有,这不我正愁着嘛!”

  甘凝闻言,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那我这正好有个合适的人选,要不给他介绍介绍?”

  杜鹃一听这话,立马来了精神,急切地问道:“哎呦,那可真是太好了!

  您快和我说说,这姑娘多大了?是做什么工作的?家是哪的啊?”

  甘凝看着杜鹃急切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嫂子,你先别急嘛,听我慢慢跟您说。”

  “这事,先说好,我也不知道成不成啊!

  这俩姑娘都是大学毕业,是我们街道办里的青年干部,重点培养对象,而且她们都是单身。”

  “这样吧,我回去后先找她们俩探探口风,如果有那个意思,就让他们见见面,您说行不?”

  杜鹃一听,马上赞同道:“就听您的,你是虎子他姨,你这大侄子的幸福可就靠您了啊!”

  甘凝捂着嘴笑着道:“呵呵呵,請好吧您就!”

  杜鹃心情大好,自然而然地转移了话题,对甘凝说道:“妹子,你家老刘怎么还没回来呢?这仗都已经打完了呀。”

  甘凝轻轻叹了口气,回应道:“谁说不是呐!我们也一直联系不上他,只能等他主动联系我们。”

  杜鹃皱了皱眉,有些不解地说道:“真不明白这些男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家里的媳妇、老人、孩子们都在时刻惦记着他们吗?”

  接着,杜鹃又继续说道:“小凝,前些天我问过老葛关于老刘在前线的情况,你猜怎么着?”

  甘凝好奇地问道:“怎么着?”

  杜鹃摇了摇头,有些气愤地说道:“他竟然呵斥我,让我少打听之野在前线的事情,你说他气不气人?”

第495章 善后事宜!!!

  第495章 善后事宜!!!

  那此刻被家人以及亲朋好友们时刻牵挂、心心念念的刘之野,究竟身处何方呢?

  说实话,尽管反击作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如今的刘之野却并未能轻松下来。

  他依旧身负重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

  这仗打完了,不代表刘之野身上的担子就轻松了。

  无论是战后总结、善后、重新布防、评功受奖等等一切事宜,都需要他的参入。

  两个月前,夏军部队全部撤回自家境内,对“白眼狼”的自卫反击战宣告结束。

  纵观这一次自卫反击战当中,最惨烈的当属L山战役。

  当时战役结束后,山坡上、公路边,全部都是牺牲的……,让人不忍目睹。

  对于这些为了保家卫国牺牲在异国他乡的烈士。

  夏军始终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他们的遗体必须得到妥善的处理。

  尽量将烈士的骨灰带回家乡,否则不能安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也无法向他们的家属交代。

  事后,根据当时在战场负责善后的工作人员回忆。

  他们在打扫战场的时候,为了不破坏烈士的遗体,通常都是直接徒手上阵,不使用任何工具。

  在将遗体清洗干净后,就要火化处理。

  如何火化这个问题让很多没有经验的年轻士兵犯了难。

  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决定把木柴、芦草混合摆放两层,下层用木柴堆成底座,将……平放排好,然后用树枝和芦草点燃。

  可是这个方法的结果并不如人愿。

  火焰熄灭后,……被烧焦了,却没能变成骨灰。

  最终,战士们又想了个法子。

  他们从军车的油箱里抽了一部分汽油出来,然后用油做燃料,终于将……燃烧成了骨灰。

  可是由于手法不专业,骨灰里还是混杂了很多粗大的难以烧化的骨骼。

  这些骨灰被带回来后,有一些被烈士的家属直接领走,魂归故里;

  还有一些则是就地安葬在了烈士陵园里。

  在这一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至少新建了14个烈士陵园,安葬着在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

  他们永久地沉睡在了祖国的边疆,和生前一样守卫着祖国国土。

  5月,在总部的指导下,刘之野在前指对参加反击战的部队下达了善后处理工作指导性文件。

  根据文件精神,每位烈士可以的家属可以拿到450元的一次性抚恤金。

  如果是连、排干部,这个金额为550元,营、团干部则是650元,师级干部是800元。

  如果烈士家中还有需要抚养的孩子或者需要赡养的老人,还应当每月向孩子老人支付抚养费和赡养费,支付的金额不得超过烈士本人的月工资总额。

  除了部队发放的抚恤金以外,烈士所在家乡的民政部门也可以为家属提供一定的补助。

  为了妥善处理这些后事,刘之野指示参战的各军、师、团专门成立了善后处理领导小组。

  每个小组都按地域划分,对接某一特定区域的烈士家属。

  按照要求,善后人员必须和烈士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取得联系。

  还要亲自和烈士家属面谈,告知烈士的战斗经历、牺牲过程。

  然后亲手把立功证书、遗物、抚恤金交到家属手中。

  如果烈士下属们有什么意见,或者生活有什么困难,负责善后的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听取并记录。

