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40章

作者:笔下宝宝

  “嘿,一大妈,您跟我还客气啥!”傻柱摆摆手,一脸的不在意。

  大妈再次品尝了一口面条,随即关切地问道:“给后院老太太送去了吗?”

  “哎呀!这……我竟然给忘了!”傻柱与易忠海闻言,不禁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懊恼。糟糕,聋老太太还饿着肚子呢!

  傻柱猛地一拍脑门,平日里都是大妈细心照料老太太的生活起居。他连忙说道:“没事,我家里给秋菊准备了热饭,我这就回去取些来给老太太送去。”言罢,他便匆匆起身,准备离开去取饭。

  后院里,聋老太太也早早地起了身,满心期待着一大妈的到来,却迟迟未见其影。她左顾右盼,终是无奈,便转而忙碌起来,细心地收拾着屋子。

  此时,傻柱推门而入,带着一股子爽朗的气息,“呦,奶奶,您这么早就开始忙活啦!”他的声音里透着几分亲切与活力。

  聋老太太闻声抬头,一见是傻柱,脸上顿时绽放出喜悦的笑容,“柱子啊,快过来炕上坐,陪奶奶聊会儿天。”她的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与温情。

  然而,傻柱却轻轻摆了摆手,解释道:“奶奶,我是特地给您送饭来的,一会儿还得赶着去上班呢,恐怕不能陪您多聊了。”

  聋老太太一听,神色略显黯淡,毕竟年岁大了,总盼着能与小辈们多亲近些。

  “咦,今儿个怎的是你来送饭?”她又好奇地询问。

  傻柱麻利地将饭桌移到炕上,碗筷一一摆好,解释道:“一大妈她身子不爽快,感冒了,所以我就代劳了。”

  话音未落,老太太脸色骤变,急欲起身,“她病了?我得去看看……”

  傻柱连忙按住欲动的老太太,安慰道:“奶奶,您别急,就是个小感冒,发烧而已,休息一两天就没事了,您放宽心。”

  安抚好聋老太太后,傻柱匆匆瞥了一眼手腕上的表,心中顿时一紧,暗叫不妙。媳妇交代的差事还未完成,而上班的时间已悄然临近。

  “哎呀,糟了!奶奶,我得先走一步了!”话音未落,他已急不可耐地起身,脚步匆匆,显得有些慌乱。

  聋老太太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轻轻摇了摇头,嘴里喃喃自语:“这孩子,都当爹的人了,还是这么毛毛躁躁的。”

  傻柱急匆匆地小步跑出院门,正巧撞见在院中辛勤扫雪的三大爷闫埠贵。他匆匆点头致意,笑道,“三大爷早啊,吃了吗您嘞!”

  闫埠贵刚回了他一句:“吃了,你三大妈包的馄饨,我告诉你这用韭菜虾仁包的……”

  “嘿,你这小子,我的话还没说完呢!”闫埠贵望着傻柱远去的背影,摇头苦笑,随即又埋头继续清扫起院中的积雪,心中暗自嘀咕:“这小子,怕是有什么急事吧,跑得跟屁股着火似的。”

  许大茂推着车,步伐轻快地走出,朝正整理眼镜的闫埠贵打招呼:“早啊,三大爷!”

  闫埠贵微微一笑,眼镜后的眼睛闪烁着精光:“大茂,你也挺早啊!”

  许大茂的目光掠过门槛,落在远处一闪而过的身影上,随口问道:“三大爷,刚那风风火火跑过的是傻柱吧?”

  闫埠贵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不以为意:“没错,就是他。也不知道这小子一大早忙活得什么。”

  许大茂闻言,眉头微皱,显露出几分好奇与不解:“他这急匆匆的,是有什么急事吗?”

  闫埠贵耸了耸肩,表示同样摸不着头脑:“谁知道呢,他向来这样。对了,大茂,你早上吃的啥?我告诉你,我家今儿早……”

  许大茂不爱听他唠叨,“哎呦!三大爷,我等下还有个会要参加,快迟到了,咱们回头儿见哈!”

  说着,他也是一溜烟的跑了。

  傻柱出了大门,直奔胡同吆喝声而去。

  “哎!栗子,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又香又甜喽!”

  伴随着清脆的敲打大铁铲的声音,是糖炒栗子出锅了,这可是京城的特产之一。

  京城周边盛产栗子,如今尤以刘家庄出产的栗子最出名,该地的栗子产量大品种好。

  从秋天“白露”后上市后,能卖一冬天。

  这京城地区的大街小巷胡同口的小铺,门前支起灶,架口大锅,倒进生栗子和大粒沙子,用扁平的大铲反复翻炒。

  其实不放糖,只在快熟时,用铁勺子浇上几下糖稀,为使栗子上亮好看。栗子本身就含糖高,一熟自然甜了。

  刘之泰昨晚上又做了一次大手术,上午就搁家里休息。

  快到晌午,他家胡同口就传来“卤煮火烧开锅喽!”

  刘之泰也比较好吃这口,他睡了一上午早就饥肠辘辘了,索性就走出了家门买些卤煮回来吃。

  这卤煮铺子有口大铁锅中,锅中翻滚着切成块的猪下水、炸豆腐块,漂着一个个半发面的火烧。

  师傅先从滚烫的卤汤中捏出两个煮透的火烧,横竖几刀切成小块,码入碗中。

  再用笊篱捞出些炸豆腐块、猪下水切碎,摆在火烧上。

  舀上一勺肥汤,浇上蒜汁、辣椒油、韭菜花,最后再撒上把香菜末,那叫一个香。

  刘之泰搬到这附近也有十来年了,是这家店里的老主顾。

  至今,他最佩做卤煮服师傅那双干了几十年练出来的不怕烫的手。

  刘之泰吃着这卤煮,就想起了小时候曾听父亲刘竟斋讲过早年间有卖“瞪眼食儿”的,他一直没见过,有一次倒是让他碰上了,跟这个卤煮的做法有些像。

  架个小火炉,锅里翻滚着煮熟的碎猪肉。

  吃客们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从锅里一块块夹肉吃,可以挑肥拣瘦。

  肉是论块儿收钱,所以都瞄着块大的下筷子,要稳、准、狠。小贩就站在一边,不时往锅里添肉,随时盯着所有吃主。

  谁夹上一块肉,他就往锅盖上放一小竹签,吃完算总账。

  刘之泰就想可能是因为吃客瞪着锅中肉,卖主瞪着吃主记数,所以叫“瞪眼食儿”吧?

  刘之泰吃完,就往协和医院赶,路上还给他老婆顺路买了一份热乎乎的馄饨。

  这老京城里的馄饨,独以高汤鲜美取胜。

  煮馄饨的锅里总是翻滚着高汤,里面熬着用铁丝箅子隔开的大棒骨或整只老母鸡,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熬夜的人,赶路的人,听到风中飘来的断断续续的“馄饨开锅喽!”的吆喝,不由得口水顿生、心向往之。

第441章 过年!!!

  第441章 过年!!!

  每逢过年,街上卖馒头的都早早回乡过年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左右,各家各户都得自己蒸馒头,也图个“蒸蒸日上”的讲头。

  这馒头不但要自己和面、上笼屉、蒸馍;连那馒头里的豆馅也买不到现成的,只能用粮店供应的红小豆自己糗。

  白菜、冻豆腐、猪肉、鱼、酒这些最基本的年夜饭材料中,也就白菜便宜一些,也就2分钱一斤,是当时家家的必备菜,每年入冬各家都得储存两三百斤。

  这会儿冻豆腐买不到现成的,只能把买来的鲜豆腐直接往外边一扔,自行冻成冻豆腐,倒也纯天然。

  买的猪肉多是带骨带皮的,七八毛钱一斤,一家也就买5斤,另外再买1斤作为包饺子的肉馅用;有鱼吃是最难得的,凭副食本可以买到2斤左右带鱼,全家都稀罕。

  再有,就是过年一般家里都会买点酒,大多是一两块钱的直沽高粱。总的算下来,人口少的家里,一顿年夜饭也就花销不到10元钱。

  比起在京城里的好生活,外面的京城人这个年过的可就差远了。

  去年冬闲,由于杨晓彤等刚从京城探亲回村不久,就不准备再回京了,1976年的春节还在村里过。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了,知青窑洞里冰锅冷灶,远离亲人的京城知青们,纷纷依在门框上,坐在石阶上,他们又想家了。