  然后逐级上报,再安排地方民政部门解决这些问题。

  以夏军第X师26团为例,该团在5月中旬正式启动了善后处理工作。

  26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自卫反击战中曾担任扣林山战斗的主攻任务。

  根据战后统计数据,26团一共有80名烈士牺牲。

  26团的善后工作人员就去了这些烈士们的家乡。

  结果,他们在善后处理工作中,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家属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通常情况下,烈士亲属们在看到部队来人后,往往心里已经有了不详的预感。

  而当他们亲耳听到家人已经牺牲时,总是忍不住嗷嚎大哭。

  但是几乎所有的烈士家属都很理解国家和部队,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对于孩子们为国牺牲,父母悲痛欲绝的同时,又为亲人感到骄傲。

  那些牺牲的烈士,很多来自贫困的农村,家里条件很艰苦。

  可是没有一个亲属,对部队提出过政策以外的要求。

  他们宁可独立生活,过苦日子,也不愿意麻烦部队和政府一丝一毫。

  有一次,26团有一个指导员和一个副连长,奉命到园林州洪飞烈士的家乡去,处理善后事宜。

  他们随身带着一只装有遗物的箱子,箱子上贴着封条,封条上有四个醒目的大字——洪飞烈士。

  在前往园林州的途中,过路人在看到这只木箱后,都纷纷肃然起敬。

  还有许多火车上的乘客,主动为提着箱子的两名军人让座,或者争相给他们赠送饮料、零食。

  这是人们对烈士最崇高的敬意。

  5月下旬,26团的几位工作人员,有远赴滇省林沧地区一个非常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寻找一位烈士的家属。

  由于路途遥远,等他们赶到公社的时候,已经天黑了。

  山路难行,他们决定在公社休息一晚,和当地的领导沟通一下,第二天再进村。

  谁知道了晚上十点左右,公社里乌泱泱来了一大批人,举着火把,将院子照得如同白昼。

  原来,烈士村里的乡亲得知部队的同志要上门后,已经在村里等了一整天,结果天黑了还没等到人,全村的人都打着火把赶来了公社。

  26团的几位同志,见此情景,都深受感动。

  烈士的母亲一看见儿子部队的人,就上来问:“他怎么牺牲的,是不是当逃兵被部队枪毙的?”。

  同志们反复说明了他是在战场时英勇牺牲,老母亲这才老泪纵横,对着乡亲们大喊“他是为国家而死的!”

  26团的同志拿出450元的抚恤金时,这名烈士的家里人无论如何都不肯收。

  只说孩子是为国家战死的,不能拿着钱。

  26团的几位同志无奈之下,只能将抚恤金交给了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保管。

  在办完任务后,朴实的乡民们一定要留部队同志在村子里多住几天。

  26团的人很感动,但是他们有任务在身,不能耽搁,找了好多理由才谢绝了这份美意。

  牺牲了这么多的烈士,有的在战场上找到了,有的遗体……难免就为善后工作带来纰漏。

  反击战结束后,远在蜀省阆中的老汉蒲海收到一封滇省军区寄来的信件。

  信中说,他的儿子平已经牺牲在了战场上,并随信寄来一份革命烈士证明书。

  噩耗如晴天霹雳,看着手中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蒲老汉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好不容易才收住泪,他又仔仔细细地把革命烈士证明书看了一遍。

  突然,他心中一喜,因为上面写的名字是“卞平”。

  这会不会是部队搞错了,把别人儿子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寄给他了呢。

  蒲老汉不相信儿子牺牲了,他就当地民政部门落实情况,无果后,他又千里迢迢的来到烈士陵园。

  可是等他到了烈士陵园后,却在“卞平”烈士的墓前哭倒在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蒲老汉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生在万恶的旧社会。

  父母由于常年受地主被剥削,在他出生不久,便积劳成疾,先后撒手人寰。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蒲老汉靠给地主干活,勉强糊口。

  直到新夏成立后,翻身做主人的蒲老汉才总算过上了扬眉吐气的好日子。

  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媳妇先后还给他生下了两个虎头虎脑的儿子,其中小的那个就是蒲平。

  蒲平打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因此瞿老汉特别疼爱他。

  眼瞅着他快要成人了,蒲老汉张罗着,想给他娶媳妇。

  结果蒲平志在报国,一心想要参军入伍。

  这年月,当兵对于农村青年来说,的确是条不错的出路。

  不过在这年月,当兵能分到村里的指标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