  寒冬腊月,瑟瑟的北风吹得人伸不出手,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

  磨面、碾谷、做豆腐,都为今年的春节做着准备。

  知青们看到老乡们家的馍蒸得雪白,自己的怎么做不好,她们就虚心请教。

  随后到队里领出白玉米、小麦、豆子,开始为蒸馍做准备工作。

  棒梗等男知青们先碾白玉米,出面后用细箩筛过,筛出的细白玉米面单独留出,剩下的粗点的面留着煮粥了。

  再磨小麦,磨出的面粉同样用细箩筛出,剩下的就是麸皮了。

  面都磨好了,杨晓彤等女的就把白面和白玉米面和在一起发面,随后把和好的面放在炕头上。

  第二天,她们把面发了,准备蒸馍。

  两个新来的女知青给打下手,她们挑水、烧火,杨晓彤再使碱、揉面。

  忙碌中,她灵机一动:在京城时,每逢春节,她妈妈都蒸花馒头。

  杨晓彤妈妈虽是个南方人,但入乡随俗。

  她心灵手巧,蒸的花馒头特别好看,有花、有鸟、有小动物……

  杨晓彤想起来她母亲的做法,也学着蒸吧!于是她蒸了一部分馍后,就开始捏花。

  她拿了把剪子做刺猬、小鸟、青蛙、小兔,甚至还做了个乌龟。

  新来的知青们看着有趣,忍不住也伸手做了起来。她们俩一边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被彼此的作品逗得哈哈大笑。

  有的人的作品虽然四不像,但她依旧兴趣盎然。

  这也算是苦中作乐吧!

  女知青们的笑声把邻近的几家婆姨全招来了。

  这些大婶嫂子们七嘴八舌,这个说:“这女子们行啊,还会蒸花。”

  那个说:“憨女子,咋还捏了王八。”

  “哈哈哈!……”杨晓彤们闻言笑成一团,笑声能震破窑洞。

  一个大婶拿来了红水,她们蘸上一点红水,轻轻点在花馍上,真喜庆。

  俗话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

  本来就贫穷的S北人民,去年又逢上干旱,这生活更加艰难。

  新来的知青就是在这样的光景下,度过了插队后的又一个春节。

  这里的日子虽然苦,棒梗却有些乐不思蜀。在这里他是知青队长,还有了自己的爱人,即使回家也不一定比这里过的好。

  小姨秦京茹的来信棒梗收到了,他奶奶想让他回去接班红星厂的工作。

  棒梗却有些犹豫,看着笑魇如花跟女知青们玩闹得杨晓彤,他就心有不舍。

  等花馍熟了,打开锅盖,就见白白的馍上顶着小红点,像年画上的娃娃一样好看。

  花馍收了满满一大笸箩,够她们这些知青们吃半个月的。

  看着雪白雪白的馍馍,杨晓彤不由暗暗感叹祖祖辈辈生存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智慧。

  由于当地的气候、土壤的原因,小麦收成很低,品质不太好,磨出的面不白,婆姨们为了增加过年的气氛,想出了把白玉米磨细掺进白面里的办法。

  这样做,既提升了白面的亮度,口感也非常好,营养搭配更完美。

  做完馍馍,准备磨豆腐。

  棒梗几个男知青们从老乡家借来小磨,豆子已泡好。

  磨豆腐也算个技术工种,在S北农村,全是男人们做这个活计。

  几个新来的女孩子觉得好玩,就想自己磨。

  听说她们要磨豆腐,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大叔全都摇头,女娃怎会干这个?

  杨晓彤不信,难道女人真干不了这个?于是就摆好磨拉开了架势。

  她在右手扶着磨把转动着磨盘的同时,左手拿着铁勺从豆子盆里舀一勺豆子灌进磨眼。

  就这样,杨晓彤推几圈磨,舀一勺豆灌进磨眼,两手干不一样的工作,不能停住,要互相配合。

  她刚开始有些生涩,几分钟之后就游刃有余了。望着从磨道里流出的青绿色的豆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小女子真能!”几个大叔一边夸杨晓彤一边教她点卤水,又帮她过滤豆渣、压豆腐。

  豆腐终于成形了。蒸好馍、磨好豆腐,就到年根了。

  …………

  三十的饺子用什么做馅?没有肉怎么办?望着案板上队部送来的油馍馍,秦淮茹有了主意。

  她洗了几根白萝卜,用开水焯后将其剁成萝卜泥,又把油馍馍切碎,再切了一些豆腐。

  不一会儿,一盆素馅就做成了。三十晚上的饺子,同队的“战友”和秦淮茹都觉得真香。

  饺子包得多,剩下了,于是就叫来串门的其他队的队友一起尝尝。

  她们奇怪地问:“没放肉的饺子咋这么香?”

  由于头天睡得晚,大年初一的早上,一阵敲门声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秦淮茹等人。

  睁开眼,发现天已大亮,窗户纸全白了。

  秦淮茹问了声:“谁呀!”听不清回答的是什么。她穿衣下地,打开农场宿舍的木门。

  堵着门的是个中年妇女,身边有高低不一的四个碎娃,穿得破破烂烂,身上挂满了雪花,他们的身后一片雪白。